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卷伍、僧伽談 -- 2.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日期:2011-0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暢懷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當日白聖老法師接二連三的發表公開信,對於佛教改制與僧寶延續問題,徵求華僧大德長老提供寶貴意見,集思廣益,共同磋商,這是佛教振興的一個好象徵。

  佛教盛衰,我僧有很大的責任。若然佛法衰落,後繼無人,事非小可,我僧非徹 底的去研究找出解決辦法不可。其癥結究竟何在?此一問題,本人提議僧伽應該每月聚會一堂,檢討佛教制度在現階段之優點與缺點,若有優點則應力爭上游,如有 缺點則要翻然改正。其實此舉與佛制不謀而合,過去大陸叢林每半月「布薩」一次,即是檢討的意思,現在佛法之所以不能興盛,與不能遵守佛制也有關聯。

太虛大師.革新先驅

  有關華僧問題,源慧法師云︰「太虛大師深識時弊,洞悉僧團之健全與否,實足 以影響佛教整體的盛衰,是以獨奮其無畏精神,終身致力於僧教育外,更竭力於僧伽制度的整理與提倡。可惜太虛大師雖盡其有生之年,亦不能實現其整理僧制的理 想計劃,此無他,完全是因為缺乏一個有系統組織的僧團推動,所以雖有僧制的整理計劃,亦不能實施。」源公評價,言之有理。但我以為凡事起頭難,由於我國僧 伽的制度,從六朝起至今日,約有一千八百年的保守傳統,一旦要將舊時習慣推翻,談何容易。其時名聲顯赫的高僧大德,無一不是思想古老墨守成規,於數十萬僧 中,祇有太虛大師奮勇而出,欲將僧伽制度革新,真是一人與萬人作對,怎能敵得過呢?當時南北方有數萬僧侶指責太虛大師是政治和尚!魔王下世!幸虧佛教是以 慈悲為懷,否則,不說一個太虛,就是十個太虛也為人活埋了。

  人所共知,清末時代,梁任公與其師康有為勸清德宗皇帝「革新」,變法失敗, 二人逃往外國,如遲一步,則被殺頭。同時革新派用了大批金錢,請外國人為我國裝上火車鐵軌,結果百姓以為破壞風水,紛紛將其拆除,由此便知,不僅佛教守舊 派是如此,即社會人士也莫不然。當時朝野指梁任公為中國破壞分子,俟民國成立後,曾任司法總長,及其他要職。如康氏不亡命外國,也必任要職無疑。其二人既 如此,太虛大師何嘗不然,大師如示寂晚二十年,「革新僧伽制度」必能實現,當時異口同音稱太虛大師是魔王下世,現在誰人不稱太虛菩薩,由此可見,太虛大師 眼光遠大,非是一般庸人可以明白。須知我國地區之大,人口之多,大小寺院數萬所,僧侶數十萬眾,各地風尚又各不同,真是千頭萬緒,太虛大師除自修外,仍要 應酬四方八面,何暇專門整理僧伽制度之細節,故於三篇中,有一篇稱為「建僧大綱」,而且是唱獨腳戲,怎能盡善盡美?太虛大師所作之「僧伽制度」,並無提出 精密之組織,事敗必難免。

僧寶的延續

  保賢法師為一佛教中流砥柱,其兩目刟刟有光,談吐風趣,嚴具威儀,佛儒精 通,字字珠璣,使人見到莫不起敬,像一尊活羅漢。公示︰「天主基督二教青年男女,胸掛十字架極為普遍,並感到特別威風與光榮,唯胸掛佛像或手持念珠絕無其 人,即偶而掛之,也惹人歧視。」又云︰「如果我們勇往直前多辦佛教青年運動,成績彪炳,數十年後,佛教青年必能胸掛佛像手持念佛珠,大有代替胸掛十字架之 勢。」我們佛教人士欲想後繼有人,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保公出口成章,言之有理,事在人為,吾教真能大力支持佛教青年康樂活動,日後必能收到預期效果。

