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十六、「遇灶神記」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六、「遇灶神記」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簡稱「遇灶神記」),係明朝俞良臣先生一生改變命運之真實故事,補充說明了「了凡四訓」所沒有講到的地方,於世道人心大有助益,是一篇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文章,故在此特別加以介紹。

在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號淨意,博學多才,十八歲就中了秀才。然在其壯年時,非常潦倒,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並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十餘人結一個社團,名「文昌社」,依照「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教訓來修學,如平時愛惜字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妄語等,行之有年。俞公共生了九個子女,其中有七位不幸夭折或喪生,還有一位兒子失蹤,眼前只剩下一個女兒,他的妻子以哭兒女故,兩眼都哭瞎了。俞公潦倒終年,而且日益貧窮,他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的惡事,卻慘膺天罰,常抱怨老天都不保佑他。因此他在每年臘月三十,便寫一篇疏文,在灶神面前禱告,求其上達天帝,經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

直到俞公四十七歲那年的除夕,與妻女枯坐正淒涼相弔,不禁嘆息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口稱張姓道人,自遠路而歸,聽到俞家愁嘆的聲音,故特地前來慰問。俞公就向張姓道人說明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一時不繼的悽慘狀況。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爺前焚疏給上帝的事,也把疏文的意思都說給張姓道人聽。

張姓道人說:「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俞公聽了大驚說:「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張姓道人為折服他,特別說出俞公的過失:「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沈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知傷厚」;「邪淫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張姓道人繼續指正俞公說:「你每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確實幫你送到天上,上帝命日游使者來考察,發現數年無一善行可記!」同時平常卻發現俞公:「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張姓道人把俞淨意的毛病,一樁一樁的指出來之後,俞公不能不服,好在他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感應道交,感得張姓道人(後來方知,即為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

張姓道人告訴俞公,爾後「凡有任何貪淫、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而且還要有「忍耐心」和「永遠心」。語云:「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學佛人的通病,因此真誠心與精進心是學佛成功的關鍵。俞公依照張姓道人所說的去做,初行之日,仍然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沈浮;因此便在家中所供的觀音大士前,叩頭至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同時每日清晨在佛堂虔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名號一百聲,以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自欺放肆,而且經常以敦倫、勤學、謙虛、忍辱以及因果報應的道理,逢人化導,懇切地勸導大眾,如是三年,「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俞公在五十歲那年,參加會試,次年中了進士,有一天去謁見老太監楊公,在楊公五位義子當中,發現自己遺失的兒子,竟在其中。楊公即送還其子,並隨俞公返鄉,後來俞公的夫人撫子大哭,血淚迸流,其子亦哭,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感應真正不可思議!俞公一家團圓,真是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並手書遇灶神記,並將他自己實行改過自新的事蹟,毫無隱瞞的寫出來,以教訓子孫。

總之,俞淨意先生和袁了凡先生都是在家與初學佛者的好榜樣,我們如果能效法這兩位先賢,努力改過向善,隨緣方便,廣植陰功,利益一切眾生,如此不但自己命運可以扭轉,進一步在道業方面也能夠有所成就。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千禧萬福
第3頁:二、爸爸的志願 第4頁:三、老師的志願
第5頁:四、「一切法由心想生」 第6頁:五、「簡單就是妙法」
第7頁:六、禪與生活 第8頁:七、不要生氣
第9頁:八、活在當下 第10頁:九、學做菩薩
第11頁:十、善用其心 第12頁:十一、佛與牛糞
第13頁:十二、把別人當成另一個自己 第14頁:十三、佛與農夫
第15頁:十四、談「謙虛」 第16頁:十五、「了凡四訓」簡介
第17頁:十六、「遇灶神記」 第18頁:十七、改過之法
第19頁:十八、談佛教教育 第20頁:十九、四大天王
第21頁:二十、五大菩薩 第22頁:二十一、因+緣=果
第23頁:二十二、體、相、用的意義 第24頁:二十三、念佛消災免難論
第25頁:二十四、談「天」說「地」 第26頁:二十五、一門深入
第27頁:二十六、「一」字匾 第28頁:二十七、「爾來了」
第29頁:二十八、談「孝道」 第30頁:二十九、佛教之「孝經」
第31頁:三十、生死輪迴 第32頁:三十一、生死之由來
第33頁:三十二、解脫生死之法 第34頁:三十三、談「迴向」
第35頁:三十四、談「覺」與「迷」 第36頁:三十五、談「六信」(一)
第37頁:三十六、談「六信」(二) 第38頁:三十七、談「發願」
第39頁:三十八、談「行」 第40頁:三十九、皈依「三寶」
第41頁:四十、逆流而上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4-28 15:05:29
讚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