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師讀心經:人生大境界 弘一法師

大師讀心經:人生大境界 弘一法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淨空法師)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弘一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民國]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講過非常多的大經大論,除了淨土經典之外,也常講般若經及其他大乘經典。淨空法師對各種大乘經典中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洞悉空明,他說:“佛法,就是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此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是淨空法師在美國淨宗學會上的演講。文中淨空法師從淨土宗的修行立場告訴我們“般若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淨土有重要關系”,並告誡我們:“我們現在雖然對於般若經論有相當理解,切莫自滿,理雖頓悟,事須漸修,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在日常生活中,財色名食睡,見色聞聲,能否不動心,幻相現前,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就不能出離三界。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回,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伏著煩惱,即可出離三界,伏比斷容易。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這個法門,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修淨土法門,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在加州哥波廷諾市淨宗學會講《心經》,為期一周。承張德聲居士惠賜錄音帶七卷,恭聽之後,摘要筆記,彙成斯篇,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這么好的機緣,在美國淨宗學會與大家研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殊為慶幸。古大德常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世尊一代傳教,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的時間最長,占了二十二年,《般若經》的分量也最重,可見佛法教學是以般若智能為主。有些人誤會,認為修淨土者往往疏忽了般若智慧,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在《阿彌陀經》中可以看出,世尊為宣揚這個法門,於諸大弟子中,特別揀選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菩薩眾中特選大智文殊大士為對象。如非真有大智慧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因此智為能度,對淨宗說非常恰當。

  曆代翻譯《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此次采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翻譯本。在中國,各家各派皆選《心經》列入朝暮課誦,可見其在整個佛教中其所占的地位。茲以時間關系,雖不能詳細解說,但一定會把精要之處提出來向大家作一個簡報。

  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個字,可分四個段落:一般若,二波羅蜜多,三心,四經。般若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翻成中國話,意思是智慧。在翻經規別方面有五不翻:

  一為秘密,如咒語,皆音譯;

  二為含多義,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如婆伽梵,此名相含多義;

  三為中國無,如閻浮提,樹名,中國無此樹;

  四為順古,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為尊重,如般若。

  通常說般若有三種,第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即真實的相狀;第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第三為文字般若,詮釋言教,整個佛經皆屬文字假若。

  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等。佛說出如此眾多名字指一件事,目的是不讓我們執著名相,叫我們體會真實的意趣。《大智度論》上有一首偈: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

  此偈非常重要,說明佛為眾生說經,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通常“般若”譯做智慧:智是照見,知俗諦;慧是揀別,照真諦。換言之,曾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鑒別的作用。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總之,照了一切法不可得,通達一切法確實無有障礙,乃真智慧。

  羅蜜多——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合之即彼岸到,若依中國的文法應為到彼岸。其意義如中國人的成語“到家了”很接近。如畫畫功夫純熟,他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究竟圓滿之義。般若波羅蜜多即“究竟圓滿之智慧”,與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有差別。梵文之到彼岸,古人批注中說,把生死比做此岸,把涅槃比做彼岸,有般若圓滿的智慧才能離開生死,證得大涅槃的彼岸。佛在經論中常提到,凡夫修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其時間用劫算而非用年算。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曾經聞法修行,才能有今天的善根福德因緣,聞到世尊所說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既有過去生中無量劫修行,何以還未成佛?因為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由小乘初果須陀洹算起。過去生中雖有修行而未證初果,其修行時間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從此再經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曆一個阿僧祇劫,此時道力微,被煩惱伏,名遠波羅蜜。由初地至七地,曆第二個阿僧祇劫,道力增長,有能力伏煩惱,名近波羅蜜。由八地至十地曆第三個阿僧祇劫,道力盛,禪定智慧能力增強,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在四教中屬於別教。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來解釋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要一語最為圓滿。《心經》為《大般若經》之綱領,所以稱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髒,至為重要。最後經字是通題,佛所說的言教,經弟子們續集成文,皆稱為經。古來大德解釋經字,常用貫、攝、常、法四字。貫是貫穿所說之義理,換句話說,每部佛經都是一篇有系統的文章,從頭到尾一直貫穿下來,絕無雜亂,攝為擺持所化之眾生,使讀者百讀不厭,如磁鐵吸針一樣。常是古今不易,法是遠近同遵,確實超越時間與空間,即今人所說之真理。

