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眼觀生死—大師談世事:人生三題心靈讀本之一 妙皇法師

佛教生死觀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皇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教生死觀

  一休禪師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有一只非常寶貴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寶。一天,他無意中將它打破了,內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老師的腳步聲,便連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後。當老師走到面前時,他忽然開口問道:

  “人為什么一定要死呢?”

  “這是自然之事。”老師答道,“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這時,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著說道:

  “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佛教故事》

  中國文學受佛學影響,經常用一句話:“人生如夢。”不錯,人生是如夢,但是夢也是人生。我們在刹那之間做一個夢,有時幾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夢中。像有名的 “黃粱夢”,是中國佛道兩家的名人呂純陽得道以前做的夢,他夢到自己考功名、中狀元、出將入相,四十年功名寶貴、家庭兒女樣樣圓滿,最後犯罪被殺頭,頭一砍醒了。醒後看到旁邊有個老頭在煮飯,飯還沒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頓飯還沒熟,形容人生的短暫。因此呂純陽想到這個就修道去了。

  實際上一個夢幾十年在一頓飯裏還太長,真正的夢再長沒有超過五分鍾的。有些夢從年輕夢到老,經曆很多事,其實沒有超過五分鍾。夢中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是相對的,證明一切時間都是唯心相對。人生如夢,夢也是人生。活到八十歲的人回頭看過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經常說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還有那么遠,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很短,人生就是這么一回事。

  生滅當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這個地方要細細地體會。念念是生滅,但是能夠使你的念頭發動、跳動的那個東西,它不生不滅。因此,我們曉得“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它本來是空的,“而能得大報”,為什么最後要受大果報?不要認為念頭空,無所謂,想一想沒有關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單獨一個人坐在房間,或坐在高山頂上四顧無人,一個念頭都不敢亂想亂動,一想,因果曆然。

  ——南懷瑾:《宗鏡錄》

  現代社會的發展,一日千裏。在各項進步當中,有一項非常可喜、可貴的現象,那就是“生死學”,不但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心,甚至熱心研究。

  生死,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然而過去大家一直都忌諱而避開不談;不過到了現在,大都已能坦然地面對生死,而且不但不再逃避,反而有心來揭開生死的面紗。

  在古老的觀念裏,生之可喜,死則可悲。當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皆在慶賀之內;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萬分的感傷悲泣。其實,當人出生之時,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呢?當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還會再來,死又有何悲呢?生死是一體的,不是兩個,生了要死,死了還會再生,所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生也不足為喜,死也不足為悲啊!

  人之死亡,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壞,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屋可住;當新居落成之時,這是可喜呢?還是可悲呢?一部舊的汽車,將要淘汰換新;當換一部新車之時,我們是歡喜呢?還是悲傷呢?老朽的身體像房屋喬遷,像破落的汽車汰舊更新,這是正常的過程,應該可喜,不是可悲!

  人之懼死,就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壞了不可複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複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人之身體,又如木材;木材燒火,一根接著一根,縱然木材不同,但是生命之火,仍會一直延續不斷。

  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只是要人看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人生世緣已了,隨著自然而去;重重無盡的未來,也會隨著因緣而來。能把生死看成是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為悲呢?

  ——星雲法師:《迷悟之間》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悟思 第4頁:生命的奧秘
第5頁:生命是什么 第6頁:生命從何來
第7頁:認識你自己 第8頁:生命之維系
第9頁:易逝的生命 第10頁:悟思
第11頁:必然的歸宿 第12頁:佛教生死觀
第13頁:生死的痛苦 第14頁:生死之抉擇
第15頁:生死幾層次 第16頁:坦然對生死
第17頁:悟思 第18頁:一切行無常
第19頁:無常的人生 第20頁:無常是正常
第21頁:無常不可怕 第22頁:加減的人生
第23頁:無常的價值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