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著(轉載中)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著(轉載中)

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聖嚴法師南區企業家座談會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聖嚴法師南區企業家座談會
  
  《臺灣新聞報》特別報導
  
  時間: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二點
  
  地點:高雄市議會高風大樓三樓
  
  主持人:法鼓山聖嚴法師
  
  引言人:高雄市議會陳田錨議長
  
  引言:因為慈悲心,不忘對社會關懷
  
  陳田錨(以下簡稱陳):
  
  聖嚴大法師、各位記者先生、來賓,阿彌陀佛。今天很榮幸的邀請到我們最景仰的大法師──聖嚴師父到這裡來主持座談會,聖嚴師父不但是偉大的宗教家,也是深具學識的文學家,他是日本立正大學的文學博士,中、日、英文三種語言的著作有四十多種,如《正信的佛教》這本書,截至目前為止,發行量已超過一百萬冊,幾乎有佛教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本書,大法師每年皆奔波於國內國外主持禪修、講經等弘法活動,以及法鼓山的建設工程。
  
  說起來我和師父非常有緣,今年議會組團去美國、加拿大考察,最後一站是阿拉斯加,在機場遇到從美國欲返回臺灣的聖嚴師父,不論在機場或在飛機上,師父不是看書就是寫作,充分利用時間,隨時隨地工作,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師父常藉著弘法、講經等活動,傳達佛法給大眾,師父的願望是淨化社會人心、建設人間淨土。有關師父的報導,《工商時報》八月十五日有很詳盡的介紹!
  
  從前我認為佛教是消極的、保守的,直到我看過師父的著作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佛教是積極的、開明的。一般人失意、失戀時就說:「看破世情,深山吃齋念佛」,將佛教想成是逃避的宗教。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和佛教精神差距很大,而很不幸的,這正是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佛教主張普度眾生,要深入社會民眾,這是入世的、積極的,而透過各種活動弘法,這更是現代的、進步的作法,譬如政府想要推行某種政策就舉辦說明會,選舉時也有政見發表會表達自己的理想。因此師父透過弘法活動宣揚佛法,基本上就和政府為民服務的理念是相同的,但卻更偉大、更深入,不但給民眾米吃,也給民眾耕種技能,自己種稻吃。這是值得大家敬仰的。真正信仰佛教的人,一定要有慈悲心,記得師父說過「慈悲沒有敵人」,有慈悲自然會關懷大眾,會關懷社會,如果大家都來認識佛教,進而信仰佛教,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祥和的社會,過去企業界人士不乏投機心理,炒地皮、炒股票,但大多帶來負面影響,如果能在這不景氣的時候改善企業體質,運用佛法並培養慈悲心關懷大眾,那麼大眾也會因此而對這樣的企業家有了良好的印象,進而對其產品有了接受的意願,生意自然欣欣向榮。信仰佛教幫助我們安心、靜心、定心,運用這樣的心,無論對人的判斷、對事的抉擇,都能清清楚楚,直接也帶動公司業績的成長,並且因為慈悲心而不忘對社會的關懷、回饋。就這樣形成良性循環,最後祝福座談會成功。
  
  大眾結圓,結緣大眾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
  
  議長一席話,已道盡佛教的精神與企業的關係。這麼樣的一個好的開始,一定有很圓滿的結果。本會議廳的對面牆上,有這樣的兩句話:「大眾結圓,結緣大眾」,這就是企業的精神,也是佛教的精神,因為要有和大眾結合在一起的心,大眾才能夠和我們結合,所以社會就是眾生,而佛法就是和眾生結緣。陳議長的基本觀念,十分正確,聖嚴有幸出席這樣的盛會。我想介紹主席臺上列席的幾位嘉賓,第一位是陳田錨議長,旁邊坐的是他的夫人黃淑惠女士,陳夫人曾在法鼓山跟隨我修行三天,陳夫人非常的用心,但願陳議長也能很快跟進,聽說他正在考慮當中。再來是卸任立委王志雄居士,也曾在農禪寺及法鼓山有過各三天的禪修生活,讓其受盡苦頭,之後他覺得非常的好。再來依序為《臺灣新聞報》秘書陳先生,高雄市廣播電臺臺長朱文明居士,最後是有名的精神科醫生黃文翔居士。
  