  本經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大師是河南偃師人,姓陳名褘,十三歲在洛陽淨土寺出家,貞觀三年到印度求學,曆一百二十八國。當時西域與印度均未統一,有許多小的國家。留學到中印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此項古跡到現在依然存在。他受業於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他的老師發一僧一俗。貞觀十九年回國,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師世壽六十五歲,圓寂於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由印返國後翻經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分量之多為譯經師之冠,對中國有最大的貢獻。所譯經典均收入《大藏經》。這部《心經》是大師於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譯的。過去南京金陵刻經處楊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師所譯經典刻版流通。該刻經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達拉斯佛教會501樓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中文譯此菩薩名字有兩種,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自在;翻為“觀世音”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義,表明菩薩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修行,曆事練心。凡夫心不清淨不平等,菩薩是覺悟的人,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淨心平等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對淺而說,在經教中有淺深二種,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此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三乘所修的,謂之共般若,賢首家稱為大乘始教。

  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進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此與前面三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稱為不共般若,亦即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證的,教下謂之實教菩薩,包括大乘的終教、頓教、圓教。

  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深般若波羅蜜。

  照見是功夫,智慧的運用,修行的樞紐。為三智用,此三智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亦即智慧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見解與看法就屬於智慧。

  第一種空觀深者,能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真諦即哲學家所說的本體。

  第二種空觀深者,能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就是對法界自然現象完全發達明白。

  第三種是中觀深者,能破無明,顯一切種智,見中諦。

  一切智與道種智是一不是二,前面兩種的觀照均偏在一邊,未達到圓融。等到觀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對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無絲毫疑惑,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見到中諦。

  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質,一切物質皆以色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為代表,心分為四類,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意識,行為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八阿賴耶識。

  色法是物質,物質是眾微聚,眾是因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為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說明五蘊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講眾微是比喻,說明所有物質都是由眾多微細分子聚合的。現在科學儀器進步,可以用顯微鏡看到原子電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剛經》講所有物質皆為一合相,由分子組合成為一切物質,佛的五眼圓明比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還要來得准確。

  佛說基本物質有四種特性,謂之四大,即地、水、火、風。地大代表物體,它雖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確有其物體之存在。火大代表溫度,水大代表濕度。科學家有另外一個說法,說它帶陽電稱為火大,帶陰電稱為水大。它是動的稱為風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質的四種特性。

  本經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經文第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中色蘊包括一切物質現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識。五蘊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皆無自體,乃真實相,真實相是空相。空的意義有四種:

  (一)空無義:因緣所生,皆無自性,自體不實,畢竟皆空,此義易懂。

  (二)虛空義:無粗相有微妙色,有名無實,一法切均如此。

  (三)心空義。

  (四)法空義。

  心空是一絲毫染著皆無,經論中說:離群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才能觀察到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體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為諸法之實相。《金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形容至於恰當。一切事實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難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妄想執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事實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苦難就遠離了,此之謂度一切苦厄。

  諦觀身心,但見五蘊。諦是仔細的意思,觀是用智慧去觀察,身是色蘊,心是受想行識,在五蘊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無量劫來虛妄的我執即可破掉。一切煩惱皆由我執而起,我執空,煩惱即斷;煩惱斷,求六道輪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羅漢,斷見思煩惱即超出輪回,分段生死就沒了。再觀察五蘊,蘊從緣生,亦無自體,緣生無性,求五蘊相也不可得,法執也盡了。法執產生於所知障。障礙了菩提涅槃,所知障盡了,菩提涅槃自然現前,變易生死也沒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義就是這幾句話,可謂一語道破。為什么一般人對於這種意思難以領會,因為無量劫來,妄想、執著太堅固了,必須勞世尊以二十二年時間說出此事實真相,我們才能接受。上來所說是般若修學的宗旨,下面要詳細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真相,便於我們觀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此段經文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空不當做無講,如果空是什么都沒有,就不難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解釋。難的是不離色相以了解空義,也不是色相消失說它是空,而是講空有同時,空與有是一回事。世人的觀念空與有是對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難使人了解。般若講空,是即色之空,謂之真空,即空之色,稱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為色是四大組合的現象,空是般若真空理,法空是中道第一義空,絕不是偏空。本經五蘊皆空是主題,下面色不異空四句是批注。一切諸法,世出世法,皆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無自性。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佛)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此四句合起來看,即《心經》的四句話。佛所講的色、空、名、中道,皆說一回事,我們不能領會,把這四項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說的是一樁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細說之,把色換成受想行識就行了,受不為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餘依此類推。

