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法師著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法師著

正釋經解—序分

[日期:2011-01-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瑛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正釋經解

(講)此後入文。正釋本經要解。因本經文淺義深。蓮池大師著疏鈔。幽溪大師著圓中鈔。乃將妙義。闡發無遺。蕅公以二書。文富義繁。初機淺識。莫測高深。故有要解之作。文雖簡。而義仍豐。許多入理之談。亦不易領解。特於講演時。命度徒明暘。筆而記之。或可為披閱要解。及修淨宗者之一助也。

文三分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腑臟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講)經文之分三分。始於道安。證於親光。上古講經。隨文釋義。不分科判。迨道安法師。將經文。分為序正流通三分。眾議其非。多不肯從。後唐玄奘法師傳來。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亦分三分。初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名異義同。後人稱為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下明三科之要。復舉喻顯之。序如首。五官具存者。五官為百骸之總。觀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惡。序分亦復如是。觀其序分。便知此經。大小偏圓。○正宗如身。腑臟無闕者。六腑五臟。皆在身中。極關重要。正宗分亦復如是。一陳依正莊嚴以啟信。二勸應求往生以發願。三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三種資糧要義。皆在正宗分中。亦為淨土重要之義。○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者。人有手足。方能運動行走。流通分亦復如是。流傳萬古。通達十方。即流通今後。無有滯礙。故以一人喻一經也。

《解》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

(講)此引證初中後三善。智者。乃天台宗祖師。名智顗。字德安。係潁川人。其母夢五色彩煙縈懷。而生師。及誕光明照室。目有重瞳。臥必合掌。坐必向西。誠非常人也。十八歲出家。日誦法華經。詣光州大蘇山。禮慧思大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今復遇矣。即示普賢道場。顗於此行法華三昧。誦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得一旋陀羅尼。後立天台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為五時八教。創立三止三觀。一生宏揚法華。著三大部。享壽六十七歲。後坐脫於石城寺。

釋法華經。亦分三分。第一序品為序分。從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止。為正宗分。從後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即為初善中善後善。

又一時下。指智者大師。先將全經二十八品分三分。又有一時。講法華經。則將述本二門。各分序正流通三段。法華一經。前十四品。乃跡門開權顯實。跡者。即釋迦今生。示現成佛之事跡。開三乘之權教。顯一乘之實理。○後十四品。乃本門開近顯遠。本者。乃釋迦久遠。早成佛道謂之本。開如來之近壽。顯本地之遠壽。跡本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者。第一序品。全為跡門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共八品為跡門正宗分。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為跡門流通分。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前半。至彌勒菩薩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乃本門發起序。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門正宗分。從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盡經。有十一品。皆為本門流通分。

《解》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係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講)此乃寄責疏家。分科未善。蕅公對本經。所分三分。與人不同。故首明三分。皆屬緊要。引法華為證。以顯初中後善也。

甲初序分為二  乙初通序  二別序

(講)通序者。通於諸經皆具故。即六種成就。又名證信序。有此六種證明。方信此經乃為佛說。又名經後序。是佛說經之後。佛臨涅槃時。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示云。如是我聞等。六成就者。具足六種。法會方得成就故。別序者。別於諸經不同故。惟此經是此序。為本經發起因緣。又名發起序。亦稱經前序。是說經之前。序述緣起也。

乙初通序分二  丙初標法會時處  二引大眾同聞 今初

(講)標彌陀法會。科中但云時處。文具信聞時主處五成就。乃從略也。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解》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標說經處也。

(講)此總標五種成就。標者表顯也。如是標信順者。阿難結集經時。大眾請云。如尊者所聞。當如是說。阿難答云。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故為信順。乃表其信實。以順眾心也。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故居其首。○我聞標師承者。師資一堂。面命耳提。親承金口施教。非輾轉傳聞也。○一時標機感者。時至機熟感應道交。良時嘉會。大法當宣也。○佛標教主者。佛自覺已圓。然後覺他。以為應機施教之主。○舍衛等標說法處者。舍衛是波斯匿王都城之名。此翻豐德。有謂國覺四德。多聞。解脫。財寶。五欲。四皆豐足。余以財寶五欲。未可稱德。將豐德二字。要分開說。當云國多財寶五欲之豐。人有解脫多聞之德。祇樹。是祇陀太子之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長者。金磚布地。所買之園。供養佛僧。為佛說法之處。

《解》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講)此別釋如是。不變名如。無非曰是。實相妙理。乃指本經正體。實相者。真實之相也。遠離虛妄名相故。妙理者。妙性理體也。並非一切事相故。此體非古非今。不屬古今。故古今不變。名之為如。譬喻虛空。非明非暗。不屬明暗。而明暗不能變也。

依實相理。求生淨土四句。實相妙理。並非他物。即現前一念心之自性。依此心性念佛。求生淨土。能念是實相心。所念是實相佛。能求是實相信願。所生是實相淨土。即前辨體文中所云。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故謂決定無非。曰是。

小字批云。悟此者少。達默法師曰。真實不多也。世人但知實相無念。而不達無所不念。又但知實相無生。而不達無所不生。今依此無所不念。故念佛。無所不生。故求生也。是之謂決定無非。曰是。