  今天的主題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考驗,因為聖嚴本人只是一個普通的和尚,有關企業的種種應該是我向各位學習才對,因為經營企業是非常深奧的,有的甚至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磨鍊,從研究及經驗當中,來得到經營的理念及方法,而更有很多人在專門研究企業管理的知識,對此我是一張白紙,不過我是站在佛教的立場,我想原則應該是相通的,如果一個真理只能用於佛教,而不適用於其他行業,那麼這就不是真理。真正的真理是過去需要、將來也需要,佛教需要、非佛教也適用,所有的行業都需要,因為那是一個原則、一個方針,應該基本是相同。所以我今天才能以出家人的身分站在佛教的觀點和各位談談,對企業是不是能幫上一點點忙,或者從企業界諸位先生的經驗及觀念幫我一些忙,來推動佛法、廣結善緣、普度眾生。所以今天我是抱著學習的精神來出席這樣的會議,我是不怕考試的,能回答的我盡量回答,不能回答的或許各位還可以教教我呢!現在開始請諸位盡量發問,在企業的範圍之內,觀念也好、方法也好、態度也好,有困擾的或是下一步如何走法,過去是不是有待檢討,也可提出來相互學習,我則從旁以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給諸位一點建議,也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諸位以包容的心來聽聽外行人如何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待企業問題。有些人認為學了佛後什麼事情都不做了,因為失意了所以學佛,其實是錯的;還有人認為很忙的時候沒有時間學佛,其實正因為很忙,所以更需要學佛;也正因為自己很積極的投入社會,所以更需要學佛。我們說要廣結善緣,普度眾生,那麼若非積極參與社會,如何能廣結善緣、普度眾生?這樣的態度請各位能掌握,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來發問,其他有關佛教的常識,若無人發出問題時,我將會告訴各位,不過今天時間很寶貴,在各位企業家面前談佛法,倒不如讓各位企業家依據主題來發問更好。
  
  抗爭持寬容,企業求生存
  
  楊文全(王象建設公司):
  
  對於佛教的理念我很有興趣,近一、二年來很多工地發生抗爭的問題、鄰居索賠事件,政府公權力低落,因此無法以理性公正的情況作判斷及裁決,敝公司處理態度上是抱著寬容的觀念,事實上有時候只要花上三萬元補修的糾紛,往往被要求以二十萬、三十萬來處理,戶數很多時,賠償金額可觀,如果站在寬容的角度,只能不賺錢當成布施,但對內,為了企業的生存一定要壓低成本,企圖以低價購得所需之建材,以低價發包工程,甚至壓低員工福利,如此矛盾的心態不知道該如何調適?
  
  師:
  
  由報紙及信徒的口中知道一些這樣的現象,二十年前在我留日期間,日本社會也正經過這樣的過程,民意高漲,透過抗爭追求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利益,卻沒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後,成本卻是加諸於大眾,一般人都沒去考慮到循環性的負擔會不會輪到自己,我想這樣的現象只不過是個過渡時期,大家不要失望,等過渡期一過,社會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循環的情況會變成良性的。這是有點無可奈何的,經營企業的人在這段時間是非常辛苦的等待突破難關,但在個人的心理上,能夠維持員工的生活就是功德,是不是有錢賺,或是根本沒錢賺而還能夠維持、照顧員工的生活,這更是大功德,因為您維護著社會的運作。大家應該在觀念上瞭解,當一個人爭取不義利益時,倒楣終將循環到自己的頭上,當然這是需要長久時間的養成的。企業界直接投入社會、貢獻社會,而所得到卻是這麼大的壓力,心中難免不平,但是一般與您企業不相關的人,認為您賺很多錢,他們會希望從您這裡得到更多的利益,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有求自己心理平衡,想通的話就知道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是那些製造抗爭的人的問題,自己心安、坦然,睡覺都可以睡得很好。
  
  佛法講慈悲,如何用於製造業?
  
