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李叔同講禪:最寶貴的人生啟示 陳南

聽李叔同講禪:最寶貴的人生啟示 陳南

第四章:抓住當下,贏得未來

[日期:2011-03-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陳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章:抓住當下,贏得未來

人們常常回憶過去,憧憬未來,偏偏不多看“當下”一眼,殊不知,決定命運的就是當下!抓住當下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當你“抓住當下”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此刻,它會讓你走出失敗,贏得未來。

不要與機遇失之交臂

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

——清·彭二林

很多人在機會來臨的時候,視而不見,讓它白白地從身邊溜走,對此,弘一法師很是惋惜。所以,他用彭二林的這句話告誡大家:要珍惜機會。

其實,每個人都有智慧和才能,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事實上,有的人勤勤懇懇,終身勞頓,一無所成,他們缺少的就是機會。時勢造就英雄,自古今來,許多英雄豪傑就是抓住了機遇,乘勢造勢,成就一番事業。機會不會時常出現,有時一閃而過,稍縱即逝。因此,我們在機會來臨之際要緊緊抓住,不要讓它從身邊溜走。戰國時的毛遂就是善於抓住機會的人,積極向平原君推薦自己,才得以重用。

戰國時期,不少有權威的士大夫,供養著門客。毛遂是戰國時期大樑人,被趙國平原君趙勝招在門下,成為食客。平原君喜好招納賓客,他府上的食客至少有上百人。毛遂只是眾多食客中最普通的一員,他在平原君府上待了三年了,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這一年,趙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請求楚國出兵,共同抵禦秦國。平原君知道此次出使任務艱鉅,關係到趙國的生存,趙王也對平原君寄予厚望。平原君不敢懈怠,知道楚國不會輕易答應趙國的請求,必須找幾個得力的謀士陪自己一同前往,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則單憑自己一張嘴,肯定說服不了楚王。於是,平原君召集府內所有食客,挑選20名能言善辯之士一同前往楚國。可是平原君經過幾番甄選,只挑出了19個,還差一個。這讓平原君非常著急。

這是一個能引起平原君重視的絕好機會,毛遂不想放棄。他主動站出來說:“公子,我請求和您一起去。”平原君看了一眼他,心想,庸人一個,怎麼能承此大任?但他好歹也是自己的門客,又不能說得太刻薄,於是說:“你願意為我分擔任務,這點我很感激,只是我想問你在我府上寄居多久了?”毛遂答: “三年。”平原君說:“那些有才能的人生活在世上,就像是錐子放在口袋裡一樣,錐尖很快就顯現出來。你在我的門下已經生活了三年,可你周圍的人卻從沒有稱頌你的才能,我也從沒聽說過你的名聲,可見你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既然這樣,你還是留在這裡,不要去了。”毛遂說: “公子,我是直到今天才請求進入袋子裡的,如果我能早一點進入袋子,我這柄錐子,早就刺破布袋,脫穎而出了!”平原君見毛遂意見堅決,就勉強答應了他的請求。

到了楚國,在與楚國國王和大臣的商討會上,平原君費盡舌唇,就是不能說服楚王。與平原君同行的那19個人面面相覷,一點辦法也沒有,急得平原君直冒汗。毛遂看到談判馬上就要進行不下去了,於是站起來,鼓起其如簧之舌,痛陳一番合縱的利害得失,終於把楚王折服了。最終楚王答應出兵,解除了趙國的危局,平原君圓滿完成了任務。而毛遂因為在這次出使過程中立下了大功而得到了平原君的賞賜,從此以後受到了重用。

不要抱怨沒有機會,不要抱怨錯過了機會,因為在你的抱怨聲中,機會又一個個相繼溜走。機會之神對所有遇見他的人都是平等的,遇到他的人會獲得什麼全看自己的表現。有的人隨便跟他打個招呼,就錯過了成功;有的人和他握一握手,便達到了目標;有的人給了他一個擁抱,結果獲得了意外驚喜!

“時刻準備著,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成功了。”的確,每個人都會面臨很多機會,但能夠把握機會,具備駕馭機會的能力,則完全取決於自己。不斷地學習知識,不斷地努力工作,不斷地更新觀念,就是做機會來臨前的準備工作。當機會一出現,你就會牢牢地抓在手中,從而取得成功。

提前謀劃好,事到臨頭有勝算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

——唐·黃檗禪師

俗話說:“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這是許多人都犯的錯誤。平時沒有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當機遇來臨之際,由於自己準備的不充分,就會讓機會在自己的手心一劃而過,只留下無盡的遺憾。

這就像黃檗禪師說的:“如果突然有災難臨頭、生死攸關的時候,你有什麼方法抵擋生死呢?平時要作功夫,到這一天到來,我們正好就用上了,這會省多少力氣呀!不可以到'臨渴'再'掘井',手腳忙亂,來不及了。平時沒有準備的功夫,臨時抱佛腳,災難來臨了,病苦出現了,這個時候胡亂鑽撞瞎忙乎,真是太苦太苦啊!”

