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緇門崇行錄序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吳錦煌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緇門崇行錄序

僧問:「沙門奚事?」曰:「事道。」「事道孰為本?」曰:「德行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鈍以福修;沙門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為?」

有一位僧人問說:「出家人要做什麼事情?」我回答說:「在辦道、求道。」他說:「求道最根本、最要緊的是什麼?」我說:「是德行。」他說:「唉呀!您真頑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鈍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在求得智慧,有智慧就足夠了,要德行幹什麼?」

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獅子之乳,匪琉璃瓶,貯之則裂。舉萬鈞之鼎,而荷以一葉之舟,不顛趾而溺者幾希奚!

我說:「古人嘗說,德行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又說,立大志做大事的人,要先衡量自己的器質和識見,何況佛門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的妙法,豈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修成的嗎?

裝貯獅子的奶水如不用琉璃作的瓶子,那就會裂開;好比手舉著萬斤重的鼎,乘坐一葉小舟,幾乎沒有不翻跌淹死的了。

今沙門稍才敏則攻訓詁,業鉛槧如儒生,又上之則殘摭古德之機緣而逐聲響,捕影跡,為明眼者笑。聽其言也,超佛相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蓋末法之弊極矣!

現今的出家人,稍具聰明才智的,就專攻註解考據之學,和儒家書生一樣地致力研究典籍。聰明才智再高一點的,則零碎地拾撿古來祖師大德應機說教的機鋒語,來唱和自己,捕捉到的只是祖師的皮毛殘渣,據為己有的,乃是捕風捉影來的不實在的東西,反而受到明眼人的譏笑。這些人講起話來,句句仿佛比佛祖還要高明;但考察他的行為,比平凡庸碌的人還不如。末法時期這種壞現象,實在很糟糕啊!

予為此懼,集古善行,錄其要者,以十門羅之。何者?離俗染之謂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嚴,狂士之清也,攝身口意,是諸佛教,故受之以嚴正。嚴正繇師訓而成,師者,人之模範也,故受之以尊師。親生而後師教,遺其親是忘本也!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受之孝親。忠孝無二理,知有親,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慶,而我得優遊於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盡於上交,而惠乏於下及,則兼濟之道虧,故受之以慈物。慈近於愛;愛生者,出世之礙也,故受之以高尚。高尚,非潔身長往而捨眾生也,欲其積厚而流光,故受之以遲重。遲重而端居,無為不可也,故受之以艱苦。勞而無功,則苦難而退,因果不虛,故受之以感應終焉。

我很怕修行人落到上述這種地步,所以搜集古來善行的記事,摘錄重要的幾則,分成十大類發表出來。哪十大類呢?遠離世俗的污染才算出家人,出家首先要講到清高樸素,所以第一類善行是『清素』。但清高而不嚴肅,變成狂狷之士的清高了,學佛的人必須要收攝身口意三業,才能成就,所以第二大類善行是『嚴正』。嚴正的行為要靠老師的教誨才能秉持不誤,老師實在是作人的模範,所以第三大類善行是『尊師』。有雙親生養你,長大之後才能接受老師的教導,遺忘其雙親而不孝是忘本啊!且戒行律儀雖然很多,但最要緊的還是孝順,所以第四大類是『孝親』。忠臣出於孝子,忠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親情,不知道有君恩,乃是自私的行為。書經上說:『一人有慶,萬民咸賴。』有了君主的德政,國泰民安,才能出家,清閒自在地遊於山水林泉下,君主的恩惠實在大啊!所以第五大類是『忠君』。但是忠道較偏於對上級的交往,缺乏對下級恩惠的施予也是不對的,必須兼顧到貧困的人,所以第六大類是『慈物』。慈和愛很接近,出家人產生愛染,是修道的一大障礙,所以第七大類叫『高尚』。但高尚不是要孤芳自負,遠棄眾生,一方面還期望修行人能先充實自己,功夫高深了自然才學德行的光芒就四射,所以第八大類叫『遲重』。為遲重而隱居,清閒無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第九大類選『艱苦』的善行。有人怕勞而無功,不再艱苦卓絕,退了道心,其實因果感應是絲毫不爽的,所以第十大類取『感應』的善行做結束。

十行修而德備,則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後佳種投;心醇矣,而後至言入。無上菩堤,庶可希冀。不然。一鄙夫耳!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彌多,障彌重,將安用之?」

以上十種善行都修齊了,德行才算完善,方堪任修習佛法的人才。好比地質改良肥沃了,然後可以播種好植物;心地精純了,然後至理銘言才能信解受持。至高無上的菩提大道,庶幾可期望成就。不然的話,只能算是一個鄙陋的凡夫而已!

做人的道理都做不好,哪能學佛?縱使你根器利,多智聰,反而有害。智力愈高,障礙愈重,修行愈不易成就,這種無德行的人,怎麼能出家修行呢?」

僧云:「吾法一塵不立,十行何施?」

予曰:「五蘊紛紜,四大叢遝,何謂無塵?」

僧云:「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予與一掌曰:「學語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

僧無對,色然而起。

予笑曰:「蔽面塵埃,子何不拭?」

我說完了這些話,這位禪師又說:「我修的妙法一塵不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十類善行將施用在何處?」

我說:「明明色、受、想、行、識五蘊熾盛紛擾,地、水、火、風四大繁複遍漫,怎麼說是無塵呢?」

他說:「四大本來空相,五蘊本非實有。」

我給他一個巴掌,說:「目前學古德的口語,用表自己的見地的人,實在太多了,您回答的不中肯,再用您自己見地境界的話回答看看。」

這位禪師無法再回答,很不高興地站了起來。

我笑著說:「您老現在滿面怒容,正是四大五蘊蒙蔽在臉上的塵埃,您為何不擦掉呢?」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無妄談般若,自取殃咎,無醉於虛名。修其德,殫其精誠,以致力於道,力極而心通,然後知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夫是之謂真慧。願吾子究心焉!

出家人要注意啊!登高要自覺渺小,切莫自大,不要妄說般若,濫解性空,自找禍殃。也千萬不可沈醉於虛榮的名利啊!好好地修養自己的品德,竭盡精誠之心,全力去辦道,竭盡心力,大死一番,久之自然心開悟達,然後才能真正體會到不撇棄萬行,但也不受染一塵;終日不著空,但也終日不執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義諦,這才是真正佛門的智慧啊!但願出家人要用心參究一番。

予未聞道,兼薄於德,今為此書,為務救時弊,而酬佛恩耳。明達之士,苟不因人棄言,幸展轉以告夫禪者!

萬曆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門宏識

我很慚愧尚未體會無上大道,加以德行淺薄,寫這本書,主要目的,在求能挽救目前出家人的大毛病,用以報答佛恩而已。明智達理的人,如蒙不因我淺薄而棄置我所說的話,還希望展轉流通,告訴那些修禪的人。

萬曆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門宏識

【書籍目錄】
第1頁:弁言 第2頁:緇門崇行錄序
第3頁:清素之行第一 第4頁:嚴正之行第二
第5頁:尊師之行第三 第6頁:孝親之行第四
第7頁:忠君之行第五 第8頁:慈物之行第六
第9頁:高尚之行第七 第10頁:遲重之行第八
第11頁:艱苦之行第九 第12頁:感應之行第十
第13頁:緇門崇行錄跋 第14頁:附溈山大園禪師警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