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 法尊法師譯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 法尊法師譯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日期:2011-01-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尊法師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卯二、說證彼方便二種靜慮。

如前所說,已善成就幻身者,為令身中生起勝義光明故,更須勵力。其中須說,現證勝義光明時,內外二種證菩提之理,及以前先修整持,及隨滅二種靜慮之理。前者已說。故此當說二種靜慮也。此如第四次第云:「得教授弟子,次學二瑜伽,謂整持次第,及如是隨滅。從頭乃至足,幾時至心間,瑜伽入真際。說名為持整。諸動不動性,先令成光明,後我如是作,是隨滅次第。如鏡上氣息,周匝遍收攝。如是瑜伽師,數數入真際。」攝行論亦云:「如是現證一切空已,由此次第緣二種靜慮。其次第謂,如淨江湖中所浮大雪團,瑜伽師常思,如是漸隨滅。當觀鏡上氣,漸次消散盡,此持整次第,亦應如是觀。」其言已證第四空,與緣二種靜慮者,是說前述二種菩提及二種靜慮。言「得教授弟子」等二句,亦是說已得教授,善學習者。其持整者,謂自頭下攝,及自足上收,最後俱至心間,故云:「幾時至心間。」黑行師說:「從頭至足,收入心間種子。彼收入明點。點收入空。」如是收入心已,則瑜伽師入於光明真際。「如鏡上」等四句顯示彼喻。謂如鏡上,吹以氣息。彼自周圍,收入中央。如是自身上下前後左右皆收入心中也。隨滅者,謂先將情器收入光明,後將自身收入光明。言「我如是」者,黑行師說,如持整而作。是為善說。言「數數」者,義謂彼二須修多次也。隨滅之喻,謂如湖上所浮雪團,漸次消化。此處卡師雖譯為點,然舊譯為善。自蘊漸次消滅,二者俱有。唯先有無收餘情器,是其差別。隨滅名義如說可知。無畏師說:「整謂自身,以空收持彼,故名持整。」實是使身入光明而持也。由二靜慮收入心間為究竟處,而證勝義光明者,乃聖父子,最勝意趣。此中因相,前已多說即當了知。此收攝次第所緣中,雖未明說,收攝風息。然作彼所緣應知實際即成無上攝風次第。如四天女請問經云:「恆住心中央,盛光明熾然,乃至於九次,從額至足心,唯收入彼點,安住於臍中。」額謂頭部,乃至足部,皆當收入心中明點。安住心間蓮花蕊中也。以是當知,語遠離時,修三種命力,皆是於心間收攝風息與菩提心,引發四空之方便。由修彼之力,故此時所緣收攝次第,亦能將風及菩提心收入心中令入光明。故得幻身者,修入光明之方便,說二種靜慮,即此理也。又不僅彼,集智金剛續說,須與外印等至。彼之作用,與此相同。其說由二種靜慮,使幻身入光明者,亦是於心間數數收攝風心,引發四空。由修習力,證勝義光明時,幻身亦隨消滅。證幻身者,修二種靜慮時,瑪派諸師,雖未說修三金剛之三重薩埵,廓師教授,說修彼三,乃第十一品本釋之義。是續疏中義,由教授顯出。極為善哉。此如根本續云:「住諸佛壇中,自身住毘盧,心中想嗡字,於咒修神識。滅金剛心性,若時彼生起,持諸佛勝德,如如意吉祥。住諸佛壇中,修不動金剛,心中修吽字,心住為明點。住諸佛壇中,善修無量壽,心中想啊字,金剛住明點。此勝三昧耶,修三堅金剛,滅三昧耶智,當得佛悉地。」此言「佛」者,如云「佛陀謂了解」。謂所了解,所知曼荼羅,即三界之身語意也。彼中者謂彼自性。住彼者,謂勝解為自己之身語意體性也。言「住毘盧」及「修不動」、「無量壽」者,謂二身無別,即修毘盧。二心無別,即修不動。二語無別,即修彌陀也。如是修三尊三昧耶薩埵已,於彼心間,修嗡啊吽三字者,即修智薩埵。咒謂於嗡字,神識即三摩地薩埵明點。及於吽字,三摩地薩埵即自心成明點。並於阿字,三摩地薩埵,金剛即自心,住為明點。如是修行之瑜伽師,為令自心,入於滅金剛光明中。即所修明點亦令清淨。若時生起究竟光明。爾時任持即修成諸佛之勝德。如能滿足一切心願之如意寶珠,及具足二種資糧之吉祥也。此修一切有情之身語意三金剛,與自身語意三業,無二無別者,乃勝三昧耶,勝過於生起次第。故誰了知,任持滅金剛光明之教授,發生妙智,彼即當得,諸佛即諸蘊之成就,謂離此凡身,當得甚深廣大之智身。是燈明論所釋也。此說得幻身者,為令自身語意三業,入光明故,先修身金剛,次修語金剛,後修意金剛三重薩埵已。非僅前二薩埵,即所修三摩地薩埵明點,亦令清淨入光明中。三摩地薩埵,三明點者,謂短阿字。其所置處,謂三角形明點中。是廓派所許也。其後,續云:「金剛住空界」等,說修三金剛。有謂此乃說修隨滅。前者為修持整。然論說即是前義,後更以餘相顯示。故應知前文,即分持整與隨滅二義也。其修法,謂從心間種子字放光,三昧耶薩埵,自頭往下,自足往上,漸次收入心間智慧薩埵。其智薩埵亦漸收入三摩地薩埵不壞點短阿字。彼復攝入光明,持心不動。二種靜慮相同。其隨滅,先將餘情器收入光明之法。如燈明論云:「於動不動法,作康字虛空,以隨滅次第令成無事。自亦漸次攝入。由如是修,則金剛智與虛空等。三重薩埵體性,成為一體。康謂光明。」跋曹與卡師,譯為「由隨滅故令一切不現,漸令彼入自身。」故是從自心種子放光,遍照一切情器,化成光明。令彼光聚漸入自身都無所現。通執雖是頂上修嗡字,喉間修阿字。此處說三字,均於心中修之因相。如前所說。拉彌師等,說從臍中所布輪轂諸字收放者,非是論義。此之勝利,說離凡身得智身者,雖已離凡身,別得幻身之智身,然先未得離凡身之雙運金剛身,今得彼身,故不相違。五次第論云:「如幻三摩地,由真際清淨。」攝行論亦云:「其世俗諦,由勝義諦,令清淨已。」燈明論亦說:「由二種靜慮,令幻身入於光明。」此處則說,所修三金剛身,入於光明,應成相違。以幻身是金剛持身故。莫作是思,所成就之幻身,雖是報身金剛持身。然將彼所修三金剛化身,數數攝入光明。由修彼故,現證勝義光明時,則其幻身,亦如彩虹於虛空消滅故。其由勝義光明清淨風息所成之身,勝義光明現在前時亦不消滅。其由譬喻光明清淨風息所成之身,則不相同。是其差別。

