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間是劇場:我們認知因緣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人間是劇場:我們認知因緣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為重要。我們每天一小時的禪修,是為了改變非禪修時的狀態。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誠,應該讓這些心境隨處出現。

  我們現在要談什么呢?生活中的佛法。分兩個方面來討論,理論的和實際的,這兩方面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論,就不曉得如何實修;另一方面,在理論上學了很多卻不實修,也不會有成果。

  由於這是個薩迦中心,今天將以薩迦派的理論來談。雖然蔣揚欽哲這個傳承,並非屬於薩迦、寧瑪等派,不過我也算是在薩迦派學過一些東西。薩迦派說:“如果不懂佛法理論,就去修行、禪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沒有手。”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佛法理論。

  佛陀成道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當時被稱為悉達多王子。他看到人間的老、病、死種種痛苦而厭惡輪回,於是離開他的宮殿去求道。一開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師,學了一些印度教的東西,並據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後,他忽然領悟到苦修並非開悟的唯一法門,於是放棄了這個方法,並接受了尼連禪河邊牧羊女難陀波羅的供養。然後他來到摩揭陀國,買了些草放在菩提樹下,坐在草堆上發願:“若不成正覺,終不起座!”過了些日子,有一天,當第一道晨光出現,當地國王到臨,鼓聲響起,林間鳥鳴,眾人從睡夢中醒來,這時他得到了最後的證悟。此時大地震動,各種神、阿修羅等紛紛來到他面前頂禮。許多魔聽到這個消息都受到驚嚇,他們問釋迦牟尼佛:“你用什么證明,你在前世累積了如此多的善業?”釋迦牟尼佛以手觸地,大地再次震動,地神從大地裏現身,並說道:“我就是證人。身為大地,從釋迦牟尼佛自三大無量劫修行菩薩道以來,我都在這裏陪著。”於是釋迦牟尼佛的證悟得到了最後的確認。他曾遭受魔的打擊、幹擾,但並未受到影響。

  起先釋迦牟尼佛認為,教導眾人並無意義,因為眾人無法理解這些真理。但梵天等眾天神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並請法,於是他來到瓦拉納西(波羅奈國)開始第一次傳法。其後,佛陀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教導不同的人。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佛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在摩揭陀得證悟,在拘屍那迦涅槃。身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誰,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

  尋求佛法

  此時此刻,在座的都會說自己是佛教徒,其實我們只是身為佛教徒,卻並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們只想知道什么是證悟、什么是空性,因為它們聽起來不錯,富有邏輯,有時似乎又充滿幻想。尤其是金剛乘——想想自己能多兩只手,或許可以做事更快,似乎很不錯。但我認為,這些人是在學習佛法,而非求證佛法。當然,學習佛法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求證佛法,這點更重要。

  另外,我們有個毛病,認為要當個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的特定部分,比如剃發,吃素,換上法衣,特別布置一間佛堂,還有每天花幾小時喃喃念咒——其實念咒並不怎么美妙。或者大家會這么認為,我是個生意人,這輩子沒法得到證悟;我是個出租車司機,這輩子不能真的成為菩薩。

  各位都接受過灌頂,對吧?各位曾想過自己就是一位菩薩嗎?我確信大家未曾這樣想過,因為各位不敢認為自己是菩薩。你認為菩薩高高在上,具有黃金、玉石等顏色,我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把自己和菩薩劃清界線,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成為菩薩。認為菩薩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這是錯誤的想法。當你接受灌頂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這代表什么?並非代表你於佛教中得到升級,而是代表你有責任幫助別人證悟,這才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講座主題的原因。

  很多人受過喜金剛的灌頂,自觀為喜金剛也有一段時間,卻心生同樣的問題,因為你們把喜金剛和自己加以分別。同樣,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並做修持,卻又把文殊菩薩跟自己分開來。文殊菩薩從不跟著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裏,因為你認為文殊菩薩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薩並沒有成為你的內在。或許你每天早上都做一個小時的觀想,但你把那個觀想留在你的佛堂裏,沒有帶在身邊。誰是文殊菩薩?那尊佛像拿著一把劍,什么劍?切菜的劍嗎?拿著一本書,什么書?講故事的書嗎?你們都知道,我們也創造某種引導的光,放光迎請,你的上師自己就會來這裏。你擺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對,以至於這變成你生活中的一種負擔。對這個佛桌上的文殊菩薩,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惡感。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薩分開來了。

  身為一位金剛乘行者,把文殊菩薩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來跟朋友說,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為重要。我們每天一小時的禪修,是為了改變非禪修時的狀態。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誠,應該讓這些心境隨處出現。