  說到創辦佛教青年運動,保公可謂開風氣之先河,當時該會發起募捐,各界莫不 紛紛贊助,可惜會所始終未能購成。爾時筆者勸公應該省儉,當以儲資金購會址為重,會所購成之後,方可放寬食用,公不以為然,認為要親下廚房,送上等生果, 始能吸引青少年。其實未必盡然,如佛教青年協會,每星期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活動一次,並無食用開支,於星期五晚雖在該館舉行念佛會,晚餐均是彼等湊款自煮, 不是經常也有七八十人來參加嗎?我以為應藉娛樂為工具,目的在接引青少年學習佛法,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理,不應偏重於娛樂上,如果偏重娛樂,便失去學習的意 義。於每月或每星期,起碼舉行一次佛學講座,或念佛或拜懺,或靜坐或參禪,如此方有佛教青年會之氣氛。

華僧革新.勢在必行

  香港佛教聯合會之會長覺光法師,預早便知後繼無人,為一嚴重之大問題,因為 佛是良醫,法是妙藥,僧是督護之人。佛診病人如何,唯開藥方,關於調護方面,需要僧侶負其全責。苟若制度不適宜根機,佛法雖然對人有益,若無僧伽調治,誰 能得知佛法?佛法不明,何能依法修行。《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故會長覺公,斬釘截鐵地說:「華僧革新勢在必 行,大行不計利害,本港所提各案,如果不獲大會通過,本港也要推行實施。」由此幾句話證明,覺公擬施行地藏菩薩之大願,實踐普賢菩薩之大行,既有願行,必 將大有作為。

  詎料刊出未至一月,好消息便隨尠而來,聞果通法師說,擬在大嶼山東涌羅漢寺 內,設一「僧學院」,人數不拘多寡,視乎學僧人數與程度後,酌量聘請教師。第二個好消息便是佛教會發起籌建「佛教青少年康樂營」,已蒙港府撥給公地五萬餘 呎,用作興建營址,真是登高一呼,立竿見影,此一盛舉值得我教人士自豪,今後香港佛教必有一番建樹,對於華僧革新問題,也可拭目以待。

華僧的培養

  僧伽聯合會之會長洗塵法師,對於華僧培養問題也提出三個解決辦法︰第一是經費問題。他主張應組織一個委員會,商訂辦法籌措經費,此機構必須獨立,絕不 屬於任何道場所有,以會議方式行使權力,分擔支收與籌款責任。第二是環境問題。培養僧青年,必須有獨立場所,遠離熱鬧的環境。第三是人選問題。凡為人師一 定要選品學兼優,不得兼任其他事務,既能專心為佛教服務,則會方應給予適當的待遇,以解決彼之衣食住,佛教有了人才,其他必可迎刃而解。所謂︰「君子不 言,言必有中。」我人若能以洗公三個條件去實行,將來僧才必然鼎盛。

先有會議.後要決行

  自台灣來之法公,我雖不識其人,讀其文即知為一有道高僧,識量高遠,宗說皆 通。他說︰「開會必具四個條件︰一會、二議、三決、四行。但我等每舉行華僧大會之後,祇有會議,而無決行。」又云︰「要想華僧大會發生革新作用,必須通力 合作,消除我見︰︰先來一番自我檢討,有優點應努力上進,有缺點翻然改正。」又云︰「佛教不是無錢,而是不善其用,金錢如水,可以載舟,亦可覆舟。」法公 貶斥時弊,可謂一針見血,無畏敢言。護教之熱誠,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戒律應否簡化

