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邁向生命的圓滿 耕雲先生講述

邁向生命的圓滿 耕雲先生講述

四、禪的正行

[日期:2011-01-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禪的正行

參禪必須要靠正確篤實的踐行,才會有圓滿的結果。如何才是參禪的正行呢?

(一)溯本窮源以竟理

一天到晚鑽研理論,好像是治絲益棼,沒完沒了,道理永遠沒有止境。不少人皓首窮經,直到老死,依然是茫然無據,手足無措,實在可憐。

我在觀潮隨筆裏寫過一段「理極必反」,請慢慢思索就會發現,不只是物極必反,理極也是必反的。窮理至極,窮到理未萌、事未生、一切生命沒有萌動以前,窮到無可窮時,才是真消息。如果把那原本沒有文字、語言的忽略過去,從頭再覓,那就當面錯過了。為什麼呢?全世界哲學家共同承認衡量真理有三個尺度:

第一、只要是真理,它必定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能創造。

第二、真理是普遍如此的,它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求玄妙,尚奇特,只會走火入魔,絕不契合真理。

第三、所謂真理,是必然如此的,並非信則有,不信則無。

拿這個尺度去衡量,就知道真正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有四萬個以上的銀河系嗎?有數不盡的星海世界嗎?有太陽系、地球嗎?有人類嗎?什麼是真理?這不就太明白了嗎?如果你不認知原本現成的真理,而要執著那些人為的語言文字,豈非執指為月,捨本逐末?就因為智慧不夠,泥跡失神的人太多,所以教外別傳的禪宗才應運而生。

要窮理就要窮源溯本,從人從哪裏來?地球從哪裏來?用分析、用回溯窮追下去,追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呈現在你的面前了,這就是理極必反。所謂真理,所謂「法本法無法」,你就不難發現是怎麼回事了。下面的幾句話我從來不講,因為講了以後,真理就會變成知識、學問,也就杜絕了你的悟緣了。當你恢復到生命的原貌、生命的共相,你也就不再懷疑的確是眾生平等、生佛平等了。所以我們應該參究到理的究竟處,才算到家,才有古人所說的桶底脫落,才是古人所講的大事了畢。

附帶一提的,人們說心安理得,這句話有斟酌的必要,對有理性的高級知識分子來說,應該是理得心安。因為理尚沒有得,心豈能安?其實只要省悟到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也是最初的,而灼然無疑全身投入,心就安了。這是參禪的真實眼目,努力的正確目標,若不朝此目標努力,只管聽別人嘴巴講,絲毫沒用,因為「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法財自己如何得以受用?不見道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二)行深般若以泯事

泯是泯除、泯滅,事是事如春夢了無痕,完全不留痕跡就叫做泯。因為一天忙到晚,腦子對事相感光,下一次再遇到這個人你就認識;同一首歌曲一天到晚聽到,四處在播放,久之不要看詞譜你就會唱了。這是耳根與聲塵相對所產生的記錄慣性,一生一世記錄下來,到了下一世就成為檔案資料,保存在藏識裏;一旦成佛,這藏識就轉為如來藏,如來藏可以供佛自由運用過去多生中累積的資料,而不被過去的偏去個性所困擾。上一世做過劊子手的人,這一世雖然不是劊子手,他偏喜歡看別人的脖子,因為慣性的影響力還在。

佛是離垢的人,他透過反省,早把偏去的性向和心垢完全清除掉了。

佛經上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直譯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既然是大智慧,那意思很明顯,絕非指小聰明而言。小聰明來自分別心,是所謂的鬼家活計;而大智慧則是離分別,毫無心機的,也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天真爛漫的赤子,是純真無邪的本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就事相而言,般若是一種大到沒有邊際的智慧,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一切理智的基礎。假使沒有摩訶般若,你連分別心都不可能產生,各位要仔細玩味這一句話,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的所以然,因為如果沒有生命,就不可能有知覺。因此摩訶般若就是我們生命的實質、生命的原態和生命的共相。

要恢復並保持這大智慧,就必須行深般若。般若的另一詮釋就是六祖所詮釋的禪定,真正的禪定才能正確地與般若相應。這可以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離執:由參禪、參話頭或直接傳心,在領受所傳付的心態時,便進入離執禪定,離開了外界的干擾和對外界的執著。以前每一秒鐘想念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呢,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昏沈,也不掉舉,只是一片空靈,沒想任何事物。別人講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聽以外,根本沒有用想,這就是離執禪定。得到這種禪定、保持這種心態的人,在逛人潮洶湧的西門町時,好像是在曠野荒郊一樣,入千萬人中如無一人相似,如果你能加深並保持下去,那就如同古德所講:成天穿衣,沒有掛著一根紗;成天吃飯,未曾嚼到一粒米了。當然不會去計較這是什麼料子?樣子做得怎樣?合不合乎時令?穿出去別人會不會笑?他沒這麼多分別心,這才是行深般若。

行深般若以後,一切就很單純了,只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並不影響做人的敦倫盡分,照樣可以做工作。如果帶兵,一定能夠打勝仗,所謂「輪刀上陣只此一念」,豈非定如山岳,勇冠三軍?

