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真理手冊 海濤法師編著

真理手冊 海濤法師編著

覺悟者的法音

[日期:2011-01-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海濤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Part 7 覺悟者的法音

我一時專致於一件事。

當我用齌時,我用齌。

當我睡覺時,我睡覺。

當我坐禪時,我入定。

這就是我的實踐。

覺悟者的法音

◎菩薩即是一個包含悲智兩種矛盾力量的生命。

他以智慧觀無一眾生存在;而又欲以慈悲來渡脫它們。

他因有消解這些矛盾態度的能力,故能成其偉大,並能自渡又渡他。

◎當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成「不過是種種法而已」時,我們才是如實觀察世界。

◎巴利佛典:「此心極光淨,而卻因外來的煩惱而雜染。」

◎巴利佛典所描述的佛陀以無所保留為榮,一切關於解脫之知識皆傾囊而出。

◎引領了許多喜愛讚美佛陀淨化生命及獻身人類利益的心靈。

◎佛陀在《寶積經》對變戲法的跋陀羅所言:

「眾生的喜樂與所擁有的,皆為各種行為所變幻的出來的;僧團是由法所變幻出來的,我自己是智慧所變幻的,一切均由各種複雜的因緣所變幻出來的。」

換言之,這世界是一變幻不定的景象,如幻如化的眾生為如幻如化的救渡者,從如幻如化的苦中所拯救,救渡者告訴眾生一切存在並無不變的本質。

◎僧伽與精舍乃是佛教運動絕不可少的基礎,他們的目標是要成為一具體而活生生的社會實體。

◎空義是生命的究竟實相。

◎「我一時專致於一件事。當我用齋時,我用齋。當我睡覺時,我睡覺。當我談話時,我談話。當我坐禪時,我入定。這就是我的實踐。」

◎「朋友,不要因我所說就相信我;不要相信似是而非的道理;不要相信邏輯推理;不要因為有人讚美一個出家人,你就認為他的話一定要被接受。拋棄任何偏見,自己作出明智的決定。朋友,想一想認真地花六個月的時間想一想。」

◎佛陀的誕生給黑暗、痛苦中的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放棄了苦行,獨自一人來到尼連禪河邊,端身正坐於菩提樹下,觀察思維緣起法,如是禪思,終於獲證菩提,成為佛陀覺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並把所覺悟的真理無私地傳播給人類。

 

◎佛陀首先是一個人。他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成佛。大徹大悟後,他在人間宣說他所覺悟的正法,利益教化眾生。

◎佛陀的出現,使人類的尊嚴、人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所以佛法主要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並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並不是神。

他是人類和一切眾生的導師,是一位智者、仁者、覺者、聖者。

他為世間有情開闢了一條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脫大道。

◎正因為佛陀是人,因而能對世間眾生生活的實相,有深入透徹的了知;正因為他還是一位覺者,因而能恆順眾生,隨機說法。人類禮拜他,並不是為了得到他的恩賜,而是出於一種尊敬、感激之情,把他當成一位導師,以他為榜樣,以期像他那樣,覺悟真理。

◎修行人是真理的探求者。

◎重視佛陀應世的本懷;

人們要做的,除了信仰他,禮拜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學習他,乃至在生活中體驗他的教誨。

