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戊二、結別開總應化諸國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這是結束前文,同時,又讚歎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也說出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佛又招呼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功德。已經成就了,是在果上說的;能成就,是在因上說的。觀世音菩薩修行無量劫,成就了聖道,再加上大悲心,所以能有這樣殊勝的能力!

「以種種形,遊諸國土」,觀世音菩薩能夠現出來種種的身形,遊化無量無邊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住的娑婆世界。

「度脫眾生」,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得大解脫。

前文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弟子,是住在阿彌陀佛國的,怎麼來到我們這個世界呢?釋迦牟尼佛說到這裡,等於就是回答前面這個問題:觀世音菩薩是「以種種形遊諸國土」,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講到這裡,我想起《六祖壇經》說到南嶽懷讓禪師親近六祖慧能大師的事情。

南嶽懷讓禪師十五歲出家,先是拜天台宗很有名氣的弘景律師為師。經人介紹,懷讓禪師後來展轉的去親近六祖慧能大師。

他來到了曹溪以後,六祖慧能大師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

他答說:「嵩山來!」

六祖說:「甚麼物,恁麼來?」大師這麼問,懷讓禪師默然不能回答。

若 是不學習佛法的人,當然是說: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大、再加上一點分別心,組成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身體,或者是走路來,或者坐車來,就是這樣來。但是,像 六祖大師這樣對佛法有甚深覺悟的人,看法和我們當然不一樣,所以問「甚麼物」──這個身體是個什麼?我們平常好像不會問「甚麼物」這句話,但是六祖大師要 問這句話。

這時候懷讓禪師可能出家不久,也不能說沒有學過一點佛法,但是他不能回答這句話。所以,他一直的研究、思惟、觀察這個問題。經過了八年的時間,他對六祖大師說:「我現在有一點體會,可以回答這句話。」

六祖又把以前問的話重提一遍:「甚麼物,恁麼來?」

懷讓禪師這麼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若說它像一樣東西就不對了。

懷讓禪師經過八年的努力,說出「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如果沒有學習過佛法,是不容易理解的。

我們中國佛教有很多的出家法師,或是在家居士,都歡喜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猜測懷讓禪師可能閱讀了《金剛經》,所以能說出這句話。如果完全不學習經論,要說出這句話,我看是不容易!

《金剛經》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說似一物即不中,應該是從這裡來的,不然這句話很難說出來,也很難明白。

「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佛在世的時候,也和平常人一樣的有行、住、坐、臥、說話、吃飯這些事情。當我們看見行住坐臥的佛,看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是見佛了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只是看見佛的身相,不應該認為就是見佛的。為什麼呢?

「如 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無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佛的身相是無相,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 行、識,乃至宇宙山河大地等也都是虛妄、無相的。「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是從這個意思說見佛,並非看見佛的身相說是見佛;若能了知無相,那才是真的見到 佛了。

這個問題在那裡呢?凡夫都是有執著心的,遇到好境界就生貪心,不好的境界,心裡就厭惡。 若用這種執著心去見佛,雖然肉眼是看見佛了,但是我們的思想沒有改變,仍然是執著、染污的,對於佛之所以為佛的那個境界,我們還是沒有看見!所以,即使看 見了佛的身相,但是沒有看見佛清淨無為的諸法如義,那就還是沒有見到佛;要能證悟「諸法如」,才是真正的見佛。

從《金剛經》的這段文,我們多少會了解到人的身相是虛妄、空無所有的,所以六祖大師問「甚麼物,恁麼來」,懷讓禪師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哦!這個身體是空無所有的,不能說從某某地方到某某地方,就這麼來了。因為,在空無所有上,是沒有東西有來有去的。

就以電燈的光明來說,一打開開關,燈就亮了。假設七點鐘時,你把燈打開,燈光亮了;七點鐘的那個光明,是不是能到八點鐘?不說幾小時那麼多,就是前一秒鐘的光明,是不是能持續到第二秒、第三秒?

