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真理手冊 海濤法師編著

真理手冊 海濤法師編著

佛法的修行

[日期:2011-01-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海濤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Part 6 修行之路

諸法實相,就是因緣聚散,

剎那生滅,無有真實,

所以我們在一切法中,

不起心,不動念,

才能清淨自在。

佛法的修行

◎泯滅恩仇,體會佛法平等,才能見到祖師本來面目,

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忍辱多福」,所有的福都是在這個「忍」字。

六祖大師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我們要修福,不祗是布施錢財,能運用這顆心,放下一切不必要的煩惱,不與人爭執,福德自然無量。

◎有利益眾生的心,才可說是柔軟心。

◎無自性就是說世間沒有永恆的事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不生不滅法不是包括在生滅,而是生滅法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法,不是生滅法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法。

◎一切法緣起剎那生滅,不必要為虛幻,幻化的事相來煩惱自己。

◎本性是一種無有壓力的幸福,一種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落入二元對立的智慧;本性就是一種無所住的空性,妙用現前。

◎用本性就是用平等心,慈悲心,安祥心,無所住心;當下就是。

◎「諸行無常」一切只是不斷的生滅與延續過程,而沒有不變的事物。

 

「諸法無我」一切只是種種關係所合和的現象,而沒有獨存的個體。

「涅槃寂靜」一切的差別動亂現象,當下為平等的和諧的寧靜的(覺性平等不動)

──無相平等如如不動。

◎佛教的修行就是從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敵人開始,時刻察覺內心的念頭,修正缺點,這一件偉大的工作,不僅需要勇氣、恆心,而且需要禪定與智慧,這些的配合才能完成。

◎人與人之間隨緣而聚,緣盡而散,聚時盡其在我,散時盡其在人,有陰必有晴,有圓必有缺,有恩便無怨,有愛便無恨,既是相逢,既是有緣,得與失,獲得與付出,但求心之所安,完善固可喜,缺陷也是美,存有緣之心,存惜緣之情,縱使一剎那也是永恆。

◎所謂出世法不是要離開此世間,而是要離開對世間的執著,執著使心量變小,使生命境界變得狹窄而隔礙,能不執著,心量廣大,生命才漸達於深刻與圓滿。

學佛、修行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深刻,更廣達,而不是變得更狹隘。

◎諸法實相,就是因緣聚散,剎那生滅,無有真實,所以我們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動念,才能清淨自在。

◎淡泊知足,守護六根,事無所求,心無所住,不為境轉,即可入道。

◎戰勝外在的敵人容易,打敗內心的敵人困難,真正的勇者乃能戰勝內心的敵人。

佛教中所謂的佛、菩薩、羅漢,莫不是以此角度來說的。

◎自覺是反觀自己時,察覺內心的種種缺陷而奮起勇敢把它彌補過來,如果能這樣的話,在佛教乃稱為羅漢。不要以為這是容易的事,祗是「名利」兩字,就使許多人,深陷其中,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自覺之後能引發他人自覺,乃稱菩薩,二者圓融無礙就是佛。

◎如果那是好的別抓緊它,如果是壞的別黏著它。

好和壞都會咬住人,因此別緊抓它們。

◎如果我們不喜歡某種事物,我們反應出憎惡。

如果我們喜歡它,我們反應出快樂。

這顆心變髒且染污了。

◎要自在:首先要能自主,要自主則由自立作起,能自立,則在思想、情感、生活上依靠別人之處越來越少,自立只從少欲知足作起,若欲望多或依賴他人太多,則越受環境,境界的牽制,而不得自在。幫助別人,但要盡可能,避免使對方產生依賴。

◎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真正富貴,不是擁有很多,而是需要的很少,擁有財富不如擁有智慧,當你心無所住時,就擁有一切。

◎人到最後終究會離開這個世間,不論執著於什麼,終究要撒手,

唯有把握今生的每一個當下,好好努力念佛,觀察這顆迷夢的心,片刻的真誠就是永恆。

◎何謂無心?沒有以自我中心為情見,一切境界平等無差別。

◎放下才是我們的真心。

◎要下決心把自己鍛鍊到毫不憂慮,又不發脾氣。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覺而已。

它們是短暫變幻的,它們生起、存在、消失,它們就只是那樣。

◎修行者骨氣要剛──放得下。

若煩惱來了,我有權利(志氣)不煩惱。

你有權利講,我有權利不要聽。

◎半夜來時三更去,有錢難買到天明。

財堆北斗有何用,天邊日月快如梭。

一點靈光消散去,萬兩黃金買不還。

◎持齋之法──

五種不淨觀法:一觀種子不淨、二觀所食不淨、三觀住處不淨、四觀腹中不淨、五觀死後不淨。

◎因蛇悟道──

天人對瞌睡的道人言:「咄咄逼人,毒蛇來矣!」

「道人何不自觀內身毒蛇,內身四蛇(四大)不除,如何更從身外求之?」

◎勿迷於物──

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到底是老鼠吃米呢?還是米吃老鼠呢?」

◎視金如賊──

佛、阿難:「世尊,以何因緣捨道而避行於草中?」

佛曰:「前面有賊,是以避之。」

是時,後面有三人行經過,見金。一人下毒,二人共殺。

「家有黃金用斗量,有錢難買不無常,任爾蓋下千間舍,一身難臥兩張床。」

「多貪不如少用。」

「貧莫貧於無才,賤莫賤於無志。」「財有五危」

◎貪財者鑑──

兄弟二人在外賺錢相約回鄉,起惡念欲相害。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國法,夢裡無驚。經曰:「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人,名為最貧者。」