  革新僧制,有某法師主張簡化戒律的條文。彼云︰「每個比丘僧,必須守佛制的 二百五十條戒,才是清淨比丘,否則便為犯戒,有失比丘資格,則要脫去袈裟還俗,這是佛在世時對於比丘的嚴格制度。而今科學日益進步,人類思想日新月異的不 斷演變,今時今地再拿來實行,似不甚相宜,應該有簡化的必要。」但我不敢苟同,因為佛有明訓︰「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有戒則稱為比 丘,無戒與俗人何異?戒之梵語,名曰「尸羅」,華言「清涼」,由於我人身口意三業,猶如炎火,終日焚燒,不得自在,如有戒則可止惡防非,能令三毒業火頓 息,而得清涼。小乘有七種別解脫戒,能受持那一品戒,即得那一種解脫,若全部受持,即得大解脫,如受持少分,即得少分解脫,若一分也不能受持,則如蠶作 繭,自纏自縛,其罪自負,與人無尤。至於說有失比丘資格,則要脫去袈裟還俗,現在各地佛教會並無此權力,縱有犯戒比丘也無人干預,不像大陸叢林,有犯清 規,則逐出山門。如說有的戒條不適用於現在,如「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戒」、「離三衣異處宿戒」、「過午不食戒」、「半月布薩戒」等,固然有很多人做不到, 可是也有很多人堅持守持的,如果我們將其刪改不要,無形中自不能守,也不許別人守,如此不但無功,反而有過。其實比丘戒律雖有二百五十條之多,大部分是護 持「五條大戒」,佛教的五條大戒,與儒家的五常有許多近似的地方,此五戒與五常,無論古今中外,何時何地,能不適用嗎?我想決無此理,可謂古今不能變,地 區不能移,由此可以知道,一切制度均可以改變,唯佛的戒律不應輕易更動。須知制戒一事唯佛一人制之,羅漢菩薩尚未敢插手,何況我們博地凡夫,豈敢隨意刪 改,如果你改我也改,將後不知何從何捨,佛戒豈不變為有名無實嗎?目下一般信徒所以恭敬出家人為僧寶者,也因看在出家人有戒,德行崇高,見相生信,如果無 戒,與俗人何異,既失僧格,何人肯來敬僧,既不敬僧,則無人皈依三寶,既不皈依三寶,則無佛教信徒,既無佛教信徒,則也無人出家,既無人出家,佛法也不能 存在,三寶豈不滅亡?古德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故對於佛的戒律,我認為應以保持不變為重。

僧服換去.無復莊嚴與識別

  至於僧服問題上,某法師說︰「圓領方袍不是佛制,不必一定要穿。」相反是佛 制的,我們一定要穿,佛制三衣不離身,我們有否遵命?正因中國氣候不同,所以古德將形式轉變,非作法事時可穿長衫大袍代替佛衣,迄今相傳千餘年也無可厚 非。我教有四種清淨明誨,有云︰「修道之人,若不斷淫殺偷妄,縱得妙悟,亦如蒸砂成飯,縱經塵劫,亦不得熟,生死輪迴,永不得出。」由此可知,我們決定不 能提倡結婚,尤其不能提倡換西裝,僧服一旦脫去,十之八九不能保持四種律儀。因為與世俗無異,很易沾染惡習。

  至於海外出家人有不穿長衫者,由於彼地天氣太熱,大家圖方便故,決不能以此 為合理。須知每一行有每一行的制服,如果不穿警察裝,怎知他是警察?不穿學生裝,怎知他是學生?假使不穿僧服,怎知他是出家人?眾所周知,泰國滿街和尚, 還不是憑他們身穿袈裟所致嗎?因此我以為顏色與式樣均可革新,決不應該將僧服改為唐裝或西裝。

  關於僧侶服裝之顏色問題,也是非常重要,古時生活簡單,服裝樸素,我僧尠壞 色衣,人不以為異。但今日環境有別,若仍穿百衲衣,灰一片,黑一片,非常難看,頗難合俗。菩薩擬以四攝法教化眾生,而今相距甚遠,怎能以世間悉檀令生歡 喜?我以為顏色應該一律,例如比丘穿古銅色,但兩位會長可穿黃色,使人一見,便知是領袖。比丘尼一律穿淺灰色。如此出入,非常莊嚴,令人一見便知僧尼有別 才是。所謂︰「佛法不破世間相。」律中佛制僧服應與俗人有異,正因僧服有異,自然不敢放逸。假使脫去僧服,可能毛病百出,因此,長衫再無改的必要。近年佛 教青年協會,於每星期五晚,借圖書館舉行念佛會,很多青年以未穿大袍,頗覺不安,我特託台灣友人,寄來一批,廉價供應,以後彼等均穿上大袍念佛,甚覺美觀 整齊,歡喜心生,由此可見,長衫與大袍,均以不變為佳。