此中若未由二種靜慮及依明印,數數現起第四空時之大樂,與究竟真理之空性,合為能緣所緣而修。僅於收攝風心次第所起四空,任何修習,終不能證勝義光明。故須善巧樂空和合之理。又彼清淨粗顯二相,雖數現起如黎明時潔淨虛空,然不能滅微細二相。其能緣大樂,與所緣真實義,乃至未成一味現證空性。則其幻身非於光明清淨。皆須善辨此等差別。若未善別彼義,則尚未得心遠離時初自最低現起三空,便以為得,真心遠離。其後意前,現起澄淨明顯如虹天身,便以為得真實幻身。次由修二種靜慮,將彼清淨,如淨虛空,消滅現行執著,得堅固時,便以為得真實光明。其後現起天身,便妄計為得真實雙運也。若將此等攝入心遠離等四次第之隨順分中,不分真假,雖可立彼等名。若計彼為五次第中,真四次第者,則全未能以究竟教授,五次第論及攝行論之寶鑰,啟本釋諸續之關鍵也。以是當知,本續、釋續、及聖父子論中,多分是依正所化機如寶補特伽羅,說彼究竟前道,及學彼已趣入後道之理。先應善知,彼身如何生起之理。次於無斯功能,餘四補特伽羅,別如現在補特伽羅修時,如何發生隨順前道之理,須善分別。不可將一切五次第隨順證德,與真實五次道,妄執為一也。