  第一句色不異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體,色是一切現象。現象是依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體既不可得,相當然亦不可得,是從假入空,照了實性。第二句相反,空不異色,盡虛空,偏法界,一切現象均是由真如本體變現出來的,是從空出假,照了因緣。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是空假相即,說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無一法例外。佛在《華嚴經》中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又說:“一毛孔中轉大法輪。”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現象。如此事實後,佛在經中所說種種不思議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淨土有重要關系。從前我在台中蓮社求學時,李老師對我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蓮社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他說的非常保守。據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實。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經》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故對經典不得不重視。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體有老病死,刹那變化,均屬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識,念頭刹那生滅,我們都能體會到。保持念頭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的相續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間四禪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定功不失,而八萬大劫之後還會失掉。自性本定無生滅,沒有入定出定,如《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性定”與 “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來的,哪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性定在即現前。我執若空,煩惱障沒了;法執若空,所知障沒了,自性本空自然現前。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凡夫無始劫來,我執習氣非常重。古德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論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轉過來,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理與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人事物皆是諸法空相,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逐漸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得幹幹淨淨,這是真修行。《華嚴經》末後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一個曆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多思維,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看破放下。然後對於彌陀的願行,才能肯真實的體會,決志求生淨土,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極大的利益。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象,一想就錯了。如說:今天陰天,太陽被雲層遮蓋著了。細心一想,太陽比地球大若幹倍,焉能被雲層遮蓋?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

  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戴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面境相,叫做無明業識,又叫第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並沒有。此中關系要搞清楚。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①。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同樣說出事實真相。世間人不了解,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裏安排,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衣,再穿外衣。脫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衣,次第不能錯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展到粗相,回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蘊,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餘想行識依此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在本經將一切法歸納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段經文第一句“諸法空相”,“諸法”即包括此四大類。一切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在,即不生不滅。生滅是現象而非事實,本無忽有曰生,現象消失為滅。若深入觀察,不過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之幻象而已。本經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不生不滅的說法很難體會,若進一步解釋,只好舉個例。小朋友玩的積木,把它堆成一棟房子,其相宛在。再拆開來,房子沒有了。聰明人一看到這種現象就覺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滅亦非真滅。因其本來沒有,緣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緣散之後,當然它也沒有滅。科學家觀察一切萬物,告訴我們物質不減,能力不滅,這與佛經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非常接近。凡夫見一切法有生滅,執著在假相上,對於一切法之形成過程完全疏忽,於是墮落到生死輪回。凡夫著有,無量劫來內心存有這種錯覺,牢不可破,對事實真相很難接受。佛不得已隨順俗諦而說,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本經是隨真諦而言,如來五眼圓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如實而說。整個般若之綱要,言簡義豐,與諸大乘經、《華嚴》、《法華》一樣圓滿。假如徹底了解經中之真實義,即不難認得無生法忍。①

  “不垢不淨”,染著曰垢,離開汙染謂之淨,此指四諦因緣,苦集滅道而言。“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謂之垢,聖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淨。這是佛對於執著性空,厭離幻相的人而說的。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複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淨。

  “不增不減”,乃對菩薩的開導。通常大乘法易於產生錯誤觀念,道力增長,煩惱減少,斷見思證四果羅漢,定慧增長,證得圓教初住,權教菩薩對於現象很認真執著。佛在此地告訴他們此現象亦非真實,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經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說明不增不減。我們常說:“菩提增長,煩惱減少。”這話好懂,何以說不增不減?我們說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佛說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性是空相,煩惱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從性上說,並無增減、垢淨、生滅;從相上說,一切諸法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

  佛說:“隨流認得性。”這句話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性中的真相確實如佛所說,在真性中無凡聖、修證、因果這些事項,顯示般若之本體。

  禪家有一句話說的好:“諸見脫落,獨露真常。”就是這個境界。另外可以從一個比喻體會,真空實相如摩尼寶珠,當在本體,十二處十八界視為寶珠所現的光與色,因為能現許多不同光彩,所以為貴。寶珠之體是不變的,也不因色現而生,亦不因色不現而滅。其體如如不動,色相有生有滅,體無生滅。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意思完全相同。