《解》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講)此別釋我聞。實相無相。故非同凡夫之有我。實相無不相。故非同二乘之無我。阿難乃隨順菩薩假我。隨順世間。假名為我。並無我見之與我慢。但不壞假名。故仍稱我。非如凡夫妄執之實我。及與外道妄計之神我也。

耳根發耳識者。耳根。有浮塵勝義之分。浮塵是地水火風。麤四大所成。即今兩耳。人人可見。勝義是清淨四大所成。惟天眼聖眼能見。耳識依勝義根發。當知根無分別。識有分別。不可不知。唯識云。愚者難分識與根。

親聆圓音。如空印空者。謂依耳根。所發之耳識。親聽如來所說圓音。佛一音具足眾音。故稱圓音。又佛音圓被眾機。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故稱為圓。親聆者。親耳聞佛所說。非私淑諸人也。○耳識。亦第八識見分。映在六根門頭了境。聲塵是第八識相分。見相二分。不離自證分。今耳根發識。聞佛聲教。以見分而取相分。是為自心取自心。故云如空印空。楞嚴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解》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講)此別釋一時。時無實法者。以時本無實體可得。乃依色心諸法假立。亦無一定長短。一夕之夢。經歷一生。足證無實。○師資道合者。佛為師。弟子為資。以資之機。與師之教。機教相契。故為道合。自始至終。說聽周足。是為一時。

《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講)此別釋佛在。佛者覺也。覺有三義。自覺。超六凡法界。眾生之不覺。覺他。超二乘法界。但求己利。而不覺他。覺行圓滿。即自覺行滿慧足。覺他行滿福足。超菩薩法界。三覺圓。萬德具。證極無上菩提。福慧兩足。乃超九界以獨尊。為人天大導師。名之為佛。

原解略釋在字。今補之。在者住也。行住坐臥。通名為在。應身。則應機示現。所以有在。若法身。則無在。無所不在也。

《解》舍衛。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云給孤獨。給孤獨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講)此別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本非國名。乃憍薩羅國之都城。因有南憍薩羅國同名。故以都城為國號。舍衛此云聞物。因國有財寶五欲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名聞各國。故以稱焉。為中印度大國。波斯匿王所都也。梵語波斯匿。此云勝軍。以其軍勝諸國故。太子名祇陀。此云戰勝。適王奏凱班師。太子出世。故以字之。

給孤獨。是匿王大臣。須達多長者之善名。因長者財富無量。常周給孤兒獨夫。故稱為給孤獨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者。因須達多為兒聘婦。至鄰國王舍城。珊檀那長者家。見其種種設備。非常忙碌。因問其故。珊檀那云。明晨請佛齋僧。今預辦其供。須達多云。何者名佛。珊檀那云。淨飯王太子悉達。十九歲出家。雪山修道。至三十歲。於菩提樹下。得成佛道。具足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教化人天。有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現在竹園精舍說法。須達多聞佛。身毛皆豎。歡喜無量。即欲見佛。睡不安枕。佛放光照之。以為天亮。即起而行。將至佛所。天忽黑暗。疑云莫非妖邪惑我耶。遂聞空中有神告曰。汝善自前行。莫得遲緩。前行一步功德。勝過七車七寶布施。須達多信步前行。乃見佛身。金色晃耀。巍巍堂堂。在竹林外經行。須達多未知見佛禮儀。天人化現一人。繞佛三匝。禮佛三拜。須達多依儀敬禮。佛為說法。即證初果。便請世尊。來年至舍衛國說法。佛云來年已受瓶沙王請。復請後年。世尊應許。便問舍衛城外。可有清淨園林。遠離憒鬧。能容千眾處所否。須達多云。但願世尊不棄。自當辦之。須達多回國。沿途宣告。以至本國。想自己所有園林。皆不敷用。惟有祇陀太子花園。圍一由旬。寬廣茂好。但太子必不肯賣。次日至太子所。讚佛功德。告以請佛。欲與買園之事。太子戲曰。長者財富無量。能將金磚布滿園地。即算此園。為卿所買。金磚我亦不要。長者聞言稱善。遂即辭歸。用牛車裝金磚以鋪之。太子聞報遂異之。乃親往觀看。大生感歎。尚餘少地未布。乃與長者面商。此地不必鋪。願與長者。共成供佛功德。長者不允。要獨任其事。太子曰。卿雖金磚布滿其地。樹根金磚鋪不到。樹應屬我。若砍樹鋪磚。又失園林之勝。況周圍牆垣。亦復是我。何得不允共成。長者聞說始允。祇陀施餘未布少地。及諸樹林牆垣。故稱祇樹給孤獨園。有經稱祇桓精舍。有經稱祇垣精舍。各隨所稱。佛家有金磚布地之典。即出自須達多。初標法會時處竟。

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  丁初聲聞眾 二菩薩眾 三天人眾

《解》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

(講)此別釋聽眾。有聲聞。菩薩。天人。大眾同聞。非一人獨聞。即六成就中。第六眾成就也。聲聞者。聞佛四諦音聲而悟道。故得此名。有定性回心二種。即大小乘之分。定性屬小乘。所作已辦。生死已了。居滅已休。更不前進。耽著小乘涅槃之樂。不肯前趨寶所。求成佛道。是為定性聲聞。