弘一法師藉此告誡我們:要做到未雨綢繆,事到臨頭才有勝算。

康熙智除鰲拜的歷史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人們對年幼的康熙能有如此膽識也都是欽慕不已。在這場幼帝與權臣的較量中,康熙之所以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關鍵一點就在於事先他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

康熙繼位時年僅8歲,按照順治帝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事。四輔臣中,鰲拜功高震主,專橫跋扈。他欺皇帝年幼,經常在康熙面前呵責朝臣,甚至大吼大叫地與幼帝爭論不休,直到皇帝對他讓步為止。

公元1667年,康熙已經14歲,按照祖制,可以親政了。蘇克薩哈在康熙親政的第六天,上疏請求隱退。蘇克薩哈上疏的目的,一則表明鱉拜專橫,自己不得不退;二則試圖以自己的隱退迫使鰲拜、遏必隆也相應辭職,交權歸政。鰲拜自然明白蘇克薩哈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編造蘇克薩哈“背負先帝”、“藐視幼主”等大罪24款,將其逮捕入獄,要處以極刑並誅滅全族康熙得到奏報,堅持不允所請。鰲拜怎肯善罷甘休,他揮動拳頭對皇帝無理,並連續上奏好幾天。康熙和他的祖母孝莊文皇后怕鰲拜因為這件事狗急跳牆,造成國家動亂,最後只能妥協。康熙僅將蘇克薩哈絞刑,其他的一切處置措施,都照批了。

冤殺蘇克薩哈後,鰲拜的氣焰更加囂張。朝廷大臣雖更加不滿,但懾於他的淫威,人人以求自保,沒有人敢碰硬。

康熙皇帝年少有志,豈肯看到大權旁落,江山毀在自己的手裡。他在祖母的指導下,開始了計除鰲拜的各種準​​備。

康熙先是採用“欲擒故縱”的麻痺戰術。故意給鱉拜父子戴高帽,分別加封他們父子“一等公”、“二等公”的爵位,“太師”、“少師”的封號,使他們位極人臣,樹大招風,更加孤立

有一次,鱉拜稱病在家,康熙便前去探視。御前侍衛和托發現鰲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鰲拜床前,揭開席子發現一把匕首。鰲拜驚慌失措,康熙卻“毫不在意”地說:“刀不離身是滿人的故俗,不足為怪!”當場穩住了鰲拜。但康熙心中更加明白,除掉這個惡魔,絕不可掉以輕心。

當時皇宮的戍衛都被鰲拜控制了。於是,康熙特選一批忠實可靠的少年入宮,以摔跤為名,另外組成一隻可靠的衛隊——善撲營。這些少年都是貴族子弟,每天和少年皇帝在一起摔跤,武功越來越好,本領越來越大。鰲拜入宮,經常看到他們,以為是些小孩子把戲,久而久之,也就不以為然了。

有一次,康熙皇帝知道鰲拜要進宮奏事,便把善撲營的少年衛士集合起來,對他們說:“鰲拜作為先皇託付給朕的輔臣,不以國事為重,處處安插親信排斥異己,濫殺大臣,甚至膽敢加害於朕。你們都是清楚的,為了祖宗社稷,必除此大患。”他見小侍衛們群情激揚,又說:“你們雖然年紀輕輕,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們除掉這個老傢伙。但他武將出身,你們是怕他呢,還是聽我的?”侍衛們一個個摩拳擦掌,齊聲高呼:“獨畏皇上!”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鱉拜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跨進內宮的門檻,行至康熙近前,還沒站穩腳,小侍衛看到皇帝發出的暗號,一哄而上,拳打腳踢,連拉帶拽,將他打翻在地。鰲拜什麼陣勢都見過,卻沒見過這種對付他的場面,起初還以為是這群小孩子跟他鬧著玩呢。他見到小皇帝那冷峻的面孔,和“給我拿下”的威嚴指命,才明白過來。

鱉拜終於被擒拿歸案。康熙皇帝命康親王主持審議,議定鰲拜“欺君罔上”等罪行30款。他雖罪不容誅,死有餘辜,但康熙念其效力年久,軍功顯著,遂免其一死,他的死黨卻被一網打盡。一個年少皇帝,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動一刀一槍,智除大權奸,朝野稱讚。從此,他逐步將政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得心應手地治理國家。

一個人要想干成一件事,必須事先進行規劃,做好打算。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如果能在事前做足準備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這樣事情成功的機會就很大了。

把握當下,也就把握了人生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明·石屋禪師

石屋禪師曾說:“過去的事不要再想,未來的尚未到,何必操心。聰明人抓住現在。梅子梔子都是有季節性的,一定要把握時節因緣,不能空空放過。”弘一法師用這句話勸誡我們:往日不可追,來日不可期,人最應該的就是把握好當下,過好每一個“今天”。

人生就是由一個個“今天”組成的,只有過好了“今天”,才會擁有明天,才不會因為昨天的消逝而追悔,這樣,人生不就完美了嗎?