佛教雖然重視信仰,但強調正信,而正信的基礎,就是智慧,佛教雖然倡導自我解脫,但更重視慈悲他人。

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戰勝了自我情感的人確實是慈祥可愛。

他們對萬事萬物無貪無瞋,以平等之心對待一切,這些就是我與眾不同之處。

◎我常住寂靜,不被情感所染,清除了一切不淨,遠離生死煩惱,圓證了真理。

◎憍陳如,時刻清醒自己的頭腦,從自我幻夢中解脫出來,在無我思想指導下,觀察整個世界,從而你就能探索整個世界。

◎我的教法就是整治三種惡源,即身、口、意。

◎覺者:「智慧具有如實洞悉《法》的本質。它能除去那遮掩法性的迷惑黑暗。

它具有無誤的顯示力。因為經說:『住於定者如實知,如實現』依定才能產生智慧。」

◎菩薩在修持智慧上有兩種不可缺少的內容:「永勿捨棄眾生,了悟一切眾生皆空的真諦。」

◎每一事物皆「缺乏自性」,且並非真正存在。

◎我們整個人即是僅由五蘊所構成再膨脹擴充其意而來的,而其中卻是空無的,因為當中根本無一個中心的自我。所謂整個人並沒有任何真正是屬於它的東西。

◎月稱論師所說:「借來的錢不能算是自己的資本。」

◎「無二」在完美的靈知中,所有的二元對立皆被消去,主客無二,涅槃與世間為一,存在與非存在不相離。

◎空又稱「如」

這是說能如其實際情形以掌握實情,不加予任何觀念在其中。

◎「無得」實在即是自我捨離,或完全泯除自我的圍繞。

它是最高德行的象徵,若沒有拋掉各種德行則無法察覺到此最高德行。

◎空的義理不是教你支持一種理論以反對其他的理論,而是用以掃除所有的理論。

◎空是超乎是與非的。

真理是在是非的中間,位於空境的人對任何事物既不偏肯定亦不偏否定的態度。

◎與任何事物對抗或鬥爭,是與聖人之心相背逆的。

聖者的寧靜境界的即是中觀辯證法的泉源。

◎佛陀說:「我不與世間爭,而世間與我爭,知法者不與世間爭。世間說不存在者,我亦說不存在。世間說存者,我亦說存在。」──(也利,相應部)

◎從情感解脫出來是生活的大目標,平和心是每個人都應培養的態度。

◎最聰明的態度是無言的沈默,冷靜及無分別。

不行動是唯一可行的行動。

◎阿毘達摩係以人稱無關的表達內容來代替屬於人稱的表達內容。

即應該將各種經驗分析為由各種與人稱無關之因素所組成的互動關係。

它是一種以禪思來打破束縛我們心靈的俗見的修持法門。

它的價值是在於治療而不在於理論。

◎用與人稱無關的態度來觀看一切,而世界的束縛也可一併地解除。

◎不健康的心靈是因為我們將自我與那不是我們本身的種種連在一起。

◎遵守健康之道德行為規則,亦能減輕對所有物的執持。

◎經常修持禪定,則常識界的事物似乎就變成了荒謬、欺人、遙遠與夢幻,也打消了一般常識界的凝固不變性及可信性。

◎不是行動,也不是禪定,而是思想,才能擊殺存於心中的妄相。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將自我與虛妄的所有物連在一起。

◎感官世界是──與貪婪及欲望交織在一起而不能解脫的世界。

◎無為世界──非緣起,有為事物──緣起。

◎我們必須以未獲無為為恥。

◎我們處於變動不拘,受苦迫束縛,無自主的有為世界中。

◎厭惡一切有為世界才能更拓展我們關於無為真性的眼界。

 

◎獨我絕滅而絕對長留。

◎只有能敏銳地感受到痛苦,又擁有解脫之思考力的人,才能理所當然地同意佛教的的分析。

◎如古德所引之預言所示,阿羅漢不再產生了,這種信念竟遍傳整個時代。

奶油漸為乳水所沖淡了。學者取代了聖者,博學代替了證果。

說一切有部的契經提及一令人可怖而傷心的故事。

即最後的羅漢死在一學者手中。這故事說明了時代的傾向。

◎佛教徒真正要作的事情是同時修持兩種相對立的法門。

「法的修持法門引起自我無限的縮小──因為從我而來的一切皆是空的;而無量心法門則帶來自我無限擴展──因為自我與愈來愈多的眾生合而為一。智慧修持法門打破了以為世間竟然仍有一人相可得的觀念。而無量心法門則增加,把更多他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的意識。」

◎佛道的修行,過於刻苦時,內心就高傲而不得安靜,過於弛緩,又陷於懈怠。

◎人應自己繫念,如量而攝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長壽。

◎「中道」就是不偏重於禁慾主義,也偏重於快樂主義所表現的實踐的原理。

◎「即使沒有得到托缽的食物,看看吧,我們也快樂地過著,像那光音天一樣,我們以幸福為食而生。」

◎時常以「欲望有如乾草的火炬,逆風而行,煩惱多,是世尊所說教的。」

「欲望有如果樹,多苦,多煩惱,是世尊所說的。」以此為念,如此看穿了欲望的真相,消滅了所有世俗的利得心。

◎「對忿怒的人,以忿怒還忿怒,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忿怒的人,不以忿怒還忿怒的人,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於自己,也能勝於他人。」

