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瑜伽師地論-修所成地 玅境老和尚

三、修所成地.十三

[日期:2011-02-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巳三、第三處觀察 午一、釋 未一、標

如是尸羅善圓滿已,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

「精勤」是不懈怠,「方便」是用功修行,此為得聖道的前方便。「修諸善品」,就是戒、定、慧。這位修行人能夠受持並安住禁戒,若有毀犯速能懺悔清淨,這是能圓滿地受持禁戒了。但是,還應該進一步以五相為方便,精勤修一切的善法。

未二、列

謂時時間諮受、讀誦、論量、決擇,勤修善品,如是乃應受他信施。

第 一、「諮」是請問,「讀」是展讀,「誦」是默誦,諮受其義,讀誦其文。「論量」是討論研究,「決擇」是觀察思惟。因為學習佛法不是自己就能懂,因此先要時 時向人請問法義、接受教誨,時時讀誦文句、研究討論,時時觀察思惟其中的道理,並且採取行動修習止觀。若肯這樣學習,當一些對於佛法有信心的人,願意布施 衣食住所需給你時,你才有資格接受。

又樂遠離,以正方便修諸作意。

第二、要能歡喜遠離憒鬧,到寂靜處正式採取行動修習止觀,也就是修習七種作意,此名為「正方便」。

又復晝夜於退分、勝分二法,知斷、修習。

第 三、修行人於白天三分、夜晚三分中的初夜、後夜二分,都要精進地用功修行。對於修學戒定慧的功德是「退」、是「勝」,應該要很清楚,並且要「知斷修習」。 若是用功修行沒多久就不繼續精進,使令道業退步了,應該知道要迅速「斷」除此「退」法,令心精進。若是能夠勇猛地排除一切修學困難向前進,使令道業增長殊 「勝」了,則應該繼續「修習」,令不退轉。

又於生死見大過失。

第四、對於因煩惱造業而在六道中輪迴生死,要知道其中有很大的過患。一般人的看法,認為生在三惡道或是做人貧苦都是不好,但相信榮華富貴還是可愛的。現在說「生死見大過失」,就是能對於榮華富貴也見大過失。

又於涅槃見勝功德。

第五、思惟涅槃是不生不滅、永久安樂、沒有生死苦惱的境界,又能引發廣大神通慧、廣度眾生等殊勝功德。

午二、結

由此五相,是名第三處觀察。

由這五種相,就名為修行人於第三處「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法」,所修習的五種相應善巧觀察。

《披 尋記》: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等者,此中五相,如文可知。又此善品,謂定資糧。如戒律儀、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悎寤瑜伽、正知而住,乃至沙門莊 嚴,皆資糧攝。言諮受、讀誦、論量、決擇者,謂於正法。言樂遠離者,謂於處所圓滿、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一,名樂遠離。義如〈聲聞地〉說 (陵本三十卷六頁)。言修諸作意者,謂定地攝了相等七作意應知。言退分勝分者,謂諸善品暫得還失,是名退分;後後勝進,是名勝分。於退分法,應知應斷;於 勝分法,應正修習。

「勤修善品」,是指定的資糧說的。能親近善知識,請求教誡教授修定的法門,就是定的資糧。但是定資糧不止於此,還有:

「戒律儀」,如果受了戒卻不守護戒律,就沒有定資糧。不要誤會以為受了戒之後,因為犯戒而沒有定資糧,那就不願意受戒;要知道若不受戒,而做種種放逸的事情,也是沒有定資糧。

「根 律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取相、也不取隨好。不取相,是守護前五識不要執取外面的五塵。但是,通常前五識了別境界只有一剎 那,它沒有隨念、計度分別,也不生貪瞋癡。不取隨好,是守護第六識不要隨順前五識剎那所取的相,去執取是好、是不好,不生貪瞋癡,這就是守護根律儀。

「於食知量」,是對於受用的飲食,要知道合適的數量,不要吃很多,也不要太少。一般而言,食量能夠減少一點,靜坐比較容易相應。

「初夜、後夜悎寤瑜伽」,白天自然是要經行宴坐,修學止觀。中夜可以休息,但是夜間的初夜、後夜中,仍然應該要「悎寤」,也就是要覺醒自己,精勤修止觀。

「正知而住」,於一切時要住於正念。若不小心失念時,要趕緊迴轉過來,令正念現前。

「乃至沙門莊嚴」,〈聲聞地〉中說,出家人的莊嚴中,最重要是愛樂正法。出家人對於佛法要有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會學習、會修行,內心有佛法的氣氛,乃至成就聖道,才名為沙門莊嚴。

