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之三

各位同學!我想講一講關於靜坐的事情。

先止後觀

靜 坐前第一個條件,當然先要持戒清淨;以淨戒為基,而後修學定慧。定慧就是止觀!定慧是果,止觀是因,由因而得果。所以靜坐應該同時運用止和觀二個方法,不 應只是修止而不修觀。但是學習靜坐的人,或者不知道應該修觀,或者知道但不願修,所以多數只歡喜修止;但這是不符合聖道次第的!

有 的人靜坐容易相應,修奢摩他時心能安住所緣,既不昏沈也不散亂,明靜而住;半小時、一小時,乃至幾個小時,感覺好像只是五分鐘而已!這樣的人自然歡喜靜 坐。但靜坐不相應的人,或許不明白靜坐的方法,也可能知道方法但不得力,心不能安住在所緣境,時時跑到其他雜亂的事情上,整支香一直地打妄想,想把心收攝 回來,還是又跑掉了。奢摩他修得不相應,對靜坐就沒有興趣,不願意靜坐了。照理說,你應該把靜坐的困難報告老師,希望能解決;但有的人他不向老師說,也不 想解決,寶貴的光陰就這樣混過去,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先觀後止

如 果止修得不相應,應該先修觀!佛為初學靜坐者說了五個方法(五停心觀),以適應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你可以選擇其中與你相應的方法修觀。先把這些文句背下 來,而且要熟嫻,靜坐時就在心裡默念這些文句,然後思惟其義。初開始若未能熟背,可以預先寫在小紙片,隨時拿出來看一看,再多背它幾遍,然後依文思惟。這 比修止容易!修止時,要使這一念心寂然不動、明靜而住,它不聽你招呼,叫它不要動,它偏要動!而修觀就是依照文義去思惟,應該不難!

各 位同學最低都是高中以上的程度,文字上的認識與理解應該沒有困難。在佛法的學習上,以《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來說,有老師為你講解,也有《披尋記》等參考 書的註釋,藉由這些助緣應該可以明白文義,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和同學互相討論。將文義都搞通了,靜坐時憶念背誦,如理思惟。試問此有何難乎?和打妄想一樣 嘛!不同的只是修觀的內容是清淨的,不同於妄想是染污的。

別明因緣觀

可以根據十二緣起去思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當然這十二緣起的文要背下來,義也要理解,然後靜坐中即如是思惟。

何謂「無明」?《瑜伽師地論》解釋得很詳細;要言之,不知不信世出世間的因果(四諦十二因緣)即是無明,乃至不明一切法無我、如幻如化,不明畢竟空寂都是「無明」。

三 界內一切眾生由無明故,內心總是有所欲、有所求;因為有欲求,就會引發行動把所歡喜的事物取來,而心一動就是造業,不是福業,就是罪業,或者是不動業。從 過去世到今生的因果而言,由無明而造業而有識,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從今生到未來世的因果而言,就是「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由此惑業苦三種雜 染道理故,三世生死輪轉不息。

「行緣識」:如是了別性的識,是我們的果報主。眼識依眼根而有, 若根壞,識就不能發生作用了。識的發動以六根為增上緣,六境為所緣緣,還有種子的親因緣;但其中以「行」(業力)為主要的推動力量。若這一生的果報,得到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人的色聲香味觸法,發動出來的就是人的眼識乃至意識;若此「行」的業力是在畜生世界,得到畜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畜生的色聲香味觸法,發 動出來的,就是畜生世界的眼識乃至意識。若無根、境,則識不能動;而根、境是由「行」來決定的,沒有「行」就不會有六根、六境,也就不會有六識。「行」是 很重要的,故云「行緣識」。

「有緣生」:「生」,是識、名色、六處、觸、受,亦即我們的果報 體。無有即無生;有乃是行的業力,沒有業力就沒有果報。果報由業力而來,故果報本身是無自性的。十二因緣的道理,簡單說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 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理則。「此」即因緣,「彼」即因緣所生法;無因緣即無所生法,所生法無有自性,無自性即是「空」。「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 生緣老死」,這是「此有故彼有」,是雜染生死的緣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此無故彼無」,是清淨涅槃 的還滅。從思惟十二緣起的事相中,通達一切法無自性之理,這是從凡入聖的一個次第。

在靜坐中如 是思惟,最低限度二遍(來回各一遍),乃至四遍、六遍;打瞌睡就提起精神,心散亂了就收攝回來,繼續思惟。若時時如此,能從無常的變化中,通達一切法是因 緣有、是自性空的,心情歡喜。思惟完了就修奢摩他的止,將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動,因為先修觀的關係,止容易相應。

通說餘觀

願 意修其它觀也可以。譬如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某一品或某一段文特別感覺到歡喜,就把它背下來,而且一定要熟。靜坐時默念這一段文,思惟其義,一遍、 二遍、三遍、四遍,不要怕重覆,然後再修止。或者《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所說經》,乃至《瑜伽師地論》,都是依這樣的次第去修觀。

修觀能滅罪

止 觀若不相應,原因可能是生疏。另外,還可能是過去罪業的障礙。《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修觀的好處之一,就 是能滅罪!罪雖然不會立刻就完全滅除,但逐漸地障道因緣能減少,修行聖道就會順利。努力背誦經文、思惟其義,即如《金剛經》所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 心清淨,即生實相!」佛陀告訴我們,如是聽聞、思惟、修習,最後能得無生法忍!這樣用功,久了就不可思議!

止觀互增上

修 觀能幫助止,修止也能幫助觀,兩者互為增上。止若修得好,能由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欲界定最後的境界(如九心住的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雖然還沒 有輕安樂,但為時不應甚久,即應到了有輕安樂的未到地定,此時身心自然精進,應不久即得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彼時有強大的堪能性,在此禪定中修四 念處,修我空、法空觀,能見第一義諦、得入聖道!所以,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就。我們應該用這樣的方法,來調順自己的道次第。

發出離願

有 的人初開始用功就相應,這是過去生栽培的善根;有的人修得不相應,應該依上述所說的方法調整。但其中有一個首要之處,就是要有得聖道的願!如果沒有一個堅 定有力的願,遇到困難就向後退轉、放棄修行,何時能有成就?所以,每天早晨禮佛時要發出離的願,無論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或清淨大海眾菩薩,跪在佛前要至誠發願:「我弟子某某,已經出家,在此修學聖道,願解脫生死大苦,見第一義、得證涅槃,發大悲心 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如是念三遍。

若每天真能以至誠心發願,佛菩薩會護念你、加持你,慢慢地你就會成功!如果沒有得聖道的願,那佛菩薩也很難幫助你。所以每天早晨起來,自己先在佛前舉行這個短短的儀式,然後開始用功學習佛法、修學止觀,終究有一日會有成就,不會徒勞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一 第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二
第3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三 第4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四
第5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五 第6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六
第7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七 第8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八
第9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九 第10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
第1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一 第1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二
第13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一 第14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二
第15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三 第16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四
第17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五 第18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六
第19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七 第20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第21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九 第22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結
第23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一 第24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二
第25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三 第26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四
第27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五 第28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六
第29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一 第30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二
第31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第32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四
第33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第34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一
第35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二 第36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三
第37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四 第38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五
第39頁:六、學佛的目標何在 第40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一
第41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二 第42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第43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二 第44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第45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四 第46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五
第47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六 第48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第49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八 第50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