回心屬大乘。回小乘心。向大乘道。出離化城。涉俗利生。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廣修六度。普度眾生。同諸菩薩。運智上求佛道。運悲下度眾生。是為回心聲聞。

三種眾中。不先列菩薩。以聲聞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聲聞。割愛辭親。出家修道。剃髮染衣。具出世之相故。二佛成道後。教化成就。感佛深恩。常隨從不離故。三為佛法所繫。佛法二寶。必賴僧寶得傳故。

《解》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

(講)菩薩居中者。一以菩薩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其相不定故。二有此界菩薩。有他方菩薩。乘時利見。到處化度眾生。不常隨從故。三聲聞欣涅槃。是滯空。人天樂生死。是著有。菩薩不住涅槃。不畏生死。處染若淨。在俗恆真。不落空有二邊。常居中道。故曰表中道義故。

《解》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講)天人列後者。一三界內人天雖分。同是世間有漏相故。二有聖有凡。有苦有樂。品類雜故。三天人從佛聞法。亦復護法。為外護職故。以是列後。

丁初聲聞眾分三  戊初明類標數  二表位歎德 三列上首名 今初

《經》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講)與者同也。師資同堂晤對。大比丘。即大乘聲聞。內祕菩薩行。外現比丘身。受具足戒者。受二百五十戒。割愛辭親。出家學道人也。

又既稱大比丘。則具足戒。亦可云具足三諦戒也。真諦戒具足。出同居家。俗諦戒具足。出方便家。中諦戒具足。出實報家。

比丘是梵語。名含三義故不翻。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三義者。一乞士。外向施主乞食。以資身命。內向如來乞法。以資慧命。一缽資身。即手持缽多羅。常行乞食。佛制比丘。乞食資身。捨除貪慢故。行乞則折伏傲慢。無所蓄藏。則破除貪心。專求出要者。專心研求。出離生死之要道也。

二破惡者。以三觀正慧。破除煩惱諸惡。小乘云破身口七支之惡。大乘自當廣指諸惡。不墮愛見者。愛即思惑。見即見惑。我執已空。見思惑盡。超出三界。不墮愛見深坑。

三怖魔者。發心受具足戒。登壇白四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輾轉讚善。聲傳六天。魔聞生怖。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講)僧是略稱。具足應云僧伽。譯為和合眾。有理事二種和合。理和者。同證無為之理。解脫生死苦縛也。事和者。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合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天竺僧分大小乘。六和亦然。○又僧有五種。一無恥僧。毀犯禁戒者。二啞羊僧。不解三藏者。三朋黨僧。交遊族姓者。四世俗僧。昏昏度日者。五勝義僧。證果說法者。此僧非前四。乃第五勝義僧。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講)首句舉總數。三迦葉兄弟三人。過去在迦葉佛時。共立剎竿。感為兄弟。先為事火婆羅門。後遇佛得度。迦葉此云龜氏。姓也。先人在山修道。感靈龜負圖而出。因是命族。三兄弟。一優樓頻螺迦葉。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住故。又云木瓜癃。胸前有癃。狀如木瓜故。年一百二十歲。頻沙王奉為國師。世稱大仙。師徒五百人。釋迦如來。初度憍陳如等五人之後。即思要度一位。世界有名之人。可以廣度多眾。乃以妙觀察智。觀察三迦葉。機緣已熟。即至木瓜林借宿。優樓頻螺。以道不同。拒而不納。釋迦云。天色已晚。即指石室云。此處可否借我一宿。答曰。此處有毒龍。佛云無礙。迦葉即許住之。其徒曰。必為火龍所害。師云。彼願意。汝勿多事。佛即往住。眾徒心均不安。恐佛必遭火難。其夜火龍吐火。佛則放三昧火勝他。龍瞋噴毒氣。佛入慈心三昧。則不受毒。龍降伏。次日迦葉眾徒往觀。火龍伏於足旁。乃大異之。歸告其師。迦葉云。彼道不如我道真。意勸眾徒。勿信小沙門。迦葉於是留佛少住。以禮待遇。佛為顯神通。至第十六次。迦葉心起一念。佛即為說出。併謂迦葉云。汝自謂得阿羅漢果。其實未得。汝勿自高。成大妄語。於是迦葉心伏。求佛度其出家。佛令與眾徒宣布。各願從佛修道。將事火之器。棄之河中。二伽耶迦葉。伽耶山名。即象頭山。在王舍城外。依此山學道故。聞知大兄。從佛出家。師徒二百五十人。亦相率從佛。三那提迦葉。那提此云河。在河邊學道故。一日見河中事火法器。隨流而下。疑二兄為人所害。即往探之。知二兄皆從佛出家。師徒二百五十人亦相率歸佛。師資共一千人。身子。即舍利弗。其母身形端正。是其所生之子。故稱身子。目連即目犍連。此云采菽氏。婆羅門種。二人先事沙然梵志。沙然去世。眾推二人為師。後聞佛因緣教。心有領悟。師徒二百人。皆從佛出家。耶舍長者子。及同學共五十人。亦從佛出家。併初度憍陳如。十力迦葉。額鞞。跋提。俱利。五人。應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數。故曰千二百五十人。