如是由二靜慮多修習故,若得臨近現證勝義光明之相狀。則於中夜灌頂,黎明開示教授,定當現證勝義光明也。

卯三、說彼異名及諸讚頌。

以俱生樂現證真實義之勝義光明,有多異名,謂曰光明,及一切空等。第十二品中,六如來說為菩提心。餘無上續云:「超過修諸支,離尋思分別,亦出諸韻點,此是勝壇輪。」攝行論云:「總之,八萬四千法蘊中,言義難解,名稱無定之語,皆是依勝義諦而說。」如是說者,是為斷除,於諸異名執有別義之執著故。第二次第亦云:「諸經諸續中,凡顯示實性,皆依一切空,彼未說餘義。」謂諸經續中,凡宣說真實義者,一切皆說一切空光明,未說餘義。此所說義,謂多有不說大樂智,但說真實義者,故非彼一切,皆說俱生樂證真實義之光明也。然除彼智所緣勝義光明,及大樂外,說以餘智證真實義之光明者,意謂波羅密多品宣說真實義諸經,及下三續部,亦皆宣說。如斯光明,是為總義之光明。其由大樂證真實義者,如其所應,是秘密義與究竟光明。故與真實義同一味轉之智,有是否圓滿次第智之二類也。

如是弟子,於二種證善提,與彼方便二種靜慮教授,及光明異名,斷諸疑已,對如是宣說之師長及教法,讚頌之理,謂舒顏合掌,如第二品所說:「希有佛陀,希有法,說法更希有,真義清淨義,敬禮菩提心。」如是讚頌。二希有者,如其次第,依世俗諦與勝義諦稱讚。第二句義,由說二諦雙運稱讚。真義謂光明。由彼清淨義謂清淨天身。敬禮成就如斯功德之大金剛持也。此即表示,說餘次第之法後,亦如是行也。

寅三、說餘道後亦生彼次第。

宣說光明教授之後,攝行論云:「由此次第,一切如來彈指警策,釋迦牟尼世尊,起不動三摩地,坐菩提樹下,於半夜時,現證光明。起如幻三摩地,為眾生說法。從此時起,乃至正法住世以來,師師口傳。」卡師譯為:「以如幻三摩地起,為所化眾生,轉正法輪。」言「此次第」者,攝行論中,先說於夜半灌頂,黎明顯示教授。或指其前無間所云:「當授般若及智灌頂。」義亦相同。第二次第亦云:「故從淨光明,現起三種智,持三十二相,具八十隨好,備一切種勝,次得一切智。」說無上咒部,以自道成佛之理後,又云:「如大遊戲經云:釋迦牟尼佛,初欲成菩提,意謂由大空,便能得佛性。於泥漣河側,住不動三昧。時勝空金剛,充滿如麻殼,彈指同一音,警策於佛子。此靜慮非淨,不能得究竟,當緣彼光明,最勝如空際。獲得光明位,當生極喜身。極喜金剛身,得一切自在。聞如是說已,即捨不動定,佛子於中夜,即緣真實義。」又云:「一切空、希有,淨明廣大智,唯由師長恩,次乃得見彼。」又云:「由金剛喻定,明相初現時,水月陽燄等,眾幻德莊嚴。住於菩提藏,降伏諸魔軍,釋迦王善得,無上真實智。救護利生故,宣說此真理。」此說於波羅密多大乘道後,以無上道成佛之理。卡師譯為「從彼淨光明」。又云「如是大乘經依云」,此後者尤善。義說如自道,由光明、雙運成佛。如是餘道之後,亦當以彼方便成佛。非是引經,證前說故。釋迦牟尼等六句,說釋迦牟尼,欲以大空成佛,便於泥漣河側,住不動三摩地。唯此是大遊戲經所說。非說其餘「時勝空金剛」等,亦彼經所說也。言大空者,五次第論疏雖有說為近得者。然彼經說住第四靜慮遍空三摩地。指彼最善。彼亦名不動三摩地。攝行論中,僅說:警策釋迦牟尼。「時勝」等四句,說住河側時警策也。攝真實經,僅說「一切義成菩薩,坐菩提樹下,諸如來警策。」未明了說,為色究竟,抑為欲界。金剛頂經說,是色究竟厚嚴佛上。一音警策者,謂「此靜慮」等四句,謂前靜慮,不能淨一切障。不能證得最究竟道。故當緣彼光明也。次四句勸令現證成就八種自在之雙運金剛持位。策發之理,卡師極顯。攝真實經說警策時,僅云:「未證一切如來真實一義,唯修苦行,能成佛耶。」此論所述警策之理,及策發後證果之理,攝真實經與金剛頂經皆未曾說。故是引餘無上續中所說者也。「聞如是」等四句,與攝行論說「起不動三摩地」,至「現證光明」。二義相同。故是住河側時策發,從彼起後,坐菩提樹下,於半夜時,依印灌頂,現證光明。「一切空」等四包,即廣明「緣真實義」也。「由金剛」等四句,說黎明時得無學雙運身。「住於菩提藏」二句,明降魔。「釋迦」等四句,明得果已,為他宣說真理也。辨業論亦云:「縱經無邊劫,施頭珍寶等,未淨明相故,不得菩提果。縱經無邊劫,如是戒忍等」,後二句如前。「縱經無邊劫,咒身三摩地」,後二句如前。「清淨三明相,一切智無礙。」其中初二頌,說波羅密多乘,次一頌說唯生起次第,及下三續部道,不能清淨三種明相,故不能得無上菩提。意謂三明相時,有二相錯亂。乃至未淨二相錯亂習氣以來,彼必不能畢竟滅盡。故欲畢竟滅彼,須修俱生樂證真實一義。此除無上乘外,非餘所有也。解脫點論亦云:「雖釋迦牟尼,修集無數劫,由未證此義,於泥漣河側,住無所有定,時一切如來,遮彼頑空心,為說深明淨,無垢如虛空。中夜如悶絕,修真至黎明,剎那證真理。」與前二論相符。註解中謂「無所有,即頑空。由俱生阿遮利耶加持,猶如悶絕,乃得真理。」阿遮利耶,說即明妃。教授穗論亦云:「應言最究竟時,亦定依此方便,如釋迦尊,住菩提樹下,為證菩提,於中夜分,必待盡虛空界諸佛傳授般若灌頂。及如唯此世尊,從勝點佛母,於金剛藏,傳授灌頂。皆可廣說。諸了知教授者,即當明了此差別。」歡喜金剛續云:「現起熾然鬘,晃耀曼荼羅,金剛藏灌頂,鉤召勝點母。」是為第十地菩薩,依真實明妃灌頂之根據。