那麼,怎樣才能過好“今天”呢?其實,只要不虛度光陰,踏實地走過今天的每一個時段,讓每個時段都充滿陽光就把握住了“今天”。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很大,許多人每天都為工作和生活擔憂,感覺不到生活是美好的,快樂的。只要我們能像佛光禪師那樣,把握好當下的每一天,不斷地充實自己,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大都督。但在當上吳國都督之前,呂蒙不過是個普通的將領,和甘寧等人為伍。當時諸葛亮三氣周瑜,致使後者吐血而

死,吳國大亂。吳主孫權於是任命周瑜的好友魯肅為大都督,負責對抗北方的曹操和西川的劉備。魯肅是個懦弱的人,本不具備統領三軍的本領,但是他卻有伯樂之才,善於發現並培養人才。在吳國的眾多將領中,魯肅對呂蒙十分看好,認為他日後必成大器,於是就暗暗地想盡一切辦法發掘呂蒙的潛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代替自己成為吳國的大都督。

魯肅每每召集眾將開會研究軍情的時候,總是有意的點名要呂蒙講幾句話給大夥。呂蒙本是一員武將,講話根本缺乏連貫性,經常遭到眾人的恥笑和竊竊私語,但是呂蒙表達意思堅決,頭腦冷靜,思路清晰,魯肅感到很欣慰,也經常私下里教誨呂蒙,指導他該如何熟讀兵書,如何運籌於帷幄之中,如何決勝於千里之外,呂蒙非常感激魯肅的欣賞和提拔,自己也經常暗自下苦工夫通讀古今兵書戰策。

這一天,魯肅又召集眾人開會議政,他仍然準備點名讓呂蒙在大夥面前講話,不過還沒等到魯肅點名叫他,呂蒙就主動站起來發言,而且講得頭頭是道,從古代夏商西周一直講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典型戰例,如何以弱勝強,如何知己知彼,呂蒙口若懸河的演講徹底征服了在場的各位將軍,就連魯肅都感到非常的吃驚,他驚訝地說:“呂蒙將軍,今天的太陽是從西邊出來了。這才多長時間,想不到你已經取得了這麼大的進步呀,現在的呂蒙已經不再是昔日的吳下阿蒙了啊!我們大家都應該向呂蒙將軍學習,他是我們吳國的棟樑之材啊,日後必將有大作為!”

呂蒙說:“有志者,就應當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不能整天只想著吃喝玩樂。離別三日,就應當讓別人去掉老眼光,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開始我是被您逼迫著才極不情願地去讀書,沒想到一讀起來就上了癮,越發地感覺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和書中知識的淵博,我真是受到了不少的啟發啊!多讀書,就會感到心裡有許多的話要說,於是就逐漸地提高了自己的知識閱歷。現在我們吳國可以說處境非常的危險,北邊有曹操的百萬大軍虎視眈眈,西面又有關羽盤踞荊州,這些都是我們時刻要防範的強大敵人,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同時發動進攻,我們的形勢將十分的嚴峻啊。”

魯肅說:“人生搏擊,貴在學習;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呂蒙將軍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啊。”日後魯肅病逝,呂蒙果然代替他成為吳國的大都督。

呂蒙正是認認真真地把握好每一天,讓讀書陪伴著他,最終,才從眾多的武將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吳國的大都督。

俗話說:“昨日就像東流水,奔流到海不復回。”昨日的事情已經過去,未來的事情預料不到,我們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活在當下,讓自己在充實中度過每一天,人生才會更精彩。

摒棄光想不做的習慣才能成功

聞教便行,奚待更勸?

——元·妙葉禪師

 
“人一聽到善道就應該馬上依此去行動,哪裡還要等人勸?”所以弘一法師一直告誡弟子:只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就要馬上付諸實踐,不要成天在那兒幻想。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只要是敢於開始,只要在做,事情就會朝著目標而去,就會取得成功。

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上,唐代的鑑真是一個傑出的傳教者,他為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鑑真14歲時就隨父親入大雲寺,看到佛像莊嚴,觸動了長久積存在心中的向佛之願,就對父親講要求出家,得到父親的同意,父子倆同為一師。後來,在諸家名僧的指導下,鑑真學業大進,取得了很大成就。

天寶元年,鑑真受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決定去日本傳法,從此開始了他六次東渡的艱難歷程。