守財富翁,失金,老淚橫流:「儲金,看謢而已。」

◎人身難得──

童子聽經,回家實驗。即說偈云:「盲龜遇浮木,相值甚為難,惡道復人身,難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願離三有獄,時時善修習,必使得解脫。」

《提謂經》:「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吃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早奔西來晚奔東,人身猶如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疑生暗鬼──

二僧人先後鬼房借宿,互打至天明。《成實論》上問:「疑有何過?」

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就。」

學佛最忌三疑:

一、疑法:謂是法是否入道之門。

二、疑師:謂是師是否能為依止。

三、疑自:謂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業。

若生此三疑,乃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敵。」

◎去貧妙法──

貧夫婦二人,常見主人,往寺中,作大施會;夫涕,婦欲賣身,夫隨,得十金錢,七日後為奴婢。至寺中,作七日大施會。至第七日,王亦作施。眾僧言:「已受窮者,終不得移。」王大不悅。「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

◎瞋墮惡趣──

比丘乞食途經草叢,忽聽得一聲和尚慈悲,大蛇舉首語言:「請勿恐怖,懇求和尚慈悲,為我說法,仰仗法力,令我脫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聞阿者達王否?」蛇言:「我當臨命終時,侍者不慎,將逐蠅之扇,墮我面上,我當時一念瞋恚,故受此蛇身。」比丘即為之說法,並加懺悔。蛇一心樂聞法後,絕食七日,遂即命終生天。卻後數日持花散佛,眾僧怪之。聞空中言:「奉花報恩耳。」

◎比丘對貧人說:「汝已布施一月矣!」布施之心念,不可暫時中斷。

◎《遺教經》:「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猛火能燒世間諸珍寶,瞋心猛火能燒七聖財。」

◎常思己過──

唐善道禪師得《觀經》,乃專意念佛,修十六妙觀,後至廬山,見遠公遺跡,感慨系之。不久遁跡終南,修「般舟三昧」數年。於定中曾睹淨土。後又往晉陽,從道綽禪師,授「無量壽經」時入定觀,數日方起。一日,綽師請其入定,為觀所生之處。師即入定七日,而報之曰:「我師當懺悔三罪,方可往生。」答曰:「師嘗安佛像在檐漏下,而自處深房,此一罪也,當於佛前懺。又嘗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當於四方僧前懺。又因造屋,多損蟲命,此三罪也,當於一切眾生前懺。」綽師聞言,靜思往咎,遂洗心懺謝。道再為入定,出謂綽曰:「師罪已滅,後有白光來照時,乃是往生之相也。」

◎賣齋立斃──

湖北,王某,見屠夫宰豬,耳聞悲慘之聲,即誓願茹素。不料三年後,忽染惡瘡,苦痛異常,對於茹素,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君持齋人,必佛力庇祐。」王悔,友曰:「汝如不欲此齋,可賣與吾否?」友曰:「一日齋,一分錢,三年當得銀十兩八錢。」王喜,立即善券得銀,翌日開齋。深夜,王君夢見二鬼,罵言:「百日之前,汝壽已盡,以持齋故。延至今日,今既售齋,汝命已透矣!」忙請二鬼,暫緩一夕,我當退銀,誓復長齋。友曰:「昨持券歸,即於佛前焚化矣!」悔恨立斃。

◎《法華經》:「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證道歌》上說:「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書籍目錄】
第1頁:生命之光 第2頁:生命的真相
第3頁:享受生命 第4頁:覺醒的心
第5頁:生命的覺醒 第6頁:生命的目的
第7頁:做習慣的主人 第8頁:超越與實踐
第9頁:佛法與人生 第10頁:正見與正行
第11頁:出家與正覺 第12頁:躍動的生命
第13頁:真實的生命 第14頁:真實的人生
第15頁:探索生命 第16頁:和平使者
第17頁:回歸自我 第18頁:世界上什麼最難得
第19頁:大歸依 第20頁:出離紅塵
第21頁:真理之心 第22頁:真理之音
第23頁:真理的語言 第24頁:真理的寶藏
第25頁:佛陀等於真理 第26頁:佛陀的言教
第27頁:佛法的修行 第28頁:覺悟者的法音
第29頁:覺悟之道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