  謝平發(龍慶鋼鐵,以下簡稱謝):
  
  學佛應該是用於日常生活上的,可是站在企業立場,我覺得有矛盾,現在的企業很難經營,問題出於資金及管理,尤其臺灣生活很多人講究自由浪漫,今天一不高興就請假,由公司的幹部拜託、告誡,好像沒什麼效果,非得要老闆親自出馬。佛法講慈悲為懷,但用於公司管理,尤其是製造業,好像很困難,普通人際關係可以慈悲,但如果用於公司管理呢?卻又不盡然。
  
  師:
  
  問得非常好,其實這樣的問題連在我的寺廟裡也會發生,禪宗相傳有這麼兩句話:「慈悲出禍害,香板出祖師」,香板就是打人的,師父若不使用香板,則弟子無法成器,如果全部都用濫慈悲對待的話,那麼弟子非但不能夠成器成材,還有可能成為壞人,因此在寺廟裡也不無原則的講慈悲,謝先生可能只看到菩薩面孔的慈悲,而未看到金剛怒目猙獰。方法及動機是要分開的,管理的方法上必須制度化,在商言商,在公言公,對員工的管理要求就是要求,不能夠馬馬虎虎慈悲一下,這是濫慈悲,爛好人做不得。慈悲的意思是使對方好、使對方得到利益,最後能得利而在平常也不會出紕漏,那麼嚴加管理是需要的。所謂管理在英文有二層意義:一是控制,一是管教統御。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呢?管理應該就是關懷,名稱上是關懷,但在方法上企業管理就是企業管理,如果沒有企業管理的方法,那麼企業體一定會出問題,一定無法成長成熟。所用的方式應該是關懷、教育並進,剛開始一定有人認為老闆很兇、很壞,但老闆心的動機是為公司好、為員工好,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利益,老闆是為他們服務的,而他們才是老闆,就好比總統是公僕,為人民服務,而人民是主人一樣。雖然一般人無法理解,但身為領導的人在心態上是服務的,是為大眾的利益,而不是為個人的利益。我是為大眾生活品質能夠更提昇,所以我要努力,我要管教他們,使他們能得更大的成長及利益,這個就叫慈悲。所以慈悲的本意是在內心的,是一個大原則,而表現出來的有各種方法,我對弟子也罵,但不能隨便罵,要罵得有道理,讓他們感受到那是關懷。
  
  勞資如何取得平衡點?
  
  王耀欽(大眾銀行):
  
  經營企業要慈悲為懷真的很難,也許誠如師父的建議用制度來管理,但是也很難取得一個平衡,是不是能有另外的方法,不偏勞方也不偏資方。
  
  師:
  
  事業若欠缺目標、欠缺目的,如果沒有明確的理念,就無法成就大事業。宗教、政治乃至工商企業,凡有所成就必須結合眾人之力,以全部參與者的利益為利益、需求為需求,如此方能有大眾之向心力。在美國的企業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近一、二十年以來,美國各大企業的實力漸漸萎縮,人員流動率大,員工沒有為企業賣命盡力的想法,更談不上安全感。反之,在日本絕大多數的企業,皆能表達明確的理念給員工,公司上下皆為了共通的理念而努力,有了參與感,進入核心的幹部亦不容易被解雇、裁員,因為他們都可能是股東,都有分紅的機會。以佛家的立場,經濟利益共同分享,僧團中財務十方共有,只要參與即有一份利益,離開則放棄,在企業裡只要有人就有希望。
  
  看了佛書要我們「放開」,馬上又面臨壓力該如何?
  
  王志雄(南方文教基金會):
  
  1.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所面臨的是業績及股東的壓力,但佛法卻又告訴我們不要有太重的得失心,看了很多佛書都教我們要放開,但第二天馬上又面臨了壓力,此該如何調適?2.回顧過往,不論是公司或個人,不願花或花得不痛快的錢,比花得痛快的錢還來得多,不願花的錢,比如被倒了或買東西買貴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以佛法來撫平?
  
