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四念住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骨鎖觀.一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 骨鎖觀

這以下,我引《俱舍論》。這一段文主要是說白骨觀,就是身念住;身念住我們應該多學習。

甲一、總標加行修要二門 乙一、舉頌

頌曰: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

這是頌。「論曰」底下,是解釋這個頌。

乙二、論釋 丙一、標列

論曰:正入修門,要者有二:一、不淨觀,二、持息念。

「正入修門」:正,是認真的意思。學習佛法後、認真地開始修行佛教的法門了,叫做正入修門。「要者有二」:最重要的法門有兩個。一是「不淨觀」,二是「持息念」。

「持 息念」的持,就是用息念的方法,攝持心不要亂,使令它明靜而住;持心於息,正念不亂,叫做持息念。舊的翻譯叫做數息觀,玄奘法師翻作「持息念」,這個含義 是多一點,把這個法門的要義,都含攝在這三個字裡面了。息是所緣境,念是由念攝心安住於息,使令心不亂,所以叫做持息念。

丙二、明人法 丁一、徵

誰於何門能正入修?

那一個人在那一個法門上,能夠認真地開始修行呢?

丁二、釋 戊一、顯修要 己一、貪行者修不淨觀

如次應知,貪尋增者:謂貪猛盛數現在前,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彼觀不淨,能正入修;

「如次應知」:如下面所說的次第,應該知道。

「貪尋增者」:貪是一回事,尋又是一回事,這是兩句話,就是指貪行者、尋行者。

「謂 貪猛盛」:這個人貪欲心特別的猛,力量很強大。「數現在前」: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顯現在心裡。譬如說我們靜坐的時候,叫這個心明靜而住很難;但是貪心一下子 就能生起來,這就是容易。由生起的緩慢、迅速,看出來力量的強弱。「如是有情,名貪行者」:像這樣的人就叫貪行者。行,在這裡就是分別心;貪的分別心特別 強,增上就是猛盛、強而有力的意思。因為凡夫自無始以來,欲就一直在動,熏習得太久了,所以就是猛盛。

「彼觀不淨,能正入修」:彼,就是指那個貪行者。他若觀身不淨的時候,就能夠正確地入於佛法裡面修行了。就像有病,若藥是對症,就能治療這個病。

己二、尋行者修持息念

尋多亂心,名尋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

「尋 多亂心,名尋行者」:尋,表示什麼意義呢?就是他的心常是散亂的,忽然間想這個、忽然間想那個,精神很難集中在一處。譬如說,一個人專心地做一件事,幾個 鐘頭心裡面也不亂,那麼這個人修定就比較容易。若做一件事,很快地就要出去跑一跑,這個人就是散亂心太大。分別心、散亂心太多,這叫尋行者。

只說分別心太多,這句話還不是太準確。我們常說「這個人的智慧很高」,明白點說,也就是分別心多。我們看《三國演義》,孔明的分別心就是很多很多的;張良也是。分別心多,也是智慧的一個相貌。

現在這裡說,亂心者,是指他的心散亂,不能集中在一處思考問題,所以心亂叫尋行者。「彼依息念,能正入修」:這個尋行者,要依止息念的法門,能正入修。

戊二、出異說 己一、第一師說

有餘師言,此持息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
不淨多緣,顯形差別,引多尋故,治彼無能。

「異說」:是不同的說法。「有餘師言」:有別的阿闍梨說。「此持息念,非多緣故,能止亂尋」:因為持息念這個法門,不是緣慮很多的境界,只緣出入息,所以能停止散亂的分別心。

「不淨多緣」:修不淨觀的人,他所緣慮的境界很多。什麼多緣呢?「顯形差別」:顯,就是青黃赤白這些顏色;形,就是長短方圓的形相。顯,有很多種差別,形,也有很多的差別。

「引多尋故」:這不淨觀的所緣境,能引起很多的分別心。「治彼無能」:所以是沒有能力對治散亂心的。有餘師這樣說:不淨觀是不能對治散亂心的。

己二、第二師說

有餘復言,此持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尋;
不淨多於外門轉故,猶如眼識,治彼無能。

這又是一種說法。「此持息念,內門轉故,能止亂尋」:內,就是向裡邊;專心地緣出入息。出入息是在我們的身,叫做內門。轉,就是活動。持息念是在內門裡面活動,故能止亂尋。

「不淨多於外門轉故」:修不淨觀,多數是觀察外面的境界。「猶如眼識,治彼無能」:就像眼識是向外看,不是向裡看,所以就沒有能力對治散亂了。

這裡是解釋這兩個法門所對治的煩惱不一樣。不過,也有人說,不淨觀能對治散亂心。欲心特別強的人,散亂心就重;欲心不那麼強的人,散亂心就不大。當然,眾生是各式各樣不同的;也可能有欲心很重,但是不散亂的情形。

初開始修的時候,不淨觀是對治貪欲心,數息觀是對治散亂心,但是修行久了,它就能普遍地對治,這和初開始有點不同。

甲二、別釋加行修要二門 乙一、明不淨觀 丙一、舉頌

此中先應辯不淨觀,如是觀相云何?

這裡說到兩個法門。「此中先應辯不淨觀」:現在先說不淨觀。「如是觀相云何」:是怎麼樣子的呢?

