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笑問客從何處來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明一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從沒有因為自己個人的事情下山,前幾天因為種種的原因破了這個先例。陪同老同學去九江玩了一次,又要繞廬山一周。不過最後他們被我說動去了老祖寺,而不是上廬山玩。最關鍵的是他們到了老祖寺後,滿載快樂而歸,並准備下次還要來。我告訴他們小心,我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而他們皆欣然接受。

  老祖寺在湖北省黃梅縣之北、雙峰山的懷抱,海拔高達千米,周邊只有八戶人家。黃梅縣沒有被工業汙染,青山碧水,木秀石奇,環境保護得很好。山澗的水聲即使是在汽車運行中也能依稀聽見,兩邊的植被濃密,大片大片的翠竹和陣陣的松濤聲,常常令人耳目顧此失彼。雙峰山常年雲霧繚繞,而且呈紫色,盛產雲霧茶。

  那天,天氣陰轉晴,高山上雲霧騰飛,山色忽隱忽現。兩邊不知名的野花開得正濃,自己很熟悉的杜鵑花依然還沒有謝去,偶爾還能看到整片整片的杜鵑花叢。雲霧小的時候能看到陽光下的雲彩飄來飄去,升起下落,或從頭頂飛過,或從腳邊流走。雲霧大的時候,平時當作地標的電信塔和山頭都見不到了。

  在這樣的環境裏面,我們又是出來遊玩,沒有辦法走得快。一路驚奇不斷,或為山澗的深邃、或為奇峰的險峻、或為杜鵑的殷紅、或為流雲的突變而放慢速度或者幹脆停下來。雖然只有一條路,自己也去過幾次,但是因為很久沒有上去了,作為地標的幾個地方又常被雲霧遮住,使得幾次懷疑是否走錯了路。就這樣停停走走,車開到老祖寺的時候,已經快下午4點了。

  寺裏的人都在采茶,我們二話不說,換鞋進了茶園。自己也是第一次采茶,就按照他們教的一葉一芯的要求摘葉子。手太粗,常常讓葉芯分家,或者兩三葉一芯,總之很別扭,恨不得一搖,把茶葉全部按要求落進自己的籃子裏面來。自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妄想總會冒頭,可見平時修行不力,這個時候才見功夫。

  七八個人一下午也就采了兩小桶,估計生茶也就三五斤。晚上用過藥石[寺院的晚飯稱為藥石]就開始制作。因為我們采得很多不合格,要先把不合格的挑出來,處理掉,要不然三、兩葉一芯的茶還沒有熟,而一葉一芯的茶已經焦了。然後是下鍋殺青,就是用慢火通過手來炒,炒一會兒,茶葉軟了,就出鍋揉搓,揉搓涼了會變硬,再揉搓下去就會碎掉,就又要回鍋炒。這樣來回四五次,就成了成品茶了。

  制茶的過程寫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就難了。單單是火候的把握就很難,從他們炒茶時搶時間的樣子,就能看得出來:滿頭的汗珠,眉毛上掛著白花花的絨毛,可見制作的辛苦。還有小半桶生茶,落在房間裏面了,這讓我們有機會自己親手上陣。結果這些茶被我們炒得碎成粉末,顏色發黑。人家制作的茶是綠的、一片一片的,自己制作的茶葉就和自己的臉色一樣很沒光彩。

  朋友們接受了一份親自采制的茶,下山時已經是晚上快9點了,急著趕路,又遇大霧,最終安全返回。

  想著自己平時喝的茶就是這么辛苦地做出來的,以後要加倍珍惜。這次的因私下山,讓我想起曇懿禪師與宗杲禪師的一段公案。

  曇懿禪師一次前往南泉小溪,看望宗杲禪師。宗杲禪師特地升座說法,舉雲門示眾之公案:“一日,雲門文偃禪師拈拄杖示眾雲:‘凡夫實謂之有,二乘析謂之無,緣覺謂之幻有,菩薩當體即空。衲僧見拄杖子但喚作拄杖子,行但行,坐但坐,總不得動著。’”