  師:
  
  得失心人人都有,業績不好直接影響到收益及老闆的臉色,回到家可能太太也不夠好,反之則大家都好、都歡喜。但是得失心重,業績不一定會好起來,凡事盡心盡力,除了體力之外還要加上腦力,但是腦力加上體力,並不等於業績,並不等於成果。應該還要有福力,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好命及歹命。好運壞運就是所謂福德力,這是無法操之在我的,這是整個大環境或是本身運氣所致,運氣是沒辦法解釋的,或許是過去世帶來的吧!走路走久了需要休息,登山時有上坡也有下坡,只要盡了力,業績上升了固然好,業績若不上升不必難過,難過也無濟於事,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放下,這樣的放下對於健康是很好的,對於未來也是很好的。若你一遇到挫折就失去信心,因此失去往前的力量,那麼會越走越辛苦。如果能夠收放自如,得失自在,好壞不擺在心上,只求自己不斷努力,這樣還能夠讓別人覺得我們可靠,自己也不會失去信心,這種原則去掌握,無論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健康的、正面的,而非負面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提到甘願花的錢或者是不甘願花的錢,不願花而花得不甘心、花得很難過,這只能夠以因果不可思議來說明,找不出原因,莫名其妙的多花了這筆錢。若往未來看,或許是消災,那麼就痛快的花吧!另外,站在佛教的立場講,可以說是結緣,有人專門佔別人便宜,有的人是專門付出的,社會中這樣的情形很明願,甚至家庭中也是,社會中所以會有偉大人物的出現,就是因為有許多人需要人家的奉獻,因此能夠奉獻的人就是偉人,接受奉獻的人是普通人。所以在花不願花的錢的情況下,自己本身已在歷練起來、成長起來。我有一皈依弟子,也提過這樣的問題,我說花得很好啊!有錢才能花,他說就是因為沒錢還花了,才令人覺得窩囊,我問他既然如此,你怎麼辦呢?他回答道:「想辦法呀!」我告訴他能夠去想辦法的人雖然實際上沒有得到任何東西,但在努力、經驗、成長上已經受到訓練了,用這樣的心態花冤枉錢應該可以過得去吧!
  
  披著袈裟化緣,隔地換衣喝酒去
  
  問:
  
  有朋友告訴我曾看到一個披著袈裟的人跟他化緣,他捐給他,結果他到一個地方換了衣服就跑去喝酒了,教我們該如何捐?捐了又怕是假的出家人。
  
  師:
  
  布施是要有智慧的,愚蠢的布施是存好心做壞事,布施了使他沒有產生好的結果,反而使他更糟糕、造惡業。我在美國常在路上遇到「醉貓」似的頹廢青年伸手要錢,雖然要的錢不多,很多人願意給,但我是不給的,他們說師父您是法師怎麼不慈悲?我說這些人你不給他錢喝酒,他會找工作做,現在每個人都給他錢,他可以隨時隨地買酒喝,他可以不要工作了,而這些人又不是殘障者,為什麼不工作。今天諸位有沒有看到有人披著袈裟跟我跑?凡是我到各處做大型演講,就有好多這樣的人,我不知是真的或假的出家人,他們穿得很整齊地站在會場門口,聽我演講的人對我沒有供養,卻一個個紅包、一張張鈔票給他們,他們以為這是我帶來托鉢的,每次我演講都沒收演講費,都是他們在替我收。這些人多半是假的,也或許有真的,請大家用慈悲和智慧來看著辦罷。
  
  如何把心安定下來?
  
  謝:
  
  請教聖嚴師父,當我們在事業上不順利時,常產生心不安定,佛法常言心靜就能產生智慧,可是當心不安定時要發揮智慧,根本是沒辦法,那麼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把心安定下來?
  