若謂波羅密多大乘說:若於色界色究竟天未先成佛,則不示現於欲界成佛事。又說:釋迦尊,無量劫前早已成佛。建立次第論說,一生補處菩薩,不以報身,利益人趣,為任持化身故,示現入胎。故於大遊戲經所說示現苦行等前,釋迦牟尼,早已成佛。此說修波羅密多道後,以咒道成佛,是於河側行苦行後,云何通耶。答曰:修波羅密多乘道後,先於色究竟天,依報身成佛之最後有,與復於欲界依化身成佛之最後有,二時俱有,如前策已,真實成佛,與示現成佛也。是故後者,雖非先未成佛今方成佛。然如是說者,是顯波羅密多乘第十地最後有身,總須生起密咒之道,方能成佛也。

金剛鬘經疏說:「一切義成菩薩,由諸佛化現曼荼羅,傳預備法及四灌頂後,開示三三摩地,百部身遠離,及五次第教授。於中夜分成佛。黎明降魔。」此中後者,與五次第論、攝行論,二俱相違。其前諸義,亦與僅說光明及雙運教授,未說餘者相違。廓派諸師,說波羅密多道,能至第十地。彼即代替生起次第,乃至心遠離。如五次第論云:「由初業加行,能得第八地,得三種明相,善住於十地。」故波羅密多之最後有,可從幻身起修。於初夜分傳密灌頂,現證幻身。中夜傳授第三灌頂,現證光明。後夜傳授第四灌頂,現證無學雙運。許一夜中便得成佛。彼說波羅密多乘後,入咒之界限,謂第十地。彼復有一生所繫與最後有二類。此是後者。由說一夜成佛,即可了知。傳入之理,非棄自道而入。是於彼道上,更加咒道也。所加添者,生起次第至心遠離,此不須生,如廓派所許。亦不須第三次第幻身之因相,由說初即入無上部之補特伽羅,為證光明故,須先修幻身之因相,即可了知。既傳第三灌頂,則亦表示第四灌頂。故唯傳彼二灌頂。傳第三灌頂時,先起明增得三,次由近得入於光明。微細二相皆悉清淨,便證勝義俱生。雖此菩薩始從初地便證法性。然先未以俱生大樂現證空性。此起彼德。次說由修彼義,於黎明時,如幻三摩地,成就水月等幻喻所表身者,謂由勝義光明俱生智,與彼所乘風,而成無學雙運清淨幻身也。波羅密多乘,始從初地,即得相好莊嚴身,次於諸地漸轉殊妙。最後以彼規,雖得有學究竟相好。然無上規,唯由彼相猶不能得無學色身。由此因相,故於彼前,仍須發起,彼身所從成之不共修事、光明智及風。若知此者,則已善知,第三次第,與有學雙運時,離粗異熟身外,修不修幻身也。彼即顯示乃至未修以俱生大樂現證真實義時,必不能得斷盡所知障之法身。乃至未從勝義光明所淨風心,修成幻身,必不能得無學色身。故樂空和合、與修習幻身,乃無上乘之究竟心要。及顯彼二,即二身之不共因也。

