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維摩詰經別記 太虛大師講述

維摩詰經別記 太虛大師講述

七 不二門品記

[日期:2011-01-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不二門品記

甲、釋法門  一、法之門:法非門,依此能通之法,通於所通之門,故曰法門。略述四義:1.如依名字言句顯其中意義道理:能詮名字言句,顯所詮意義道理;意義道理所詮之法,由名字言句能詮之門而得顯,此明所詮而言法門。2.由所顯明意義道理,依之而如實修行:行由理起,理為行依。以所依如實之理為法,以能依如實之行為門。此明能所依而言法門。3.依所修如實之行,引發無分別根本妙慧:依行引發正慧,慧由行引,以能引發之行為門,所引發之慧為法。此明能所引發而言法門。4.依般若正慧得親證真如:以能證之般若為門,所證之真如為法。此明能所證而言法門。二、法即門:前來重重所談,依能一邊皆門也;依所一邊皆法也。如依名字言句顯道理意義,由道理意義而發起修行,由行發智,因智證如,皆具能通所通之義。反此例而言,亦可謂由親證真如而發智,因智而導行,有行必依理,顯理須言句文字;故無一非法也,亦無一非門也。言法即門,言門即法。

乙、釋不二  欲了不二,先了其二,二若不了,云何說不二?一切法相,皆有對待,有對待者,非不二也。如言假,則有實與之對;乃至有無、垢淨、聖凡、因果、依正、主伴、生佛,莫不皆然。總而言之,凡為思想言語文字聲色,均非不二,不離於相對待故也。設言是真,轉面即有非真與之對。待顯其真,即遮其非真,是真則非非真。假使無是非相對立言,是真者奚啻諦無言?故說者、聞者,均不踰是非之埒也。今所言不二者,絕是非對待。並不因有對待外,而立絕待為不二;若立絕待為不二而謂非對待者,是亦百步五十步耳。如言一則有非一在,若立絕對即非絕對在;而所立之絕對,恰與非絕對相待;雖言絕對,依然是二。然則必如何方為不二?不二者、不過不二而已,非唯一也,非非唯一也。所謂絕是非,離分別,超言逾思。

丙、釋不二法門  一、不二法之門:要通不二法之理,須以不二法言句文聲為門;欲修不二法之行,宜依不二法之理為門;要引發不二法之智,須依不二法之行為門;欲證不二法之真如,宜依不二法之妙智為門。二、不二即法門。一切法皆門也,無法而非門。一切門皆法,即無門而非法。深一層言:一切法門皆不二也,一切不二皆法門也;一切門皆不二法也;一切法皆不二門也。不二也,法門也,皆迥絕言思,本來不二!語欲言而辭喪,心欲思而慮亡也。

聞聲見色,一切諸法之相,各有五種:所謂自相、共相、差別相、因相、果相。何為自相?非比量智知,非分別識識,即諸法實相。何為共相?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分別,比量所知,即諸法之假相。如眼見白色,心起白想,不起非白想;但是心想之白,非眼識現所親見之白,惟是白之意義。然心想之意義,非見白方生,早儲心想間,故眼一見白,心想便發白之意義。故言心想之白,非親見之白。況意義之白,概括十方三際之所有白色,屏絕一切之非白色;故意義之白,是心上共通之緣影,非白之自體,是曰共相。然當親所見眼識現量之白,不落言思。凡言說所及、思想所到,均是共相。於言思上,求白之自體,終不可得。諸法實體自相,離言思相,故假智假詮不得諸法之自相。凡夫、二乘不明此理,於見聞覺知共相境上,執為實法。迷真逐假,故有對待是非,亦名為二法。故凡見聞覺知之境,皆是意義思想上諸法之共相。如承前言意義之白色,括諸法之白在內,不外哲學上所謂『概念』。然有肯定白,必有否定非白,由否定非白,而顯肯定之白。如因明三支量上,立同喻異喻:同喻即是肯定,異喻即由否定異喻一面,反顯肯定之同喻,以成立其前二支。是知共相法,任若何善巧之言思,以由分別心等流而出,總是二相,非不二相。知得共相是二,二相本空非有,由二而入不二,即於共相上得自相;非於共相外另覓自相,所謂二即不二。差別相者:凡夫之人,於意義法上,起大小好醜之想相;如此白非彼白等。良由昧諸法自相,於共相執實。於是是是非非執著生焉。於意義上,何啻執龜毛之重輕,執兔角之長短!何謂因相?妄度諸法之由來,如言龜毛、兔角,因何而生。何謂果相?妄度諸法之實相,如於龜毛兔角,因昔有所因,今有所果也。五種相,言思所及者四,即共相等。言思所不及者一,即是自相。法法實體,絕言絕思,亡知亡照,豈有一相?豈有非一相?一非一俱不可得,故法法皆不二。能了達此,則一法能攝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攝,是為入不二法門。所謂一切法皆不二也,無一法非不二也,即此言思亦不二也。

況夫菩薩修行,其原始要終,皆為眾生;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故一悟我空之理,親證真如不思議根本無分別智,所謂菩提心為因。不離真如不思議如理智,即發不思議後得如量智,悟諸法空之事。是以不著真如之空理,起即空而有之妙行,鑑機照物,度脫眾生,觀一切眾生如一子想,所謂大悲為根本。以大悲故,和光同塵,起妙方便,曲權善巧,誘開凡愚,宏法度生;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捨眾生。經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又云:『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眾生故』。無不由同體大悲中流出,起方便妙用,所謂方便為究竟也。木村泰賢曰:『佛家言有,經過空之極點成有,非同凡外之執幻有為實有,未經過空之極點者可比』。此與良足信之。菩薩所行大悲妙方便,從如理智發出如量智,任運上求下化,不落思議。物我同根,自他一體,咸是大總相空空中幻現有有。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無有相,無無相,無分別,無無分別,乃至十法界聖凡、染淨、因果、分別戲論、諸相差殊,皆性空海中幻現泡沫耳。能如是實證體會者,方可於『逆流驚湍上立足,石火電光裡安身,十方諸佛把臂同行,歷代諸祖共鼻出氣』矣!

(象賢記)(見海刊五卷八期)

(附注)原題:聽太虛法師在光孝寺講維摩詰經雜錄九則;末二則編入雜藏酬對編,今改題。

【書籍目錄】
第1頁:一 明經緣起 第2頁:二 佛國品記
第3頁:三 方便品記 第4頁:四 弟子品記
第5頁:五 菩薩品記 第6頁:六 問疾品記
第7頁:七 不二門品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