  師:
  
  此問題我自己也有,在非常忙碌的情況下,不僅僅是平常的生活忙碌,而心裡邊也是非常忙碌,此時心是很難安定下來的。這需要做一些工夫,如果不做工夫的話,我們平常沒有事時,心還能夠安定下來;沒有事,心裡就覺得沒有問題。然而,一旦面臨與你自己個人或事業有相當衝擊的問題發生時,要心安定下來是非常難的,的確很難。所以諸位一定不要以為自己太忙,就不需要學習一些修養身心的方法,正因為忙,所以平時需要一點修養的工夫。第一就是宗教的信仰,有宗教的信仰至少你會有信心,有了信心時,你相信自己所作所為,是為社會為大眾,是在付出,故能問心無愧,菩薩與佛一定會保佑你,雖然暫時有困擾,這就是宗教信心。第二就是念佛,或念觀音菩薩,還有打坐。打坐很好,每天只要有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如有兩個小時那更好。這些修養身心的時間,隨你自己安排,讓你能夠訓練自己隨時隨地把心收回來,隨時隨地能把波動的心安定下來。心安之後,處理事情才不會慌亂,身體才能健康。像我這樣瘦弱的身體,很多人說應該早就累死了的,可是我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處理的事情很多,我也能夠爬高山,坐長程的飛機,所以能這樣,是因為我常能保持平靜的心,不受外在的情況干擾。我對外在的情況,儘管是罵、是讚、是褒、是貶,我皆瞭如指掌。平時衝擊我的問題相當多,我都能保持心理的平和,所以體力消耗得不多,頭腦也不會受到衝擊和刺激,也不至使細胞無故受殺傷。所以經常保持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希望諸位有機會來參加我們的打坐行列,進而學習打坐的方法與訓練。
  
  一般事業家都很忙,正因為忙,所以需要用閒下來的時間打坐。切勿以為利用時間去打坐、念佛是一種浪費,相反的,它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與判斷力,對處理的任何事都會有相當客觀的立場。否則,一受到外界的刺激,往往就失去客觀的判斷,那將會錯誤百出而不自知。如果我們經常能付出一點時間的代價來打坐,還是很值得的。所以說「忙人時間最多」,這是我提倡的一個觀念,諸位企業家一定是非常的忙,我相信你們的時間一定也會很多,否則你們的事業不會做得那麼好。如果你們能夠挪出更多的時間出來做修養身心的工夫,成功率會更高,成就更大。奉獻了那麼多的時間給事情,為何不找一些時間給自己?
  
  許勝雄三問師父
  
  許勝雄:
  
  請教師父三個問題:(一)如何在企業上做公平的競爭(以不違背慈悲的立場)?(二)老闆所賺的錢如何對員工與社會做合理的回饋?(三)借貸上運用不順,在心態上如何面對?
  
  師:
  
  (一)其實這些問題並不困擾,我經常說在商言商,競爭是平常的事,如果說佛教徒的慈悲就是不競爭,那你自己不能成長而別人也不會真正受益。有競爭才能使社會更進步、更繁榮,有對手才會做得更好。譬如說,我一個人辦佛學研究所時,覺得很孤單,因為沒有對手讓我知道如何改善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後來有另一家佛學研究所也辦得不錯之後,我雖感受到有相當大的壓力,但卻覺得很高興,因為一隻手是孤掌難鳴,兩隻手時就會鼓出聲音來了。這樣一來可以使我們的研究所成長得更快、辦得更好。可見良性的競爭是必要的,那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利益。如果競爭失敗,表示能力不足、智慧不夠、專業欠缺,應該充實進修,或者改行,或做員工。所以企業界的佛教徒們,不要放棄任何機會,只要是正常地做生意,還是要競標。
  
  (二)佛教徒有個經濟分配法,依據《善生經》及《阿含經》,居士所賺的錢,當分作四份:1.家計生活上的,2.用作再投資的,3.存款儲蓄的,4.供養宗教師的以及社會福利的。這是佛教徒的經濟分配和經濟觀念,所以老闆應該告訴員工,一部分的錢存下來,是為了保障公司的生存發展,公司發展得越穩定,經濟成長越好,相對的對員工的福利也會增加,對員工本身的職業也會越穩定。
  