又譬如:我們的肉眼可以看見,某個人從外面一步一步地走到裡面來。但是從佛法的理論上看,那人是走到裡面來了嗎?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應該好好想一想。

我認為懷讓禪師一定是讀過《金剛經》、或是《大智度論》,經過八年的時間才明白:原來是「說似一物即不中!」

假 設一個人有誠心、有清淨心到佛學院,或者到某個大法師的座下,請大法師為他講《金剛經》,大概不須要八年的時間,可能就會知道「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 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的道理,可能兩個鐘頭就明白了。但是,若沒有人為你講,要你自己去研究,我看可能就不只八年了。而懷讓禪師要經過八年的時間才 能說出這麼一句話,當然,他是用了很深刻的功夫的。從下面的答話,可以看出懷讓禪師是開悟了。

接著六祖大師又問:「還可修證否?」

一切法本來都是畢竟空的,也就是佛境界。那麼,你還用不用修行去證悟呢?六祖提出這個問題。

懷讓禪師答:「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還 是要有修、有證。因為,若不修就不能證。一切法雖然都是空的,但凡夫顛倒迷惑,還是照樣的貪瞋癡,所以非要修證不可!修證是有,但是「染污即不得」。修也 好、證也好,是不能夠染污的,那都是清淨的境界。清淨是什麼呢?就是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所著就清淨了,若有所著就不清淨。

這時,六祖大師說:「只此不染污,諸佛之所護念。」

我們佛教徒能夠常保持內心的不染污,這是般若的境界。「諸佛之所護念」,諸佛的大慈悲,能護你這一念清淨心,叫你保持不失掉。而諸佛菩薩、觀世音菩薩也一樣是這個清淨心;不過,他們已經成功了,我們凡夫還需要努力!

現 在只是從《六祖壇經》裡「甚麼物?恁麼來?」想到無盡意菩薩問佛:「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怎麼從阿彌陀佛國來到我們這個世界呢?其 實,是同樣的問題。而佛沒有按照《金剛經》的理論回答,也就是不從觀世音菩薩無分別的智慧這一方面解答,而是從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普度眾生這方面來答 覆,所以說「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戊三、勸供兼讚施無畏德 己一、正勸供養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句話的意思是:觀世音菩薩久遠劫以來,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而我們這些佛教徒,久遠以來,蒙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不知道多少次了!觀世音菩薩對於我們的恩德,是無量無邊的!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所以,你們應該心不散亂地、誠心地供養觀世音菩薩,要報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啊!」

己二、讚施無畏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前面「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是說觀世音菩薩法布施,用法開導眾生,使令眾生增長智慧,不再顛倒迷惑。這一段文則是釋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就是觀世音菩薩能夠以無恐怖布施一切眾生,能消除眾生的恐怖,使令眾生安樂自在。這就是無畏施。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怖畏就是恐怖、畏懼。難,是災難;災難忽然間來了,叫做急難。有些雖不是那麼急,可也是到來了,使令我們心裡有恐怖,所以說「怖畏急難」。

一 般人說恐怖,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害怕。病痛來了心裡面恐怖,或者其他一切不如意的事,例如前面說的火難、水難、刀兵難,或者惡鬼難等,有很多很多的 恐怖。但是,若在佛教徒來說,就不止於此。佛教徒因為常常閱讀經論,會感覺內心有貪、瞋、癡的煩惱賊,是很可恐怖的!就像在你住的房子裡,有很大的毒蛇, 你怕不怕呢?在你內心的房子裡,有貪、瞋、癡的毒蛇,那應該是更可怕的!這也是怖畏急難。

而觀世音菩薩在各式各樣的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能使令你沒有恐怖,能為你消除一切恐怖。所以,對一切眾生來說,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大恩人哪!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所以娑婆世界的人,皆稱呼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以德立名的,因為道德無量無邊,所以名字也是很多的。

前面是說觀世音菩薩的法施,這裡又說觀世音菩薩是無畏施者,有這麼多的名號,足見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恩德是無量無邊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釋經題 第2頁:一、本經大意
第3頁:一、本品大意 第4頁:一、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頁:一、流通因緣 第6頁:一、譯者簡介
第7頁:二、普門品講記.一 第8頁:二、普門品講記.二
第9頁:二、普門品講記.三 第10頁:二、普門品講記.四
第11頁:二、普門品講記.五 第12頁:二、普門品講記.六
第13頁:二、普門品講記.七 第14頁:二、普門品講記.八
第15頁:二、普門品講記.九 第16頁:二、普門品講記.十
第17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一 第18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二
第19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三 第20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四
第21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第22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第23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七 第24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八
第25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九 第26頁: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第27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一 第28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二
第29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三 第30頁:五、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第31頁:五、出版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