  本經一開始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不但無色,亦無受想行識,亦無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識界。這些都是法相,空是講法性,法性上無此等虛妄相。六祖在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又說:“本來無一物。”說明自性本體,清淨無為,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蘊處界這些現象,迷了時候才有。為什么有迷?為什么迷了就有這些現象?此乃嚴肅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問題,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複。諸位如欲知其詳,請查閱《楞嚴經》第四卷經文。明了即開悟,否則仍在無明殼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別人說破,就把自己的悟門關閉了,以後很難開悟。所以真正善知識不會把問題說破,他會誘導你豁然大悟,此教學方法之善巧。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此肯定的說,即等於此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五蘊,無十二處十八界。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此關鍵之所在。以第一句作一說明,空中無色,即今天所講的物質,物質在感覺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礙,細心觀察,不難得到真相。如真有,理與事、事與事,皆有妨礙。如看電影,銀幕是空的,什么都沒有,雖然現出畫面,並無染著。

  性為銀幕,沒有生滅、染淨、增減,而畫面有生滅。明白之後,心地清淨,叫做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舍、得失,離開一切虛妄想執想執著,恢複自從的本體,自性是本來有的,所以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此即佛之知見,念佛人如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即是經上所說的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可知事實真相對念佛人來說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心是相,即諸法,諸法是心變的,阿賴耶變的;性即此地講的空,自性的本體。心是本體,心是作用,見性即明心了。明心見性之後,不再有妄想執著,凡聖的見解也都沒有了,說性說相,皆不可得,何況諸法,本來無一物,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薩。有人說,既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應即佛果地所證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體會而不易證得。雖能體會而煩惱習氣未能劇斷,在一切境緣幻象中,還是會起心動念,仍有可能墮入輪回。不但凡夫,連大菩薩都怕墮落,於是華嚴會上大菩薩們都發願求生西方,如此看來,焉能輕視淨土法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這一段說明世尊善巧的教學,前四句講十二因緣,末一句講四諦。十二因緣與四諦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說明生死輪回之事實真相。十二因緣總共有十二條,謂之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條循環不息,形成三世輪回現象。前二條屬過去世,無明是因,因無明而引起的一切作業是行。有過去之因緣才有今生之果報。從識到受,這五條是今生果報。十二因緣中所說的無明非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就成佛,枝末無明破了只能斷見思煩惱,證小乘辟支佛果。無明是迷惑,有錯誤思想見解,才有錯誤的行為。行即造業,造業必受報,受報必來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識俗稱靈魂。他來投胎,真正因緣是無明與行,父母屬增上緣,投胎要找有緣的父母,子女與父母之因緣不出四類:報恩、報仇、討債、還債。有這種恩怨債務才生在一家。投胎之後在一兩星期之內,什么都說不上,給他一個名字叫名色,名是說他有精神,色是說他是物質,以父精母血為身體,此刻尚未長成人的形狀,世人謂之胎盤。在母腹中逐漸長大,眼耳鼻等逐漸形成,名為六入,即是胎兒。觸是的母體出生,與外面世界接觸。初生嬰兒二三歲以前,只有觸,沒有受。當其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時即是受。有苦樂之感覺,必生愛憎,故受緣愛,有愛必為取舍,故愛緣取,因妄取故即成業有。此愛、取、有三條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業因,必有來生之果報,故有緣生,生緣老死。此是十二因緣運行之過程。昔日農村兒童往往到七八歲時還能保持天真,只有觸而無受,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今天一兩歲的小孩即能察言觀色,已喪失了天真,很可憐。佛說投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引業,引導眾生到什么地方投生,過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同樣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屬於滿業。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對愛、取特加防范,若先由愛上斷,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反過來叫“還滅論”,為何有老死,因有生;為何有生,因為行業。一項一項往上推,十二條中如有一項斷掉,輪回就沒有了。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條——愛、取、有,只要斷一個,六道輪回就解決了。生死業因即是愛,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愛五欲六塵,貪愛名聞利養,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脫輪回。如不能在愛上斷,在取上斷也行。對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順受,不取是不造業。隨緣了舊業,不更造新殃。至於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與眾生合光同塵。如眾所周知的濟公活佛,不拘小節,不守清規,不守戒律,好像愛取有都有,其實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乃上上乘真實工夫。凡夫只能在愛取上下功夫,愛取有是無量劫來的習氣。今天初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而境界現前,毛病習氣又來了,見到順逆境界又生愛惡之心,貪嗔癡慢,自私自利,念頭一起來,要緊的是覺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就對了。

