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學佛文集 暢懷法師

卷貳、人生與佛教 -- 3.福慧與善惡

[日期:2011-0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暢懷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福慧與善惡

  人是《金剛經》中十二類眾生之一,其本質由眾緣和合而成,眾緣一旦分散,生 命也告結束。《楞嚴經》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由此可知,吾人之人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眼之所見,耳之所聞,一切萬事萬 物,不過虛妄而生,虛妄而滅而已,幻化不實,如空中華,水中月,本無所有,此旨唯有佛教徹底明瞭。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又說 ︰「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由此鐵證,可以說明,人之本性,無生無滅,湛然常住,真精圓明,不變不移。常人不知,認為吾人出 胎之後,叫做「生」。生的狀貌,名為生相,不知有生以後,生之狀貌已遷,生相即無。如果認為未出胎前,名為生相,與常識不符。吾人應知,生的狀貌,於已 生、未生二時,皆不可得也。凡事物有生有滅,其體尚無有生,何得說滅。所以論云︰「離已生未生。」是故說無生。第四句︰「生時即無生。」於表面看,似乎自 相矛盾,前後不符,其實,於法性本體上言之,生無生相,滅無滅相,而又不礙生生滅滅之事,豈非生時即無生。因為諸佛聖者,由修證得,清淨本然,性淨明體, 徹見性體,無生無滅,無人無我,無因無果,無善無惡,永脫六道,得大自在。凡夫則否,從無始來,無明所縛,長時沈迷聲色物欲,於法性體上,祇見有生有滅, 有壽有夭,有賢有愚,有貴有賤,妄想顛倒,一切俱備。

  綜觀經論至理,聖凡分途,皆由其心善惡消長所致。因此人們若用善心,即上品 人;若用惡心,即下品人。世俗占卜星相之書云︰「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亦有其理。由此觀之,世間之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尊卑貴賤, 榮辱得失,其實不外本心善惡消長而已。善長則為吉福壽貴榮得;惡長則是凶禍夭賤辱失,是以明白佛法之士,不必問卜消禍,不必叩神邀福,祇反觀自心善惡,心 善一切皆吉,心惡一切皆凶。俗語所謂︰「福至心靈。」正是善念乃心之靈明發揮。所謂︰「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

  中國儒釋道及其他各種宗教,莫不提倡要人行善,捨己為人。所謂︰「積善之 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是千古不能移易的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誰能不信。因此到處懸著「為善最樂」四個大 字,意在提醒世人,要想安居樂業,首要先正其心,心正則身修,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世人既言「為善最樂」,亦必有「為惡最苦」之原理 存在,因為沒有「為惡最苦」,絕顯不出「為善最樂」的道理來,兩者必定互生互滅,相對而成。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兩者之理,雖然對衡,但很 奇怪,到處皆是懸著「為善最樂」的這一面,從不曾見掛著「為惡最苦」的那一面,當然此理不難知曉,因為世人時時刻刻欣樂厭苦,非但視痛苦如冤家,就是苦之 一字也不願提及。人人喜聽吉利之言,不願聞到逆耳之聲,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諸多痛苦。其實不然,就因世人不曾鑽研苦之根源,才受種種的痛苦,假使大家能夠 瞭解苦的根源,用智慧刀將苦根斬斷,試問痛苦又從何處發生?因此我們也應該將「為善最樂」反面之「為惡最苦」的道理來時常警惕世人。假使世人畏苦果,即不 應該種苦因,苦因不種,苦果不成。

  於此首解善惡二字,試問大家認為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實在善惡沒有一定的標 準。若人以為刀仗是屬於兇器,定它為惡,假使利用刀仗去救生命,即變成為善事;若人以為資財是屬於善美,稱它為善,假使利用錢財去殺生命,即變成為惡事。 舉一反三,沒有一樣是屬於善或屬於惡。實在善惡由心而發,心欲善則一切皆變為善,心欲惡則一切皆變為惡,善惡在心,不在於物,由此而論,一切善惡以心為 主,外物皆隨心轉而已。

  對於「為善最樂」之哲理,於此舉例,假如我人隨時隨地,忽見有人,將遇大 險,於千鈞一髮之際,及時趨前搶救一命。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試想其心該有如何的高興,可能終日流露著愉悅的神情,總覺自己作了一件天大的 好事。須知身體以心為主,心能時常暢快舒懷,自然影響所及,脾健胃開、心靜神寧、睡眠安穩、心廣體胖。諺云︰「笑一笑,少一少。」此人既能心安理得,歡悅 於心,必能「有諸內,形於外」。面上時常從容和悅,人見人喜,親屬看重,朋友敬仰,在上位必獲下者敬重,在下位必蒙上者垂慈,因為樂善,厚德載福,所以能 夠長壽富饒,不遭惡運,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反之「為惡最苦」之原理,正與前面相反。假如我人無故殺害人命,其心該有如 何的憂戚,不論此人怎樣兇惡,或如何壞心腸,祇要作了違天背理的事,其人必定心驚肉跳,恐怖異常,就是吃飯也提心吊膽,睡覺定作惡夢,食不甘味,寢不安 枕,行住坐臥都在疑神疑鬼。如果一個人時常戚戚不樂,日久天長,必會影響所及,脾傷胃損、消化不良、精神不寧、心跳失眠。如此積年累月,必定體力衰弱,面 黃肌瘦,人見人厭,親屬懶理,朋友不顧,資窮財盡,無處覓食,貧病交加,饑渴逼惱,此時雖有慈親孝子,也不能相救,因為因果報應,自作自受,就是諸佛菩薩 與天地鬼神,皆不能挽救萬一,此是「為惡最苦」的現作現報,分內應受,不能轉移別人。

