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六、談心莊嚴

[日期:2011-0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方才在客堂裡坐,和尚尼來同我說話。我說:「你們的廟很莊嚴——福德莊嚴!智慧莊嚴!」和尚尼說:「心 莊嚴很重要。」這話說的很對!要心莊嚴。心怎麼樣莊嚴呢?福德莊嚴、智慧莊嚴,就是心莊嚴;若有煩惱,就不莊嚴了。但是我們未得聖道之人,在莊嚴裡有個不 莊嚴,所以,還是要努力!

如何令心莊嚴呢?經論裡說到有法門叫做「四護」;第一是「命護」。我們的生命體,須要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才能延續,人類乃至禽獸,都知道要維護自己生命的存在。但是,在佛法中,「護」有特別的含義,即是對於這些生活的條件,要如法的取得。

在戒律中,佛陀規定出家人,不可以去種田、也不可以去做生意,四事有所不足,就向在家人「乞求」。當然,佛陀也告訴我們,生活所需要儘量降到最低,不求豐厚、少欲知足,這樣子就叫做「護」。

如果我們用謊話去乞求,那就有很多問題,即不名為「護」。因為,說謊話有過失,你欺騙施主,將來一定會有果報;這樣,傷害了自己未來的生命,也就是不能保護了。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命護」。若有所需,要真實的、不虛偽的去乞求,如此對於我們的福德、智慧都會有所幫助,而為聖道之資糧。反之,說謊話欺騙人,對福德、智慧則有所染污,也造成自己修學上的障礙。這是第一種。

第二是「力護」。乞求來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受用時應如法,適時適量,避免太過或不及的過失。這樣,才能從此四事得到力量,修學聖道。

第三是「心煩惱護」。沒有成就聖道的人,心裡面總是有煩惱——貪欲、瞋恚、愚癡、高慢、我我所……,各式各樣的煩惱,總而言之,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平時還不感覺有特別的問題;煩惱來時,心就被擾亂得不安了,還可能造作種種罪過的事情。

我 們出家人離開了世俗的家、來到寺廟裡,目的就是要修學聖道、出離生死的。雖然有這樣高尚的意願,但是心裡有煩惱來障礙你,令你無法成就,所以要修學聖道來 滅除煩惱。平常心裡沒有煩惱活動時,我們要修學聖道;煩惱活動的時候,更是要修學聖道來對治它,不能放縱自己。這就叫做「心煩惱護」。

在家居士姑且不談,我們出家人平常沒有煩惱的時候不修學聖道,煩惱動起來的時候,你能不放縱它嗎?譬如瞋心一來,像猛火、老虎似的那麼兇惡,你能不能覺察呢?而覺察之後能不能對治呢?

在 家居士是在欲中生活,相信佛法以後,也可能到佛法裡栽培善根,但在外相上沒有標籤,表示他是佛教徒。而我們出家人穿上了袈裟、剃光了頭,也受了三壇大戒, 表現於外為佛教徒的相貌,是一個以涅槃為目標、以修學聖道為職業的人。但事實上你修學聖道了嗎?內心有煩惱時,你能對治嗎?

今日的漢文佛教,所謂修學聖道,普遍的就是念阿彌陀佛。的確,為生淨土念阿彌陀佛,如果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是決定能往生淨土的。但是,煩惱現前的時候,能立刻把它消除出去,令內心清淨嗎?能繼續念阿彌陀佛嗎?所以,我們出家人應該特別注意「心煩惱護」這件事。

當然,一般出家人除了早晚殿外,可能還會有私人的功課——或者拜佛、或者誦經、或者持咒‥‥,但是我相信,很少人學習般若波羅蜜。

《大 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也就是《大日經》,這部經是密宗相當重要的典籍。曾經有一位很有名的密宗學者,他說密宗裡只有兩部經是佛說的,《大日經》為其 中之一,而其它這些密宗的儀軌,都不是佛說的。對於密宗,我沒有特別地用心學習,唯這部《大日經》聞名之後,也讀一讀!一讀之下,我相當意外。它說:佛法 裡以般若為中心,其餘皆是方便。

但是,我們佛教徒歡喜般若波羅蜜的人恐怕不多。在中國古代,《般 若波羅蜜經》傳譯的歷史很久遠。漢末時代,最早有《道行般若》(為《小品般若經》之異譯)、《放光般若》、《光讚般若》(為《大品般若經》之異譯)的流 行。據《高僧傳》的記載: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後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感覺到佛法 中的勝義遠非孔孟、老莊所能及,就發心出家了。

慧公的師父彌天道安法師一生於《般若》之研究、提 倡最為致力,不僅勤為注疏,又「在樊沔十五載,每歲常再講《放光般若》,未嘗廢闕!」每年要宣講二次。但由「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沒未通……」、「每至滯 句,首尾隱沒……」,故「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只能讀一讀就過去了。

鳩摩羅什法師至長 安後,重譯《大、小品》,盛弘性空典籍;從此之後,許多疑滯之處皆豁然冰釋,歡喜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到了陳隋時代,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盛起,都 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的。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弘忍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開悟,可見早期禪宗的學者也重視般若。

而 今天,大多數的佛教徒頂多聽過《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名字,能讀過一遍的恐怕都很少,唯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行較廣。而《金剛經》中所講的禪法,是修 我空觀、法空觀見第一義諦。今日佛教的情況,雖然也有人講《金剛經》,也有人願意每天讀誦,但是,有多少人修我空觀、法空觀呢?而後來的禪宗不修法空觀、 也不修我空觀,只是參話頭而已!這樣能對治煩惱嗎?如何「心煩惱護」呢?

