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五、前輯.問答.四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問:七七蘆溝橋事變之際,大陸已有許多修行得力的大法師住世,可否說是定業,註定是中國的劫數,因此無能轉變,而非楞嚴咒不靈?

答:我是說:若是心裡明淨,不虛妄分別,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才能有靈驗。譬如《阿彌陀經》說:念佛要一心不亂。念楞嚴咒也是要一心不亂,念陀羅尼咒、念經、靜坐都是要一心不亂的。若是沒能達到這個程度,念大悲咒不會有靈驗;念咒、念經都是一樣,心裡散亂沒有用。我倒不是說念楞嚴咒不靈,當然多少有一點︱︱念咒的出家人,心裡不是那麼圓滿的意思。

說:『是中國的劫數,因此無能轉變,而非楞嚴咒不靈,或沒有修行得力的法師住世之故。』這事情若這樣講,就是定業不可轉;那大家就不要管,不要念楞嚴咒、不要念經、念咒迴向,不要做祈禱世界和平法會的這些事情了。是不是應該這樣講呢?

當然,眾生都有很多的業障,有很多業障就會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災難,沒有一件事是無因緣而有的。是有這件事,但若是大多數人都能修習五戒十善,就會有轉變的!

問:「無佛處莫經過,有佛處快走過」,這是何義?

答:這是不執著的意思,和《金剛經》的意思是相合的。「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那就是有佛處不要執著,無佛處也不執著;一切處都不執著,就是不受一切法的意思。這句話是合乎佛法的,但是說很容易,做那就不一定。

問:現今所說的外星人,是否即為三十三天的天人?

答:我沒有看見,我不知道!這就回答完了。(眾笑)

問:得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在定中念佛之後,是否能得一心不亂?

答:是的。因為已經得定了,就能一心不亂;他若念佛是容易得念佛三昧,和我們散亂心念佛不同。所以,我認為歡喜念阿隬陀佛名號求生淨土的人,能夠靜坐也是對的,與淨土法門是合的,並不衝突。

我曾經說過: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佛時要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要心不顛倒,還要有生阿彌陀佛國的願;那麼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放光接引你去了。這樣說呢,若是生存的時候,靜坐修四念處,天天訓練心不顛倒,臨命終也能心不顛倒;那麼,正念分明,念阿彌陀佛名號,又有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了。所以,修四念處又願生阿彌陀佛國,因為常常的訓練心不顛倒,就保證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生存時不修四念處,心常常顛倒︱︱遇見什麼境界都虛妄分別,就叫做顛倒;臨命終有可能不顛倒?有可能不顛倒、也有可能顛倒,若顛倒了,往生的希望就不多。所以,修四念處對往生阿彌陀佛國也有幫助,若是不能修,就是誠心念阿彌陀佛也是可以。

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三:「菩薩摩訶薩住第四焰慧地時,應住十法常行不捨。」其中提到,何謂常不捨離杜多(頭陀)功德?

答:頭陀功德是指十二頭陀,就是把衣、食、住的生活,降到最低限度的生活情況下,修四念處,那就是頭陀行者。因為自己不生產,還要有好的享受,這不合道理!修行人生活所需要的很少很少,這樣,不會被社會譏嫌是寄生蟲、也免得土匪來打你主意、自己也沒有很多事情干擾,心無掛無礙,專心修學聖道。「應住十法常行不捨」,其中提到的:「常不捨離頭陀功德」是這個意思。第四焰慧地,那是大菩薩境界,大菩薩也還是這樣用功修行。

在經論上看,舍利弗尊者是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國王大臣也常供養他的;但是他有時候衣服破了,也自己補衣服。可見佛在世時候的比丘,怎麼樣地儉省;和末代時候的比丘,很多地方都不同了。但若不閱讀經論,就不知道這些事情。

所以我認為:要重視佛的經律論,從這裡得來的智慧是向於聖道的。說「我不必學習經論,我自己有智慧。」那個智慧靠不住,有可能是邪知邪見。譬如說:我們不知道社會上發生什麼事情;若看看報紙,就知道了。要知道社會的情況,應該看報紙。那麼,那麼我們想一想:佛在世的時候,究竟怎麼開示比丘、佛教徒用功修行?你想不想知道?若是想知道,那就得要閱讀經論才行!我們現在一天上早晚殿、做功課,或者坐那裡參話頭;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若不閱讀經論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從其他人寫的文章上得到個消息,大多數人都有這個問題,當陷入到那個框框裡,出不來,就被那個框框困住了。但是,如果你肯拿出時間閱讀佛法的經論,一切的框框不能困擾你。為什麼?因為經律論裡有佛智慧,佛智慧是一切法不受的!所以一切的框框不能困住你,而你也就有希望得解脫。你不學習佛智慧,坐那裡閉上眼睛,你會有佛智慧啊?我看是不行!

問:中陰身是以什麼方式存在?

答:中陰身是屬化生,也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他是以香為食,香有好香、惡香,就看福報的大小,而有不同。他怎麼樣存在呢?在《大毘婆沙論》上解釋:中陰身出現以後,就做「到受果報的地方去」的這件事;只注意︱︱找一個他歡喜去的地方,要到那去︱︱這麼一件事。有天眼通的人能看見中陰身,中陰身與中陰身彼此也能看見,人的肉眼是不能見的。

中陰身是下一個果報的前相。譬如說,這一生是人,如果下一生應該是做牛,中陰身就像牛那樣;如果應該做老鼠,中陰身就像老鼠那樣;若還是做人,就像人的樣子,但小一點。當他看到要受生的地方時,就像有神通似的,很迅速地就到那兒了,高山大海都不能障礙的。他就是這樣子存在,如果沒有看見他歡喜的地方,他不能去;不知道到那兒去,應該就是在各處徘徊吧!