  人的福分,似是燈油,燈油加時,火花愈光,燈油若竭,火光即熄。因此人們應 當時時修福,發揮心中善念,而修福之行,莫過敬重師長、供養三寶、印刻佛經、贈醫施藥、救濟災荒、齋戒放生、修橋補路等等,作此善事,即是修福,壽光福 燄,必定綿長。相反,殺生害命、損人利己、為非作歹、追求物欲、老奸巨猾、投機取巧、訛詐拐騙、嫉賢妒能等等,即是作惡,有此惡業,如油枯燄盡,生而病苦 禍至,死而墮落惡道。

  有福無慧,縱能長壽,亦是缺陷,若為富不仁,使人輕蔑,臭名千秋,惡貫滿 盈。佛說,智慧如人眼目。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目,縱然可以行路,途徑不明,難免有墮坑落塹之危險。必須能明善惡、辨是非、知遠近、量高低、讀經求解、旅行交 遊、廣學多聞,作此功夫,即是修慧。有福兼有慧,自能有威可畏、有儀可敬、顏色光澤、氣力充盛、衣食豐足、家庭和睦,任到何方,常為人之傾城愛戴,遠之則 可望,近之則不厭,今生為人師,轉世生善道,豈不榮哉!

  修福慧之要,最貴信心堅定,努力精進,日久天長,福慧具足,雖無所求,一切 順利,自然行運。不必求神拜鬼,妄想陞官發財,吉祥如意,東成西就,一本萬利等等迷信習俗。《地藏經》說,如果人們殺害畜生,以此求福,不但無益,更結罪 緣,轉增深重。諸上善人,要求老少平安,長命富貴,福慧雙增,唯有依賴佛陀的啟示,實際履行,日積月累,自有所獲,得大受用。

  人之一念心性,有理有事。理者,不變之體,廣大精微,獨一無二,如冰即水, 天堂地獄,皆如泡影,作善作惡,亦非實有。事者,無有一事一法,不顯明昭著,如水結冰,依正二報,一切宛然。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凡夫眾生不解冰即水之理,祇見隨緣之用,不見不變之體,所以從無始來,順生死流,枉受痛苦,作善升天堂,作惡落地獄,執為實有,不解真空。因此佛陀權巧方 便,首先以人天乘,教人修五戒十善,使得人天善報。四悉檀中,謂之世界悉檀,令生正信故。由此逐漸達到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十二 部經八萬四千法藏。佛本無法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也可得說。

  如果人人都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世界自然和氣致祥,兵革消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濁惡世即時變為清淨樂土矣!

【書籍目錄】
第1頁:導言 第2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1.佛教是否迷信
第3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2.宗教徒有三分呆 第4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3.從信解行證修學佛法
第5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4.甚麼是四大皆空 第6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5.略解六根清淨
第7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6.漫談忍辱道 第8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7.拜佛的真義
第9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8.皈依三寶身心安泰 第10頁:卷壹、正信的佛教 -- 9.為初機學佛者進言
第11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1.佛教的人生觀 第12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2.福慧與人生
第13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3.福慧與善惡 第14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4.煩惱與痛苦
第15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5.談苦與空 第16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6.人間之樂不宜求
第17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7.世出世間法 第18頁:卷貳、人生與佛教 -- 8.宇宙萬有從何而來
第19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1.護生的真義 第20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2.戒殺與放生
第21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3.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第22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4.持齋與吃素有甚麼不同
第23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5.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第24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6.論短期出家所得的功德
第25頁:卷糺、佛教的慈悲觀 -- 7.受菩薩戒之功德 第26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1.佛教的命運和前途
第27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2.佛教何以式微 第28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3.以佛教儀式舉行婚禮的益害
第29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4.宗教對社會的貢獻 第30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5.對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第31頁:卷肆、佛教的前途與社會 -- 6.觀感四則 第32頁:卷伍、僧伽談 -- 1.僧伽趕經懺對佛教之影響
第33頁:卷伍、僧伽談 -- 2.對僧伽革新問題有感 第34頁:卷伍、僧伽談 -- 3.僧伽是否消極者
第35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1.釋迦牟尼佛與浴佛節 第36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2.觀世音菩薩成道
第37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3.藥師佛與眾生 第38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4.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第39頁:卷陸、佛菩薩與眾生 -- 5.盂蘭盆節的由來 第40頁:卷柒、人物誌 -- 1.覺光會長德高望重
第41頁:卷柒、人物誌 -- 2.追悼倓虛長老 第42頁:卷柒、人物誌 -- 3.記道源長老蒞港弘法功勳
第43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1.八宗緣起 第44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2.天台宗大義
第45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3.華嚴宗大義 第46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4.禪宗大義
第47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5.淨土宗大義 第48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6.三論宗大義
第49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7.唯識宗大義 第50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8.密宗大義
第51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9.律宗大義 第52頁:卷捌、中國佛教八宗綜述 -- 法師歷年活動年表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呱呱 发表于 2014-3-23 21:02:29
請問我想要引用《學佛文集》這本書的一些內容做學術研究,請問這本書的出版年跟出版社、出版的縣市是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