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慈舟大師事蹟 道源法師等著

慈舟大師事蹟 道源法師等著

敬悼慈舟老法師

[日期:2011-01-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源法師等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敬悼慈舟老法師

續明 

三年來,掩關於靈隱、福嚴二寺,讀經自省,於一月二十八日期滿出關。念出家學法以來,親炙知識,面承法乳,而現居臺灣者,唯印順導師與道源法師二公而已。故出關後,前往基隆海會寺禮謁道公法師。甫坐定,道公即以慈舟老法師於古曆丁酉歲十一月十七日在北平安養精舍示寂之消息相告。惡耗初聞,不勝驚懼!繼而思惟「世皆無常」「生者必滅」,而慈老以八十高齡,處生靈塗炭之域,魔強法弱,感傷必多,而適於彌陀誕日,入般涅槃,心中復不禁為之欣慶。因慈老生平,雖以持律聞名,然「行在淨土」「願生西方」,尤為拳拳服膺六時精修而無時或忘之志。今適於此日示寂,足見其功行不虛,所願圓成。故立即轉悲為喜。道公因談及紀念追思辦法,囑就所知撰文用彰盛德以示哀思。

回憶予聞戒於慈老,與聞教於道源法師,略相同時。在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間,慈老於北平東城淨蓮寺創立法界學院,道源法師輔佐之。時予就讀於西四廣濟寺弘慈佛學院,院中初禮請慈老講四分戒本及戒相表,繼請道源法師講五教儀、起信論等,因兩寺相隔十餘里,每周到院授課二至三次,每次一小時,故雖於數年間,親承法益,然未能依止共住,面奉棒喝,加之彼時年幼,昏噩無知,故於慈老生平之盛德慧業,所知甚少。雖然,至今睽違近二十年,每於閱讀律部或與同道研討有關戒學中事,腦際即泛起慈老之音容道貌。予多年來,雖未專攻戒法,而於出家本位之生活,尚大體保持清淨,未曾淪沒,不能不說是慈公老人之賜。近年於掩關期中,泛覽三藏,備覺如來戒法,不但關係四眾弟子之昇墜,佛法之住世與否,亦端視戒法有無奉行而定,故於諸律典,曾三致其意,而略能確定個人行己化他之目的。凡此,均係於早年親近慈老所得之一點影響,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由此觀之,人於青年期中,擇師學法,屬實重要。寄語諸為師作弟者,於諸青年學子,應特別注意佛教基本律儀之學習。慈老數十年來,以戒學自行教他,力竭聲嘶,不遺餘力,惜時值法末,律學掃地,僧風萎頓,積重難返,致不能蔚成風氣,克振如來之家聲,殊堪嘆惜!然默察佛教之衰敗與混亂,無不導源於律制之廢墜,故今後欲談佛教之振衰起弊,捨嚴淨毘尼,端莊僧品,必更無坦途可尋!此雖為佛教知識所共言喻,然求其身體力行,數十年精勤匪懈,以身作則,不騖世譽,自予學法參方以來,尚僅見慈老一人!予於慈老之嘉言善行,所知很少,自有諸先進法師廣為介紹,僅就個人印象中所憶及者,略舉二端,公之同道,俾知所取法。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學佛以解脫生死為目的,凡學佛人無不知之、言之,然求其真切踏實,出之於自心灼見者,恐千萬人中難得一二。只有將此一念心,認識得更清楚,才能曉得學佛是怎麼回事,也才知道出家是為甚麼,而學佛向道行道之心,也必因此而油然昇進。倘將此一念心常罣在心頭,則荏苒光陰,姑息自已,貪慕虛名榮利之念,必自然銷殞。代之而起者,則必是:精誠苦到,寸陰是競,唯道是務。古德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即為真切踏實認識「生死事大」之明證。吾輩僧俗,向道之心不堅,行道之心不切,皆因未能正見生死之可厭,將大事看成無事,甚至看成可樂著事,由此而弁髦戒行,曠廢覺業,佛教真實行人之不易見,即係未將此一念心真實提起。慈老生平講教,宏律,持戒,念佛,日無虛度。每講經律至生死病根處,常悲愴慘惻,聲淚俱下,其真誠懇切,聞者莫不為之動容。記得慈老於弘院講畢四分戒本後,一時同學效行之風甚盛,如錢物說淨,非時不食等,均群起力行。慈老亦深為感動,雖身年衰邁,亦不辭隆冬酷暑,按時蒞院講授。每逢慈老蒞院之際,同學無不肅穆端莊,恭謹逾恒,其戒德威嚴,感人如此!慈老生平志行,嘗攝為四句,即:宏華嚴教,持比丘戒,行淨土行,修法界觀(大意如是,原句已不復記憶)。然據曾依止慈老而住之同學說:老人雖宏華嚴教,修法界觀,然日夜六時,均專注律淨,以冀了脫生死大事,即經律註疏,亦不暇細覽;而自律尚嚴,不苟言笑。凡共住之學僧、言行舉止,少有粗忽,必嚴厲呵斥,經常告誡學人,勿愛好外典,世諦文字,其語懇切至誠,學者雖別有苦衷,亦無不為之感動。即一般護法檀越,入寺有不合佛法處,亦厲聲正色,加以校正,不少寬假。「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慈老真可以當之了。