皆佛成道。先得度脫四句。此大比丘眾。皆是佛成道後。觀察機緣成熟。先得度出三界。解脫生死。感佛度脫深恩。恆常隨從。與佛俱在一處。不離左右也。初明類標數竟。

戊二表位歎德

《經》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解》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

(講)前比丘是修因名。此阿羅漢是得果名。因果相契。因具三義。果上亦含三義。一應供。羅漢為世間福田。應受人天供養。即乞士所感之果。二殺賊。殺心中煩惱之賊。煩惱名賊者。以能傷害法身慧命故。即破惡所感之果。三無生。出分段生死。於三界內不再受生故。即怖魔所感之果。以魔樂生死。聞說受具足戒。即怖佛界增多。人天減少也。

有慧解脫下。標三種羅漢。今是無疑二句。是揀大阿羅漢。慧解脫羅漢者。因中修性念處觀慧。即修四念處觀。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觀成斷惑證真解脫生死。能破一切智外道。○俱解脫羅漢者。因中修共念處觀慧。謂諸禪三昧。與四念處共修。具三明八解脫。能破五通外道。○無疑解脫羅漢者。因中修緣念處觀慧。緣念世出世法。皆悉通達。能決眾疑。能破圍陀外道。三種羅漢。修因證果。彼此不同。今經云。皆是大阿羅漢者。決定是無疑解脫。故名大也。

《解》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不思議法。故名大也。

(講)此是開跡顯本。以釋大也。又此阿羅漢。約跡則是聲聞。約本則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菩薩之別稱。破無明見法身。大乘之士也。示作聲聞者。隱藏法身大本。示作聲聞小果。如舍利弗。過去已證金龍佛位。須菩提。乃是青龍陀佛。倒駕慈航。故曰示作。證此持名念佛。不思議之法。故名大也。

《解》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講)上表位。是阿羅漢位。此歎德。是大菩薩德。從佛轉輪者。依從佛所轉之法輪。悉能代佛宏化。轉妙法輪。法以輪稱者。譬喻二義。一輪有推碾之功。喻法能推碾眾生。麤細煩惱故。二輪有運載之義。喻法能運載眾生。從凡夫地。到聖人地故。既能代轉法輪。自可廣利人天之眾。為眾所共知共識者也。聞名曰知。見面曰識。二表位歎德竟。

戊三列上首名

《經》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解》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講)此列常隨眾上首之名。長老二字。貫下十六尊者。非獨指舍利弗一人。德臘俱尊者。若德重智深。是謂法性長老。若臘久年高。是耆年長老。俱者並也。德臘並尊。故名長老。此中多有德有臘者。亦有有德而無臘者。並無有臘而無德者。

身子尊者。已證阿羅漢果。堪稱尊者。身子乃連母為名。其母身形端正。故名身。是身所生之子。故曰身子。本經稱舍利弗。舍利此云鶖鷺。其母眼目伶俐如之。故稱舍利弗。弗即子也。又稱鶖子。聲聞眾中。智慧無能及者。在胎已能寄辯母口。八歲登座。論議無雙。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故稱智慧第一。亦姑顯一德耳。十六尊者。各有偏長。非餘尊者。不具智慧。亦非身子。不具餘德。

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具云目犍連。此云采菽氏。先人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是命族。此族出家多人。以摩訶二字揀之。云大采菽氏。神通者。神妙莫測。通達無礙。羅漢具六神通。一如意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六漏盡通。前五。天仙神鬼皆有。彼是報通。此皆修通。後一聖人方得。言第一者。如止耆婆之車。焚得勝之殿等。難以具述。

飲光尊者。身有金光。梵語摩訶迦葉。此云大飲光。由宿世為冶金師。有一貧女。至塔中禮佛。見佛像金身。壞了一塊。乃起一念。我如有金。當為裝飾完好。發一善願。即有感應。後行乞途中。拾一金錢。即倩冶金師。為其鎚薄。不取工價。發心同飾佛像。自爾以來。九十一劫。身常圓滿紫金光聚。光吞日月。故名飲光。加以大者。揀異其他迦葉也。

傳佛心印者。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云。梵王至靈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捨身為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今付摩訶迦葉。此即我佛傳心印於迦葉。為初祖。迦葉復傳心印於阿難。遞代相傳。心心相印。故稱心印。

頭陀第一者。梵語頭陀。此云抖擻。以十二行。抖擻塵勞煩惱故。一住阿蘭若。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節量食。六過中不飲漿。七著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塚間坐。十樹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臥。迦葉年老。不捨頭陀。佛憫其老。勸令休息。迦葉頭陀如故。佛讚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曰頭陀第一。此尊者未曾入滅。佛囑傳衣彌勒。在雞足山入滅盡定。以待彌勒佛出世。