今天的佛教徒中,也有許多有慈悲心的菩薩,能「關懷」眾生種種需求:蓋老人院照顧老人、蓋醫院給人治病、餓了給你個麵包吃……,這樣「關懷」也是好,暫時也能發生一些作用,但是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特別重視思想的問題,提倡般若波羅蜜;在佛法裡面,《大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大寶積經》、《大集經》、《大般涅槃經》等通通是般若,可見般若的重要。我們若是學習這樣的法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死大苦的問題,永久不再有老病死。

但是,我們佛教徒真實的把時間和精神放在這上面了嗎?沒有!我們沒有能夠反省、注意這件事。所以,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心煩惱護」有所不足。

第四是「善方便護」。學習般若法門,能令煩惱不活動、令心清淨,繼續不斷的努力,也能使煩惱潛在的功能畢竟消除、轉凡成聖,這叫做「心煩惱護」。而學習般若法門時不怕辛苦、不畏艱難,直到成功為止,這叫做「善方便護」。這件事也非容易做到!

社會上的人,從小努力地讀書、學習,目的就是要得到專業知識,或為謀得一技之長;為了生存、為了榮華富貴,再辛苦也不怕。

而我們出家人怎麼樣呢?出家人沾佛光明,在家居士願意供養我們,使令我們事事無缺、生活自在,沒有任何壓力。照理說,應該是有時間好好學習佛法、修學聖道才對。可是,事實上又不見得如此。

每年戒場傳戒,參加的總有幾百,乃至千人;這麼多出家眾,有多少人歡喜學習佛法?有多少人願意到佛學院讀書?如果不願意到佛學院學習,在廟上念阿彌陀佛也是好,這也是微妙法門。

但是,若只是念佛而不學習佛法,在家居士請問你:「什麼叫做佛寶?法寶?僧寶?」「什麼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什麼是苦、集、滅、道?」你能不能講呢?若沒有認真地深入學習過,我看你不能講!

譬 如,一句「阿彌陀佛」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一般說「無量壽」、「無量光」,這樣說還有點問題。「阿彌陀」翻成中國話是「無量」,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佛」。 什麼無量呢?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光明無量、功德無量,所以叫做無量壽、無量光。這件事你若不特別用心注意,是不容易說清楚。

又,你說你修淨土法門,那麼小本的《阿彌陀經》和大本的《無量壽經》差別何在?你能說得出來嗎?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解答他人的問題。然而,不能解答時,心情也不是好過的吧?!所以,我們要主動多學習經論。

淨 空法師大慈悲,提倡彙本的《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這個彙本讀起來方便、容易。若歡喜念阿彌陀佛也很好,但應該常常地讀誦這部經,若能背下來更好,這樣可 以加強自己求生彼國的願;有了堅定的願以後,才能懇切、精進的念佛,這樣就可能成功的往生阿彌陀佛國。如果只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讀《阿彌陀經》,也不 讀大本《無量壽經》,你求生極樂的願真能懇切嗎?

佛說的經是有力量的。譬如,你受持《法華經》, 又能把整部經背下來,天天背誦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什麼感覺?身體輕快而不粗重。何謂「輕快」?何謂「粗重」?譬如生病的時候,身體就是不舒服;痊 癒了以後,「無病一身輕」,身體就感覺自在。有病和無病對比,就是有粗重與輕快的差別。未背《法華經》之前,身體就是粗重;但背誦《法華經》時,身體自然 顯得輕快,有這麼不同的感覺。

可見,佛的法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只要你能念誦它的文句,就會有殊勝的功德;若能更進一步學習文中之義,又依之修學止觀,其功德更是不可思議了。

經上說到一件事:佛在世時,付囑在家居士要護持出家人,出家人不工作賺錢、不從事生產,要靠在家人來護持。在家居士們就依教奉行,護持出家人;出家人修行不修行,是出家人的事,已經盡到護持佛教的責任了。這樣子,將來和佛見面的時候,心裏感到安慰,無愧於佛的囑付。

而佛法的住持,是出家人的責任。有在家居士全心的護持,我們正好有充分的時間修學聖道,荷擔住持正法的大任。但是,若是不願意學習經論、修四念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是很吉祥莊嚴之事。這樣,也就不辜負發心出家的本願,也不辜負在家居士的護持了。

你們要我講開示,我就是講這麼一段。希望大家心情歡喜。阿彌陀佛!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六妙門講記.一 第2頁:一、六妙門講記.二
第3頁:一、六妙門講記.三 第4頁:一、六妙門講記.四
第5頁:一、六妙門講記.五 第6頁:一、六妙門講記.六
第7頁:一、六妙門講記.七 第8頁:一、六妙門講記.八
第9頁:一、六妙門講記.結 第10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一
第11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二 第12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三
第13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四 第14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五
第15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六 第16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七
第17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八 第18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九
第19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結 第20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一
第21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二 第22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三
第23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四 第24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五
第25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六 第26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一
第27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二 第28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三
第29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四 第30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五
第31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六 第32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結
第33頁:五、好自端嚴 第34頁:六、談心莊嚴
第35頁:七、四護法門 第36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一
第37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二 第38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三
第39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四 第40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五
第41頁:九、如來大勢力 第42頁:十、午後法語.一
第43頁:十、午後法語.二 第44頁:十、午後法語.三
第45頁:十、午後法語.四 第46頁:十、午後法語.五
第47頁:十、午後法語.六 第48頁:十、午後法語.七
第49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一 第50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二
第51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三 第52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四
第53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五 第54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六
第55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七 第56頁:十二、從佛學院到禪學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