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與祖師同行:得預臨濟宗法脈的禪宗法師 明一

業識茫然應知返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明一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參禪用功是佛教教導我們覺悟的一種方式,就是要我們時時刻刻能夠保持覺醒的狀態。參禪能夠更加進一步訓練我們在各種三昧[意為正定、正受]之中任意自由出入,期望在這些三昧的出入過程中,忽然體證諸佛菩薩、曆代祖師的境界;是佛陀教誨我們一切向內追求的一種用功方式。

  這種用功方式不但是在禪堂裏面可以用[其實應該說,在禪堂裏面用功的方式,是祖師們總結出來的一種比較容易或者說是條件比較好的用功方式],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用。但是,最後都要把這些用功方式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佛陀的原意就是在生活中去應用、在生活中去覺醒。

  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心很粗,對於我們的業識就不容易回光返照。當然一些粗的業識或者叫嚴重的錯誤,比如犯了五根本大戒,我們是會發覺的,但是這樣我們的代價就付大了。我們修行就是要減少這些付出的代價,在還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杜絕它。

  所以,我們要念念回光返照,要時時刻刻覺醒起來,把心念守好,不讓它放逸。實在做不到的時候,就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所謂的功夫:或者是一句佛號,或者是一個咒語,或者……很多很多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我們就是要用這些法門或者叫功夫來收攝我們的心。

  粗的業識尚且如此難以發現和收攝,要管理我們微細的業識,就更加困難了。這些微細的業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么粗心中,是很難被發覺的。所以,祖師給我們一個方便法門,讓我們進禪堂安靜下來用功;讓我們在安靜的環境裏面去發現、去覺悟。

  因為,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我們平常發現不了的業識會突顯出來,我們才得以認識到我們的問題,然後再慢慢地克服或者叫覺悟。這在自己以前的日記中有很多的描述。比如說我們的呼吸,在平時是感覺不到的,而到了禪堂安靜地坐下來後,就會感覺到我們自己的呼吸很粗重。再比如,秒鍾的聲響,我們平時是覺察不到的,而當我們安靜地坐在禪堂的座位上後,我們會發現,秒鍾的聲音是如此地響亮。其他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情況,這些情況的特點就是要在安靜之後才得以發現,平時因為心比較粗,是發現不了的。

  如此等等很多微細的問題,我們平時感覺不到,甚至在我們做功夫的時候也不例外。比如我們用功的方式比較複雜而我們的心又比較粗的時候,往往會一邊做功夫一邊打妄想,更加可怕的是自己還不知道。這在自己以前的日記中討論過很多,比如《用功方式簡單好》等等。

  因為自己就常常這樣,一邊用功一邊打妄想。在與很多人交流用功問題的時候,大家也常常說到這樣的情況,可見,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不是在個別人身上出現,而是很普遍的。遇到這樣的問題,只能靠我們的意志力去解決,要靠我們花更多的代價去解決。

  翻開祖師的語錄,也有很多講這些問題的——什么守一不移、制心一處、如貓撲鼠、如鯁在喉等等等等很多要我們搶到自己的意志力、把心力集中到功夫上的方法。大家各自找個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應用、去克服自己的毛病、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了。

  同時,祖師還為了讓我們能夠發現自己的毛病,給我們建立了禪堂,讓我們在裏面禪修,以便對治我們的毛病——從硬件到軟件都給我們創造了最好的條件,讓我們在這些細微的業識茫然出現的時候能夠回光返照;慢慢在我們功夫成熟以後,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也念念回光返照。

  佛教,就是鍛煉我們覺的能力,要我們保持覺的能力不要迷失,有所謂“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之說,或者叫做“識得莫為冤”。只要我們能夠發現問題,我們就能夠對治,最怕的是我們連有問題都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正是存在著問題而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修行的方式就是先在禪堂裏面用功,希望將來功夫純熟能夠應用到生活中去;然後在生活中不斷地磨煉自己、覺悟自己,最後達到與諸佛菩薩、曆代祖師一樣的境界——讓我們不管是在粗心狀態還是細心狀態下,都能把握自己,讓自己時時刻刻處於覺醒的狀態。

  所以,龐蘊居士說: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如果能夠這樣,不光是能在挑水搬柴中大顯神通;還能在是非紛擾中大做佛事、自利利他。這一切就要看我們是否能在業識茫然的時候知返了。

  下面看看東京褒親佛海有瑞禪師事跡,看看他是如何描述我們日用三昧而不覺的。

  東京褒親佛海有瑞禪師,姓陳氏興化軍仙遊縣人。幼異塵俗默坐終日,父母奇之舍令出家。依東京景德寺重全上人為師落發,受具。造黃龍南禪師法席。南公曰: “汝為人事來為佛法來?”師曰:“為佛法來。”南公曰:“若為佛法來。即今便分付。”遂打一拂子。師曰:“和尚也不得惱亂人。”南公器之。然師終未徹。後依泐潭總禪師始悟玄奧,給侍久之眾推上首。出世安州太平旌德,被詔住東京褒親。哲宗皇帝五七入內,賜大覺師名;百日入內,又賜佛海禪師號。