文飾尊者。即摩訶迦旃延。此云大文飾。南天竺國婆羅門種。西域四大姓一剎帝利。此云王種。二婆羅門。此云淨裔。三毘舍。此云商賈。四首陀。此云農夫。婆羅門多智。尊者又復出家聞法。善解契經。阿含經云。有外道執斷見。問曰。我見人死不還。云何說其受苦。故知無他世。答曰。如罪人被囚。寧得歸否。又問若生天上。何故不歸。答曰。如人墮廁得出寧肯更入。如是種種善論。故云論議第一。大膝尊者。即摩訶俱絺羅。是舍利弗母舅。平日與姊論議輒勝。自姊懷胎後。皆姊勝。知胎中必懷智人。自思弟屈於姊。尚是小事。將來舅屈於甥。豈不令人見笑。遂辭姊。到南天竺國。讀四圍陀典。發憤精進。尚無剪爪之功。世稱長爪梵志。十六年歸。欲與甥論議。問姊甥今何在。姊云先從沙然梵志學道。現從佛出家。即至佛所。索甥歸還。佛令立論。論勝則還。心中大快。即思十六年苦功。今日正好在此廣眾一顯。遂曰。論勝還甥。論屈我頭把汝斬。佛笑謂曰。汝以何為宗。答曰。不受為宗。佛云。汝見受否。大膝一想不好了。兩頭俱墮。說受則自宗相違。說不受。世間相違。被佛一問。自知論屈遂逃。行不數武。心思大丈夫。一言既出。何以逃走。乃返佛所。高聲曰。瞿曇取刀來。斬我頭去。佛曰我法無如是事。汝既知屈。可從我出家。由精勤故。得四無礙辯。觸問能答。故稱答問第一。

星宿尊者。父母禱星宿而生。即離婆多。又譯假和合。釋論云。夜坐空亭。見一小鬼負屍而來。有一大鬼追來爭之。乃請尊者分判。自思若依理而判。必為大鬼所害。若枉理而判。難免小鬼所害。俱不免害。乃依理判曰。我見此屍。是小鬼負來。大鬼怒。拔其手足食之。小鬼取屍手足補之。因此煩惱。遂疑此身非我。若我本身。眼見鬼拔食訖。若非我身。云何隨我行。逢人即問。汝見我否。僧答云。本是他遺體。非我有也。遂悟此身假和合。即得道果。入定心無倒亂。故云無倒亂第一。

繼道尊者。即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譯大路邊。槃陀伽譯繼道。相繼於道路而生。其母二次。皆於歸家途中生子。繼道隨兄從佛出家。因根機愚鈍。僅持一偈。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兄遣還俗。哭泣不已。佛憐而教之。使誦掃帚不輟。於三七日。將一把無相掃帚。把心地見思煩惱。掃得乾乾淨淨。得阿羅漢果。具足辯才。義持第一。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若肯發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誦掃帚。亦能證果。如若念佛。豈不成佛。此其證也。

喜尊者。佛之親弟。四月九日生。身黃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故稱儀容第一。摩竭提國。有裸形外道。世稱智者。與舍利弗論議結舌。深信佛法。有欲出家。見難陀色貌殊偉。歎曰。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堂者乎。遂從其出家。

慶喜尊者。佛之堂弟。是佛成道日生。淨飯王是日。先得太子出家成佛之報告。又聞王弟白飯王。報告生子。故字之曰慶喜。至二十歲。佛度出家。要求佛將二十年所說之法。重為宣說。悉能記憶。迦葉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稱多聞第一。

覆障尊者。即羅侯羅。過去因塞鼠穴六日。報感在胎六年。故云覆障。是佛之子。佛與耶輸陀羅。為名字夫妻。未行欲事。何以有子。因悉達第四次出遊。見比丘僧。為度生老病死苦。回歸向父王請願出家。淨飯王聞言流淚曰。阿私陀仙人之言應矣。次日至宮中。勸太子曰。汝若有子。當許出家。太子指耶輸陀羅腹云。他已有孕。耶輸一驚。即覺成孕。於太子出家後。六年始生。惡聲盈路。諸釋皆憤恨。請王治其罪。耶輸雖能自信。欲雪不白之冤。求王設一火坑。誓言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真遺體。天當為證。抱子投坑。火化紅蓮。托耶輸體。母子無損。國人始信。從此息謗。後佛度羅侯羅出家。密行第一。

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餘報。司者。牛雖不食。恆事虛哨。憍梵波提。過去世為沙彌。見老比丘誦經。輕弄云。如牛食草。老比丘已證阿羅漢果。告云。汝此言有罪。隨即懺悔。猶墮落五百世為牛。餘報未盡。尚事虛哨。佛恐世人。睹形不知觀德。譏謗又要獲罪。於是令居天上。諸天敬奉。故受天供養第一。

不動尊者。即賓頭盧。頗羅墮。昔樹提長者。以缽置剎竿上。號於眾曰。誰能現通取缽。當以與之。尊者即時現通取之。佛訶責不許入滅。留身世間。應末世供。為人天福田。故稱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為佛使者。即迦留陀夷。身形麤黑有光。人見驚駭。佛禁夜行。因之而始。此尊者為佛使者。摩利夫人師事焉。教化夫婦同證道果者。數滿一千。一人證果者。不知其數。故稱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即劫賓那。由父母禱星宿而生。房宿乃二十八宿之第四星也。能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即薄拘羅。毘婆尸佛時。以阿梨勒果。施一病僧。自爾九十一劫。無病無夭。又持不殺戒。感五不死報。初生現異。母以為怪。遂欲處死。置之熬盤不死。復置釜中不死。復投水中。巨魚吞之。魚為人獲。刀剖子現。竟無所傷。漁人養育成人。因火不能燒。湯不能煮。水不能淹。魚不能噬。刀不能傷。名五不死。顏貌端正。故曰善容。享壽一百六十歲。故稱壽命第一。