此中第三灌頂依印而修,即代替密行。故不須修餘三行之理,由前因相,即能了知。如是此中,未先傳授瓶密灌頂,即傳後二灌頂。未先生起第三次第幻身以下,即從後二次第發生者,應知是例外事。前說二次第之次序與數量決定,及咒道中必欲界身,須有二根交會之貪等,是依最初即入無上道之決定種姓者說。言欲界天等,無如君陀之菩提心等,意說通常之欲色諸天。非約最後有菩薩之殊勝身而說也。如雖不許究竟三乘種姓決定,然許暫時三類種姓決定,如是雖說波羅密多乘,最後亦須入無上道,然第十地以下說於自道種姓決定,都不相違。如阿羅漢、與不還果,雖於衣食離欲,仍須尋求衣食。如是十地菩薩已斷煩惱,雖於二根交會樂已盡貪愛,仍生求彼樂欲,亦不相違。若不爾者,則諸外道,執有欲者即有貪愛,由發語故比度有愛,應不能破也。若謂戒經,說離欲與未離欲者,根勢興起因緣各別。故於欲塵已愛盡者,不可依印。此是於顯密教俱缺多聞之言。初由波羅密多乘,經三無數劫後,次依咒道成佛之十一普光明地,與初即入咒乘,一生成佛之普光明地,雖無少分勝劣差別。然二道差別,非全無義。以有極大遠近差別故,波羅密多,須更加餘道故。如斯之道,最後雖須依無上道,然說三無數劫成佛,亦不相違。以彼親得正等覺時,是在三無數劫後,方加彼道故。金剛頂經亦云:「昔於過去時,受持菩提心,具方便般若。成菩提薩埵,希有大勇進,行無量難行,彼如是漸次,乃至得灌頂。大慧究竟地,得依灌頂已,可樂色究竟,大慧安住彼。」此說,究竟有學地,住菩提樹下,由諸佛策發,修五相證菩提,而成正覺。又彼經云:「經三無數劫,修施及施果,得遍空珍寶,是珠寶灌頂。經三無數劫,修諸餘苦行,及精進得果,金剛業灌頂。」又云:「由四密灌頂,得正等菩提。次由名灌頂,彼成毘盧佛。」此說,由金剛薩埵、金剛法、金剛寶、金剛業灌頂,如其次第,得自性身、受用身、相好化身而成正覺。彼即前說之菩薩。說修彼道,經無數劫。如無上派,有初即入自道,一生成佛,如寶所化,與於波羅密多道後更加餘道之二類。瑜伽派中,並未明分自道他道,而以前說配波羅密多道。亦未明說自道之後有餘成佛之理。故前所說,究竟地後,由諸佛策發成正覺等,似是彼派自道。應善觀察。

如無上續說,於相續中乃至未起如前所說,所添二道,不能成佛。又彼二道,亦非下三續部道中所有。故修下三續部道者,亦須增加也。二續俱說:地究竟後,須依月輪金剛等,五種證菩提相,成佛之意趣,如五次第論說,生起次第者,以月輪金剛等生起咒身。代替圓滿次第者,由四種空生起清淨天身也。如是依何而說之意趣所依,雖是無上瑜伽部之不共道。然依彼意趣,而以餘聲宣說了義,通下部道,亦不相違。此乃多處解釋經義所極須者。觀察餘道後,須加此派圓滿次第諸主要法者,乃於自道勝法,獲得不共定解,及依彼解決定此道種姓功能,不退他道之希有方便。然極難得,故今廣說。

