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聖嚴法師著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聖嚴法師著

第二章 華嚴宗 -- 三、三祖法藏—集大成者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三祖法藏—集大成者

三祖法藏(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是華嚴宗的集大成者,唐太宗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出生,俗姓康氏,其祖先代代都是康居的丞相,祖父時代歸化中國,父名謐,唐朝贈其左衛中郎將之官位。法藏十六歲時於陝西法門寺的阿育王塔前,燒一指供佛,十七歲時辭親入太白山,學習大乘方等經典。數年後以探親疾而歸長安,而往雲華寺聽智儼講《華嚴經》,深得玄旨,隨即以居士身投其門下。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六六八年),法藏二十六歲,有西域三藏釋迦彌多羅,來到長安,即於其座前求菩薩戒,三藏要他先誦《華嚴經》〈淨行品〉,後受菩薩戒。同年十月,智儼入寂,將法藏委託道成及薄塵二師,囑其紹隆道法。咸亨元年(西元六七○年),由於榮國夫人過世,則天武后為建太原寺祈福,道成等即推舉法藏,因之受敕住入該寺,始剃髮披緇成為沙門;尚未進具,便奉武后旨,講《華嚴經》,並受賜五衣。嗣後又於雲華寺講《華嚴經》時,即於座上口出光明,須臾成蓋,武后聞之,遂命京城十大德,授其滿分戒,並賜號「賢首」。華嚴宗亦名賢首宗的典故,即出於此。

到了唐高宗永隆元年(西元六八○年),法藏參與地婆訶羅之譯場,校勘〈入法界品〉之梵本,是指協同道成及復禮二人,將此譯本,勘對舊(晉)譯《華嚴經》而補其闕文,並且參與《大乘密嚴經》等十餘部之翻譯。唐中宗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四月,於大慈恩寺講《華嚴經》,同年奉詔於西明寺祈雨有驗。天授二年(西元六九一年),於曾州講《華嚴經》,辨折道士疑難。證聖元年(西元六九五年)實叉難陀開始翻譯八十卷《華嚴經》,承命擔任筆受。聖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十月,新《華嚴經》譯畢,奉詔講之於佛授記寺,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寺地,一時震動,眾皆感歎,都維那上表奏聞,武后即日召師於長生殿,問十玄六相之法,師乃指殿隅之金獅子為喻,以說其幽致。久視元年(西元七○○年)於洛陽三陽宮與實叉難陀共出《大乘入楞伽經》,並參加《文殊師利授記經》之翻譯。長安三年(西元七○三年)參加義淨三藏之譯場,為《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餘部作筆受及證義。神龍元年(西元七○五年)唐中宗復位,適逢張易之叛亂,師即內弘法化,外贊皇猷,亂滅之後,即蒙優賞,敕為法藏畫像,並御製「讚」四章(文見大正五十,二八四上)。神龍二年,敕命為菩提流支譯場之證義。

此後,奏請於東西兩都(洛陽及長安)、吳、越及清涼山,興建五寺,悉以華嚴命名,並寫大乘三藏及諸家章疏,藏之諸寺,因號師為華嚴和尚。曾經奉命祈雨兩次,祈雪一次,均有神驗。迄唐玄宗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寂於大薦福寺,世壽七十,敕贈鴻臚卿,葬於神禾原華嚴寺之南。有關法藏的傳記資料,可參考:(一)祕書少監閻朝隱為撰〈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大正五十);(二)權知瑞書、新羅崔致遠撰〈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大正五十)等。他的門下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審祥等。

法藏的著作極多,依據各種資料考察,計約三十部,其中被現代學者吉津宜英、木村清孝等推定是出於法藏真撰的,有十數部,例如《華嚴旨歸》一卷、《華嚴綱目》一卷、《華嚴五教章》三卷、《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起信論義記》三卷、《十二門論疏》一卷、《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般若心經略疏》一卷、《入楞伽心玄義》一卷、《密嚴經疏》四卷、《梵網菩薩戒本疏》六卷、《華嚴經傳記》五卷等。其中已知撰著年代的,僅有《般若心經略疏》是完成於長安二年(西元七○二年)。在閻朝隱撰〈康藏法師之碑〉中亦云:

法師糞掃其衣,禪悅其食,前後講《華嚴經》三十餘遍。《楞伽》、《密嚴經》、《起信論》、《菩薩戒經》凡十部,為之義疏,闡其源流。(大正五十,二八○中)

以此可知,至少有十數部著作,是法藏親撰,頗為可信。

縱覽法藏賢首大師一生,他確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人,不僅資稟異於常人,他精通梵漢語文、熟悉大乘經論,學問紮實,思想嚴密,勤於撰著,兼有禪定及神異的功德。因此歷經唐高宗、則天武后、唐中宗,備極榮寵而盛譽不衰。

他的主要思想是五教、十宗,見於《五教章》。依鎌田茂雄及吉津宜英的研究推測,此書是撰成於法藏的三十幾歲年代。

由《探玄記》卷一所見,所謂五教是: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相當於《解深密經》第二時及第三時);三、大乘終教(說定性二乘及一闡提人都能成佛之教);四、頓教(說一念不生即見佛之教);五、圓教(說一位一切位,相即不異,信滿成佛之教)。若依《五教章》卷一所說,則略有不同。

所謂十宗是:前六宗是指六個小乘部派,第七一切皆空宗是大乘初教,第八真德不空宗是終教,第九相想俱絕宗是頓教,第十圓明具德宗是圓教、即是別教一乘的華嚴無礙自在之法門。

《五教章》是華嚴學的綱要書。《華嚴經》的義理分齊,便是《五教章》卷四的內容,共有四大項目:一、三性同異義(唯識學中的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之三性);二、緣起因門六義法;三、十玄緣起無礙法;四、六相圓融義。

有關這些教判及教理思想的詳細內容,已不是本書討論的範圍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章 華嚴學 -- 一、《華嚴經》的傳譯
第3頁:第一章 華嚴學 -- 二、《華嚴經》的內容 第4頁:第一章 華嚴學 -- 三、《十地經》與《十地論》
第5頁:第一章 華嚴學 -- 四、華嚴宗的先驅 第6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一、初祖杜順—神異禪者
第7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二、二祖智儼—精通梵漢 第8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三、三祖法藏—集大成者
第9頁:第二章 華嚴宗 -- 四、四祖澄觀—疑點特點 第10頁:第二章 華嚴宗 -- 五、五祖宗密—禪教一致
第11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釋題 第12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一章 序
第13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二章 斥迷執──評析習儒道者 第14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一節
第15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二節 第16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三節
第17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三章 斥偏淺──評析習佛不了義教者 第四節 第18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四章 直顯真源
第19頁:本編 《原人論》考釋 -- 第五章 會通本末──會前所斥,同歸一源,皆為正義 第20頁:附錄 -- 原人論
第21頁:附錄二 -- 《原人論》語體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