正當鑑真一行在籌備船糧時,由於受到如海的誣告,官方以海賊盛行為由,不許出海,沒收所造船隻,物品還僧,如海被杖六十後發回原籍還俗。四位日僧放還回國,但榮睿和普照讓另外兩位先回去。至此,第一次東渡計劃失敗。

榮睿和普照避開官府,又來找鑑真商量。鑑真另想辦法,買來一條軍用​​船隻,雇了18位船工,置辦了大量物資和佛教經像法器,帶上兩位日僧在內的幾位僧人,各類工匠85人,於天寶二年開航。但船行到狼溝浦,被惡浪打翻,眾人落水。第二次東渡遭挫。

船修好後,到大嶼山一帶停了一個月,結果又遭風浪,船再次被打壞,水米全無,人員餓了三天,才得到當地人的救援,安置在明州的阿育王寺。第三次渡海失敗。

天寶三年初,鑑真遣三人前往福州買船置糧,自己率30多人南下。到溫州時被攔截,原來揚州僧人——鑑真弟子靈莫擔心師父,數年間生死不明,請各地發現後留住。鑑真又被護送回揚州。第四次渡海的努力再次受挫。

天寶七年春,榮睿和普照來到揚州崇福寺找到鑑真,鑑真又開始準備渡海用品,自六月於新河出發,同年十月中旬,在航海途中被狂風吹到了振州。上岸後渡過海峽到雷州,經廣西而到廣州。這時日僧榮睿因病在端州去世。鑑真到廣州後住了幾個月,又到韶州,另一位日僧普照這時告別鑑真北上明州阿育王寺,臨別時,鑑真執手悲泣。由於長期奔波,加上天氣炎熱,鑑真雙目逐漸失明,他離開廣東,到江州乘船到江寧,返回揚州。第五次渡海也沒成功。

天寶十年,日本遣唐大使一行人來拜見鑑真,請他再次東渡,66歲的鑑真允諾了,十月底上船,隨日本使臣東行,這時普照也聞訊而來了帶去的法物有佛舍利,多種佛像和菩薩像,經卷48部,還有一些書法真蹟等。

這次渡海經過周密準備,避開了寺院方面的嚴密防範,於11月15日正式開航,四舟齊發,12月7日到達日本本土。歷經12年,鑑真志向不改,前後六渡,終於遂願。

去日本傳法,其他僧人也可能多次想過,但是只有鑑真成功了。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其他人因為害怕困難光想不做,鑑真不怕艱難,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心動的時候多,行動的時候少,把希望放在今天,而總把行動留在了明天。夢想著成功,卻沒有付諸行動。而真正的成功者,則是把行動放在現在,把希望放在未來。他們將“拖延”當作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竊取你的時間、品格、能力、財富,使你成為它的奴隸。從現在開始,放棄那些光想不做的惡習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好,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事要乾淨利落,切不可優柔寡斷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

——元·妙葉禪師

“現在能結束的事情就馬上把它結束掉,不必拖拉,不要口中說結束,但心裡還沒有結束,那樣不會有什麼好處。要知道,這樣下去,沒有結束的時候。”弘一法師用這句偈語告訴人們:做事要乾淨利落,只要是自己認准了的事情,就要馬上去做,絕不猶豫。

弘一法師不喜歡做事拖拖拉拉,優柔寡斷。比如在立遺囑這件事上,他就是決定做馬上就做,沒有像別人那樣想了又想,猶豫不決。當時,弘一法師病重,侍者妙蓮法師看到大師如此,心情沉痛,就勸大師等身體好一些以後再做。弘一法師毫不猶豫地說:“不行,我已經決定了,我們現在就寫。我說,你寫。”妙蓮無奈,只好按照他的指示寫了下來。

利落果斷是弘一法師做事的一貫風格,與之交往的人無不佩服不已。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成功就在果斷決策上,失敗就在猶豫不決中。

劉邦和項羽合力攻打秦國,臨行時,楚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人咸陽的人就是關中王。結果劉邦首先進入關中。他把軍隊駐紮在霸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佔領關中稱王。項羽非常生氣,用謀士范增之計,藉口擺宴之機,在大營周圍暗暗埋伏下刀斧手,只等項羽號令,便會衝進去,除掉劉邦這個心腹大患。

劉邦第二天帶領100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自己都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聽了劉邦這番話,項羽殺掉劉邦的決心開始動搖,他認為劉邦的一番話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便有些慚愧地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怎麼會這樣呢?”

