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玅境老和尚

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日期:2011-0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癸二、格量般若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前面是舉做有漏的功德能得那麼多福德為例。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若另外又有一個佛教徒,於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或者受持 全部,或者半部,或者更少,乃至少到四句偈。受是接受,持是不失掉。受持,應該包括讀誦、正憶念在內;就是能受持文句,而又能修奢摩他、毘缽舍那,思惟裡 面的道理;那就是修止觀、修四念處了。

「四句偈」是表示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到最少的意思;雖然是最少,但還具足《金剛般若經》的義,才能夠得大功德,如果義不具足,還不行。像前面「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一段一段文,也可以稱之為四句偈。

「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自己能受持、讀誦、正憶念,又能為他人講說,所得到的福德,勝過前面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前面七寶布施是財布施;這裡自己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為他人說,這是法布施(佛法的布施),而且是無所得的,所以特別殊勝。

特別殊勝的原因:用七寶財布施,最多就是這一生安樂,或者是欲界六天,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有一萬六千年的 壽命(人間一千六百年是它的一晝夜,三十天算一個月,十二個月算一年,頂多能活一萬六千歲。)若這個福德結束時,又回到原來沒有福德的境界,也可能墮到三 惡道;還是要流轉生死受苦,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若是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四句偈,得到的功德是超越財布施無量無邊的。有什麼功德呢?下面說 了。

壬二、釋成格量之義 癸一、能成佛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段文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經能成佛,能得到這個功德,當然這個功德太大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這以下的文又說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得初果須陀洹乃 至阿羅漢。又說「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這表示學習《金剛經》能得無生法忍、能莊嚴淨土,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這樣說,小乘的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一切的菩薩道乃至佛的無上菩提,都是學習《般若經》而成就的,所以《般若經》的功德太大了;就是由學習般若能得三乘聖道。這和 《大品般若經》說的是一致的。

「何以故」:為什麼學習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得的福德非常大呢?佛又招呼「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十方三世一切佛,是約人說;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佛所證悟的法;人、法都是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生出 的。不但要受持讀誦,還要正憶念、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就能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後,再繼續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 地,乃至到佛都能成就。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所證悟的法,即非佛法;佛說人和法都是緣起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所以即非佛法。表示雖然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經》能得無上菩提,但是得即是無所得!

說個佛的堂弟阿那律尊者的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下大雨,正是諸比丘要外出乞食的時候,但是雨非常 大,這些比丘就向佛說:「下這麼大的雨,乞食有點不方便,怎麼辦呢?」佛說:「找阿那律尊者去!」那麼就向阿那律尊者說:「現在下大雨,乞食困難!」阿那 律尊者說:「不要緊!我來乞食!」他一準備出去乞食,就有人送飲食來了。這就表示他的福德非常大。

佛說:「他的福德為什麼那麼大呢?在九十一劫之前,毘婆尸佛法滅之後,阿那律尊者那時候是貧苦的人,他的 哥哥出家修行得了辟支佛。這一年,天旱不下雨,人民的生活特別的困難。辟支佛就回到他弟弟家乞食,當時的阿那律生活也是很困難,但是他把僅有的一缽飯供養 辟支佛了。因此一缽飯,九十一劫人間天上,一直地得富貴的福報。」

這還只是一缽飯,不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就得那麼大的功德。當然,在生活困難時候,肯把自己的飲食供養辟支佛,這不容易;其次,辟支佛是良福田,是超過阿羅漢的聖人境界,與良福田也有關係,所以得到的福德很多很多。

如果佛不說這些善惡果報的事情,我們知道什麼?我看什麼也不知道。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告訴我們善惡果報,好好努力地修行,好好努力地栽培,就會有大福德、大智慧,三乘聖道都可以成就!所以佛教徒是非常幸運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2頁:一、前輯.前言
第3頁:一、金剛經講記‧釋經題 第4頁:一、金剛經講記‧敘傳譯
第5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一 第6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二
第7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三 第8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四
第9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五 第10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六
第11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七 第12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八
第13頁:二、前輯.正釋經文.九 第14頁:二、前輯.正釋經文.十
第15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一 第16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二
第17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三 第18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四
第19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五 第20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六
第21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七 第22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八
第23頁:三、前輯.正釋經文.十九 第24頁:三、前輯.正釋經文.二十
第25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一 第26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二
第27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三 第28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四
第29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五 第30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六
第31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七 第32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八
第33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二十九 第34頁:四、前輯.正釋經文.三十
第35頁:五、前輯.問答.一 第36頁:五、前輯.問答.二
第37頁:五、前輯.問答.三 第38頁:五、前輯.問答.四
第39頁:五、前輯.問答.五 第40頁: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冠科
第41頁:六、後輯.前言 第42頁:六、解釋經題
第43頁:七、後輯.入正文.一 第44頁:七、後輯.入正文.二
第45頁:七、後輯.入正文.三 第46頁:七、後輯.入正文.四
第47頁:七、後輯.入正文.五 第48頁:七、後輯.入正文.六
第49頁:七、後輯.入正文.七 第50頁:七、後輯.入正文.八
第51頁:七、後輯.入正文.九 第52頁:七、後輯.入正文.十
第53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一 第54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二
第55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三 第56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四
第57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五 第58頁:八、後輯.入正文.十六
第59頁:八、後輯.入正文.十七 第60頁:九、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