  (三)當借貸周轉有問題時,企業體很可能就會發生倒閉的情形,凡有信譽的商人是不會那樣做的,作為一個佛教徒不做無本冒險的投機生意,應該投資,但不要投機。投機是自己沒有錢,買空賣空,一旦有個地方出了問題,就倒了朋友的錢、倒了銀行。事實上銀行的錢就是政府的或者是社會共同的錢,倒了的罪過很大。一個企業家應該要考慮資本,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最好把你的聰明才智借給人家用,把企畫獻給需要的人,自己不要冒險經營。有些人往往能在一夜之間就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大企業家,自己根本什麼也沒有,卻以企業家的姿態出現,這樣的人,也有成功的例子,卻是很危險的。作為一個佛教徒,不要冒險,三分的資本來做五分的投資還可以,否則很可能是自害害人了。
  
  如廁念阿彌陀佛可以嗎?
  
  方新發:
  
  請問師父三個問題:(一)佛法的定義?(二)如廁時念阿彌陀佛如何?(三)學佛是否有實質之利益?
  
  師:
  
  (一)佛法不是法術,是一種理念、一種方法,用理念來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目標,用方法讓我們走到那個目標去。譬如應向東走,是個理念,怎麼樣到東方去,坐船、坐飛機、坐車去,就是方法。學佛的理念和方法相加,就是佛法,為何叫佛法?就是成佛的理念、成佛的方法。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就告訴我們,他為何要成佛,他是如何成佛的,便是佛法。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用它,現在我也是根據釋迦牟尼佛講的理念和方法來給各位作解答。
  
  (二)其實在佛教來說,並不迷信,菩薩與佛那裡沒有呢?有供佛像的地方固然有佛,廁所裡面就沒有佛了嗎?只要心中想到佛,佛就在那兒。當我們心中沒有想到佛,自己雖然感覺不到有佛在我們周邊,佛也是不會離開我們的,我們離開了佛倒是真的。所以有佛無佛跟廁所沒有關係,你在廁所裡念阿彌陀佛,當然也沒有關係。
  
  (三)我覺得一出家學佛,就得到利益,那是跟我們的生活配合在一起的。信仰的實踐,便是精神與身體的相應,沒有身體便無法感覺到精神,如果僅僅有精神而沒有身體生活的感受,那就不是人而是鬼了。我們用身心修學佛法,就能得到實質的利益,在精神上獲得悲智的啟發,在身體上獲得機能的調整,那就是身心的平衡與健康。公司上下共同的信仰要從新公司開始。如果是新成立的公司,老闆信佛虔誠,不妨在招聘員工時即勸他們一同信仰佛教,同一公司有同一種宗教信仰,理念相同、步調相同,一定會使公司上下,和衷共濟、欣欣向榮,但也不得強求。如果是老公司,就不得突然強迫全體員工信仰同一宗教了,這樣弄得不好,會引起宗教衝突了。
  
  世風日下如何改變好逸惡勞?
  
  劉炳雄:
  
  (一)世風日下如何改變現階段年輕人的好逸惡勞,並提高素質與觀念?(二)如何動員佛教界重建企業倫理,補教育之不足?
  
  師:
  
  (一)站在佛教的立場,眾生並非生來就有勤惰的本性,而是因緣促成的,我們的環境風氣就能使一個人改變,今天我們希望整體的社會風氣改變之外,還得從老闆本身開始做起,但是,僅靠老闆一人或少數幾個高級職員的改變還是不夠,當在招募員工的時候,便要先告訴他們一個觀念與理念:你到我們這裡來的目的,是希望將來成家、立業、有成就,那就必須認同我們的理念和方式,共同吃苦耐勞、全力以赴,否則你就不要進來。我們法鼓山農禪寺亦如此,出家是來修行,不是來休息,要上天堂享福之前,必須先有下地獄受苦的心理準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否則請你最好離開。企業界的老闆也要以如此的要求來招募員工,還要訓練他們,告訴他們只要勤奮工作,公司定有前途,員工必有前途。
  