  四諦是“苦集滅道”,此四字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果報,集是過去的業因,滅是修行人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簡言之,諦是確有其事,佛說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處不必細表,初學的人往往不以為然,因世間快樂事很多,為何說是苦呢?世間樂事可以變成苦,謂之壞苦,而苦事不會變成樂,可見樂不是真的。要緊的必須知道為什么要來做人,輪轉六運。佛觀察得透徹,人生為酬業而來,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受苦果,這是事實真相。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認為上帝佛菩薩不公平。存這種思想,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造惡業,一定要對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運,但這不是徹底解決之道。

  這樣做,今生來世可能得大福報,但不能保證生生不造罪業,如福報享盡,惡報又現前,必墮三塗,要根本解決,必須超越輪回。修道證果,果是滅,滅煩惱,滅妄想,滅執著,滅六道輪回。在四諦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離生死輪回之道。佛在經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門門皆可成佛。我們每人根性不同,迷悟、習氣、染汙亦異,如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的根性,勉強去學,耗費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我們現在雖然對於般若經論有相當理解,切莫自滿,理雖頓悟,事須漸修,自己的毛病習氣能否斷除,在日常生活中,財色名食睡,見色聞聲,能否不動心,幻相現前,如有一絲毫愛惡之心,就不能出離三界。任何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超越輪回,唯念佛法門可以帶業發生,只要伏著煩惱,即可出離三界,伏比斷容易。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這個法門,可知選此法門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頂尖人物的選擇。修淨土法門,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還要勸有緣的同參道友,在一生中圓滿完成佛道。

  佛說五蘊達因眾生迷色法輕,迷心法重。五蘊包括色法一、心法四。十二處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屬色法,色聲香味觸法屬色法,色法說十一條,意根屬心法只一條,這是對色迷的重,對心迷的輕的人說的。還有一種人,色心迷的都重,佛說十八界,六識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餘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在十八界中色法講了十一個,心法講了七個。佛說法是應機而說,活活潑潑,實無定法可說。

  【無智亦無得】

  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能觀是空,所觀之境界亦是空。此義很深,凡是熟讀楞嚴之人多少能體會其義。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世尊提出一個問題,即無明到底從那裏來的?世尊對他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①。”一語道破。有智即無明之根本,如有能證之智,有所證之理,能所未亡,無明即不能斷絕,所以無智才是真智,無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能證之智也沒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證所證,俱不可得。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因眾生執著一切法皆有,以為一切法相皆是真實。從此,錯誤的觀點產生錯誤的想法與做法,即分別執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屬空相。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並非假設,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後,知道諸法空相,於一切法的幻想、分別、執著,便可一切放下,執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執著,空也不存,此說到究竟處。智得也是緣生之法,亦為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經文顯示般若修學之大用。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所得故。”此句總結前面所說,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智與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妄情盡了,真就顯了。掛礙即牽掛,有我執起煩惱障,煩惱障障性,心不清淨,不自在,不解脫,造業輪轉。有法執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達性相,縱然斷了見思,出三界,因有法執,也只能屈屬於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謂之礙。一切眾生錯認了四大、六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執著我見我所,於是才有六道輪回。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即依般若波羅蜜多,看清楚事實,心中無有障礙,不再有妄想執著。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功夫又進一層。世間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遠離恐怖即是了斷生死出三界。

  生死輪回之由來,一切經論中說之最詳。確因迷惑顛倒,造善惡因,感得三界果報。凡夫不知此事實真相,恐怖心時時即刻縈懷於心中。華嚴說恐怖有十八種之多,不必一一細表,般若經中說的很明白,離開我法二執即無有恐怖。遠離顛倒,顛倒是無明、是錯亂。經中說四種顛倒,常樂我淨。凡夫不知世間無常,亦不知世間的樂是苦因。貪圖樂受自然生起三毒煩惱。樂不如苦,佛教我們以苦為師,在苦悶時,易於警覺,時刻想出離。著迷在愛欲中,愈迷愈深,難以自拔。凡失執著身體為我,不知其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凡夫身心都是汙染,自己並不覺得。現在人心汙染比從前不知道嚴重多少倍,心中充滿人我是非,貪嗔癡慢,此之謂顛倒。

  夢境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其根源是五蘊:色蘊是堅固的妄想,受蘊是虛明的妄想,想蘊是融通的妄想,行蘊是幽隱的妄想,識蘊是顛倒的妄想。《楞嚴》卷十中說得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夢,夢的現象亦有種種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夢。另一種是無始習氣,也有鬼神來托夢的。