  [開堂問答罷,]師雲:“問得亦好,不問亦強。一問若不達,翻成戲論法。問若有旨,答亦隨機。為什么?宗乘道著,千聖退步,寶杖敲時,三乘失轍。蓋為此事,似秦鏡當台,千裏邪心自怖;如鏌鎁[音m y ,也作莫邪等。大戟,又寶劍名。]在袖,百億魔軍碎膽,直得大聖不說說,迦葉絕聞聞。大底只要諸人回光返本,斂念收心,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寂,妙用恒沙,物我混同。直饒有人便於此承當得,猶屬抱橋柱澡洗;及乎舍之,似萬裏望鄉關,執之,墮在魔王境界,喚作‘迷時人逐法,悟後法隨人’。蓋無私法要,千古同規,一句當機,唯人自鑒。到這裏若會得,便見終始一如、古今齊致,至於趙州庭柏,清風長在;若不會得,便見雲門凳子,天地懸殊。於是不得已,便乃琉璃殿上日午打更,無影林間秋行春令。何也?妙體雖然無異,妙用蓋有多門。是故釋主能仁應跡,迦維弘悲沙界,神通妙力不可思議。所以蓋為群生,日用三昧而不覺,業識茫然而莫返,遂致前境紛紜,本源錯雜。繇是金仙久默斯要,於不二境作大佛事。入寂光土經營三界,道洽大千,化均百億。言滿法界,撈籠群生,敷玄籍以曉果因,垂天真以育情性。無何機有大小、乘分頓漸,故使資糧者,可以推微達著,尋端見緒,然後為散亂者,誡之以定慧;耽諸樂者,示之以無常;樂小法者,導之以大方;計諸見者,諭之以無動;泥名相者,開不二門。此豈不以因言入道、借教明真,一心皎然,萬德鹹著。良為於此,末後卻曰:如標月指,空拳喻實。噫!如此興慈,大似有過無功。未如我金色頭陀隨身活計,琉璃缽盂傳來無底,任是千眼大士,莫窺其狀;達磨所有生涯,大庾嶺頭擲下,設有萬夫之勇,提之不動。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所以兒孫固不得已,曲順人情,放一線路,便有紹續門風,聯輝祖焰。然後佩無我印,開不二門,致得向上金雞啣[銜]米一粒,遍濟十方;真如廄內,良駒獨出,踏殺群魔。所以人人盡道:摩竭令嚴,承當者少;支那玄響,應之者稀。大眾若據如斯見識,一何少哉?只如知滋味,識痛癢,豈無一二聆至音,決勝負,寧無一個半個。且道能如此者,是什么人?”良久曰:“禪關已得裴公達,祖意寧無謝守評。參。”

  上堂雲:“有佛世界以一塵一毛而作佛事,令見一法者具足一切法,故權為架閣;有佛化內以忘言寂默為佛事,使學者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故好與三下火抄;有佛土中以黃花翠竹而為佛事,令睹相者見色即空,故且付與彌勒;有佛寶刹以法空為坐而示佛事,使學人不著佛求,故勘破了勾下;有佛道場以四事供養而成佛事,使知足者斷異念,故可與下載;有佛妙域以一切語言三昧作佛事,令隨機入者不舍動靜,故為渠裝載。”大眾且道:“於中還有優劣也無?”良久曰:“到者須知是作家。參。”

  (摘自《與祖師同行》,明一著,明睿編,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29.80元。)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
第3頁:世智辯聰歸八難 第4頁:開發自己的“靈光”
第5頁:乾坤肚皮學得來 第6頁:吃飯睡覺
第7頁: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8頁:樹見行人幾回老
第9頁:桂花禪香 第10頁:花並非無百日好
第11頁:血濺梵天平常心 第12頁:不得力處好著力
第13頁:拜佛姿勢的疑惑 第14頁:因病悟得真實相
第15頁:正法眼藏瞎驢邊滅 第16頁:安住當下吃茶去
第17頁:途中即家舍 第18頁:管人管事有奧秘
第19頁:清 閑 第20頁:妙高頂上絕商量
第21頁:“無縫塔”中的放下 第22頁:身口意三業顯功夫
第23頁:天地與我同根 第24頁:法執堅固難放下
第25頁:十地頓超無難事 第26頁:永嘉大師說境界
第27頁:禪宗四祖中軸線 第28頁:禪宗聖地中軸線
第29頁:翠竹黃花嚼舌根 第30頁:人生如戲努力演
第31頁:業識茫然應知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