  (二)任何一個社會團體,一定有主從關係,此即倫理,有時互為主從,那也是倫理。倫理就是各有各的責任與義務,彼此相對的要盡責任、服義務,就叫作倫理。目前我們的社會,最大的麻煩,在於倫理不振,人人爭權利卻不想盡責任,更不願服義務。我們必須呼籲社會大眾:權利不是能夠平白得來的,如果大家不盡義務及責任,儘管得到了權利,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幻夢,而且帶來無窮的苦難。要知道須先付出,才能有回收,這就是佛教說的因果。例如美國的樂透獎,金額雖高,經研究統計,得獎人都沒有好結果,往往是家破人亡。沒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奉獻而得的利益是不可靠的。企業的倫理是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建立在權利與義務上的。種因尚不一定得果,無因則絕不會有果。種瓜不一定得瓜,不種瓜則絕不可能得瓜。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結論: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司儀:
  
  師父、各位來賓,阿彌陀佛,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再給最後一次機會,然後就請師父做結論。
  
  師:
  
  大家都很累了,可能沒有問題了,我想結論不是我做,是不是應該請引言人來做,或另推一位來做結論。
  
  陳:
  
  大家都希望師父開示。
  
  師:
  
  陳議長的指示,要我來做結論。我們的社會是要靠大家來維繫,而今天的環境是從農業社會轉型入工商業的時代,現代社會的主角不是農耕者,而是工商界的從業者,由工商業帶動社會的繁榮,工商業提供社會的福利。工商業不僅提昇物質生活的品質,即使精神生活的品質也要靠工商業支援、提昇。因為現代社會中最優秀的人才,多在工商界服務。今天我能跟諸位工商界的領袖們討論佛法,並且聽了諸位的高見之後,對我而言,也獲得了許多啟發,對我弘揚佛法也有很多幫助,我真是不虛而行,我要感謝諸位。今後的社會,在福利、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需要工商企業界投注心力,促進社會的祥和、繁榮、安定、安全。這就是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兩句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人間淨土的建設要靠每一個人來提昇自己的品質。只要大眾的人品健全,淨土就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之中,就會感覺到人間淨土已在我們的周圍了。我們大眾的內心,只要有一分鐘有慈悲、有智慧,這一分鐘就是在淨土之中;只要有一個人、二個人、三個人、四個人在一起有這種共同的體驗或需求的話,這幾個人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今天我們在高雄市議會高風大樓會議廳的三個小時,提昇了品質,建設了淨土。所以我們見到的諸位,都是淨土中的菩薩、未來的佛。最後祝福諸位今日的菩薩、未來的佛,身心健康、萬事如意。
  
  陳:
  
  各位居士大德,今天對我們南部地區的企業界、各位居士大德來講,是一個很難得的聚會,因為我們最敬仰的聖嚴法師,費了很多寶貴時間給我們非常有意義、寶貴的開示。我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信心並知今後如何去做,也希望聖嚴大法師今後有機會,能再到此地跟我們談談,繼續給我們開示,最後我們再次謝謝我們最敬仰的聖嚴法師。(一九九三年八月三十日《臺灣新聞報》第十版刊出)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聖嚴法師推動心靈環保
第3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聖嚴法師vs.環保署長趙少康 第4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聖嚴法師在佛法的光輝裡廣植綠色的福田
第5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心靈的環保莫忘惜福 第6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心靈環保最重要
第7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放生方法上出了問題 第8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珍惜現有森林,人間淨土必出現
第9頁:第一篇 淨化人心 珍惜自然 - 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第10頁: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柏楊聖嚴法師智慧對談──臺灣病得很嚴重
第11頁: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聖嚴法師VS.李濤的「尖峰對話」──談佛法是亂象中的一帖清涼劑 第12頁: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文學有路,佛法為梯
第13頁: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讓殘障者生活得更好 第14頁: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聖嚴法師南區企業家座談會
第15頁:第二篇 奉獻自己 成就社會 - 黃烈火問佛法於聖嚴法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