宴席上,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並且舉起他所佩帶的玉向項羽示意多次,但項羽始終下不了殺掉劉邦的決心,裝作沒看見。

范增只好出去找到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之後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裡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意在掩護劉邦,項莊始終得不到機會。

范增和項莊的舉動當然瞞不過機智的張良,而且張良也隱隱覺得營房四周充滿殺氣,他覺得事情不妙,就到軍門外找到樊噲。張良說:“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是刺殺沛公。”

於是,樊噲就闖了進去,瞪眼看著項羽。項羽被他的豪氣所征服,頗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樊噲說:“楚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是關中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沒有掠取任何財物,封閉了宮室,退軍駐紮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以防備其他盜賊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變。像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大王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滅亡的秦朝的後續者啊!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樣的做法。”

項羽沒有回答他什麼,更是無意殺劉邦了,說:“坐吧。”樊噲便挨著張良坐下。

過了一會,劉邦以方便為由起身出去,樊噲也跟了出去。樊噲勸劉邦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他對劉邦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於是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輛、人馬,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只留下張良向項羽辭謝。

估計劉邦已經安全回到自己軍中,張良才進去辭謝說,沛公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叫我奉上白玉壁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接受了白玉壁,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

在鴻門宴上,項羽可以說是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只要他能下定決心,一聲令下,劉邦這個心腹之患就可被除去。但是他卻猶猶豫豫,舉棋不定,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等劉邦安全回到營中,他才醒悟,但是為時已晚了。

項羽的優柔寡斷造就了劉氏幾百年的漢室江山,而自己卻因為放虎歸山,為將來留下了巨大的隱患,歷史也很快證明了這一點。

俗話說:“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頭”,這也是告誡我們做事應當果斷利落,千萬不要瞻前顧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其實,機會稍縱即逝,它就在猶豫不決中悄悄地溜走了。

因此,要求我們要養成一種遇事果斷堅決、迅速決策的能力,對任何事物都不要猶豫不決,否則,就會品嚐到自己釀造的苦酒。

生活可以享受,但不可以沉溺

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南朝·智者大師

“人世間有色、聲、香、味、觸五類物質享受,常常能夠誘惑一切的凡夫俗子,讓他們一生一世執著地追求它們。”弘一法師用這句話告訴我們:外界環境很容易使人迷惑,面對形形色色的物質享受,只要是凡夫俗子,就難抵擋這種誘惑,從而產生各種罪業。因此,對於物質上的東西,你可以去享受它,但你不可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弘一法師的傳奇一生就是這種生活態度的寫照。出家前,他是一個翩翩公子,比別的公子哥兒都瀟灑;當他做一個留學生的時候,就潛心學習,是留學生​​的榜樣;當他是一位教師的時候,就是一個教師的樣子,絲毫沒有富家公子和留洋學生的痕跡;當他是一位出家人的時候,他就是一位佛學大師,比一般的出家人做得更出色。他的每一種生活,都是精彩動人的。

弘一法師之所以能夠從一種生活很快過渡到另一種嶄新的生活當中,就是他的生活態度所起的作用,即享受生活,但絕不沉溺其中。

當然,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比如說三國時的劉備,人們非常敬仰他的為人,誰又曾想到他險些犯了沉溺安樂生活的錯誤。

劉備有位甘夫人長得玉骨柔肌,美麗異常。劉備駐守徐州時,聞甘氏艷名,便納為妾。後來劉備的原配糜夫人早逝,劉備便逐漸提拔、扶正甘夫人做了正室。由於甘夫人天生麗質,加之肌膚白若霜雪,令劉備十分陶醉,連亡命途中,也與甘夫人時刻不離。

後來,有位河南人獻給劉備一個精巧的玉人,高3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劉備愛不釋手,便把玉人放在甘夫人房間裡,使兩者媲美生輝。在他看來,眼下自己有巴蜀這塊地盤,而且內政有諸葛亮張羅,不用他操心,於是常常一邊擁抱著甘夫人,一邊玩味著玉人,口中還念念有詞道:“玉之可貴,德比君子,況為人形,而不可玩乎?”旁人一看,就知道他在為自己玩物喪志尋找藉口。這可急壞了甘夫人,她倒不是因為劉備愛玉人吃醋,而是因為這樣下去,復興漢室基業何以成功呢?

深明大義的甘夫人知道,生活可以享受,但絕不可以沉溺。人一旦甘願享受,而忘記了奮發進取,那離失敗也就不遠了。想想丈夫劉備,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從一個一文不名的販草鞋的鄉村野夫到擁有了西川,建立了蜀漢政權,這固然可喜可賀,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應該更加發憤圖強。劉備原有的計劃是複興漢室,滅曹操,吞東吳,統一天下。

但是現如今的劉備,自從建立蜀漢政權以來,安於平靜的生活,不愛聽別人的勸告,甚而還寵信那些阿諛之徒,意志頗為消沉,大志即將磨滅。長此以往,哪裡還能實現他原來囊括四海、復興漢室的宏願呢?甘夫人不能不憂慮。她幾次想摔掉玉人,又怕劉備不高興;幾次想諫言,畢竟自己又是不參政的婦道人家,不好直言。後來,還是玉人觸發了甘夫人的靈感,甘夫人想到了春秋時代“子罕不以玉為寶”的典故,於是以此為諫辭,說服劉備。