  遠離顛倒夢想才能達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圓滿佛果所證,菩薩雖不圓滿而能分證。“涅槃”是梵語,最常見的譯作滅,四諦中苦集滅道之滅。滅是滅煩惱。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不究竟,稱為“偏真涅槃”。大乘菩薩所證,不但見思斷了,塵沙斷了,無明也破掉幾分,稱為“究竟涅槃”。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品品分證,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此名詞又翻為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淨寂滅,見思、塵沙、無明都斷了。圓是性德圓滿開顯了,佛說圓教初住菩薩只破一品無明,其作用即與如來果地上相彷佛。《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修學方法,證入圓教初住,即可隨類化身,在諸佛刹海,普度眾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功德圓滿謂之大涅槃。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從初住到等覺位,菩薩位已圓滿了。再往上去,“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菩薩依般若智慧能證到等覺,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證到無上菩提,無怪乎佛說般若二十二年。

  佛法修學是戒定慧,般若是慧,常言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般若要從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經裏,不在佛的言語中,亦不在思維想象中。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給我們一個啟示,看經聽法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識中。如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現前,此理很深。菩薩知道諸法空相,故能遠離妄想執著,以清淨心照見諸法實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再進一步說,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的真相,徹底究竟明了,這能明了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不得已說了這一個名詞,其實性相之中都沒有名言。不過用這些名相作一個引導,由此契入真實。故在因稱它為智,在果上稱它為覺。果達到極處,加一個“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此為尊重不翻。正是無有一絲毫偏邪,等是與一切諸佛所證的平等,雙照二邊,轉八識成四智,證法空而悟真如。真是法性,如是法相。古德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見,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做真心,器比做法相。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改稱真如,此諸佛如來真正清淨的覺悟。如此一切諸法的實相(真相)完全覺了,稱之為菩提。古德有一簡單解釋,完全了解(證悟)契入,證得真如、實際、法性的道理,可以說證得法界事實真相,佛為其建立一個名稱謂之菩提,此名相之由來。又說“不可破壞,不可分別,謂之菩提”。又說“法真如性,無顛倒性,亦謂之菩提”。從種種解釋,體會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的精義,佛是以般若而證得佛果。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證悟更難。正因其難,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作增上緣,叫我們到那裏去修學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若無圓滿智慧,如何能不退轉?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實智慧才能達到不退轉,古德說得好,西方最殊勝的緣就是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他們關懷照顧,決定可以圓證大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段經文從“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至“是無等等咒”,是贊歎般若法至高無上,末後兩句是贊歎修學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佛菩薩都是依般若法門證得菩提涅槃,般若的功用實不可思議,無法稱說。最後以咒語來贊歎它,咒是願的意思,為四種陀羅尼之一。陀羅尼有總特之義,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使善法不失,惡法不生。亦有明的意思,即光明智慧,能除一切障礙,能滅除五蓋①。

  咒又有密語之義,密不是秘密,佛法無秘密,是神秘、是深密。佛在講經時有許多眾生凡夫肉眼見不到,如天人、天龍八部以及鬼神,咒語中也有他們的語言。佛說經之後,通常以他們的語言略說一遍,他們覺得有親切之感。咒又有真言義,能顯示說法實相,真實不虛。顯說不能叫真言,顯說一般人聽了之後,常用意識心分別想象,反而障礙真實意趣。密說就不會有這些副作用,因為聽不懂就不會思維想象,反而容易得清淨心,超越一切戲論,見到諸法實相,因之稱為真言。陀羅尼又含四義:

  法、持所聞法,經無量時,永不忘失。

  義、於諸法能分別邪正是非善惡,悉知無量意趣。

  咒、總持咒願,神咒非常靈驗,總持無量義。有的能呼風喚雨,役使鬼神。現在有些失傳。與鬼神溝通,第一要誠,第二咒的音要正確。

  忍、安忍,成就堅固的修行,於所聞法,得精進忍,不為境緣所動,贊不喜,罵不憎。

  大神是具足不可思議強大神秘的陀羅尼。能除一切障礙。障礙有三大類:見思、塵沙、無明。神咒有力量破除此三重障礙。大明是咒的別名,明是光明清淨。佛在楞嚴會上放頂上光明,光中化佛送出五會楞嚴神咒,以大光明破眾生無始劫來的癡暗,能照破無明,破除黑暗。無上是最殊勝,無等等是一切諸法都不能與它相比,把這個般若智慧贊歎到了極處。菩薩依它成就了究竟圓滿,三世諸佛依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四句贊歎非常恰當。就淨宗修學而言,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仔細觀察,此一句佛號即是咒語,完全是梵文音譯,確實是大神咒,它有不可思議無比神力。過去灌頂大師說:凡夫常常想消除業障,業障深重的人,所有一切經法懺法都不能消掉時,念“阿彌陀佛”可以消掉,可知這一句佛號就是大神咒。

