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思歸集 如岑法師編輯

思歸集 如岑法師編輯

卷一

[日期:2011-01-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如岑法師編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思歸集卷一

印光法師鑒定 

思歸子釋如岑敬輯 

皈命發願偈:

皈命西方佛法僧,願乞慈悲冥加被。

令依是集修學者,悉得往生證不退。

本師釋迦牟尼佛(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滅,釋迦是姓,牟尼是命,佛,譯覺者,當中國周昭王時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示生於中印度,迦毗羅國王宮中,為太子名悉達,父王名淨飯,母名摩耶,從右脅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說法五十年,住世八十載,滅度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時周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也,詳如別傳。)

佛說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又云,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又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十六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大集經云,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佛,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是繫念,心心相續,次第不亂。……是人必睹阿彌陀佛。……譬如世間,若男若女,遠行他國,於睡夢中,見本居家。時實不知為晝為夜,而亦不知為內為外。是人爾時,所有眼根,牆壁石山終不能障。乃至幽冥黑暗,亦不為障。……積念熏修,久觀明利,故終得睹彼阿彌陀佛也。

寶積經云,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生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命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導師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又云無量光,即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按鼓音王經,過去劫中有妙喜國,王號憍尸迦,時有佛名世自在王,憍尸迦投佛出家,號曰法藏,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發無上菩提心,又發四十八願,每願皆云,若不爾者,誓不成佛,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空中贊言,決定成佛。)

佛說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第三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具足真金色者,不取正覺。第十六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觀世音菩薩(梵語阿那婆樓吉低輸,此云觀世音,按悲華經,往昔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菩薩為第一太子,名不眴,對佛發宏誓願已,蒙佛更名觀世音,並授以遍出一切功德山王佛之記,現在極樂世界,輔佛宏化,後補彌陀之位,時轉極樂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其他因行果德,及本跡應化,詳如,法華,楞嚴,大悲,授記等經。)

大悲心陀羅尼經云,稱我本師阿彌陀佛,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如來授手,摩頂告言,汝莫恐怖,來生我國。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我國,皆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聲聞。既見是已,歡喜踴躍,唱如是言,南無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此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種善根,願生彼國。

十一面觀自在經云,以淨信心,殷重憶念作意,現世得十種利益。復得四種功德,一者臨命終時,得見如來。二者不生惡趣。三者不非命終。四者從此世沒,得生極樂國土。

大勢至菩薩(梵語摩訶那缽,此云大勢至,按悲華經,往昔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菩薩為第二太子,名尼摩,對佛發宏誓願已,蒙佛更名得大勢,並授以善住珍寶山王佛之記,現在極樂世界,位居第二補處,成佛次於觀世音後,其世界,時劫,佛事等,與觀世音同,楞嚴經載其所說之念佛法門,最為精要,凡修淨土者,俱宜遵行。)

楞嚴經云,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文殊師利菩薩(或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亦云妙吉祥,按悲華經,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菩薩為第三太子,名王眾,對佛發宏誓願已,蒙佛更名文殊師利,並授記於未來南方清淨無垢寶置世界成佛,號普現,又文殊般涅(般/木)經云,文殊示生於舍衛國,多羅村,梵德婆羅門家,從右脅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尋去於佛前出家。)

華嚴經云,爾時光明,過千世界,一切處文殊菩薩各於佛所同時說言,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無暫斷,如是業應作。

觀佛三昧海經云,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當生淨土。世尊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淨土聖賢錄云,唐法照大師,蒙文殊以威神力,攝入五台聖境。照見作禮,請問修行要道。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照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憶念,令勿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語已,舒金色臂,摩照頂曰,汝念佛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照受記已,歡喜作禮而退。

普賢菩薩(梵語邲輪跋陀,此云普賢,按悲華經,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菩薩為第八太子,名泯圖,對佛發大誓願已,蒙佛更名普賢,並授記於未來北方知水善住淨功德世界成佛,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又按華嚴經,菩薩既為毗盧遮那佛之佐輔,尚以十大願王,導華藏海眾諸大菩薩,同歸極樂世界,我等下凡,可不發願追隨乎。)