這一天,夫婦二人正在閒聊的時候,甘夫人說:“妾今天看了個故事。說古代宋人得了玉石,獻給宋國的正卿子罕。可是子罕不但不接受,連看都不看一眼。獻玉的人說:'此玉成玉人狀,是一塊稀世之寶,故而才敢奉獻給你。'子罕卻說:'我平生以不貪為寶,你是以玉為寶,若是將王贈送給我,那麼,你我都丟失了寶貝,你丟掉的是寶玉,我丟掉的是廉潔這塊寶。'所以子罕不以玉為寶,在春秋時代傳為佳話。”正當劉備聽得津津有味之時,甘夫人又說:“現在曹操、東吳都未消滅,陛下你卻以一塊玉石玩於股掌。你可知道,凡淫、惑必生變,千萬不可長此以往啊!

一向有大志的劉備,也明白自己產生了安樂思想,所以,聽後沉思了一會,終於撤掉玉人,摒絕奸佞小人,振作而務大計了。

這位甘夫人可以說是劉備的賢內助,在劉備迷失於安樂之時,在劉備沉溺於有嬌妻美玉相伴的時日里,她能巧言提醒,讓劉備幡然醒悟,確實非常難得。

我們努力工作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讓自己過上更好的、更安逸的生活嗎?但是,我們在享受高品質生活的同時,我們的意志就會被消磨殆盡,奮鬥的精神就會被瓦解,奮鬥的腳步就會因此放慢或停下來。所以,當我們每天在享受美妙生活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太貪戀享受,已經喪失上進進取之心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要小心了。你可以想一想,假如生活出現了變故,假如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會怎樣?就像一條長期生活在冷水中的魚,假如一天水溫突然升高了,它會適應嗎?

因此,我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要時刻不忘提醒自己,不要使自己失去進取之心,不要讓美好的生活磨滅了自己堅強的意志。要做到,既享受生活,又不過於沉溺其中。

思危當下,安度未來

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格言聯璧》

弘一法師常用“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思想來告誡人們:人在安定不亂的環境中,要有警覺心,時時防範危亂的發生,當危亂發生時應該知道如何處理,否則,就不能讓自己處於安全的境地。

宋代的李伉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宋真宗剛剛即位時,對政事勤勉用心,重用了一批賢臣良將。一時朝野上下風氣清明,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時的丞相李伉輔佐年輕的君主,整日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一段日子,因為用兵西北的事情,李伉和參知政事王旦經常要很晚才能吃飯。

一次,已經是深夜了,他們才忙完了當天的決策和軍用調度開始吃飯。王旦瞧瞧吃著飯還若有所思的李伉,又瞅瞅眼前的清粥小菜,不禁嘆息道:“唉,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過些悠閒無事的日子呢?當年嫻熟的書畫詩詞都因為政事給丟棄了呢。”正在沉思的李伉聽到王旦的抱怨,苦笑一下,微微搖了搖頭,對王旦說:“王賢弟切不可忘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多少有點憂患,可以成為警戒。就算是真有一天四方安寧無事,也未見得朝廷還會風平浪靜。我死之後,必定由你來出任宰相。朝廷很快就會同敵人和親,一旦邊境無事,風調雨順些,恐怕皇上就會逐漸生出奢侈之心了。陛下尚且年輕,多些警戒未嘗不是好事。”王旦對這番話卻不以為然,覺得李伉是小題大做了。

李伉每天都會將各地的水旱災害、盜賊為亂以及不孝忤逆等等事情一一上報給真宗,真宗聽了很不高興。王旦也覺得拿這些小事來讓皇上心煩實在是沒有必要,更何況還每次都是這些不美之事,總會有違皇上的心意。王旦多次勸李伉,李伉卻自有道理,他說:“皇上年少,應當讓他知道四方艱難,這樣才會常懷憂懼之心。要不然,正處在血氣方剛年紀的皇上,就很有可能誤以為天下太平、四時祥瑞,把心思都用在聲色犬馬上面,大興土木、興兵打仗、興建廟宇。我老了,怕是看不到這些了,這都是你日後要擔心的事情啊!”

