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卷壹、正信的佛教 -- 8.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日期:2011-0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暢懷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精神沒有寄託。人們在讀書或工作期間,未必有愁悶 感覺,但到了退休之後,長居家中,便會常常覺得生活缺乏樂趣而悒悒寡歡。出外旅遊或其他活動,又會覺得精力不足,因而很易生起消極與悲觀的念頭。據調查報 告,香港獨居老人心態消極,八成自認「無用」,二成表示「等死」。

  如果我們能信仰佛教,皈依三寶,口念彌陀,目閱佛經,耳聞大道,心思真理,禮佛靜坐,便能身心安泰,愉快地安度晚年了。

  其中靜坐對人身心最有裨益,能使中樞神經寧靜,有助它的指揮功能,血液 循環及呼吸系統順暢,幫助新陳代謝,心身愉悅,不特不覺煩悶,且能消除百病。因身以心為主,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精足則神旺。另外,靜坐 久了,即起來一心禮佛、念佛,使動靜相調,卻病延年,臨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受諸樂,無有眾苦。

  皈依三寶之先決條件,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逆天悖理 的事不應去作,損人利己的惡念不應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心必須常存。說好話者,不是要人聽到歡喜,而是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而厚德載福。行好 事者,凡對人有所幫助的,莫不勇往直前,令其有所成就。這是初入佛門應受的皈戒,其他並無嚴格的規定。若要再進一步受五戒,八戒,出家沙彌十戒,比丘二百 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那就有了戒律的約束。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信佛的人應該皈依佛、法、僧三寶。佛為聖人,法是真理,僧可續佛慧命。佛法僧是世間希有,世界之大,有佛法之處不多,是故一定要護持它。佛法僧不但令人了生脫死,也能使人離苦得樂。

  佛法僧稱為三寶。為甚麼名為皈依三寶?寶有三義:一是尊貴義。價值超越任何物質,備受保護,是故極尊極貴。二是希有義。世間不可多得,現今既得,就要經常愛護,令其不失。三是自利利他義,自家既有寶,當然享用不盡,也可周濟他人,令他人不受貧苦。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所以我們應該要皈依佛。

  一般人以為法祇是書籍,我們為甚麼也要皈依它?須知佛在世時,唯皈依佛 便可,因佛本身便具足三寶。佛既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本身就是佛寶;隨時隨地,如證如說,則是法寶;示現光頭赤腳比丘相,便是僧寶。但今佛寶已經圓寂,唯 留泥塑木雕之佛像,它不能隨機說法,我們現在要理解佛法,唯有閱讀佛所遺留之法,就是佛經,由文顯理,悟入諸法實相。法是諸佛之母,能出生一切聖賢,是故 皈依佛寶之後,仍要皈依法寶。

  那麼皈依佛法二寶就可以了,為甚麼還要皈依僧寶?因為佛寶入滅,法寶又 是白紙黑字,故須依賴僧寶代為宣化。有人以為佛寶是覺悟的聖人,理當尊敬,法寶令人解義明理,文殊普賢及阿羅漢是出世聖僧也應恭敬,為甚麼要皈依未斷煩惱 的凡夫僧人?這是因為僧人可以住持三寶,如果沒有僧人,就不知有佛與法,則三寶又何能住世呢?無疑,道高德重的高僧,固然能紹隆佛種,度化上根利智的知識 分子;即使知識水平較低的僧人,也可續佛慧命,引導下根智淺的眾生,因其知識水平互相接近,彼此容易相契,時久緣熟,對佛法自會生起信心,即便皈投佛門, 一經僧伽證明,皈依三寶圓成,便可稱為佛教弟子。大凡現比丘相的出家眾,皆可為人作證,皈依三寶。

  如未曾皈依,無論其人對佛教信仰如何虔誠,總不能稱為佛教徒。因此信佛教後,必須皈依三寶,方符合正軌。

  皈依三寶,既是一舉而數得,何樂而不為呢?因此,不但自己皈依三寶,凡是孝子賢孫,皆應奉勸長輩、親戚、以及朋友皈依三寶,共沾法益。

【書籍目錄】
第1頁:導言 第2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1.佛教是否迷信
第3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2.宗教徒有三分呆 第4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3.從信解行證修學佛法
第5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4.甚麼是四大皆空 第6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5.略解六根清淨
第7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6.漫談忍辱道 第8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7.拜佛的真義
第9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8.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第10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9.為初機學佛者進言
第11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1.佛教的人生觀 第12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2.福慧與人生
第13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3.福慧與善惡 第14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4.煩惱與痛苦
第15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5.談苦與空 第16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6.人間之樂不宜求
第17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7.世出世間法 第18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8.宇宙萬有從何而來
第19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1.護生的真義 第20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2.戒殺與放生
第21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3.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第22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4.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第23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5.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第24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6.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第25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7.受菩薩戒之功德 第26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1.佛教的命運和前途
第27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2.佛教何以式微 第28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3.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益害
第29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4.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第30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5.對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第31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6.觀感四則 第32頁:卷伍、僧伽談 -- 1.僧伽趕經懺對佛教之影響
第33頁:卷伍、僧伽談 -- 2.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第34頁:卷伍、僧伽談 -- 3.僧伽是否消極者
第35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1.釋迦牟尼佛與浴佛節 第36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2.觀世音菩薩成道
第37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3.藥師佛與眾生 第38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4.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第39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5.盂蘭盆節的由來 第40頁:卷柒、人物誌 -- 1.覺光會長德高望重
第41頁:卷柒、人物誌 -- 2.追悼倓虛長老 第42頁:卷柒、人物誌 -- 3.記道源長老蒞港弘法功勳
第43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1.八宗緣起 第44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2.天台宗大義
第45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3.華嚴宗大義 第46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4.禪宗大義
第47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5.淨土宗大義 第48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6.三論宗大義
第49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7.唯識宗大義 第50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8.密宗大義
第51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9.律宗大義 第52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法師歷年活動年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呱呱 发表于 2014-3-23 21:02:29
請問我想要引用《學佛文集》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做學術研究,請問這本書的出版年跟出版社、出版的縣市是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