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用好你的富緣:活佛的人生財富課 嘎瑪仁波切

用好你的富緣:活佛的人生財富課 嘎瑪仁波切

揭開財神的神秘面紗

[日期:2011-03-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嘎瑪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中國人眼裏,提起財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也都有拜財神的經曆。但是財神崇拜是怎么回事,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其實,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崇拜萬物,敬天敬地,希望天地能實現五穀豐登的願望。那時候是以農耕文化為主,就是希望老天爺能夠讓老百姓在一年農忙以後有豐收成果。最早的民間求財神就是這樣慢慢延伸出的一種文化,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夠得到圓滿的結果。學習、做事,或者是創業,總希望得到祝福,達到好結果。當然,很多時候人們自己是掌控不了的,努力過後,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有的人寄希望能有神秘力量——超人的力量——來協助他實現願望。為了實現美好願望,產生出信仰。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拜財神有不同的習慣。宗教可應對人的很多種需求,涉及文化、經濟、健康、智商甚至情緒管理等方面。在漢地,古代讀書人會祈求文昌帝君,讓自己的知識層面越來越高。佛教徒為增長智慧,希望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在藏區,有的人期望把情緒調伏好,就祈望產生慈悲心。有的人渴求越來越多的財富,盼望仕途越來越順,就有了拜財神的信仰。

  藏傳佛教裏以財寶天王為首還有眾多的財神,打個比方,如果財寶天王是國王,其他的財神就分別是宰相、將軍等等。佛教有修財神這一說,聽起來好像挺俗氣的,但當我們明白了這種修行的根本,就會發現這種思想一點都不庸俗,因為人生在世,本就希望擁有健康的身體、長壽的生命,還要有心靈的自在、言語的重量。

  作為一個有信仰的人,會完全相信這樣的觀點,只要他能夠照著去做,就一定能實現願望。如佛教認為,人們不管是求財富、福報、健康、智慧還是名利,都必須先付出,只有播種才可能有收成。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因果——我們想求一個結果,到底有沒有先去種下一個因。相應地,人們拜財神,其實是學習財神為了眾生的需求而願意施舍給眾生一切的播種心態。我們如果有了播種的心態,就會有收成。這就是“舍得”。“舍”就是對應我們的廉恥、貪婪等等。我們往往所習慣的是想方設法去爭取擁有,擁有一切是我們的目標,很少能好好思考擁有到底是從何而來。佛教認為一切的擁有是靠自己的福報,如果你沒有播種,那么你就不會有收獲。

  我們必須舍得播種,應該多做善事。多做善事,福報自然就會到來。善事怎么做?很簡單,有錢財就布施我們的錢財,沒有錢財就布施我們的體力,或者布施我們的言語,真誠地發自內心地贊美別人,希望別人過得越來越好。總之,能為別人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做不到,也要用心去想象,在想象中讓內心產生強烈的播種力,就會有收成。

  其實,人們求財的想法,是一種欲望的表現。求財神會有用,一些事不順,貴人相助就是力量,就像你現在手上缺錢,找個朋友借是可以的,你修財神也可以借得到。你可以拿到這筆款,但你必須得回饋,否則就是你不知道感恩,你會破更嚴重的財。

【書籍目錄】
第1頁:推薦語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目錄 第4頁:序:擁有財富,享有快樂
第5頁:第一章:取財之道 第6頁:財富要從心頭來
第7頁:讓財富主動找上門 第8頁:謹防不義之財
第9頁:貧富之間,相互善待尊重 第10頁:第二章:人生怎么稱得上富足
第11頁:為富豈能不仁 第12頁:螞蟻邏輯
第13頁:馬爾康“最牛”乞丐 第14頁:金條買不到糌粑粥
第15頁:第三章:這世上的名和利 第16頁:真名與作秀
第17頁:利隨名往 第18頁:對沒來到的事不要想太多
第19頁:第四章:物欲橫流下,心靈須環保 第20頁:心是真正的家園
第21頁:佛法是淨化心靈的甘露 第22頁:換種思路看貧富
第23頁:佛菩薩會收你的“賄賂”嗎 第24頁:播種福報需要宗教心
第25頁:一場毒雨 第26頁:第五章:經營財富場
第27頁:種來的福報 第28頁:美好的隨喜
第29頁:擁財妙法 第30頁:願力產生奇跡
第31頁:人生成功的重要細節 第32頁:四十歲,人生中轉站
第33頁:天上掉的餡餅好吃嗎 第34頁:第十章:佛教修財神
第35頁:揭開財神的神秘面紗 第36頁:財神是個管道工
第37頁:胸襟越大,事業就越大 第38頁:修好自己的財富通道
第39頁:修財神的老和尚 第40頁:信仰創造奇跡
第41頁:附錄:嘎瑪仁波切關於財富的親身體驗 第42頁:七千美金買活佛的兩小時
第43頁:面對財富的態度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