無貧尊者。即阿冕樓陀。楞嚴經。名阿那律陀。譯云無貧。亦云如意。由昔饑世。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不受貧窮。得如意樂。亦佛之堂弟。聽法之時。常樂睡眠。佛即呵云。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因聞佛呵。恐受墜落。乃自責發憤。經七晝夜。眼不交睫。精進失目。佛憐而度之。示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好樂反見。照明金剛不壞本體。而得正定。遂得半頭天眼。告螺髻梵王云。我不因眼。觀大千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是為天眼第一。如是等。諸大弟子。如是。指上十六尊宿。等者。等餘未列之眾。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者。或過去古佛。倒駕慈航。或法身大士。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影響法會。助宏道化。今聞淨土攝受十方眾生。不可思議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第一義悉檀。為四悉檀之一。得入理益。所入之理。即中道第一義諦之理。○增道損生者。聞此念佛法門。悟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自淨佛土。即淨自心之佛土。復名當機眾者。因此等常隨眾之機。與念佛之教相當。堪能得益。故稱為當機眾矣。初聲聞眾竟。

丁二菩薩眾

《經》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解》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乃智悲(並)〔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講)此釋菩薩通名。正文并者。及也。承前文義。在會聽眾。不獨聲聞。諸菩薩。亦所同聞。摩訶薩。乃菩薩中大菩薩。此云大道心成就眾生。大道心者。發大菩提心。即運智上求佛道也。成就眾生。乃運悲下度眾生也。故曰智悲雙運。自他兼利者。運智上求是自利。運悲下度是利他。菩薩二利兼焉。

《解》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講)此釋文殊等別名。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而得自在。王者。自在之義也。法王有三子。菩薩是真子。二乘是庶子。凡夫是外子。於真子中。文殊為首。能承紹佛之家業。故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者。文殊為七佛之師。過去已成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成佛。名曰寶積。得一切種智。倒駕慈航。勇猛實智。即根本智。非此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難信之法。故以文殊居初。

《解》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列次。

(講)梵語彌勒。此云慈氏。姓也。本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當來成佛。龍華三會。度眾無量。現居等覺之位。在兜率天內院。候補作佛。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者。必以斷深惑。度眾生。究竟福慧二種莊嚴。淨佛國土。為要務之急。故次列。

《解》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講)曠者遠也。此菩薩。從遠劫修利他行。乃至今日。不暫停息。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故此菩薩不休息。常精進與不休息義同。其行亦同。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眾生以利他。智悲並運。常無疲倦。故名常精進。

《解》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講)此明菩薩等得益。深位菩薩者。位鄰極聖。深證等覺。已破四十一品無明也。必皆求生淨土者。以不離三寶故。小註云。事是大因緣。理是祕密藏。不可忽過。既得不離三寶。即是成佛大因緣。常見佛聞法。開示佛之知見。常近眾僧。同得悟入佛之知見。故云大因緣。佛知見。即三德祕密之藏。證入三德祕密藏中。乃能速成正覺。圓滿無上菩提。故曰不可忽過。二菩薩眾竟。

丁三天人眾

《經》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解》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講)此會。不獨出世間聲聞菩薩。並有世間天人。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者。能為忉利天之主。未來成佛。號無著尊佛。迦葉佛時。有一女人。發心建塔。三十二人助成其事。感報此天。中間一天。天王所居。東西南北各八天。即三十二人所居。為內臣。合名三十三天。等者。下等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東方持國天王。宮殿建於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宮殿建於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官殿建於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宮殿建於水晶埵。此四王統領八部鬼神。護持世間。又稱護世四王。是忉利天王外臣。上等夜摩天。兜率天。此天有內院。菩薩所居。三災不及。外院天眾所居。化樂天。他化天。至此為欲界六天。有男有女。未離欲故。

更等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本天三天。外道天一天。五不還天五天。合為十八梵天。名為色界者。色蘊勝故。以離欲清淨。無有女人。自然化生。又名梵天。梵者淨也。以禪定為樂。又名四禪天。

更等無色界。四空四天以滅色趣空。無色蘊故。名無色界。三界共成二十八天。俗云三十三天。不知但是橫論第二天之名。以為豎論總數。三十三層者。錯誤也。

無量諸天。應指大千世界。四禪以下。諸天之數無量。大眾俱者。總指在會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鬼神等。無不與會。共秉同聞。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旁註。唯廣大故微妙者。唯法門廣大。故無機不收。能三根普被。故法門微妙也。初通序竟。

乙二別序

《解》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經下卷。自倡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講)前是通序。即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證信序也。與諸部經相同。故為通序。此為別序。乃發起一經之由致。與諸部經各別。故名別序。又稱發起序也。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他經多為弟子發起。請問而說。此經乃無問自說。以淨土妙門。無人能問。法門何以稱妙。以但持六字洪名。即得三界橫超。念佛為因。而得成佛之果。非大眾智力所能知能問。故曰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乃自倡依報極樂世界。正報阿彌陀佛。二種名字。以為發起也。