設僧伽學院.積極訓練

  如所周知,現時出家,不論男女,祇能尋求個別師父收其為徒。姑不論目下有多 少僧尼,具有令人敬仰之學問與道德,但出家仍祇能依止師父一人,因此,許多問題便隨之發生,師父能否授以經教?師父能否給以修行環境?師父可否以身教示 範?師父可否以正知見傳其道?為此,似乎首要之事,應由香港佛教會或僧伽會,或兩會合辦一所佛學院,凡港九僧尼收徒,應將其身世學歷向「佛學院」具報,經 審查合格,則予取錄,教以佛教的基本知識與威儀,為期一年;然後講經習律,為期二年。新出家者,經過三年之教育,肯定其對教義與儀規,均有清楚之認識,縱 然未必盡能為人師表,但也不失為一如來弟子。教育期滿,各人可回本寺,追隨師父。如有志弘法者,可由其師父,或兩會團體,資助其深造。如此收徒,無須師父 費神教授,新出家者也可以安心學習與修行,如此安排,相信當可鼓勵不少有志之青年男女,捨俗出家,自利利他。

短期出家.造就新血

  華僧接班問題的作者王居士云︰「至於短期出家,能否解決後繼人的問題?」當 然不能全賴短期出家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但我以為短期出家也是解決後繼無人的方法之一。短期出家的人,於七日內起碼不能吃肉喝酒,淫欲賭博,何況時常口念彌 陀,耳聞佛法,目睹僧侶,身禮三寶,心思維戒定慧,已經得到止惡行善的效果,況且進而承受沙彌十戒。於七日後雖然捨戒還俗,但戒的菩提種子已經種到八識田 中,時時約束身心,此乃無形之法律,以後如遇殺人放火的事,必能想起自身曾經出過家受過戒,絕對不敢行作奸犯科的事。須知出過家受過戒,與未出家受戒的 人,在思想上,絕對有所不同。佛謂︰「譬如一四天下滿中阿羅漢,若有一人,滿百歲中,敬心供養此諸羅漢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乃至涅槃後,又起塔修廟, 所得功德,不及出家受戒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尚獲如此功德,何況七日七夜所得功德,豈有量哉?又何況由於僧伽會空前創舉短期出家運動,各報紙與電台公開發 表新聞,影響所及數千市民發起出家之念,縱然現時尚未能達到出家願望,但已種下出家種子,日後如深研經教,不論今生或後世,祇要遇到出家因緣,必能身心放 下,捨俗出家。何況更有四五位因短期出家,結果變成了長期出家,能說此舉不是拋磚引玉嗎?因此我以為僧伽會發起一年一度的短期出家運動,必是有益而殊勝 的,所得功德亦不可思議的。

【書籍目錄】
第1頁:導言 第2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1.佛教是否迷信
第3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2.宗教徒有三分呆 第4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3.從信解行證修學佛法
第5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4.甚麼是四大皆空 第6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5.略解六根清淨
第7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6.漫談忍辱道 第8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7.拜佛的真義
第9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8.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第10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9.為初機學佛者進言
第11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1.佛教的人生觀 第12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2.福慧與人生
第13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3.福慧與善惡 第14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4.煩惱與痛苦
第15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5.談苦與空 第16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6.人間之樂不宜求
第17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7.世出世間法 第18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8.宇宙萬有從何而來
第19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1.護生的真義 第20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2.戒殺與放生
第21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3.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第22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4.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第23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5.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第24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6.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第25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7.受菩薩戒之功德 第26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1.佛教的命運和前途
第27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2.佛教何以式微 第28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3.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益害
第29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4.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第30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5.對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第31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6.觀感四則 第32頁:卷伍、僧伽談 -- 1.僧伽趕經懺對佛教之影響
第33頁:卷伍、僧伽談 -- 2.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第34頁:卷伍、僧伽談 -- 3.僧伽是否消極者
第35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1.釋迦牟尼佛與浴佛節 第36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2.觀世音菩薩成道
第37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3.藥師佛與眾生 第38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4.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第39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5.盂蘭盆節的由來 第40頁:卷柒、人物誌 -- 1.覺光會長德高望重
第41頁:卷柒、人物誌 -- 2.追悼倓虛長老 第42頁:卷柒、人物誌 -- 3.記道源長老蒞港弘法功勳
第43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1.八宗緣起 第44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2.天台宗大義
第45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3.華嚴宗大義 第46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4.禪宗大義
第47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5.淨土宗大義 第48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6.三論宗大義
第49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7.唯識宗大義 第50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8.密宗大義
第51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9.律宗大義 第52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法師歷年活動年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呱呱 发表于 2014-3-23 21:02:29
請問我想要引用《學佛文集》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做學術研究,請問這本書的出版年跟出版社、出版的縣市是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