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入決定勝 玅境老和尚

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丙八、遮怖畏大乘

已說能行此法智,次遮怖畏此法句。

前面說大乘中的真實修行者,能得大利益;以下「遮怖畏此法句」者,即是勸慰不要怖畏大乘法語。

偈曰:不解解不深,深非思度解,解深得解脫,諸怖不應爾。釋曰:不解者,若汝言:「如是深法非我所解。」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何謂「不解」?若你說:「大乘佛法那麼深奧,不是我所能了解的。」因為這樣的理由而害怕,是不對的。一時的不能理解不是決定的,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香港有位海仁老法師,小時候以放牛為生,沒讀過什麼書,但有善根之故,所以出了家。他本是廣東中山人,出家後的生活比在家時好,但他並不滿足於這種物質境界,而到江浙一帶去參學,聽諦閑老法師講《楞嚴經》。

起初聽不懂,但他並沒有放棄。有人告訴他:「你到金山寺去坐禪,可能會好一點。」他就去坐了三個月的禪,回來再聽《楞嚴經》就明白了。所以,世間事皆是不決定的,現在雖然不懂,若真心地想辦法解決,慢慢努力還是能懂。

解不深者,若汝言:「佛解亦不深。如其解深,何故說深?」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何 謂「解不深」?假設你說:「佛的智慧所理解的佛法也不深。理由何在?假設他能夠理解這個深奧道理的話,怎麼會說深呢?既然說這句話,就表示他所理解的不 深。」《大智度論》說到一件事:人只有五尺或七尺高,就感覺大海很深;但對阿修羅王而言,站在大海裡,頭頂還能高過須彌山,就不會認為大海很深了。

其實,對佛而言一切法都不算深,他說深、說淺,是為我們凡夫眾生說的。你若由此斷言佛解不深,那當然是錯的!因此而起怖畏心,更不合道理!

深非思度解者,若汝言:「何故此深非思量境界?」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此 釋頌第二句「深非思度解」。佛法中第一義諦甚深,非凡夫分別心所能解,故云「深」。若是你說:「為什麼這個深不是分別心的境界呢?既非分別心境界,我沒有 成就無分別智,當然沒辦法理解。」因此而怖畏大乘是不對的!因為無分別智不是天生就有,乃修學而來;現在雖沒有,但不要失望,繼續用功修行也能成就,故不 應生怖畏心。

解深得解脫者,若汝言:「何故獨解深義能得解脫,非思量人能得解脫?」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

釋 頌第三句「解深得解脫」。若是你說:「為什麼要理解那個甚深義才能得解脫;而未得無分別智之人,以分別心去分別,不能得解脫?這樣不是太難了嗎?」是的! 只是從文字上明白經論的道理,還沒有力量斷煩惱、得解脫;若能通達超越一切名義、離一切分別相的真實義,深入諸法實相時,才能斷惑得脫。如果你覺得這樣太 難了,就害怕這件事,這是不對的!「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聖道是修行得來的,很多人都成功了,你也可以!所以不應起怖畏。

丙九、以不信成立大乘

如是已遮怖畏此法句,次以不信成立大乘。

上來已遮止你不應怖畏大乘佛法,接著再舉出三種不相信大乘的原因,證明大乘是佛說。

偈曰: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無上乘。釋曰:小信者,狹劣信解故。

「小信」:相對於大乘佛法而言,小乘佛法的信解是很狹劣的,所以他無法相信甚深的大乘佛法。當然,這是約在凡位的人來說。成就初果須陀洹以上的聖人,已能見到第一義諦,對佛、法、僧、戒得不壞信,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一定能信解大乘佛法。

小界者,阿梨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

「小界」:界者,即是種子義。修習過四念處,熏習了小乘佛法的善根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故名「小界」。

小伴者,相似信界為眷屬故。

「伴」:伴侶、朋友的意思。你的眷屬、師兄弟等這些與你相親近的人,大家都是同在小乘佛法裡栽培過的人,故云「相似信界」。不脫小乘佛法的範圍,故云「小伴」。

此三若小,則不信別有大乘。

信、界、伴三者若都完全屬於小乘的範圍,你就不會相信另外有大乘佛法了。我以前在新加坡遇見一位錫蘭比丘,我問他:「你相信大乘佛法不?」他說:「我從小出家,師長就告訴我只有這個是佛法,其他都不是!」所以,他對北傳大乘佛教沒有信心。

由此不信,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

由這三種人原因故不信,反過來就可以成立我們對大乘法的信心,相信它是無有能過其上的甚深微妙法。為什麼?因為我們栽培過大乘種子,師長是大乘學者,周圍的眷屬也都是大乘佛教徒,當然我們能相信這最高深的大乘佛法。

世間上的事,乃至出世間佛法的學習都一樣,若能沈靜地考慮後再下判斷,錯誤才會減少,尤其初學者--即使得了博士學位,未入聖道前皆算是初學,應該謙讓一點比較好。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一 第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二
第3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三 第4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四
第5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五 第6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六
第7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七 第8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八
第9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九 第10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
第11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一 第12頁:一、《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十二
第13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一 第14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二
第15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三 第16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四
第17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五 第18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六
第19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七 第20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八
第21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九 第22頁:二、《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講記-大乘是佛說.結
第23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一 第24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二
第25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三 第26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四
第27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五 第28頁:三、修習聖道的功德.六
第29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一 第30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二
第31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三 第32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四
第33頁:四、增上生與決定勝.五 第34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一
第35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二 第36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三
第37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四 第38頁:五、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五
第39頁:六、學佛的目標何在 第40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一
第41頁:七、如何栽培善根.二 第42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一
第43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二 第44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三
第45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四 第46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五
第47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六 第48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七
第49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八 第50頁:八、法雲法雨-午齋開示集.九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