  舉完此公案,宗杲禪師便提唱道:“我不似雲門老人,將虛空剜窟。”說到這裏,宗杲禪師驀地拈起拄杖雲:“拄杖子不屬有,不屬無,不屬幻,不屬空。”然後卓一下拄杖,繼續說道:“凡夫、二乘、緣覺、菩薩,盡向這裏,各隨根性,悉得受用。唯於衲僧分上,為害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進一步,則被拄杖子迷卻路頭;退一步,則被拄杖子穿卻鼻孔。即今莫有不甘底么?試出來與拄杖子相見。如無,來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正恁么時合作么生?”說完,宗杲禪師便下座,請曇懿禪師為眾拈提[禪宗宣說法要的形象說法]。

  曇懿禪師於是登座,先向宗杲禪師致謝,然後提舉前面的公案,說道:“適來堂頭和尚恁么批判,大似困魚止濼[同“泊”],病鳥棲蘆。若是玉泉[曇懿禪師自指]則不然。”說到這裏,曇懿禪師便拈起拄杖道:“拄杖子能有、能無、能幻、能空。凡夫、二乘、緣覺、菩薩”,曇懿禪師卓一下拄杖,繼續說道:“向這裏百雜碎。唯於衲僧分上,如龍得水,似虎靠山。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進一步則乾坤震動,退一步則草偃風行。且道不進不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又道:“閑持經卷倚松立,笑問客從何處來?”

  延伸閱讀:

  【老祖寺】

  老祖寺,古名老寺、紫雲山寺,坐落於黃梅縣境北端的紫雲山蓮花峰下。寺院周圍蒼松翠竹,風光秀麗,有“紫雲佛國”之美譽。據史料載,老祖寺乃東晉太和年間,由印度來華高僧千歲寶掌禪師開山創建。寶掌禪師自周威烈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丁卯降世至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示寂,住世 1072歲,人稱佛門第一壽星。

  老祖寺自寶掌禪師開山以來,曆代高僧輩出,盛時有六百多僧人常住。唐代天王道悟,元代靜川,明代道安、香林,明末清初之雲外行澤、茆[音 n ]溪行森、三昧寂光等高僧碩德,先後駐錫行化於此。一千六百多年來,老祖寺曆經滄桑,興廢無常,寶殿金身,蕩然無存。2005年,淨慧長老受黃梅縣委縣政府領導之邀,前來此山主持寺院修複工作。經五年時間,一座殿宇莊嚴、功能齊備的禪宗寺院於群嶺雲霞間淩雲而起。2009年10月 27日[農曆九月初十],寶所重光,海眾雲集,老祖寺重建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法會隆重舉行。

  老祖寺現已定為“生活禪專修道場”,秉承“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修行理念,實踐人間佛教的精神。

  (摘自《與祖師同行》,明一著,明睿編,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29.80元。)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
第3頁:世智辯聰歸八難 第4頁:開發自己的“靈光”
第5頁:乾坤肚皮學得來 第6頁:吃飯睡覺
第7頁: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8頁:樹見行人幾回老
第9頁:桂花禪香 第10頁:花並非無百日好
第11頁:血濺梵天平常心 第12頁:不得力處好著力
第13頁:拜佛姿勢的疑惑 第14頁:因病悟得真實相
第15頁:正法眼藏瞎驢邊滅 第16頁:安住當下吃茶去
第17頁:途中即家舍 第18頁:管人管事有奧秘
第19頁:清 閑 第20頁:妙高頂上絕商量
第21頁:“無縫塔”中的放下 第22頁:身口意三業顯功夫
第23頁:天地與我同根 第24頁:法執堅固難放下
第25頁:十地頓超無難事 第26頁:永嘉大師說境界
第27頁:禪宗四祖中軸線 第28頁:禪宗聖地中軸線
第29頁:翠竹黃花嚼舌根 第30頁:人生如戲努力演
第31頁:業識茫然應知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