華嚴經云,普賢菩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當發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業,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花生,親見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爾時世尊,入於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德藏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言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詣精舍中,觀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相好具足。無量化佛,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維。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真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閒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分明,不復於彼,作形像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花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罪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進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為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為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為已修,一切三昧,諸忍諸地,諸陀羅尼。又云,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

馬鳴菩薩(梵語阿濕矩沙,此云馬鳴,按傳燈錄謂菩薩生時,感動諸馬悲鳴故,又善能說法,能令諸馬聞已悲鳴垂淚故,當佛滅度六百年後,西域九十六種外道復興,大毀佛法,菩薩乃示生於東印度,桑岐多國,廣造諸論,顯正摧邪,所造大乘起信論,勸人念佛求生西方,臨終入龍奮迅三昧,湧身虛空,光燦如日,還復本位,而取涅(般/木)。)

大乘起信論云,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又云,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憶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龍樹菩薩(梵欲那伽曷樹那,此云龍樹,因生於樹下,得道於龍宮故,南天竺梵志之裔,博通世學,出家三月,遂通三藏,時龍王迎入龍宮,開閱龍藏九旬,未及萬一,即悟無生,乃還人間,大弘佛教,所著婆沙論,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後入月輪定而寂,佛於楞伽經中謂,當來南天竺,有龍樹比丘,能顯中道義,得證初地,往生極樂,適符佛記。)

大智度論云,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修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復次,佛為法王,菩薩為法將,所尊重者,惟佛世尊。復次,菩薩常善修念佛因緣故,常值諸佛,如般舟經中說,菩薩入是三昧,即現生阿彌陀佛國。

婆沙論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皈,斯人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贊曰,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又云,佛足千輻輪,柔軟蓮花色,見者皆歡喜,頭面禮佛足。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皈命。又云,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又云,以此福因緣,所獲上妙德,願諸眾生類,皆亦悉當得。

天親菩薩(梵語婆藪(般/木)豆,此云天親,天竺富婁叉國人,出家後樂聞小乘,輒毀大乘經典,後聞其兄無著,多方啟發,乃悟前非,欲自斷舌,其兄止之曰,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未晚也,斷舌絕言,其利安在,天親於是精研覃思,制大乘論,凡百餘部,並行於世,所著往生論,發揮淨土莊嚴利益,甚為詳明,念佛者,極宜注意。)

無量壽經論云,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云何禮拜,身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意故。云何讚歎,口讚歎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云何修行相應故。云何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入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觀察,正念觀彼,欲如是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云何回向,於彼觀察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同願生彼安樂國土。願心所有功德善根,以巧方便,作願回向。攝取眾生,不捨一切故。偈云,世尊我一心,皈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作論說偈,願見阿彌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覺明妙行菩薩(按西方確指,菩薩自敘夙因雲,我昔於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於是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親見極樂世界,蒙佛授記,後果往生,繼以度生願重,隨類現身,攝受群品,又淨土聖賢錄云,菩薩以往昔因緣故,於明崇禎十六年,迄清順治四年,降於吳門,隨機宣導,開闡淨土法門。)

西方確指云,我昔於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我以宿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滿十方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年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

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著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與佛法身,非一非異,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無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

念佛不能一心者,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合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偈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念佛預先當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切,稱於阿彌陀佛。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久久不失,則入憶念三昧。

大抵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投,根境易熟。室中只供一佛一經一爐,一棹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餘物件,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更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矣。

修淨業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又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身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坐寶蓮花,登不退地。

思歸集卷一 終

(附)大慈菩薩發願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此文妙極)

【書籍目錄】
第1頁:思歸集發刊序 第2頁:卷一
第3頁:卷二 第4頁:卷三
第5頁:卷四 附本 第6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