丑二、釋後續所說任持支之義。

五次第論所說第四次第光明證菩提次第,後續說為六支中之任持支云:「自根寶滅取,說名為任持。心成滅金剛,現起諸相徵,相界有五種,菩提金剛說。初相如陽燄,第二如浮煙,第三如空光,第四如然燭,如虛空無雲,常明為第五。堅固金剛路,放射虛空界。」大譯師所譯燈明論中,解釋初二句圓滿後即云:「此名任持是第四支。」跋曹所譯亦爾。廓師所譯,解釋「自根」至「放射虛空界」圓滿後乃云:「此名任持支為第四。」將彼全文皆作任持支文。卡師所譯亦爾。如是梵本似有二種。然以廓譯為善,由釋論可知也。自謂色等境。根謂眼等根。彼二滅後,寶謂心及命風。彼息滅之取者,謂任持,即光明真際也。心風滅者,謂三心漸次息滅。根境息滅,亦如死有次第而滅。甘露密論云:「言自根者,謂著二取,未達遠離生死心之過失。若知自心遠離二取,即引生寶貴佛智。故言為寶,即遠離凡常。言「滅取,說名為任持」者,謂由金剛蓮花等至。菩提心行至金剛根、腰、頂端,發生三種明相。即明遠離瑜伽師之心遠離也。」非是論義。滅金剛者,謂光明。心成彼者謂入彼中。心入彼時,現起陽燄等諸相徵。其所現相說有五種,從陽燄至虛空光之三種明相,是地水火風四界,由前入後而起。虛空光者,是如跋曹所譯「如螢火相」。有計為「見少分虛空」者,不應道理。燈明論說:「由微細界入三明相,現如然燭。」微細界者,謂擾動自性分別之風。由彼融入,即現起如無風吹動之燈光也。攝行論云:「蘊等入於細界。細界入心。」所說初者,即從地至風,前入於後。後說:細界入心。與燈明說:細界入三明相。都不相違。以前者是粗說,後是詳說故。如辨業論與金剛鬘經,不分別三識,總說入於光明。攝行論則分別說近得收入光明也。諸舊譯本,多說:「由本性明相,融入如無雲虛空,常時光明,是為第五。」雖有譯本,作「融入於明相」,然前者為善。以現起光明,須先融滅三明相故。燈明論中作是說者,是總略說。若廣分別,應如我加持,及攝行論所說,謂心入心所,心所入近得思,近得入光明。三明相時,現起之理,如前所引,攝行論云:「第二謂明,猶如月光。」等。攝行論云:「初見如陽燄,具五色光。」未說煙等三相者,是總略說。若廣說者,應如後續、及燈明論,俱說四相。由彼五相,當得涅槃勝義光明。為證地入水等,燈明論引辨業論云:「如昔如何生,即此次第滅,初地入於水,次水入於火,火亦入於風,風則入於識,識任持逝已,次入於光明,從此成尋香,業驅使而生。如是多千生,生生恆無已,性流轉迷亂,非諸分別境。乃至知明相,眾生無所得。」此是引龍智論文。非福緣稱所說辨業經也。識入光明者,謂明相融入光明,非本性融入彼也。此雖是說因位死有次第。然彼與道位,入光明時現陽燄等相同。故有說:中有成佛,則實現陽燄等相。現生入光明次第,僅是有相識,堅不堅固之量,與陽燄等五相相同。是其差別。又謂攝行所說,乃堅不堅固之量,燈明所說,是現陽燄等相。是其差別。又親教論疏說,是後相較前四相明顯。非與彼等相同。皆非善說也。又此諸相,是於還滅地界等,及諸根風,將向內返,正於內返,已返時現起。彼中復有因位、道位。後者復有,身遠離等上下多種。當善分別。此復融息動遍計風,現如然燭。明相智時如月光現,故彼二種次第決定。於順行時,從明相智,乃至光明;於逆行時,從光明起,乃至明相,皆現陽燄等四相。前者於明相前現,後者於明相後現也。此位雖是由二種靜慮,數數收攝,專住心時而生。然於三種整持各別攝時,別配諸相,及於一一整持三重薩埵,各別攝時,別配諸相者,則非善說。譬喻光明位,是於心前,所現境相,如淨虛空。勝義光明位,唯由微細二相息滅,無戲論垢喻如虛空,非有如斯行相顯現。若生真實道位三空智,隨所見境,都無界限,明如月光等。其現圓輪如月光等者,非是三空智時,所現月光等相。又如月光之明相,收已無間,非定現起如日光之增相。其間可能安住。此復容現如淨虛空。故彼與第四空現起之理,有大差別。由金剛路者,謂由不可違越,五相次第,入於光明。堅固謂清淨。虛空謂諸世界。放射謂以法身之理周遍一切。如卡師所譯而說。放射於世界者,義謂由心力,令遍情器一切法性也。既言,五相次第不可違越。故初修時雖無定準,若善了知順逆修諸空者,則定依次顯現也。此中正說勝義光明。未到彼前,於譬喻光明,亦應數數修習。所說此等,於下道位亦應了知。