「真正的勝利是,屬於真正知道容忍的人。」

◎「比丘們呀!犯罪而不認罪是不應該的。又當人在道歉時,不接受其道歉,也是不該的。兩者都屬於愚者。」

◎如果有人,無緣無故講惡語,以漫罵、侮辱清淨無垢的人,其辱必自作自受。

例如,舉土擲人,若遇逆風,反會污穢自己。

◎勿至忿怒之域,勿讓友情衰老,勿誹謗不該受誹謗者,勿出不和之言。

如山之壓碎人,忿怒將壓碎愚者。

◎《慈經》:「真正領悟教諭者,應以此為念。有能、率直、且端正、說良語、柔和而不高傲。知足、好供養、不拘雜事、樸素過日。清淨五根、聰明、且謙虛、赴檀越家絕不貪心。勿做卑賤以致蒙識者責備,唯以修成慈悲為念。但願眾生幸福、和平、安樂。

好似慈母對獨子,捨命的愛護。普澤眾生,以無限慈愛,對整個世界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上、下以及四方,無怨恨、無敵意衹與慈心。」

◎貪欲像是一種毒,慢慢地蠶食人;忿怒則像一把火,一但焚身,便可一舉而燬滅人。

◎慈悲之心並非容易修得;利己之心、派系之心、狹窄之心、貪利之心、憤怒或惡念都會加予妨害。將這些阻礙個個燒光,反覆修鍊,才可以到達以慈心根基而立,心安理得,無所畏懼,而達到無量大慈悲。

◎被稱為柔和者或兇暴者,歸根究底,要看他在他自己的身心內,有沒有貪欲之心、憎恨之心、愚昧之心而來決定的。「三毒」,它會毒害抱有此心的人。

◎佛教究極的理想就是──涅槃,是指不再為激情所擾亂而到達自由、和諧,如正觀「五蘊」──無常、苦、無我,則生厭離,若厭離則去慾,去慾則得解脫,獲解脫則到涅槃。

◎為人而生於這人間,卻自燃貪心的火,憤怒的火,而將人生造成痛苦的世界。

◎倘若人能探索其煩惱的存在,來斷絕煩惱的根源,煩惱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燒了。

如此,清靜而安寧的人生即時就可以到來,這即是解脫煩惱而到達涅槃的意思。

◎「比丘們!你們將會怎麼想?是四個大海的水多,或者在過去世遙遠的日子裡,為與親愛的人離別而流的眼淚多呢?」

◎佛陀求道的課題,則為克服有限的一生中所引起的苦惱,並且為克服無限的──無數次的生涯中,所面臨的悲哀。然而,欲克服悲哀,則必須先要嘗盡由其悲哀而所流的淚水的苦味。要認清「無常」的人生實有那麼多數不盡的眼淚啊!

◎「解脫者死後生於何處?」「有柴則有火燒,無柴,當然無火可燒了。熄了的火,並不會到什麼地方去的!」

◎「有存在的東西(一切法)都是無常而苦,能說是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本體嗎?」「阿難,所以你要厭離一切。厭離一切,則能獲得自由。」

◎無常──苦──無我,乃是形成佛教徒處世態度的基本樣式。

◎人體如水渦,感覺如泡沫,表象如陽燄,意志如芭蕉,意識如幻影,我佛所釋說。

◎無我的原理,是由冷靜地看透自己的本體,並由明晰的觀察而得來的。

◎凡我未闡釋的事,你便不用去想。

凡我說教的事(四諦),你要好好去接納。

佛教徒切勿耽溺於無用的議論,以致忽略根本的課題。

◎「婆羅門!假如那盆水清而不濁(沒染色),靜而不沸騰,空而不塞水苔水草,那麼隨時都可以反映物體的實態出來。同理,人心不為貪慾所煩,不為憤怒所激,不為愚昧所蔽,何時何物都能得到正見啊!」

正見即指對事物加以正當的觀察。

正見就是如實知見之謂;就是說要好好地把握事物的本體。

◎「盲龜浮木」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生?「因此,比丘們切要記住:

『這是苦』,切要記住:

『這是苦的起因』,切要記住:

『這是苦的消滅』,切要記住:

『這是致使消滅苦的路』而勉勵修行吧!」

◎「跋迦梨!見我這個老耄的軀體,是沒有用的,跋迦梨!你得知道:

『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法』。」佛陀教弟子唯以見法,唯以禮法為是。

◎「不受第二支毒箭啊!」這是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區別。(苦受、樂受、捨受)

◎「水若常在,塞井何用!慾若皆無,有何所求!」

佛陀所說的論理,旨不在慾望的斷絕,而在慾望的正當的運用。

◎踏越泥土的湖沼,斷絕愛慾的荊茨,滅盡人心的愚昧,而不為苦與樂所動者,此人即是真正的比丘。

◎小朋友啊!你們是不是也願意遭遇到別人的虐待呢?