問:證無生法忍的相貌如何?

答:證無生法忍的就是聖人,聖人不像我們的心這麼浮動,而是非常的安靜。當然他若有意隱藏,也可以偽裝得很浮動的樣子,那我們也就不知道了。但他的本相,因為心裡有定、有慧,所以不管是遇到什麼境界,心不動。如果得到色界四禪的人,心也是非常安靜,因為他對於欲沒有興趣,對所有的境界,心也不動;但是,他沒有無生法忍的智慧,還是個凡夫。即使有定、有神通都還是個凡夫,得無生法忍是聖人了,這是不同的。

得無生法忍的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是正念分明,死後不會到三惡道的。沒得無生法忍的人,就算得了四禪八定,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很長,但終究有一天壽命到了,死後可能直接下地獄、也可能來到人間做一條豬,還是在六道輪迴流轉。

問:得無生法忍後是否具備神通?

答:不一定。可能有神通,也可能沒有神通。如果是在未到地定裡得無生法忍,就沒有神通;如果在色界四禪裡得無生法忍,能有神通。不過,因為他會繼續進步,即使現在沒有神通,終究有一天會有神通的。

問:有什麼方式可以快速增強記憶力?

答:常常靜坐,心裡面寂靜住,記憶力就會增長的。心裡太亂啊,就是記憶力好也會逐漸地失的。在《地藏經》上有一個增長記憶力的方法;念虛空藏菩薩咒,也能增長記憶力。

問:為什麼有證量的人不可向他人說,而佛的時代卻可以?

答:因為初開始成就的功德不牢固,可能經過一小時、或者經過一天兩天又失掉了。當你向人說了,可是隔一小時功德失掉了,別人還認為你有功德,這不就是有點問題了?所以不說為妙。如果得了初果、得了阿羅漢,都是不轉的情形,那就不同;但是聖人有聖德,多數也不說什麼。在佛世時代也是一樣,但可以向他的師長說,不是師長,還是不說好。

問:你有言:「不要信祖師,要信佛言、經言。」我深以為然,也是有感於有些人入主出奴,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狹隘的知見。但是在後又言,我開始猶豫,深知祖師以個人的修證經驗,雖然無法涵蓋整體的佛法,但卻覺得親切。尤其我個人從出家乃至行持法門,得力於蓮池大師與虛雲老和尚,強調自己的瓜甜,也是很自然的事,否則豈不是沒有立足點、沒有立場?因此,若祖師開示不違三法印,我仍然認為可取可學,不好以偏概全。念法乳深恩,不說公道話,未免違恩背義。以此向你稟告。

答:你這句話有點錯誤,我說「祖師的話可以參考」,沒有說不可信。可以參考和不信,還是有點差別的,是不是?這個事是那樣兒:其它的事情,我沒什麼意見;譬如說淨土法門,印光老法師、蓮池大師都讚歎淨土法門,願意修淨土法門很好,我也贊成。唯有禪這件事,我認為:以經論上佛菩薩的開示為好,祖師的話可以參考。我的意思在這裡。

若是按照經論上說的禪,用功修行,中國不要有祖師禪,一直地修如來禪,我認為中國的人才會更多,可能會得聖道。修祖師禪以後得聖道的人,我不要說沒有,反正是很少很少。你說:從祖師禪得到好處。我認為:你若學過經論,再去看話頭,那就是止觀,又不同了。如果經論學習得不夠,看話頭得到的好處,只是止而已,還得不到觀的好處。

問:平常修我空、法空觀,臨終時求生西方淨土,是不是有矛盾?

答:沒有矛盾!假設修我空觀、法空觀,同時不妨礙一切法緣起有。如果修我空觀、法空觀,而抹煞了緣起有,這就是邪知邪見。所以修我空觀、修法空觀的人,一定常常要讀經論,以經論作軌範,知見不會走偏;如果一直修我空觀、法空觀,不讀經論還是有問題的。

問:經六年斷續靜坐,持不殺生戒,包括蚊子,某日靜坐念佛,心靜而佛號自動停,一片清淨,身體晃動之後,覺體內有一圓球,由小而大。不理會這個球後,百骸輕鬆,眼麻腰痛全然不見,腰桿自己挺直,舌尖上捲,忽然人我兩亡,不見身體;但才感覺身體不見,忽然身體又回來了。下坐後,三日內身體輕安,幾乎沒有脾氣。但只有這麼一次身體不見,此後十年,即使禪七用功,總是無法回到上次的經驗。

答:這是有一點未到地定的境界,但是又失掉了,就是這麼回事。什麼原因會失掉呢?當然你只是說這件事,其它事情你沒有多說。

有一年,在三藩市機場,一個外國人問我:「我靜坐八年到現在也沒有成就,為什麼?」我問:「你有沒有太太?」他立刻跑了。就是這個欲啊!欲能破壞定、定也能破壞欲,它們兩個不能共存的,有定就沒有欲,有欲就沒有定。

有幾個原因可能會失掉:若天天靜坐,不懈怠就能不;若是幾天不靜坐,可能也就了。因為這不是很深的定,所以若是懈怠,它就會失掉。或者是和別的人有什麼衝突,動了煩惱,也就破壞了;因為未到地定還沒能斷煩惱,雖然比一般人煩惱輕一點,若不用四念處調心,有了因緣,煩惱還是會起得很大,煩惱一起,定也就會破壞了。

問:如何受持五戒及犯戒如何懺悔?

答:專門有一本書(註: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提到怎麼懺悔。其次,用慈悲心受持五戒,慈悲增長時,就能不殺盜淫妄。若有慈悲心,還會殺嗎?還會偷別人的財物嗎?還會說謊話嗎?就是要增長自己的慈悲心,持戒應該是清淨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