癸二、二諦無別之圓滿次第。分二。子一、釋五次第與攝行論所說義。子二、釋後續所說二支。初又分二。丑一、問。丑二、答。今初

攝行論云:「世尊,入勝義諦成無性已,復云何起?此中現前所證云何?何者不退?何為解脫義?何故解脫?解脫者誰?」為抉擇雙運次第故,先設六問。其中初者,謂問第三次第幻身,入勝義諦既清淨已,復出光明之次第云何耶?第二謂問,此無上乘中,由初地等次第,現前所證,趣向果之道證,生起次第云何耶?卡師譯云:「此中受用妙樂云何?」前譯較妥。第三謂問,退不退生死之界限云何?第四謂問,解脫之義,為從何解脫耶?第五謂問,如是解脫之因相。第六謂問,補特伽羅自體,能解脫者為誰耶?卡譯無後二問,而云「從何解脫」。然舊譯較善。

丑二、答。

教令聽聞云:「金剛阿遮利耶告曰,大士,善哉善哉。從光明中起出次第,非離如來教授,向外緣者之境界。應隨勝集密了解,一心諦聽。」

次答所問義。分四。寅一、答第二問。寅二、答第三第五問。寅三、答初問。寅四、答第四第六問及餘義。今初

攝行論云:「此金剛乘,已學生起次第,得第八地。乃至未得圓滿次第,爾時猶應親近善知識。現證身語意當得十地。獲得如幻三摩地。已證如幻三摩地後,當得三相清淨之光明。從無相光明起已,由住雙運次第,現證佛事。當得金剛喻三摩地一切功德莊嚴而住。」卡師譯為:「現證身語意遠離已,證得十地,當得如幻三摩地。」又云:「現證佛身。」較前譯為顯。僅言十地。父子論中均未說地名與名義。金剛鬘經云:「十一瓶灌頂,及上三灌頂、十四灌頂,各配一地。」僅說十四地之數量,未說一一地之名義。授記密意續云:「諸佛所依住,其地第十三。」亦全未說十三地之名義。根本續及餘釋續,亦均未說。由此因緣,起諸異解。攝行論疏云:「如云:若時從下煖,至忍第一法,上中十二行,極喜第十三。又云:極喜至法雲,隨彼後所得,由雙運修治。謂煖頂忍世第一法一一加行道,各分下中上三品,為十二地,極歡喜地為第十三地。金剛念誦,得第八地是中品忍。心遠離得下品或中品世第一法。幻身得上品世第一法。光明得十聖地之初極喜地。觀待加行道十二地,為第十三。雙運謂能修治已得諸地。」此說生起次第能至第七地。拉彌則說,十地乃極喜等十地。生起次第及身遠離,得第八地。義顯金剛念誦,得第九地。由見三明相,智自在故,得第十地。幻身乃彼後得,無地次第,故唯屬第十地。光明得第十一普光明地。雙運乃彼後得,故唯屬第十一地。由修梵住等,得初發業地。即生成佛,謂第十三地。月光疏中,雖說為極喜等十地。然未明說,別配諸地之理。昔集密派智者有說:十地謂極喜等。言生起次第究竟等,得不動地及法雲者,非由圓滿彼地功德而得。意謂能代替彼等也。藏中智者有說:於極喜等十地之上,加溫爵喇嘛所說:「無比及具智,金剛地十三。」此義如無畏師說:波羅密多乘所說第十地中,有住第十地與勝進道、無間道之三。其第十地,即住第十地。勝進道即無比。無間道即具智,普光明即金剛地。如斯之第十三地。即授記密意續所說第十三地一切空光明。攝行論意,亦顯幻身為第十一地,光明為第十二地。此即從勝解行地所計之第十三。金剛鬘續之第十三地,亦是光明。釋為彼續之意趣。許彼諸道,實得彼諸地也。若如此說,則雙運應為第十四地也。