  《楞嚴經》上說,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同倫,向佛自述往昔得道因緣。此五十二指菩薩的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換言之,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就是用一個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簡單容易,直捷穩當。此一句佛號能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無明,這不是大神咒是什么?大勢至這一類的人物,就用一句佛號斷盡了四十一品無明圓成佛道,我們沒有一絲毫懷疑。隋唐時代諸大德們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作一比較,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切經中之王。再將《無量壽經》與《華嚴》作比,認為《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經。《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導歸極樂,才達到究竟圓滿。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們到最後如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修行的就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均是宣揚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它是華嚴的歸宿,一切法身大士的結局,與華嚴相比,就把華嚴比下去了。

  《無量壽經》有九種譯本,夏蓮居老居士擇其中最好的五種原譯本編成現在的《無量壽經會集本》。經文分四十八章,大家都知道在四十八章中以第六章為第一,詳細述說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介紹西方依正莊嚴。四十八願中以那一願為最重要呢?古大德幾乎公認第十八願為核心,第十八願說的是十念必生。重重比較,認清楚,六字洪名是無上法門,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上神咒,其功效能除一切苦。

  苦的種類很多,簡言之,有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苦苦的細說。八苦中生老病死,任何人均逃不過。身處有求不得苦,眾生有無盡的欲望,求不得就苦了。有愛離別苦,人、事、物,往往稱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離別。有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事、物想離開,偏偏離不開。五陰熾盛苦就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想分別執著,像猛火一樣的燒著,不會心靜。五陰熾盛是因、是造業,感受前面七種之苦。此處還有壞苦,一切色法物質會壞會變,是無常的;還有行苦,心中念念生滅不停。一切法歸納為色心二法,壞苦是對色法說的,行苦是對心法說的。

  佛說戒定慧三學,戒學教我們克制,要一切忍耐,這是修學的基礎。功夫深一層即得定,定能伏煩惱,心中清淨平等,但還是不究竟。總目標是般若智能,慧若開了,苦就滅了。佛說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定不能轉,慧能轉。般若智慧現前,能把無始劫來所有煩惱習氣轉化成大菩提。佛菩薩以此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無盡的智慧德能原來是由煩惱變化而來的,所以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與涅槃是一不是二。除苦除得這么圓滿究竟,真實不虛。般若法門歸結到一句萬德洪名上,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持名號之人。不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諸經稱之三昧之王,實在這一句名號乃究竟圓滿的大般若。在無壽經中可找到證據,世尊對彌陀之稱贊,稱之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也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贊歎。如此乃能肯定彌陀名號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段經又是結顯開密,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個字是密說,前面是顯說。密說即佛門中常講的咒語。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

  (一)咒語是佛的密語,只有佛明了,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

  (二)咒語每字每句均有無量義。研究大乘經時,知道顯說的經文亦含無量義,法味無窮,久讀不厭,何況如來神咒。

  (三)咒中有許多鬼神名號,佛呼喚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並不完全包括世間語言。

  (四)咒亦為諸佛的密語,如軍中口令。誦咒無往不利,一定能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

  (五)誦咒蒙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神力加持。

  有如此許多意義在其中,故玄奘大師以存其音不翻其義為准則。密為深奧難言之義,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凡是秘密必有不可告人之處,如果心地清淨,正大光明,哪有秘密可言。佛法是深密,義理深,非淺根人而能理解,故稱為深密。因其為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對他說,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消息。

  經論中說到修持,勸大家讀誦為教法之一。讀誦時往往一面讀誦,一面思維經中意趣,如是則心不得清淨,思維想象研究探討都落在第六意識,決定障礙了開悟的門徑,很難成就三昧。自古以來解悟者多,證悟者少。證悟要由定慧契入,而老實人可由讀誦得到三昧,大開圓解。所以說,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中人以下習氣很重的人,展開經本就會望文生義,此類根性的人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明其義,故不起分別妄想,容易得到三昧,此密法修學的殊勝處。