頌曰:為通治四貪 且辯觀骨鎖 廣至海復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為已熟修 繫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

這兩個頌,一共是八句。

丙二、論釋 丁一、總舉不淨所治貪

論曰:修不淨觀,正為治貪。

「論曰」底下,解釋前面的頌。「修不淨觀,正為治貪」:學習不淨觀,主要的是對治內心的貪欲,就是男女的貪欲。

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

「然貪差別,略有四種」:先說明貪的差別相貌,究竟是什麼貪呢?略有四種貪心:一是「顯色貪」,對青黃赤白顯色的貪心;二是對長短方圓「形色」的貪心;三是「妙觸貪」;四是「供奉貪」。

丁二、餘不淨別治四貪

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

「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在這裡就是觀察。靜坐修不淨觀的時候,觀想死屍青瘀的顏色,這樣修青瘀等不淨觀,能對治第一種顯色貪。看見一個人顏色很新鮮、很滋潤,生了貪心;你就觀察死屍青瘀的相貌,這顯色貪就沒有了。

「緣被食等修不淨觀,治第二貪」:觀察死屍被狗、或者狼吃了多少,殘缺了。修這樣的不淨觀,就能對治第二個形色貪——對這個人的形色是高、是矮、是瘦、是胖的愛著心。

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三貪;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

「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三貪」:這死屍經過多久以後,就生出蛆,也就是小蟲;修這樣的不淨觀,就能對治第三種妙觸貪。

「緣屍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供奉是動的相貌,觀察死屍不動,不斷地這樣學習不淨觀,就能對治第四種供奉貪。

丁三、骨鎖觀通治四貪 戊一、釋此要所由

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
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辯修骨鎖觀。

世親菩薩說:這幾句話是沒有解釋其他的不淨觀,而只說明修骨鎖觀的原因。

「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假設你能夠觀察骨鎖——就是死屍經過多久以後,只剩骨頭,其他的皮肉筋脈都沒有了,但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還很完整。這樣修,就是修白骨觀了,對這四種貪都能對治。

「以骨鎖中無四貪境」:因為骨鎖的相貌裡面,沒有顯色可貪、沒有形色可貪、沒有妙觸可貪、也沒有供奉可貪,所以「通能對治如是四貪」。

「故應且辯修骨鎖觀」:所以這一段文,姑且說明修骨鎖觀的方法。青瘀、被食、蟲蛆等,這裡就不說了。

戊二、明唯伏不斷

此唯勝解作意攝故,少分緣故,不斷煩惱,唯能制伏令不現行。

「勝解」,是個心所法。勝就是有力量;解就是對於這件事情的認識。對於這件事情的觀察認識,非常的明確而肯定,別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動搖你,這就叫做勝解。

這樣的作意,當然要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才可以。譬如,律師經過長時期的學習,或者是實際上的經驗,對於法律就有勝解作意;或者醫生對於藥、病有勝解作意;或者畫則師,對於自己這一範圍內的知識,也有勝解作意。

現在是說,修骨鎖觀也要達到這個程度,所以叫勝解作意。「此唯勝解作意攝故」,這是屬於勝解作意範圍內的。若能達到這個程度,不淨觀在你心裡面有了力量,它就可以降伏貪心。就算是偶然地失念,貪心起來了,不淨觀的勝解作意一提,貪心就沒有了。這樣子,就能保持內心的清淨。

「少 分緣故」:不淨(骨鎖)觀這一少部分的觀察,只是屬於我們欲界有死屍的境界。「不斷煩惱,唯能制伏,令不現行」:這不淨觀一現前的時候,貪欲心就隱藏起 來,不活動了;但它不能使令貪心究竟息滅。雖然不能斷,佛還是告訴我們,修不淨觀!修不淨觀制伏貪欲心,然後再修無我觀、空觀,這貪欲心就能斷。

這個意思是說:不淨觀的勝解作意不能斷惑,因為只是少分緣。斷惑的這種智慧的觀察,必須是普遍性的,才能斷煩惱。

譬如,修無我觀:有為法也是無我、無為法也是無我,這就是普遍的。修無常觀: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也比不淨觀的範圍普遍、廣大。所以,由修無常觀、無我觀、一切法空、畢竟空觀這樣的智慧觀察,才有力量斷煩惱。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前言 第2頁:二、念住品.一
第3頁:二、念住品.二 第4頁:二、念住品.三
第5頁:二、念住品.四 第6頁:二、念住品.五
第7頁:二、念住品.六 第8頁:二、念住品.七
第9頁:二、念住品-問答一 第10頁:二、念住品-問答二
第11頁:三、骨鎖觀.一 第12頁:三、骨鎖觀.二
第13頁:三、骨鎖觀-問答 第14頁:四、不淨所緣.一
第15頁:四、不淨所緣.二 第16頁:四、不淨所緣.三
第17頁:四、不淨所緣.四 第18頁:四、不淨所緣.五
第19頁:四、不淨所緣-問答 第20頁:五、四念住.一
第21頁:五、四念住.二 第22頁:五、四念住.三
第23頁:五、四念住.四 第24頁:五、四念住.五
第25頁:五、四念住.六 第26頁:五、四念住.七
第27頁:五、四念住.八 第28頁:五、四念住.九
第29頁:五、四念住-問答一 第30頁:五、四念住-問答二
第31頁:六、結語 第32頁:六、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