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生死幾層次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皇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死幾層次

  先念一段曹山本寂禪師的《語錄》:“一次,有僧問曹山:‘我通身都是病,請您老人家替我醫病。’曹山禪師回答說:‘我不醫。’僧又問:‘為什么您不替我醫?’曹山禪師說:‘我要教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若由普通人聽起來,好像禪師好殘忍!但是對於修行“禪”的人來講,意義非常重大。現在我把“生和死”這個問題,分為四個層次:

  1.不知死活

  第一個層次是“不知死活”。這指的是哪些人呢?就是愚昧的、醉生夢死的眾生,連“死活”是什么?他們都不知道!而各類眾生當中,靈性的高低是有差別的,如靈性較高的動物,我們對它好,它知道感謝;對它不好,它也會記恨在心。我們看到豐子愷所畫的《護生畫集》裏頭,有一位屠夫拿刀要殺牛,那頭牛跪下來流眼淚 ——表示它曉得“它要死了”。但不一定所有的牛都知道要被殺,只有那些比較有善根的牛才會知道。

  豬也是一樣,絕大多數的豬,在沒有上屠宰台以前,可能還不知道“什么叫死亡?”可是,我有一次看到一個鄉下人賣豬,豬販子進了豬圈裏,不管怎么打,豬就是不肯出來,它曉得自己就要死了,結果,豬販子一手抓它尾巴,一手揪它耳朵,這么一提,就提上車子,載走了。

  另外,我也聽到從馬祖的離島北竿那兒回來的充員軍人講:他們從馬祖本島買了一頭豬,運到小島上去預備給軍人過節加菜。一下船,豬硬是不肯走!士兵將它往前拉,它的屁股就往海邊退,似乎它已曉得:“往前多走一步,便更接近了死亡一步。”但士兵比較聰明,腦筋一轉,反過頭來將豬往海裏拉,那豬依舊往後退。因此,就這樣一邊拉,一邊退,最後便退到軍營的夥夫房裏去了。畜生還是可憐哪!只曉得逃命;越逃,反而離死亡越近!

  還有一個故事,這是我童年時親眼看到的:過年時,鄰家的人要殺羊加菜,殊不知道母羊肚裏懷了小羊;而那頭母羊在兩天前就知道了,便不肯吃草,且日夜地叫,叫得很淒慘!主人還說: “這只羊八成遇到鬼了,好端端的叫什么?”等到剖開母羊肚子時,赫然發現裏面有了三只小羊!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他們想:“羊也有靈性啊!它肚子裏有小羊,且知道我們要殺掉它!”這是屬於有靈性的動物。除此外,還有兩種很有靈性的動物便是狗和象,往往在要死以前,它們會知道的;特別是象,將要死時一定會走到隱秘處去。

  眾生之中,有很多低等動物是不知死活的,但是稍微高等的動物就已經知道死活了,因此,我們在淨土宗的《往生傳》裏頭,看到狗、鳥、雞、鴨、猴子等等,這些比較有靈性的動物也會往生淨土,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動物都知道“生死”。

  人類當中,有沒有不知死活的呢?有,不過不是終身不知,而是有時不知。比如台灣的治安機構,最近雷厲風行地實施“打黑”的掃蕩運動,各幫派的黑社會組織頭目紛紛被捕。我們看看那些人,在舞刀弄槍、逞凶鬥狠、殺人越貨之時,他們不會知道被他們殺害及殺傷的人,是多么的痛苦,是那么的淒慘!他們殺人就跟踩死螞蟻一樣;也不在乎一旦被治安機關逮捕後,會有什么結果。懷有這種心態的人,沒有“生與死”的界限,一旦被捕定讞,臨刑命終之前,同樣畏懼死亡,只是後悔莫及了。

  另有一些人,不知生的可貴與死的可悲;稍想不開,就要尋短見,並揚言:“我死給你看!”好像把死這樁事當做兒戲!殊不知致人於死和自殺同樣地不知死活是什么。譬如做兒女的要結婚,父母不答應,就死給父母看;男孩追女孩,追不上,就要死給女孩看;女孩被男子遺棄,或者遇人不淑時,就去尋短見等。他們不知道生命得來不易;留著生命,尚有其他的機會;失去了此一生命,並不等於就有另一個更好的機會等著你。所以佛說:“殺他、殺己都是犯了殺人罪。”這種人,佛陀稱之為可憐憫者。這種人多了的話,對於家庭是沉重的負擔。如果人人把死亡當兒戲,那么天下會大亂!