  小乘、大乘、金剛乘

  且讓我簡單說明。我認為各位的生活無須做任何改變,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這類東西。我們該做的,是不去傷害別人,不去傷害眾生,也不累積害人的因。做這些事並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禪修持咒,你自己就做得來。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不僅是個普通人,同時也是純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傷害別人,也不累積害人的因,就已經足夠,無論你有沒有佛教徒的名,都不重要。

  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那么除了不傷害別人,你還要嘗試去幫助別人,並累積助人的因。幫助別人並不需要改變你的生活狀態,你就做你自己,同時能夠改變別人,幫助別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願來幫助別人,那你就不僅是個普通人,同時也是大乘行者。要做個大乘行者並不難,只要你有意願幫助別人,也確實去幫助別人。

  現在我們是什么呢?我們似乎被稱為最高階的金剛乘行者,但身為金剛乘行者,我們甚至沒有修持“不害人”的小乘法則。我們是多么經常地有意傷害別人,又是多么經常地無意傷人。再這樣下去,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金剛乘行者。金剛乘應該真有其特殊之處,既然如此,它應該有些快捷的法門。如何同時是普通人又是金剛乘行者呢?你必須要有“淨觀”,視眾生為清淨,視輪回、涅槃為同樣清淨,至少應該這樣對待你的上師。

  生命是什么?

  再回到理論的方面。有個問題已經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問過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么?”我們做工作以謀生,但謀的什么“生”呢?我們到底是為工作而生活,還是為生活而工作?這個生命的背後是否另有一些東西呢?這個生命到底是如何開始的?

  有些聰明人曾想過這個問題,並試著去解答。不只是佛教徒,許多其他宗教人士亦然,比如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他們也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認為,生命是上帝的創造,我們的人生目的就是侍奉上帝,如果你違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遵從上帝的意旨,你就被允許進入天堂,但你不能成為上帝,上帝永遠高人一等。有意思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但佛教徒並不相信這一點。在印度,佛教有四種教派,“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兩者屬於小乘,另外還有“唯識”和“中觀”理論。我們應該屬於中觀派,但事實上我們連佛教最基本的理論——“說一切有部”都還不了解。

  “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理論

  研究“說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年來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學、波士頓大學,一些人對最基層的教派非常有興趣,認為“說一切有部”這種最基層的教派是非常科學的,他們甚至還跟印度教有過許多辯論。他們不相信上帝創造了一切。誰是上帝呢?人們說的“上帝”是什么意思?上帝至少要有三種特質。他必須有無所不知的智慧,如果沒有這個的話,他不就跟我們一樣囉;他必須對眾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對敵對友,都要有同樣的慈悲;他必須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擁有這三種特質,才能被稱為上帝。

  “說一切有部”卻說,如果上帝創造了我們,難道他不曉得我們在受苦嗎?他若有智慧,就應該知道。如果他知道,難道對我們沒有慈悲嗎?他有能力呀,他若有創造我們的能力,也應該有能力停止我們的痛苦,把我們帶上天堂。那為什么他不這么做呢?難道他喜歡看到我們在這裏受苦?像這一類的辯論有許多。

  佛教徒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們會這么問:我們不相信有上帝,那么是誰創造了所有這些生命呢?誰創造出山川、河流,這種種一切?對此,“說一切有部”給出兩個答案。他們說創造者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創造出各種物體的形狀、顏色等。各位看,這是非常科學的講法。原子是這么小,無法再被分裂,而在特定因緣之下,原子聚集起來,就形成一個大東西,這是客觀的造者的。科學家相信這一點,他們相信我們的心也是由非常小且數量無限的原子所創造,他們相信這樣的理論。

  今天是以概論來談佛教,所以就不多說“經量部”這一派,因為他們講的與“說一切有部”幾乎完全一樣。

  唯識宗的理論

  “唯識宗”認為這兩個基層教派講得都不夠好。他們覺得,不相信上帝是創造者,這說得不錯,但這兩派也犯了錯誤。唯識宗根本不相信有個最小的原子,那是幻想,因為形狀大小之分是個幻想。當只有兩個東西時,自然可以說一個較大、一個較小;可是當有更小的東西出現時,原本較小的就變成較大的了。因此大小並非絕對,而是隨情況改變。唯識宗並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卻相信一切唯心造。這是很高級的哲學,“唯識”是佛教最偉大的派別之一。

  如果我們明白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我們可以接著問,為什么一切唯心造?唯識宗給出一個答案,他們說,一切物體和現象都可分為兩種,一者客體,一者主體;一切客體和主體都是同時出現,所以一切唯心造。這有點兒難理解,我作個比喻來說明。

  在座各位有些人以前沒見過我,甚至十年前都沒聽過我的名字。我這個人,我的邏輯,我的哲學,那時並不存在於你的世界裏,直到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個人,這個人的外表和聲音才在你心中留下印記。不過這時你可以想,他二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你可以將現在投射到過去,猜想二十年前他一定還是個嬰兒;你也可以將現在投射到未來,他就成了老人。