二、如實說法,不趨時尚:今去聖時遙,淳風久替,僧俗信解,日趨虛糜!只求快口悅耳,不顧佛法之真偽是非。甘言蜜語,不知迷誤幾多大根眾生!每觀古德說法度人,皆率由純真,單刀直入,斬釘截鐵,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決不阿附世尚,曲順人情。而真心流露處。每能驚天地,泣鬼神,凡親承面領者,皆能當下得益。慈老之說法度人,頗得此古風。每講經戒至與時尚相迕之處,莫不撫然嘆曰:「十日賣不掉一擔真,一日能賣掉十擔假」。其意若曰:講真實佛法,不免忠言逆耳,無人歡喜信受。若虛飾文詞,談玄說妙,反競共讚善,坐無虛席。譬如假貨暢行而真貨滯銷。世人之缺乏慧目,一至於此,殊堪浩嘆!故此語是真能道破近代學佛之病根者。而慈老生平自行化他,皆率由直道而行,決不阿時取寵。嘗謂:寧可十日賣不掉一擔真,決不願一日賣掉十擔假。記得慈老初抵北平(民國二十五年冬),適值法源寺傳戒,戒和尚現明老和尚以下,均仰慕慈老持律之名,堅請於戒期會中講戒。本來,中國戒法,自南宋以來,即已失傳,嗣後迭經編訂,勉維戒法授受於不墜,於保存出家制度,住持像教,功不可沒。然若云如法清淨,受戒得戒,按之律制,則大有可商量處。慈老既持戒講律,逢此等場合,亦殊有難以講授之苦。若曲順人情,則必違悖經戒;求符合經戒,則必違逆人情,二者不可得兼,得失取捨,全視當人之自擇。慈老則選擇後者,寧可違逆人情而輟講,決不出一語而有悖經律。當時戒場中大小戒師聞慈老講戒,莫不啼笑皆非,咸以傳戒法會,經慈老一講,不啻成為反傳戒法會,則今所傳者何事?所受者又為何事?因多有主張停講者。戒和尚現明老和尚獨敬重之,不為眾言所動,每日依舊按時迎請講授,乃至於圓滿。並於戒會事畢,敦請慈老赴弘慈佛學院講律。有慈老之賣真而不賣假,復得現老知自賣假而不拒真,在末法中,皆為難能之事。由此一端,可以想見慈老生平之風格與作略。當此教風萎糜不振之際,此等剛正不阿氣度,殊堪時賢取法。

慈老生平樹教化人之事跡甚多,唯生平崇尚力行,不務文字之虛飾,故其盛德慧業,除少數曾依止親近者,得略知梗概,外人知者不多。今此所言,僅就予耳聞目擊而能明記者,略述如上,其他懿言嘉行,不可勝數,因非予所知,則不復一一,尚希讀者讀他篇以實之。

【書籍目錄】
第1頁:慈舟上人之應化事蹟 第2頁:敬悼淨宗第十四代祖師
第3頁:慈舟老人與我 第4頁:我與慈舟老法師一面之緣
第5頁:追念慈舟上人——在臺北十普寺舉行追念會講詞 第6頁:追思這一位當代的律宗尊宿
第7頁:我親近慈舟老法師的經過 第8頁:敬悼慈舟老法師
第9頁:略述親聞慈舟大師數事 第10頁:親近慈舟上人之因緣及其見聞
第11頁:我與慈舟大師的一段因緣 第12頁:慈舟大師生西後紀念之報告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