  現在社會中,動不動就有人拿出槍來,使得大家生活在一種動蕩、不安、時時恐怖、處處危險的環境裏。只要有一個人殺人,便為他自己造成遺憾,為他人帶來災難,為社會制造了動亂;只要有一個人被殺或自殺,不僅毀滅了他個人的寶貴生命,也為他的家人、親友帶來厄運和麻煩。有的人在自殺之前,幹脆也把家裏的妻小殺光,認為這樣一來,便不會連累他們了!這是何等的愚蠢!他們不知道生存和死亡是絕對不同的——從習俗、法律、佛法的觀點而言,人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及自己的生存權利。

  從生理而言,有生有死是自然現象;從佛理而言,死亡是一期果報的結束,也是另一期果報的開始,是無可避免的現象。

  但是,殺人與自殺都是罪行、暴行!用暴力達成的任何目的,皆違背了自然的因果律,人們必將付出更多的代價。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被殺或自殺,可能導致好幾個家庭的悲劇;而且影響到其他人,他人會跟著模仿、學習!凡是有一件離奇的案子發生後,往往就會接連地發生同類的案子。

  2.貪生怕死

  第二個層次是“貪生怕死”。“貪生怕死”是好現象!人如貪生就會愛護自己的生命;因為怕死,所以會悉心照顧自己的健康。人類為了謀取生存,在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中,發揮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輝。由於互助而促成了社會的進步,由於彼此的溝通,產生了語言文字與文明,使得人類的生活更富裕、更安全。所以,“貪生怕死”乃是為人帶來文明和文化的動力。

  可是,司馬遷《報任安書》有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了許多人的安全而自己去冒險犯難,乃至犧牲生命,稱為“成仁取義”;這也正是從貪生怕死的基礎上,顯露出人性的升華。行菩薩道的人,便是常以自己的生命換取眾生的安樂;唯有肯定了生命的可貴,始可見出舍身救人的行為的崇高偉大。

  …………

  3.了生脫死

  第三個層次是“了生脫死”。首先必須明白,依佛說,眾生都已經過無量生死,可惜,業力雖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我們卻對過去無從記憶。若不出生死,不論何人,除了隨業流轉生死,別無自主的能力。生不知從何處來,死不知往何處去,現世為人,來世不知為何物,除非能截斷生死之流,否則業力溯自無始,緣熟即報現,誰知道下一世再以什么面孔見人。

  成仁取義、慷慨赴死,雖有功德,可以生天,或成為神,然其報盡,仍入茫茫的生死大海中。或者,有好多人不懂佛法,也不知道因緣生的萬法,都是生滅無常的。所以為了生存得更久,或者企圖不死,人間便出現了些長生不死的方法和傳說。比如在印度的古老傳說中,有所謂的“甘露”,飲後就可以不死。

  古代中國的秦始皇曾派了五百男童女童到蓬萊仙島,去尋找長生不死的藥。中國道書中將不死之藥稱為“金丹”,結果又好多人燒煉鉛汞,服後中毒死亡。道書中的方術,無非是些醫藥衛生及調氣、按摩以健身的方法;長生不死則是神話而非事實。佛法的了生脫死,不是叫長生不死,而是生與死跟我不相幹。

  我們只要有身體在,就沒有辦法離開生死;心執著這個身體,妄認這個身體為我,叫做生死法;同時,心緣自心也是生死法。只要有心的執著和攀緣,便不能脫離生死。

  緣外境固然是生死因,心緣內境也是生死因;迷於物欲是生死因,執著悟境,也是生死因。所以,凡夫畏懼生死,宜求解脫生死而趣涅槃;但畏懼三界苦惱煎迫,而求出三界、生淨土,雖然是修學佛法的初階,唯其尚有所取舍,並不是究竟。所以臨濟慧照禪師要說:“設有修得者,皆是生死業。”也就是說:到了如《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厭離生死而修行證果,便出離生死;出離分段生死,便出三界,證小乘果;出離變易生死,便證佛果大涅槃。

  4.生死自在

  第四個層次是“生死自在”。一般人對於生前與死後的認知,不是如唯物論者說,人死如燈滅,生是開始,死是結束。便是如靈魂不變說者,以為人生是由靈魂投胎,人死是因靈魂離開了肉體;投生如蝸牛入殼,死亡如放下負荷。前者,佛法稱為“斷滅論”,後者佛法稱為“常見論”,均是邪見,同樣地不是事實。否則,斷滅論者,固然一死百了,不必再對其生前的行為負責;常見論者,也會視死亡為現實苦難的一時解脫。所以有人說:“死後的靈體,無重量、無阻礙;死不可怕,倒是活著比較麻煩!”因此導致一般人以死亡為解脫的錯誤認識。

  實際上,“生”是由過去無始以來所造業力的果報;若非大惡大善,人的壽命及福緣,在其出生之時,大致已經決定。生存期間,是受先世業力的牽引;死亡以後,若業力尚在左右生死,則緊接著又將接受另一期的生死。如此流轉,佛法稱為“六道輪回”。既有六道,就不一定再來投胎為人;同在人中,也不能與先世的親友相識、相認。所以,死亡絕對不是解脫,倒是另一個業報之身的開始。