「皆資糧攝」,以上這些都是修學聖道的資糧,因此而能成就聖道,所以名為資糧。

「諮受、讀誦、論量、決擇」,對於正法要時時去請問、展讀、默誦、討論、思惟觀察,不去戲論一些世間上無義利的事。

「樂遠離」,應該住阿練若的寂靜處,晝三時、初夜、後夜,經行宴坐、正知而住、修學止觀。若身能遠離憒鬧,心遠離貪瞋癡的染污,總攝為一,名為「樂遠離」。

「修諸作意」,此處說修習種種作意,是指「定地」說的,包括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等七種作意。

「謂諸善品,暫得還失,名為退分」,修習定資糧時應該注意,若是得到一點定,稍微一疏忽很容易又失掉了。只是暫時得到,但是很快定又沒有了,名為退分。

「後後勝進,名為勝分」,若是肯努力,也不犯過失,今天有一點成就,接著明天、後天日日還能不斷地進步,就叫做勝分。為什麼會有退分、勝分?修行者應時時反省,若發現自己退失了,要趕快斷滅退步的原因;若是勝進了,就應該不斷努力正修習,繼續向前進。

巳四、第四處觀察 午一、釋 未一、辨四苦 申一、標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為四苦之所隨逐。

這位修行人已經能夠於三處精勤觀察,又能在清淡的生活中修學聖道,但還有問題應該注意。簡略地說,在尚未成就聖道前,有四種苦惱恒相隨逐。

申二、列

謂於四沙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猶為惡趣苦所隨逐。

第 一種苦惱是惡趣苦。修行人雖然能得未到地定乃至色界四禪,但是隨四沙門果中任何一個果位都沒有成就,也就是還沒得聖道的話,仍然為三惡道的苦所隨逐,就好 像有三個怨賊拿刀隨時要殺你一樣。若是還沒有得到禪定,就更危險了。因為未入聖位、又沒有禪定的功夫,不能調伏愛煩惱、見煩惱,隨時就有因緣,能引發你到 地獄、餓鬼、畜生三趣去受苦的。

《披尋記》:謂於四沙門果等者,謂若證諦現觀,便不顛墮惡趣及不復造 諸惡趣業感彼異熟,由是不為惡趣苦所隨逐。又證現觀補特伽羅有多差別: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初證現觀得預流果;若於欲界倍離欲者,初證現觀得一來果;若已離 欲界欲者,初證現觀得不還果。翻此,應知於沙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為惡趣苦所隨逐,是為第一所觀察相。

「諦」, 是苦、集、滅、道四諦,「現觀」,是成就了無我的智慧;證得初果,能如實現見四諦真理,名為「證諦現觀」。〈聲聞地〉中說到,初果聖人已斷見煩惱,但是愛 煩惱仍在,有時候也會失念,但煩惱出現的時間很短,譬如熱鍋上的一滴水,立刻就乾了。因為當煩惱起時他能警覺,立即如理作意以正念消除煩惱,所以在他臨命 終時,正念決定現前,心不顛倒,決定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去受苦。再者,初果聖人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而不真實,所以對於一切法皆不執著,心裡是清淨莊嚴沒有 罪垢的,一定不會再造作嚴重的罪過,當然就不會感得惡趣的業果。所以,得聖道後不會為惡趣苦所隨逐。

「又證現觀補特伽羅有多差別」,成就聖道的人,有種種不同的情況和差別。

「若 於欲界未離欲者,初證現觀得預流果」,這位修行人雖然已經證初果了,但他還沒有遠離欲界欲。怎麼能說得了聖道卻沒有離欲呢?佛教徒初開始修四念處,第一個 就是觀身不淨。而修不淨觀只是調伏欲,並不能斷欲,所以欲仍然隱伏在心裡,只是沒有現行而已。所以,修不淨觀實在還是沒有離欲,是「未離欲者」。但是因為 他修四念處、修無我觀的關係,就能斷除見煩惱,斷除我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結,初證現觀、參預聖流、得須陀洹果。所以雖然沒有離欲,他已經是個聖人了。

「若 於欲界倍離欲者,初證現觀,得一來果」,欲界所繫、修道所斷的煩惱,共有九品思惑。若是成就禪定的人,已經先斷除了欲界六品煩惱,貪瞋癡煩惱的力量薄弱 了,所以可說是加倍地遠離欲界欲了。後來再修四聖諦斷見煩惱,則初證聖道時,一下子就證得斯陀含果。他還會再來欲界受生一次,故名為「一來果」。

「若已離欲界欲者,初證現觀,得不還果」,若是這位修行人得了四禪八定,斷除了欲界欲,也就是完全斷除了欲界的九品煩惱,他之後再修習四聖諦,證入聖道時就是超越初果、二果,直接得阿那含果。他不會再來欲界受生,故名為「不還果」。

若是與前面所說的情形相反,沒有得初果乃至四果,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都具足,業的力量很大,你無法迴轉業力不得果報,那就是為三惡道苦所隨逐了。這是第一種所應觀察的相貌。