果然李伉死後,真宗認為同契丹已經講和,西夏也納貢稱臣,於是便封禪泰山,祭祀汾神,大肆建造宮殿,搜求亡佚的典籍,沒有一天閒暇。還任用了一批善於歌功頌德、無心政務的奸佞小人,如王欽若、丁謂之流。王旦看在眼裡,卻毫無辦法。想要進諫,自己已經和這些佞臣同流合污;​​想要辭官離去,但皇上著實待自己不薄,就這麼撒手不管實在於心不忍。處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境地裡,王旦才知道李伉當初的憂慮是多麼有先見之明。

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如果沉溺於安樂,沒有危機意識,一定會意志消沉,懶惰放逸,缺乏警覺性,智慧及能力就會日益減損。當危險急難來臨之際,就會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理。正如孟子所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應該時刻牢記:不要因為安樂的環境而忘卻自己的憂患意識。這樣做,從小處說,個人能夠身安心和;從大處說,國家可以安定繁盛。

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路

萬事悠悠心自知,強顏於世轉參差。移床獨向秋風裡,臥看蜘蛛結網絲。

——宋·道光法師

這是宋代高僧道光法師曾經做的一偈,弘一法師這樣解釋這句禪語:人無論到了何時何地都要有自知,倘若硬要“強顏於世轉參差”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反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一些平常事——“臥看蜘蛛結網絲”。弘一法師希望每個人都能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對於那些主觀的“見知”,要實事求是地加以判斷,不可作眼高手低的奢想。如果硬要“大腳穿小鞋”,或者“小腳穿大鞋”,那隻能是自討苦吃、自找沒趣。

生活中,我們應該清楚什麼適合自己,我們適合做什麼。如果我們是一隻雞,我們就應該從土裡刨食中找樂趣,如果我們終日羨慕蒼鷹在天空翱翔,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變成蒼鷹,那麼我們便連土裡刨食的丁點兒樂趣都沒有了。我們應該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能力如何?我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我的理想中哪些是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哪些是永遠都達不到而應該放棄的?

其實,一個人無論高低貴賤、貧富美醜,最難能可貴的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追求什麼——正確地做出自己的選擇,不為那些世俗的觀念所困惑,做適合自己的,而不是自己最想做的。

從前,有個老鐵匠,臨死前將兩個兒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我打了一輩子鐵,現在即將離開人世了,我沒有什麼東西留給你們的,只有兩塊我收藏已久的上等玄鐵……”話還沒說完,老鐵匠就咽了氣。

在老鐵匠的兩個兒子中​​,老大身材魁梧、天生力大,喜歡舞槍弄劍;老二卻瘦小孱弱,喜歡鑽研一些針頭線腦的小玩意兒。

老鐵匠死後,這兩個兒子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將得到的玄鐵利用上了。老大用它那塊兒玄鐵打了一把寶劍,每天都刻苦練劍,下了不少的功夫。老二卻將那塊兒玄鐵打造了幾把錐子,出門擺攤給人縫縫補補,賺點小錢補貼家用。

哥哥見弟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很不高興,便對弟弟說:“玄鐵本來就是打造寶劍的​​上等原料,而你卻將它打造成了幾把破錐子。你想想看,我今後可以利用這把寶劍建功立業,而你卻只能用這幾把破錐子維持生計,真是目光如鼠呀。”弟弟聽了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反駁,依然埋頭做活兒。

不久,異國入侵,老大背著寶劍毅然投軍走上了戰場。在千里邊疆,老大仗著多年苦心練出的好武藝揮劍劈敵無數,立下了赫赫戰功。

評定叛亂之後,老大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加官晉爵、榮華富貴自不可言。

老二的妻子見了,便埋怨丈夫說:“當初,你若將那塊玄鐵也鑄成了寶劍,也不至於生活得像今天如此貧窮了!”可是老二卻說:“我天生就是做小本生意的命,你讓我挺劍上戰場,豈不是白白送死。”

沒過兩年,朝中的一些奸臣看不慣一介武夫的老大身居高位,於是便向皇帝屢進讒言陷害於他,而皇帝也覺得天下太平了,犯不著為了一個武將而惹得眾臣不悅,於是打發老大回老家去了。

回到家鄉的老大,儘管有一身好劍法,可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還得靠瘦小的弟弟用錐子替別人幹活掙兩個小錢來維持生活,他不由得感嘆:“你的錐子還能做針線活兒,我這把劍能幹什麼呢?真是中看不中用,還不如一塊廢鐵。”

我們很多人不也像這位哥哥一樣,總認為自己應該成為一個非凡之人,要創造奇蹟,看不起平凡的人生。然而,實踐卻告訴我們,大部分人根本不是那種一呼百應的英雄,而只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候覺得生活得不痛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錯誤地看高或者看低了自己,比如我們身材並不苗條,硬要穿一條非常流行的瘦褲子,即便我們費好大勁兒穿上了,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由於褲子太瘦,我們將要受到強力的包裹,不舒服是自然的;以這種形象站在別人面前,帶來的自然也不會是羨慕的眼光。

其實,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一種生活,只要適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就是最好​​的生活,何必踏破鐵鞋去尋找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呢?

