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六

[日期:2011-0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勤者:於清淨證得及雜染斷滅中,遮止懶惰懈怠;精勤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令心明靜、不散亂、不顛倒,隨順、趣向、悟入第一義諦。

「勤」:就是精進的意思。因為能警覺自己,恐怕到三惡道去受苦,所以要精進的用功修行而不懈怠。

「清淨證得」者,謂努力成就清淨的戒定慧。

「雜染斷滅」者,則是能用止觀消滅內心種種貪瞋癡的染污。這件事非得要勇猛精進,不「懶惰」、不「懈怠」才可能成功。

初開始靜坐時,最困難是在欲界定;欲界定九心住中,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這幾個階段最困難。到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這四個階段時,較前好的多了,不會感覺太難了。超過這個境界,到了未到地定以後就更容易了。

未到地定的定力強、正念有力量,只要一攝心,未到地定就能現前,明靜而住,要修止就可以修止,要修觀就可以修觀。而且此時有輕安樂,堪能性很強,容易精進而不會懶惰、懈怠。

譬如我們在佛學院裡學習:初開始一定要靠老師來講解,不然自己怎麼讀也讀不來。但是你若能忍耐、繼續努力,達到一個程度以後,就不難了。彼時不需要老師,自己可以學;而不懂的地方少了,儘管有時也會有疑問,但容易解決,學習就比較輕鬆。

靜坐亦復如是;不管在家居士、或出家法師都是一樣,初開始難,但達到未到地定以後就容易了,煩惱容易調伏。

所以,應該「精勤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成就清淨的功德、除滅雜染的煩惱。你不要懈怠!早晨起來靜坐修止觀,用完早餐、吃完午飯乃至到晚間寢息之前,都是這樣用功,令心明靜而不散亂。

「奢摩他」漢譯是「止」;止現前的相貌,就是內心明而又靜,不惛沈也不散亂。「明」是沒有惛沉,「靜」是沒有散亂。

若內心掉舉、散亂,或者妄想種種如意、不如意的事情,有所動亂就是不寂靜。現在把這些動亂全部停息,內心寂靜,如蘇東坡的〈前赤壁賦〉所說:「微風徐來,水波不興。」若你常常用功,那麼你的妄想風就小了,心就寂靜不動。若是風強、浪大,那就不行了。

譬如沒有修止觀的人,若是身體健康、四大調和,夜間一覺到天亮;睡醒以後,心裡散亂的相貌還沒出現之前,也多少有一點明靜的境界。但是一到office做事,想東想西,心就亂了。若能常常靜坐,不只是早晨睡醒時有一點明靜,其他的時候,心裡也是明靜的。這是修止的功德。

「毗缽舍那」,漢譯為「觀」;修觀有令你不顛倒的力量。何謂顛倒?不明白道理即是顛倒。若你能修無常觀、苦觀、不淨觀、無我觀,修畢竟空觀、唯識觀、法界觀,修一心三觀,就能令心正念堅固而不顛倒,乃至能轉凡成聖。

有的人歡喜念阿彌陀佛,也好像念的很好,忽然間有一件事來刺激他,就不能念佛了。為什麼呢﹖因為心裡顛倒了,就不能念佛了。若我們常常修止觀的話,奢摩他令心明靜而不散亂,毗缽舍那令心正住而不顛倒,就能「隨順、趣向、悟入第一義諦」。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解釋:「隨順」就是聞所成慧。自己閱讀經論、或聽聞善知識的法語,明白何謂第一義諦,還能夠隨順文句去思惟觀察,那就是「隨順」之意。如果不懂何謂第一義諦,也不能思惟,那就無法「隨順」了。

「趣向」者,經過一個長時期的專精思惟後,在你心中有第一義諦的影像現前。譬如出現一件如意的事,心能由此向於第一義諦思惟觀察;出現不如意的事,也一樣由此向於第一義諦思惟觀察。這就是正憶念有力量,故名「趣向」。

若 是對於佛法第一義諦的道理,沒有專精思惟的功夫時,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出現時,心也隨之而轉,貪心來了、瞋心來了,就忘記什麼是第一義諦,便不能趣向,這 是聞慧的境界。若是能提起正憶念,不為世間的虛妄境界所誘惑,這表示你的思慧有力量;無論何時,不失掉方向,能趣向第一義諦,然而未有奢摩他與之相應。

「悟入」是修慧,那就更銳利了。奢摩他成功以後,在禪定裡思惟觀察,就能悟入於第一義諦。此有相似契入與真實契入二種差別:真實契入即是聖人;相似契入雖仍在凡夫之位,但是距離聖位不遠了。

「悟入第一義諦」者,最低限度必須是未到地定,或是更進一步到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禪定中觀察第一義諦時,即能悟入。

即 使未得聖道,但是若成就未到地定、或色界四禪時,想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很容易,只要在禪定中作念觀想,菩薩就會現前。雖然是化身,但不像一般人所見,只 是木雕、泥塑的像而已。若是學習《瑜伽師地論》有疑惑未決之處,那麼你隨時可以入定,到兜率內院請彌勒菩薩為你決疑釋滯;或有什麼困難,向觀世音菩薩求 助,觀世音菩薩能為你排難解惑。

此時,有這樣的殊勝功德,而這些都從精進修習止觀而來。故《攝大乘論‧彼入因果分》說:「前及此法流,皆得見諸佛」即是此意。

綜上所述,初發心學習止觀的修行人,要注意這五法:聞、厭、願、覺、勤。如果我們能這樣努力地學習,初開始雖然有點辛苦,但是過了這個時期,就容易了。前面有大光明的境界等待著你,不會令你白辛苦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六妙門講記.一 第2頁:一、六妙門講記.二
第3頁:一、六妙門講記.三 第4頁:一、六妙門講記.四
第5頁:一、六妙門講記.五 第6頁:一、六妙門講記.六
第7頁:一、六妙門講記.七 第8頁:一、六妙門講記.八
第9頁:一、六妙門講記.結 第10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一
第11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二 第12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三
第13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四 第14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五
第15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六 第16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七
第17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八 第18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九
第19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結 第20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一
第21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二 第22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三
第23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四 第24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五
第25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六 第26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一
第27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二 第28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三
第29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四 第30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五
第31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六 第32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結
第33頁:五、好自端嚴 第34頁:六、談心莊嚴
第35頁:七、四護法門 第36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一
第37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二 第38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三
第39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四 第40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五
第41頁:九、如來大勢力 第42頁:十、午後法語.一
第43頁:十、午後法語.二 第44頁:十、午後法語.三
第45頁:十、午後法語.四 第46頁:十、午後法語.五
第47頁:十、午後法語.六 第48頁:十、午後法語.七
第49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一 第50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二
第51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三 第52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四
第53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五 第54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六
第55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七 第56頁:十二、從佛學院到禪學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