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為內壞苦之所隨逐。

第二種苦惱是內壞苦。雖然沒有墮三惡道,而是生在人間,但是所得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是無常法,有生、老、病、死等眾苦,是內身變壞所引來的,只要有生命體存在,就有此內壞苦跟隨著。

《披 尋記》: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等者,一切有情所得自體,是無常法,生老病死眾苦可得,名內壞苦,內身變異之所引故。有此自體,即有如是眾苦之所隨逐。此中生 苦,乃至死苦,各由五相應可了知。〈決擇分〉中,一一別釋(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頁)。是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所觀察相。

一 切眾生所得的身體都是不堅牢的、有變化性的。因為有變化,其中就有生、老、病、死,引來眾多的苦惱,名為「內壞苦」。此處說,有了身體就有眾苦隨逐,生苦 乃至死苦,各由五種相貌觀察就會明白。現在引本論〈決擇分〉中所說,生苦乃至五取蘊苦的原文,一一來分別加以解釋。這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種所應觀 察的相貌。

◎生苦

云何生苦?當知此苦由五種相:謂眾苦所隨故;麤重所隨故;眾苦所依故;煩惱所依故;不隨所欲離別法故。

云何眾苦所隨故苦?謂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餓鬼趣中,若於胎生、卵生生時,種種憂苦之所逐,故名眾苦所隨故苦。

我 們沒得聖道以前,因為沒有斷煩惱,一剎那間一口氣不來,就隨著煩惱和所造的業力去受果報,或者生到地獄、或者生到餓鬼道,完全是苦。在餓鬼道中沒有水飲、 沒有飯吃,如果在人間的人沒有水、沒有飯,就會飢渴而死,但是餓鬼不會死,就是一直地受用苦果。除了一向陷在苦惱中的地獄、餓鬼道眾生,胎生的人道及卵生 的雞鴨等畜生道,當他們的業力引生果報時,也有種種憂苦隨逐而來,所以名之為「眾苦所隨故苦」。

云何麤重所隨故苦?謂三界諸行,為煩惱品麤重所隨,性不調柔,不自在轉,由此隨逐三界有情諸行生起,故名麤重所隨故苦。

三界中的一切有為法是行,眾生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等也是行。於中最重要的是,眾生的內心活動,名為心行;無色界雖然無色,但有受想行識,也還是有心行。

而 此心「為煩惱品麤重所隨」,「麤重」就是煩惱的種子,因為煩惱的體性不調柔,所以名為麤重。譬如遇到可瞋的境界來觸惱你,你不能夠不受,就隨著那個境界起 瞋心。若遇到可愛的境界出現,貪愛心立刻就生出來。無論心隨順可意或不可意的境界而動,都是不自在,所以煩惱熏習成種子、種子生現行的時候,都是「性不調 柔,不自在轉」。

三界的有情,由於無量劫來一直都是這樣地熏習,隨著色受想行識起身語意行,栽培了各式各樣的種子隨逐在阿賴耶識裡面,有因緣的時候就生現行,所以說煩惱種子「隨逐三界有情諸行生起」。因為有那麼多的煩惱種子一直跟隨著,那正是令你受苦的因緣,所以是「麤重所隨故苦」。

從現實上觀察知道,我們的心都是隨境而轉的,外面的境界一現心就動,不能夠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內心裡有煩惱種子隨逐,使令心沒有堪能性。若是能長時期地修止觀、修四念住等三十七道品,學習般若波羅蜜,正念有力,就能調伏煩惱,令煩惱不起。

云何眾苦所依故苦?謂衰老等眾苦差別之所依故。

「所依」是指已得了色受想行識的果報體,雖然現在很健康,不老又不病,但是隨時就會有病,又會漸漸的衰老乃至死亡,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出現。前面說「眾苦所隨」指由業力所引生的果報,其中有眾苦隨逐;這裡則是指只要一有生命體,就會有很多不同的苦惱依於此身而出現。

云何煩惱所依故苦?謂受生已,於愛境愛、於瞋境瞋、於癡境癡。由是因緣,住不寂靜,惛蕩身心,不安隱苦,故名煩惱所依故苦。

前面所說的「麤重所隨」,是指煩惱種子說的;這裡說「煩惱所依」,是指煩惱現行。當煩惱出來活動時,就是苦!