  縱然有些人在生時積功累德,死後成為有福的鬼神,暫時不受苦迫;福盡壽終,仍舊未脫生死。深一層言,小乘聖者出三界而住涅槃,雖已不再生死,仍執生死為實有;不入生死,並不即是得大解脫。唯有不受業力牽引而入生死,也不以生死為實有而不入生死,才是大涅槃、大解脫的“生死自在”。

  佛菩薩之化世、度眾而出現於世間者,有以暫時現身的“變化身”;有以入胎出胎的“托化身”,而且是隨類托化,無方不現。他們的托化身,照樣現有生死相,不過不以生死為苦,也不以生死為樂;所以有許多大德、高僧及大修行者,能夠不畏生死而自主生死,自由來往於生死之間。

  …………

  5.置生死於度外

  你把自己放掉、放開,然後是不是要把眾生捉著呢?也是不行的。不過,在開始的時候要有個起點,開始的時候我們要“有”,到後來要“無”。“有”是有願心、有願力;“無”是無得失心。像諸位報名時,心中要想著:我在打禪七這七天中,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就。這是願力,是不可不要;可是正在修行的時候,要不要?修的時候如果老是想要、要、要,結果是要不到,只是在妄想裏兜圈子而已。

  譬如我們開車的時候,開車以前,要先查查地圖。認識路線,如果一面開車,一面看地圖,一定會撞到人、撞到樹,或車子翻了。所以,在沒有開始修行以前,要發願——我一定要有成就,這就是叫“有”。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放下一切,什么也不要管了,我只要照著方法去修行,只顧修行。像開車子時,腦子裏已經知道怎么走了,按照既定路線行駛,自然會到達目的地。同時,自己開車時,也不可以一邊看看別人開得怎么樣,欣賞別人的技術,這叫做一心二用,車子是要出危險的。

  我在日本的時候,曾看了一則電視新聞,在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上,一位日本的遊泳選手,得了蝶式一百米的冠軍,記者訪問他,問他是否知道比肩的是俄國選手,得了第二名,他回答說:“我管他是誰!我只知盡最大的力量去遊,如果我想到身旁有位俄國勁敵,我就會成為第四、第五名。”所以,我勸各位,在這七天之中(第一天已經過去了),一定要放下,放下你的過去,放下你的未來,即使你身旁的人與你有什么關系也要放下。

  所以,在修行時一定要把身體忘了;把心忘了是不容易的,心忘了並不是白癡,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沒有念頭,這個我們會慢慢體會到的。首先,不要老是想到身體,身體是臭皮囊,你越是愛惜它,它越嬌生慣養,你越多給它一點負擔,它越堅強。所以不要原諒自己。一切放下,身體首先放下來,身體不是你的!有人一定要說:“身體不是我的,怎么行呢?痛也是我的,怎么不是我的?”告訴諸位,不能這么想,這樣就會姑息,不要饒它,不要原諒它,也不要老是想到自己的健康恐怕不行,要大死一番才行,如何死?誰死?死了你的心,也許你會想,身體不能死,死了就不能修行了,其實是“要你有個不怕死的決心,才是放下的入手處”。

  孔子曾說:“朝聞道,夕可死矣。”何況我們都是為了參禪、修道。所以,為了修道而死的,下次來再修,力量是會連貫下來的。有人說:“開悟之後死了還好,不開悟而死,不是可惜嗎?”所以還是慢慢來,身體要緊,法身要借色身來修。但對我們修道人本身來講,是不可這么說的。假如說寶貴我們色身的生命,法身的生命就得不到了。所以大死一番是什么?是死掉你這一條心,什么心?首先要死掉愛護你自己身體的心。因為連著身體來的是五欲,五欲是五條繩子,把你綁在生死裏不得自在。

  有些人常這樣說:“當我年紀大了以後,就放下來;現在有兒女,有家庭,我需要供養他們,所以我需要工作,到我退休了,我就放下來。”放下來做什么?到深山裏去修行,結果修行的時候,他卻寫出一本厚厚的回憶錄來,將這一生曾有過的轟轟烈烈的事寫下來,傳之於後世,藏之於名山。結果人雖在山裏,心卻在他過去的回憶中及未來的夢想裏打轉。這不是修行,修行一定要把你的過去和未來放下,現在也要放下。其實,過去已成過去,所以是沒有的,未來尚未出現,故也是沒有的,現在當然也是沒有的。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悟思 第4頁:生命的奧秘
第5頁:生命是什么 第6頁:生命從何來
第7頁:認識你自己 第8頁:生命之維系
第9頁:易逝的生命 第10頁:悟思
第11頁:必然的歸宿 第12頁:佛教生死觀
第13頁:生死的痛苦 第14頁:生死之抉擇
第15頁:生死幾層次 第16頁:坦然對生死
第17頁:悟思 第18頁:一切行無常
第19頁:無常的人生 第20頁:無常是正常
第21頁:無常不可怕 第22頁:加減的人生
第23頁:無常的價值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