  再舉一例,比如說他吧,對他的父親來說,他是個可愛的兒子;對他的太太來說,他是個嘮叨的丈夫;對他的女朋友來說,他是個帥哥;對他的兒子來說,他是個慈愛的爸爸;對他女兒來說,他是個嚴格的父親。你看,一個人可以有很多身份——兒子、丈夫、爸爸。怎么會這樣呢?因為不同人的不同投射產生了這些變化。由此來看,一切由心造。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他吧,一定會有些人喜歡他,對這些人來說,他長相不錯,是個好人;但對那些不喜歡他的人來說,他的外表、發型、走路的樣子,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他們生氣,即使他一動不動也一樣。這就表示,不僅大小、形狀、顏色是唯心所造,世界上的美醜、好壞,也都是我們的心所造。因此“唯識宗”相信:一切唯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東西。

  中觀派的理論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中觀派。中觀派認為,甚至連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對上,一切都能呈現,但並非以某種方式呈現,就表示以那種方式存在。

  比如說一杯水,對我們來說是一杯水,但如果你放一條小魚在裏面,然後問它:“這是什么?”你想它會怎么回答?我不認為它會說這是水,因為這必然是它的家,在裏面可以遊泳、睡覺,所以它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人類認為這是水,但對魚來說這應該是它的家。那么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存在?家還是水?人類是很自私的,我們向來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依我們來看一定是水,魚才是錯的。這是我們的想法,但也正是我們的錯誤所在。我們沒有理由,甚至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並非魚的家。我們不能證明水就是水,我們只是這樣相信,對吧?如果真有一場人與魚的爭論,一方說這是水,一方說這是家,那么孰是孰非很難斷定。用投票的方式分勝負嗎?那么我們一定會輸,因為魚比人多。

  所以最好的說法是,在實相上,杯中的東西既不是水也不是家。那它是什么?是空。就是無物存在,什么都沒有。但在相對上,它可以是任何東西,而且因為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金剛乘就能把它當成灌頂的所依之物,當做甘露。對金剛乘的人來說,這是甘露,對魚來說,這是家。是心在做斷定。

  灌頂

  我們來講一些灌頂的事情。灌頂的梵文是Abhisheka,意思是“丟擲”或“倒入”。一般來說,灌頂幾乎相當於加持,但若以我們剛剛的邏輯來談,灌頂便有更為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是一種引介。

  好比你不認識某個人,你的朋友介紹你們認識,你就多了一個認識的人。就像這樣,你對許多事不太了解,比如說你不了解水,你被自己所定義的水限制住了,而水是很靈活的。因此為了要將水的靈活性引介給你,金剛乘把水用作灌頂的所依物。灌頂傳達給你什么?它將生命經驗的真實自性引介給你。它告訴你,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即有無明,從無明產生五種情緒——貪、嗔、癡、慢、疑。當這五種情緒增長、成熟時,它就成了五蘊。接著我們便有貪欲,對自身非常執著,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珍貴。

  我們不僅對自己的身體執著,有時對別人的身體也執著,即使身體充斥著糞便與血膿。如果我們把身體解剖開來,其實沒什么可執著的。我們執著身體的哪一部分呢?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漂亮,如果你不管它,它還會變髒、變臭、變得惡心。然而我們真的有很多執著,我們成為身體的奴隸。當它冷了,我們會找東西來蓋;當它餓了,我們會去吃點東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氣。特別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個敲你的人說抱歉;如果他沒說,你就會很生氣。只要那個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幾個字的抱歉也可以把你剛才所有的痛苦帶走。我們的心就像小嬰孩的心。你以為那個人敲你,並期待他說抱歉,但事實也許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打到你,或者他說了抱歉,可是你沒聽到,甚至也許他認為是你該說抱歉。所有這些情況使生活變得非常非常複雜,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有執著。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頭撞到牆,你通常會怪罪哪一方呢?我們通常會責備這個牆怎么這么硬、怎么不會動,我們從來不責備自己,也不會罵自己的頭怎么這么軟。如果沒有這個頭,就不會撞到牆,也就不會痛了,所以你要負部分責任,因為你有這個頭。而我們從來不這么想,我們都是責備別的東西,然後感到生氣。這對牆來說不算什么,但如果是對生命體,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我們剛剛提到五蘊,以上所說即為色蘊。講這些會令人想睡覺,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講。