因 為有了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得到了眼耳鼻舌身意以後,遇見可愛的境界,心和貪愛的種子一起現行活動,就去愛著所緣境;忿怒的境界出現時,就是要忿怒;對於 能誑惑人的境界,因為愚癡的關係,就受它的欺騙。其實,這一切的境界都是虛妄的!如夢中境、如水中月,實在是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卻認為是真實,所以生起貪 愛、忿怒。貪、瞋裡面,都有愚癡。或者雖然不貪也不瞋,但不知道一切境界是如幻如化、是畢竟空,還執著以為真實;有所執著就是有所得,有所得就是被欺騙 了,這就是愚癡,所以說「於癡境癡」。

由於內心有貪瞋癡的緣故,心不能寂靜;若心住於第一義諦,離一切相,沒有貪瞋癡的活動,就是寂靜的。現在不能夠達到第一義諦,因為內心有無明,被貪瞋癡所愚弄,使令身心老是動亂,無法得到寂靜樂。所以,不能安隱也是苦惱,名為「煩惱所依故苦」。

云何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苦?謂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殞沒。所有壽命死為邊際、死為終極。如是等事,非其所愛,由此因緣,唯受眾苦。是以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說生為苦。

凡是有生,必定要死!不管是人間、天上,長壽、短壽,所有的生命都是以死為最後的邊際。死亡就是「離別法」,這件事不是我們所歡喜的,但死亡非要來不可,縱然不想死,也別無辦法,只有受苦了。而死是因為生而來的,所以「說生為苦」。

一切眾生都有這五種生苦相。約人來說,就是在母腹裡結胎、住胎、出胎,成就身體的時候就有生苦,也就是有這五種相。

◎老苦

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什麼是老苦?從五個地方有衰退的情形,會令人感覺到苦惱。

一、「盛色衰退故」,「盛色」就是健康!身體健康是我們所歡喜的,但是到了老年,身體就會衰退,使令我們心裡不歡喜。雖然不歡喜也沒有辦法,就是要衰退。

二、「氣力衰退故」,年輕人氣力很強,老的時候氣力就減弱了。

三、「諸根衰退故」,眼耳鼻舌身意諸根的能力,都衰弱退化了。以前眼睛很好,現在要是戴上眼鏡,也不一定看得清楚;耳朵也不行,就是聽不清楚;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統統都衰退了,也是苦。

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以前吃三碗飯、很快就消化了,現在連吃一碗飯都很勉強,胃口也變差了。所受用的境界衰退,也就是享受減少了,這也是苦。

五、「壽量衰退故」,譬如有一百歲的壽命,假使現在才五歲,就還有九十五年可以活,若是七十歲,則剩下三十年的時間。隨著年紀漸漸大,壽命逐漸減少,是老苦的相貌。

◎病苦

云何病苦?當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一、「身性變壞故」,身體的體性敗壞了,不是原來健康的樣子了。這句是總說。

二、 「憂苦增長多住故」,有病的時候心裡憂苦,因為病苦增長,憂苦也隨之增長,那就長時間住在憂苦裡。若是出家人可以修止觀如理作意,能令心在第一義諦上安住 不動,病苦就能減少。若不修止觀,就為病所苦,無可奈何。貧苦的人有病,可能想:「死了很好,就可以不再受貧窮苦了。」但富貴的人可不是,有病的時候放不 下享樂的境界,苦惱更多更大了。

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有病的時候,對於可愛的境界不能受用,心裡也不歡喜。

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雖然不願受用不歡喜的境界,但不受也得受。打針、吃藥,躺在床上不能動,都違背自己的欲願,都是苦,但勉強還是要受。

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病能令你的命根很快地破壞了。我們的身體是由壽、煖、識三事所合成的,身體還有溫暖、八識尚未離身,壽命未斷,即假名「命根」。一旦有病,命根就有被破壞的危險,如果壽、煖、識三者分離了,就是死亡。

◎死苦

云何死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

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一旦死亡時,原來在銀行的存款就不屬於你的了。

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本來很多好朋友在一起很快樂,死亡時要同好朋友分離了,這也很苦!

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這些可愛的眷屬也都分離了,當然是很苦!

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最可愛的是自己的生命體,死亡的時候也同這個身體分離了。

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這句總說死苦。〈意地〉說,臨命終時有解肢節等情形,會受很多很多的痛苦憂惱。

【書籍目錄】
第1頁:一、講記前言 第2頁:二、修所成地.一
第3頁:二、修所成地.二 第4頁:二、修所成地.三
第5頁:二、修所成地.四 第6頁:二、修所成地.五
第7頁:二、修所成地.六 第8頁:二、修所成地.七
第9頁:二、修所成地.八 第10頁:二、修所成地.九
第11頁:二、修所成地.十 第12頁:三、修所成地.十一
第13頁:三、修所成地.十二 第14頁:三、修所成地.十三
第15頁:三、修所成地.十四 第16頁:三、修所成地.十五
第17頁:三、修所成地.十六 第18頁:三、修所成地.十七
第19頁:三、修所成地.十八 第20頁:三、修所成地.十九
第21頁:三、修所成地.二十 第22頁:四、修所成地.二十一
第23頁:四、修所成地.二十二 第24頁:五、如何修習四念住
第25頁: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