苦,若對你不快,對內對外切勿行惡!若一旦行惡,人便不能離苦。

◎人的心思,何處都可以到。

但無論到達何處,卻不能發現比自己更可愛的人哪!

同樣;別人也是以自己為最可愛者,所以,知道自愛的人,就不可以害別人啊。

◎「聖者究竟指著何人?」

斷絕種種束縛,不懷恐懼者,解結而成自由,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受罵、受打、受纏縛,心卻毫無龜縮,忍耐勝於常人,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無怒、勤勞、有德、無貪、克制而不再迷惘,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如不著於荷葉之水滴,如不留於錐尖之芥子,不為諸慾而迷戀,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智慧深、思慮賢、辨別道與非道,到達至高道理,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對弱者、對強者,對凡有生命者不鞭笞、不毀傷、不殺生,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在有惡意者中無惡意,在執鞭者中而歛鞭,在固執者中無固執,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貪念、憤怒、驕傲、偽善,猶如芥子之落於錐尖,悉數脫落,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不言怒語,而言道理與真實之語,不以言語傷人心,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對此世無所求,對彼世也無所求,無迷戀而自由,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法集經》

◎決定人的尊卑,不在其出身,而在其「業」,換言之,行為本身才是決定性的要素。

◎那時佇立在渡船場前的佛陀,已是八十高齡的老耄之人了。

身上穿著壞色之衣,手裡僅提著一個缽。

一耄的權勢也非他所有,一片財寶也沒有。

在這個人前面,人們正獻上最崇高的尊敬來惜別。

這個人才真正值得被稱為世尊。

渡過河到達彼岸的佛陀,再度站在恆河岸上,說如下的偈語:「當世人在編織籠筏時,捨深處,架起橋,好好渡河流者,這個渡河者,就是賢者。」

◎「芭蕉結果實而被傷害,竹、葦據說也如此,驢馬懷胎而死亡。人得名利而轉落。」

◎「你們或許因為尊敬我,才不敢問我,那是不對的,應該以朋友對朋友發問的心情來質問我才好。」「如果這樣的話,就由我來講吧!『人世間所有的事務,都是敗壞法;不可放逸,努力精進吧!』這個就是我最後的言語。」

◎「比丘們啊!和心愛的人總有要離別的一天,在這世上存在的萬物,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這才是真理。比丘們呀!大樹有時候也有幾支樹枝先行枯萎。

和這個道理同樣,舍利弗、目健連兩人,先我而去了。因為在這世上,絕沒有永久不轉移的東西。所以比丘們呀!我就說:『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以法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波斯匿王!誠然,照您所講,若以身、口、意做惡事,此人則不真正愛自己啊。若以身、口、意做善事,此人則真正愛自己啊。」

「若知自己可愛,切勿自結於惡。蓋因作惡業者,畢竟難得安樂。」

【書籍目錄】
第1頁:生命之光 第2頁:生命的真相
第3頁:享受生命 第4頁:覺醒的心
第5頁:生命的覺醒 第6頁:生命的目的
第7頁:做習慣的主人 第8頁:超越與實踐
第9頁:佛法與人生 第10頁:正見與正行
第11頁:出家與正覺 第12頁:躍動的生命
第13頁:真實的生命 第14頁:真實的人生
第15頁:探索生命 第16頁:和平使者
第17頁:回歸自我 第18頁:世界上什麼最難得
第19頁:大歸依 第20頁:出離紅塵
第21頁:真理之心 第22頁:真理之音
第23頁:真理的語言 第24頁:真理的寶藏
第25頁:佛陀等於真理 第26頁:佛陀的言教
第27頁:佛法的修行 第28頁:覺悟者的法音
第29頁:覺悟之道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