人到了離執禪定,前一分鐘的事到了第二分鐘就事如春夢了無痕,沒有蹤跡了,自然就活得逍遙自在,完全是解脫、安祥了。佛經有一個名詞叫正受,正受有兩種解釋:一是正確的感受。人活在這種感受中才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邪受——惡覺受。第二個解釋是真正的受用。修學佛法若是沒實際受用,那叫做乾慧,等同沒有水分的植物、脫了水的香蕉,根本不是那個味道。所以必須有正受,才能淺嘗到法味。如果問佛法是什麼味道?多數人並不知道,平素只是說空話,並沒有嘗到法味,好比實際上兩餐沒有吃飯了,卻說吃飽了一樣。像這樣的人,是不合乎誠敬信的尺度的。

我們要泯除一切事理,活在社會中,調和大眾,敦倫盡分,而不被事相淹沒、糾纏、纏縛住我們的道心,就只有行深般若了。

般若,就是一種離分別的心態,就是無住生心的離執禪定,也只有以這種禪定為基礎,才好進而修行。

我時常講,反省懺悔要在定中,也唯有在離執禪定之中,你才想得起來你要反省的,否則便想不起來。我告訴各位,當我進入離執禪定,進行反省時,清清楚楚地記起我兩歲時在地上爬,也清清楚楚地想起媽媽生我時的光景。倘能再進一步,很可能會發露宿命通。皷  各位只要真正得到離執禪定,做一番甚深功夫,專一無二、誠敬信地反省,說不定當下或三天、五天,就能反省到出生前的本來面目。若論發露神通,有的先發露天眼,那不是真正的神通,它仍然會退失;有的發露天耳,也還會退失;只有真正發露了宿命通的人,他的神通才是真的,才不會退失,因為他已知道了真實的自己。

禪定的第二個階段是去執:透過反省的方法而去掉你的執著,消除心的污垢。

第三個階段是無執:斷我、法二執,完全沒有執著了,當下就是大解脫,即是古人所謂

的桶底脫落——心垢、我、法都沒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到此地步,生命的基因,原本生命的狀態,最初的、最原本的、自他不二的自我就呈現出來了,當下就是證得真常。

所以如果不行深般若,就不能泯事,就會被一切事、一切外來的因素所干擾,就不得自在,心就不能保持安祥。所以一定要行深般若,這是要靠心去體會的。如果業障很重,這一生恐怕無緣聽到正法,必須是業障很淺,夙有善根,才可能聽到正法。我相信他現在就有了般若了。我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他現在心裏一點妄想都沒有。問他有什麼事?沒事;問他想什麼?什麼都沒想;問他睡覺了沒有?精神很好;這個就是摩訶般若抬頭了。

你要是能夠保持這個,縱然是一天忙到晚,也好像是沒有事一樣,在千萬人中好像沒有人一樣,這豈不是自由自在?這是佛的大慈悲,這就是安樂法門。不能讓被壓抑、被埋沒的摩訶般若抬頭,就沒有真正的安樂。

(三)淑世超世以隨緣

有很多禪者,像小說中的濟公活佛一樣吃狗肉、喝燒酒、到酒家去睡覺,那是矯枉過正,因為那時宋朝的人流行只管打坐,大都長坐不臥,一天到晚閉目合睛,顯得過於拘束、呆板,過於嚴肅而缺少一種活潑生動的機趣,所以濟公才現身說法,告訴人們修行不應該只修嘴巴和肉體,而應該保持光明磊落、純潔無邪的心態,能夠不污染自己的心,才是真修行。

濟公就是續指月錄裏的道濟,不過濟公傳把他演義化了而已,真正的濟公傳叫做「醉菩提本事」,大約只有兩三萬字,那才是真正古本木刻的濟公傳,實際上那是一種變態,不是常態,不足為法。

寒山、拾得說起來也並不代表禪,有很多西方人講新禪,看了寒山詩就標榜新禪,盲目的否定社會的價值標準,與存在主義一拍即合;穿著破爛的衣服,頭髮留得長長的,牛仔褲磨得發白,剪兩塊補釘再補上,褲管上棉紗破得像穗子一樣;台灣也有很多人效顰。像這樣衣冠不整,不修邊幅,而說是新禪,那真是天大的笑話!

禪是很莊嚴的。從達摩西來,到以後的歷代祖師,所住的寺廟都是律宗的道場。律宗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規規矩矩,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規則。所以禪不是吊兒郎當、玩世不恭、嬉笑怒罵,而是心超世而行為卻是淑世的,也就是敦倫盡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薩的形相,都是非常莊嚴,服飾、配件樣樣都很好,為什麼呢?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能莊敬,別人當然也會恭敬你。菩薩並不是虛榮心作祟才穿得那麼漂亮,而是為了人際關係的調和。我們讀金剛經「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到了吃飯的時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嗎?不是這個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過要持缽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們參禪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風範,不要跟某些邪禪一樣,頭髮不理,鬍子不整,香煙燻得鼻子發黃,那絕不是一個真正禪者的形象。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個規規矩矩,能夠調和眾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靈超世,把我們的智慧、情感,擴大到與法界合一。一個澈悟了的心,一個親自證得了宇宙真相的覺者,他的心是現量的存在,而不是一個時段,或一個空間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為是循規蹈矩的,這樣才能夠隨順世俗。

【書籍目錄】
第1頁:一、人生的使命 第2頁:二、向上的基礎——誠、敬、信、行
第3頁:三、解脫者的風骨 第4頁:四、禪的正行
第5頁:五、到達生命的圓滿 第6頁:六、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