  五蘊的另一蘊為識蘊。識蘊也很無明,所以我們必須清淨它,就像洗衣服一樣。當你洗衣服時,你洗的是什么?不是這些衣服,而是髒東西。衣服怎么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髒東西而已,你不想要這些暫時性的髒東西。就像這樣,你淨化識蘊,而不是清洗識蘊。你把識蘊當中的髒東西洗掉。以喜金剛的傳統來說,識蘊的髒東西就是憤怒,憤怒必須被洗掉。要用哪種肥皂和水呢?答案是阿佛。不過此時你是無明的眾生,你不能說:“喂,阿佛,你來幫我清洗我的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造,你便創造一個阿佛的模樣——藍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轉化成一個寶瓶,裝有一些水,因為你認為水能清洗東西——所以金剛乘用的是這種方法。接著你把水喝下去,它會洗掉髒東西,然後會發生什么呢?當你洗衣服的時候,你把髒東西洗掉;髒東西洗掉以後,這衣服變幹淨了,是這樣嗎?不,衣服從不會變幹淨。因為我說過,衣服從未髒過,髒東西不是衣服,髒東西是髒東西,衣服是衣服,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正因為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所以才有可能把髒東西洗掉;如果髒東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而既然衣服從來沒有髒過,衣服怎么可能變幹淨呢?因此最終你領悟到,衣服就是衣服。識蘊就是阿佛,這個佛的能量就是如鏡子一般的智慧(大圓鏡智)。

  五蘊、五方佛、五種智慧、五色、五種情緒(五毒)、五種法飾(比如蓮花),所有這些五個、五個湊在一起,你就了解了什么是灌頂。不要認為這些東西是在外面,這些都在你裏面。這是有關灌頂的簡介。

  禪定

  接著簡單說說禪定。禪定實質上是“覺”的連續,而非我們在禪定時的行為——身體打直,盤腿,閉眼好幾個鍾頭。你必須專注,這是你首先要做的,如果沒有專注(止),什么都做不成。現在,你們有些人似乎很專注地在聽講,所以你以為你的心並不散亂。一般來說我們的心十分松懈,當我們開始禪定時,我們遇到的幹擾越來越多。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專注於我,不要散漫,就這么待上幾秒鍾……但你開始散漫,開始更清晰地聽到噪聲,為什么?我們以為靜坐時才出現妄念,事實並非如此,你只是這時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來對學生說:“你所認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有個散漫遊蕩的心。”就是這樣。

  以一場簡短的公開演講來說,我實在不知要說什么。下一次也許試試六天的課程,如此你們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我們現在幾乎像是在讀索引,不過至少我希望你得到的不只是個索引,而是個功能表,那么你至少還獲得某些滋養。

  問與答

  問:是否可以照著報上刊載的咒語進行念誦或修行?

  答:可以念六字大明咒。

  問:請仁波切介紹一下戒律。還有根本上師該怎么定義?

  答:根本上師是那位帶領你的心得到一些開悟的上師,跟你有因緣的上師,而不是那些給你灌頂的上師,也不是那些你皈依的上師。就算是妓女,如果她丟一些水給你、把你叫醒,甚至你從中得到一些開悟,也可算是你的根本上師。如果你有個上師,你必須要遵守他所說的,不能違背,這就是戒律。

  問:我們說,人人有佛性、萬物有佛性,這對不對?我們現在被無明、五毒所蒙蔽,以致佛性無法顯現;那為什么以前有佛性、不被五毒蒙蔽時不修,現在五毒聚來時才修?為什么以前佛性不發展出來?而現在五毒聚來時才修是不是比較困難?

  答:並沒有所謂“沒有五蘊”,也沒有所謂“沒有五毒”。

  講法地點:台灣員林,薩迦中心

  日期:1990年5月1日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介紹 第2頁:內容介紹
第3頁:編輯推薦 第4頁:目錄
第5頁:自序 第6頁:薩迦法王談欽哲仁波切
第7頁:《金剛經》開示(一) 第8頁:《金剛經》開示(二)
第9頁:如何積聚福德 第10頁: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第11頁:世間八法 第12頁:基本的不安全感
第13頁:智慧與慈悲 第14頁:內觀禪修──毗婆舍那
第15頁:奢摩他禪修 第16頁:十二緣起法
第17頁:生命之輪 第18頁:四法印
第19頁: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第20頁:佛法的智慧
第21頁:臨終與死亡的忠告-中陰教法 第22頁: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
第23頁:西藏佛教在西方 第24頁:見地、禪修、行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10-20 7:14:36
所有要抓取人注意力的,都是藉此在吸取能量,並伺機尋求可供附身的對象,擴大其可供舞動運轉的版圖。
我們都那麼愛看戲、愛聽故事、愛湊熱鬧、喜歡人家哄我們,自然甘受於別人把我們拉著團團轉,這樣的根深蒂固習氣,使我們如何能徹底解脫?就因這樣,所以我們偏愛、甚且殷殷期盼「善巧方便法門」,遇上了,習氣受迎合,就視為契合根機殊勝之道。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易於甘受「善巧方便殊勝法門」的魅惑補捉,無盡沈醉,如何解脫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4-5 0:22:11
very very very 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