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眼觀處世—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眼觀處世—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前言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皇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前言

  佛法,首先是一種智慧。釋迦牟尼本來是古代印度一個王國的王子,因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等痛苦,所以立志要尋求一種能令所有人擺脫痛苦的智慧,最後他經過一系列的修行終於覺悟了,從而創立了佛法,成立了佛教。因此,佛法是一種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擺脫痛苦的智慧。它不是戰場上的金戈鐵馬、運籌帷幄;也不是情場上的你儂我儂、纏綿悱惻;更不是官場上的升降沉浮,勾心鬥角,它就是一種生活智慧。它教我們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柴米油鹽中,獲得一種任運自由的心境。佛說“境由心生”,幸福與不幸,快樂與不快,歡喜與憂愁都是一種主觀心態。一顆樂觀的心,一顆堅毅的心,一顆健康的心是不會被生活中的任何風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樂之源。可是,現代人“舍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像乞丐一樣挨家挨戶討飯,卻不知道自己家裏就有無窮無盡的寶藏。意思是說現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四處追尋快樂,卻不知道應該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編輯本書就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些佛學大師們的金玉良言,使讀者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方面有所啟發,讓那些被無聊、壓力、憂愁和困惑所俘獲的靈魂獲得一股“新鮮空氣”。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想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佛法也是一種慈悲。在佛經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佛陀為了拯救一只被老鷹追逐的鴿子,而割肉哺鷹,以自己身上和鴿子同等重量的肉來換取鴿子的性命。彌勒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在我國家喻戶曉,這與他們救眾生於危難,自度度人的慈悲精神是分不開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菩薩也被廣為推崇。玄奘、淨空等中國高僧西度流沙、以死人枯骨為標示,曆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將佛法引入中國,為的也是要救度中國的老百姓,其慈悲精神彪炳千古。本書中所提到的佛學大師們的慈悲精神也不遜於古代的高僧大德。他們大多年過花甲,甚至已逾古稀之年,依然在世界各地為各種膚色、各種種族的人們傳授佛法;他們管理僧伽團體、創辦佛學院、撰寫佛學著作、熱心慈善……真是功德無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做這些事情不圖名,不貪利,無私地為普度眾生的事業默默奉獻,真可謂“善而不居、為而不有”。

  布施財物給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人們,只能使他們順利地度過一時的危難,而布施佛法給他們,則可令他們獲得更根本的永恒的解脫。《金剛經》上說,即使用像恒河裏的沙子一樣多的珍寶進行布施,都不如持守佛法並向他人宣揚佛法的功德大。因此,本書本著佛家的慈悲精神,希望將佛學大師們在待人處事方面的生活智慧,更好地傳播給大眾,讓更多的人能聆聽到殊勝的佛法,獲得清淨的智慧。同時,也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佛學大師們悲智雙運、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悟思 第4頁:學佛就是學做人
第5頁:學佛是為大眾謀幸福 第6頁:廣結善緣,自謙而尊人
第7頁:用慈悲心來軟化他人 第8頁:不要忘了基本精神
第9頁:识人之道 第10頁:拒絕是一種藝術
第11頁: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第12頁: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
第13頁:做人低姿態,做事高水平 第14頁:為學定要深心
第15頁: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第16頁: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第17頁:身苦心不苦 第18頁:走出老年的悲哀,服務奉獻社會
第19頁:理解對方,反省自己 第20頁:生兒女易,教兒女難
第21頁: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第22頁: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一個獨立人格
第23頁:順法調禦,以愛教導 第24頁:進步不落後,圓融不極端
第25頁:不僅事情要做好,人的本分也要做好 第26頁:做好自我情緒管理
第27頁:與人交往須帶三分俠義心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