又。佛智鑑機無謬者。佛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善鑒眾生之機。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纖毫不錯。見此現前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得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四益。即四悉檀之益。第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國中有佛。現在說法。心生歡喜。第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聞說欲生彼國。親見彌陀。只要執持名號。即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則知念佛即能生善。第三對治悉檀。得滅惡益。依教專修淨行。念念相續。而得滅除身口意三業之惡。第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實相第一義諦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亂。是謂四悉普益也。

如梵網下。引例也。梵網經下卷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等。亦自倡位號。智者大師判此段偈文。作發起序。以彼例此。可知此文。亦發起序。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講)淨土法門。收機最廣。故能三根普攝。上中下三根。皆可念佛。皆得往生。師子峰云。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後文云。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亦即圓超也。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絕待即絕諸對待。唯一無二。唯此無外也。如徹祖云。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為宗。二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四以超情離見為宗。○唯心為宗者。全佛是心。心外無有佛。為心所念。心性豎窮橫遍。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唯佛為宗者。全心即佛。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佛亦豎窮橫遍。佛外亦無有少法可得。上二皆明絕待義也。

圓融。乃圓通融洽。無障無礙。即以心佛明之。心性圓滿周遍。不妨佛性。亦滿亦遍。一切法性。皆滿皆遍。佛性法性。圓滿周遍亦然。彼此無障無礙。此明圓融義也。○問理雖如是。事上難免生疑。既許心性圓遍。如何能許佛性諸法之性。同時圓遍耶。答此乃法界無障礙之義。不獨理與事。而得無礙。乃至事之與事。一一皆得無礙。喻如千燈一室。各得圓遍。各各無障無礙。即此可以斷疑。

絕待圓融。共為一宗者。正絕待便圓融。正圓融便絕待。如台宗所云。隨舉一法。體即法界。舉心為法界。一切諸法。皆趣此心。舉佛為法界。一切諸法。皆趣此佛。同時絕待圓融。不前不後。如千珠寶網。一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珠。珠珠皆能互含互遍。不相妨礙。

超情離見為宗者。超凡情。離聖見也。但約絕待。已超凡情。已離聖見。若約心佛圓融。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問。凡情當超。聖見如何亦離。答。但有一法當情。都是法執之病。都為清淨心中之障礙。不得不離。喻如好眼。不容沙著其中。以沙是不好之物。能壞於眼。急當去之。若以金屑著眼。雖是貴重之物。亦能妨礙於眼。亦當去之。是為超情離見之宗。一句彌陀名號。具此四句宗旨。非語言分別之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說出一切法門。不出戒定慧三學。今此淨土法門。可以三學全該。正念佛時。都攝六根。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犯眾戒。念到一心不亂。而得正定。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又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續。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見泯。而得三觀妙慧。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具足戒定慧三學。即圓收一切法門也。

古德云。八萬門中。念佛第一。又云淨土法門。為徑中捷徑。即圓超一切法門。旁註云。從未道徹者。即此淨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從來未經何人道徹也。

甚深難信者。即此念佛一法。若理若事。悉皆難信。蓮池大師云。兼眾德而俱備。統百行以無遺。其理甚深。若人執持名號。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事亦復難信。故經云。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此念佛法門。事是無上大因緣。理是三德祕密藏。是為難信之法。故特告大智慧之者。非第一大智慧人。不能直下承當。無所疑惑也。旁註。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者。正智之人。依智不依識。遠離分別。故不思議。庸愚之輩。昏昏度日。不知分別。亦不思議。故云兩不思議也。特告大智慧者。正以不思議法。向不思議人說也。

《解》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十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講)此正釋西方。從是娑婆世界。向西方橫亙直過。十萬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極樂。乃標彼佛。示現同居土成佛之處也。按世界剎種。高二十層。每層有無量諸佛國土。娑婆與極樂。同在剎種第十三層。故得平橫通達。直至極樂。十萬億。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之土。

且以此娑婆世界。三千大千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有一洲。梵語須彌。此云妙高。以四寶所成曰妙。上至忉利曰高。在一個小世界大海中心。出水八萬四千由旬。此山東面有洲。名弗婆提。此云勝身。身形殊勝。從人立名。人高八肘。壽命二百五十歲。西面有洲。名瞿耶毘。此云牛貨。以牛為貨。從物立名。人高十六肘。壽命五百歲。南面有洲。名閻浮提。此云勝金。從樹立名。洲有此樹。樹汁入水。沙石成金。超勝餘金。人高三肘半。壽命百歲以下。北面有洲。名鬱單越。此云勝處。勝三洲故。人高三十二肘。壽命一千歲。無中夭者。

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者。日月在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之高。與四天王天齊。旋轉須彌。光照四大部洲。四洲之外。全是海水。海外有一小鐵圍山。其山純鐵。圍此四洲。是一小世界。名一四天下。上有六欲天。初禪天。一千個四天下。六欲初禪。上有二禪天。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二禪。上有三禪天。名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三禪。上有四禪天。名大千世界。三次言千。是為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之土。過如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有極樂世界也。

《解》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講)此假立問答。所以破疑也。此非善問句。所答最妙。離諸戲論。下出戲論所以。即可斷疑。

《解》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國)〔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穩之謂。如下廣釋。