  玄奘大師不翻密咒,我們也不必勉強解釋。古大德亦有解釋者,如前清灌頂法師在其楞嚴經批注中,對楞嚴咒有詳別的解說,密咒變為顯說,是否如法則不敢說,不過諸大德們仍以不解釋為宜。許多經典,顯說之後仍有密說,密說還是解說顯說中要義,不過言辭簡要,故又翻為總持。因此只要了解顯說就夠了,密是顯之密,顯是密之顯。咒語最重要的音要正確,所以密宗非常重視大師口傳。

  《心經》介紹到此地已圓滿。佛希望一切眾生快速圓成佛道,並不希望我們聞法之後,修三大阿僧祇劫,此並非佛之本願。世間為父母者,希望兒女經曆小、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完成學業。也有父母希望兒女是天才兒童,不需要經曆這求學曆程,十三歲即得博士。佛菩薩對眾生亦如此,希望有上上乘人,不必經曆菩薩五十二個階級,在一生中即能成佛。這種人就是有念佛的根性。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神咒,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亦都包括在內。所以它是第一神咒,第一個大總持法門。盡虛空,遍法界,無論什么根性眾生,周到彌陀名號,沒有一個不得度。即使五逆十惡亦能得度。有人說佛既有如此大能,為什么不把世間苦難之人一齊度脫?答案是這些苦難之人不肯接受佛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與佛無緣,佛不能度無緣之人。這個念佛法門是給善根、福德、因緣均已成熟之人修的。無量壽經上說,睹阿闍王子等聞佛介紹西方淨土,發願將來成佛亦如阿彌陀佛。此念頭在心裏,但未說出。佛有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意,告訴大家,過去生中阿闍王子曾供養四百億佛,聽到此法只生歡喜心,而未發心求生淨土。今天我們聞此法門即生信心,一心持名求生淨土,比阿闍王子的善根福德因緣多多了。知道西方世界確實殊勝,一心一意求往生,這個福德太大了。一往生即頓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得到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成就。佛號如非圓滿秘密神咒,如何能令業報深重的凡夫,在短短期中,盡伏無量業障,往生佛國。

  佛教大德,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者不少。民國以來一位是江味農居士,一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金剛經》,完成了一部《金剛經講義》。《近代往生傳》有他的小傳。還有一位周止庵居士,也用四十年時間研究《心經》,寫成一部《般若心經詮注》,已印了許多版。這兩部書對於法相名詞的批注,至為詳備。過去李炳南老師在大專佛學講座,即采用《金剛經講義》作教材。專心念佛,真正能得到般若真實智慧。顯說是叫我們開智慧,幫助滅煩惱障。

  密說是叫我們把分別、妄想放下,恢複清淨心,滅罪除障,是大福德。在修學中最怕妄想、執著。《楞嚴經》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又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一句佛號念到底,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現前。

  一九九四年四月記於美國西雅圖市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1927年2月15日生於安徽省廬江縣,幼居福建建甌。抗戰時,求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抗戰勝利後,就讀於南京市立第一中學。1949年赴台灣,服務於實踐學社,公餘之時研讀經史古文,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及佛學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啟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道家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泛涉獵。於眾多典籍中,對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為輝煌。

  淨空法師曾任台北圓山臨濟寺書記,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師,南普陀佛學院教師,中國佛教會設計委員、弘法委員,東方佛教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松山寺大專佛學講座講師,中國內學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教授,中國佛教會大專院校佛學講座總主講,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教授,華藏法施會會長,華藏精舍住持,華藏佛教圖書館導師,華藏淨宗學會會長暨佛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達拉斯佛教會會長,新加坡淨宗學會導師,澳洲格裏菲斯大學、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澳洲淨宗學院院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董事主席;並被格裏菲斯大學、南昆士蘭大學、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回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淨空法師於海內外倡導促進成立“淨宗學會”,提倡專修淨業,專弘淨宗。

  【大師版權說明】

  淨空法師主張: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占有和控制,學佛才算沾到邊兒。所以他自己垂范,放棄對版權的占有和控制,並說:“我的所有弘法作品都不要版權。”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前言
第3頁:大顛禪師注心經 第4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弘一法師)
第5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淨空法師) 第6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述記(太虛法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12 3:54:43
阿彌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