人們常說,“只買對的,不買貴的!”我們做人做事也應如此。只有做適合我們的事,走適合我們的路,我們才能找到樂趣,找到成功。

做好眼前的小事,大事才能干好

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清·印光法師

“如果業障沒有消除,三昧這種簡易的佛法也沒有成就,就想去探究一些深奧的佛理,這真是滑稽的事情,就像畫餅充飢那樣可笑。”也就是說,修為就像蓋房子,地基都沒有打好,就想蓋高樓大廈,這怎麼行呢?如果沒有穩固的地基,高樓怎麼能夠穩固呢?

通過這句話,弘一法師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從最小的事情開始入手,不要因事小而不去做它。試想,如果連一些小事都做不好,就說要去乾一番大事業,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嗎?

東漢時期,有位大臣名叫陳蕃,以忠誠敢諫聞名於天下。漢恆帝在位期間,他任朝廷議郎。陳蕃曾經上奏恆帝說:“眼下農事不佳,連年歉收,莊稼有五六成遭災,農人中成千上萬人處在飢寒之中,啼飢嚎寒,民不聊生。然而宮中有女幾千人,每日吃魚吃肉,穿戴綾羅綢緞,施脂油粉黛,這要耗費多少資財啊?俗語說得好:'誰家養有五個閨女,會窮得連賊都不肯去'。現在后宮有女千人,這不是窮國之舉嗎?再說,把這麼多宮妃放人后宮,這是災禍的根源呀。歷史上有多少教訓呀,難道不該記取嗎?”皇帝於是採納了陳蕃的意見,放出宮女500多人。大臣們也稱讚陳蕃說:“你真是忠心耿耿、公正無私啊!”

陳蕃之所以能夠取得一番大作為,與他小時候經歷的一件事分不開。

陳蕃自幼勤奮,博覽群書。為了尋求讀書的安靜環境,他便獨立生活學習。 15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個偏僻地方的小院落裡讀書寫文章。由於讀書刻苦,常常鑽進書堆而不能自拔。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讓他很有滿足感。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被讀書寫作所擠占,自己從不注重衣著打扮,還疏忽了對庭院房間的打掃。院子裡雜草叢生,磚瓦石塊、污水隨處可見,可他卻視而不見。走進他居住的房間就更是不堪入目了。桌椅板凳放得哪兒都是,上面的塵土有很厚一層,桌上還有吃剩下的飯菜和沒有洗的碗筷。各種書籍到處亂堆,有的放在床頭翻捲著,有的在桌上和地上散落著。屋角的四處蜘蛛網密布。

有一次,他父親同城的一個朋友薛勤,聽說陳蕃在這里居住學習,就打算來拜訪他。陳蕃像往常一樣,早上起來後,沒有怎麼洗漱梳理,蓬頭垢面;更沒有打掃收拾房間,就去讀書了。讀至興奮之時,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才意識到有客人來訪,急忙出來迎接。薛勤說明來意,陳蕃一陣寒暄過後,便請薛勤進屋。

薛勤見陳蕃蓬頭垢面,走進院裡,又是一片髒亂不堪,就已有些氣憤。等被陳蕃請進屋中,看到那番場景,實在忍無可忍,便教訓他道:“小伙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難道你就這樣來迎接客人嗎?陳蕃呀,你可是官宦家的子弟啊,客人會常來常往,你應該把庭院灑掃得乾淨些,好迎接賓客呀!”陳蕃聽了,理直氣壯一本正經地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何必在乎這院子、房間屋子的事情,局促於一房一室啊?”薛勤聽後,點點頭。心裡暗自認為陳蕃能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還是與眾不同的,是個可造之材。於是,便繼續引導他,說道:“賢侄所言極是,真是志向高遠。”但又用反問進一步引導他:“大丈夫胸怀大志,的確需要高一步立身,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但你想過沒有,如果你連自己的庭院、房間都不能清掃乾淨整齊,又如何來掃除天下呢?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纖土,方能成其高!所以從小事點滴做起,才能為將來的大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席話,終於使陳蕃懂得了這兩者其實不是互相排斥的,懂得了成大事者必從小事做起,這對他將來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生活中,像少年陳蕃的人隨處可見,他們認為乾大事不必拘泥於小節,小事幹得費時費力,既埋沒自己的才華,又浪費自己的精力,只有乾大事方能顯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稱讚。其實,這些人大多眼高手低,大事幹不了,小事也乾不成。

其實,做小事並不妨礙做大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小事是基礎,它可以培養你做大事的態度、品質。我們應時刻牢記:唯有做好小事,方能成就大事。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前言
第5頁:目錄 第6頁:第一章:心態平和,人生自在
第7頁:第二章:圓滿自我,豐滿人生 第8頁:第三章:心胸寬闊,人生寬廣
第9頁:第四章:抓住當下,贏得未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