此中波羅密多大乘中,多說聖者學地,為極喜等十地。無學普光明,為第十一地。亦說異生,有勝解行地與初發業地。咒中說地數,有十二、十三、十四數。其立名者,如金剛莊嚴續說,普光明、甘露光等十二。歡喜金剛、及三補札等,有說住等十二。名不相同。亦有說極喜等十地,立名同者。教授穗論等,說勝解行地、及普光明地。乃義中所有。前之十二地,似與後者相同也。十三地立名,有三種不同。如無畏師說。故知彼等皆是聖地。若加勝解行地,則金剛地為第十四。如是諸地數量,雖較波羅密多為多。然非許過十一普光明地,更有上地也。根本續於雙運位云:「安住於十地,菩薩彼即成。」燈明論釋彼義云:「十地謂十光明,安住彼中。」雖亦有彼說。然前說十地,應作極喜等十地也。言生起次第,得第八地,金剛念誦,亦得第八地者,初者配纔得第八地無間。第二、配波羅密多之第八地。由此亦應知,配第九地。意將圓滿次第之身遠離,攝入金剛念誦中也。五次第論說,由見三明相,安住十地。攝行論說:現證身語意即得十地。如第六品燈明論說,身語意為明增得。彼二義同。故心遠離配第十地。黑行論師,解釋見三明相,配第十地,說是得我加持者,謂依心遠離進得幻身。以彼配第十地,乃攝行論義。此配波羅密多乘第十地上段。於第十地後半,安立光明與有學雙運者,由前所說,波羅密多乘十地菩薩,加修無上道之理,即可了知。無學雙運,立為十一普光明地,亦可了知。前二續說光明為第十三地者,亦是待勝解行地而說。此亦表顯有學雙運。

若配諸地之理如是者,則生起次第等,各別道究竟時,為圓滿得極喜地等功德耶。抑如十四灌頂各配一地,修法一座配合五道,增上勝解諸尊收入光明等配合三身。唯由相似同法而配合耶。曰:雖得第三次第幻身,若未證光明,說由煩惱力仍退生死。故僅究竟彼道本位,非但未得第十地,亦非得聖地。故彼等配法,非由圓滿極喜等地功德而得。若究竟生起次第,即立為實得不動地等,尚多餘難。應知如說,波羅密多乘到第十地者,能代替此道生起次第乃至幻身。是由此乘諸道成佛者,能代替餘乘證得彼地。故得彼等,說為得十地。非須所得諸道功德,完全相等也。此復能圓滿成熟圓滿次第證德者,乃生起次第。故彼最後成熟,配無間得第八地。以前諸能熟,配前七地。未說生起次第某差別,配七地中某地也。若究竟生起次第,則隨意能入,通常堅固無分別三摩地。由得情器世間,現為宮殿諸尊,已善清淨。亦與第八地相同。以此為先,依身遠離修語遠離,如攝行論說,亦如應而得無生法忍。由語根諸風,清淨自在,與第九地說法語清淨,得智自在相同。依語遠離究竟,修心遠離,從彼風心修成幻身。於諸佛所獲得灌頂,與第十地諸業自在,轉下劣身因,惡業習氣,成圓滿身因,得大光明灌頂相同。以轉通常身因之風心,成受用身因故。如第十地時空性證德增強斷障功能勢力之因,圓滿道位資糧,更無新學自道。由得幻身轉入光明,其後修成雙運,亦與彼同。故彼等配第十地。

若由現證未證法性,安立已得未得聖地,而分異生聖道。異生道中,復分資糧加行二道者,則從修共道,乃至未以修力,將風融入中脈,直接引生空智以來,是資糧道。能引之後,乃至未以大樂,現證真實義之幻身以來,為加行道。勝義光明後,未得雙運前,是為具道極歡喜地。從有學雙運,乃至未得無學雙運,可配修道九地也。

(卷十四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一 第2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二
第3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三 第4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四
第5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五 第6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六
第7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七 第8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八
第9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九 第10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
第11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一 第12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二
第13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三 第14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第15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五 第16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六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