(講)此正釋依報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乃釋迦自倡依報國土之名。以為發起之序。依報者。眾生所依止之果報土也。世是遷流之義。約豎論。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以辨時劫。界是方位之義。約橫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三種翻譯可知。永離眾苦者。佛於經中自釋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曰永離。是為第一安隱也。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

(講)此別明淨穢。然佛土有四。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若據此土。則各分淨穢。所有偽謬。悉皆得正。此段辨凡聖同居土淨穢之相。凡是凡夫。聖是聖人。聖人應跡世間。與凡夫共同居處故。名凡聖同居土。五濁者。楞嚴經云。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投以塵土灰沙之倫。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喻心水本淨。因塵勞而成濁也。○一劫濁。梵語劫波。此云時分。劫濁無別體。四濁交湊為體。遷流不息為相。二見濁。五利使為體。諸見紛起為相。三煩惱濁。五鈍使為體。惱亂逼迫為相。四眾生濁。三緣和合為體。色心陋劣為相。五命濁。壽暖識三為體。催年減壽為相。此論娑婆世界五濁之體相也。

輕重分淨穢。如此土三途濁重。則土穢。人道濁輕。則土淨。人天比較。人道濁重亦穢。天道濁輕乃淨。欲界與上二界比較。欲界濁重又穢。上二界乃淨。娑婆極樂比較。娑婆有五濁皆穢。極樂是五清乃淨。因同居土中凡夫。與聖人同一例故。

《解》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講)此段。辨方便有餘土淨穢之相。方便者。是佛權巧方便而設。是為化城。中途暫住之所。名有餘涅槃。非究竟寶所。無餘涅槃也。藏教阿羅漢。辟支佛所證。通教三乘。別教三賢。圓教十信。已斷見思煩惱。未破無明者。亦寄居於此。

析空拙度證入者穢。此指藏教二乘。稟析空觀智。析色入空。將四大五蘊。分析此身。畢竟無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蘊之法不空。此觀智拙。以此觀智斷見思惑。度出生死海。證入方便有餘土。為拙度證入者屬穢。

體空巧度證入者淨。此指通教三乘。稟體空觀智。體色入空。觀四大五蘊色法。現前此身。當體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本不可得。此觀智巧。以此觀智斷見思惑。度出生死海。證入方便有餘土。為巧度證入者屬淨。○又。通別比較。通教三乘。不達中道亦穢。別教三賢。以達中道故淨。○又。別圓比較。別教三賢。不達即中亦穢。圓教十信已伏無明。三諦圓融。所見乃淨。極樂方便土皆淨。以小乘回心故。

《解》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講)此段。辨實報無障礙土淨穢之相。實報者。真實果報土。種種莊嚴。無障無礙。又名實報莊嚴土。乃別教十地。等覺。妙覺。圓教初住至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次第三觀證入者穢。此指別教所修三觀。次第而入。先空。次假。後中。謂十信修析空觀。伏見思惑。十住修體空觀。斷見思惑。十行修假觀。破塵沙惑。十回向修中觀。伏無明惑。初地修中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始入實報土。以智不圓融故。所見土相則穢。一心三觀者。乃圓教菩薩所修。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謂圓修三觀。此觀若成。則能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故初發心住。即破一品無明。即證一分三德。而入實報土。以觀智圓故。所見土相則淨也。極樂實報土皆淨。以國中一切菩薩。所脩所證悉圓頓故。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講)此段。辨常寂光土淨穢之相。此土乃如來所居。若約別教妙覺。於本教雖稱究竟。但斷十二品無明。與圓教二行齊。無明未盡。是為分證者穢。究竟滿證。乃圓教妙覺。破四十二品無明盡。復本心源。究竟清淨。圓滿無上菩提。是為滿證者淨。極樂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故。

《解》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講)今極樂世界。稱淨土者。正指凡聖同居土一土。橫具上三淨土。以同居境淨故。真俗圓融。不可限量。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在同居。即寂光淨土。菩薩在同居。即實報淨土。聲聞在同居。即方便淨土。

《解》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講)此乃成時大師所批。修德是修成。性德是本具。性德即真心之別名。若論性德。法法唯心。隨舉一法。體即法界。故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今約能修之信願行三資糧。所修之一句彌陀名號。不可思議之真因。以感不可思議之妙果。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種同居淨土。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唯一無二。方是極樂淨土宗旨。雖屬修德所成。亦是性德本具。不出性外。是謂唯心淨土也。上佛倡極樂世界之名。為下文依報發起之序。再倡阿彌陀佛名號。為下正報發起之序。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講)此釋正報教主。有佛號阿彌陀。乃釋迦自倡正報教主之名。以為發起之序。翻譯如下文廣釋。此處但解佛有三身。身者。積聚之義。眾生積聚業障以為身。佛則不然。一法身。積聚理法以為身。理法平等普遍。故法身遍一切處。二報身。積聚智慧以為身。故報身惑淨智滿。三應身。積聚機緣以為身。故機緣成熟。應時出世。

各論單複者。三身各皆有單有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即如如理。此理生佛同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眾生迷此而輪迴。諸佛證此而成道。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即如如智。始覺還源。惑淨智滿。以智慧為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色像。

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即眾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生佛一如。此身通因徹果。二離垢妙極法身。即如來修德究竟所成佛。離五住垢。斷盡煩惱。極三智妙。證得菩提。此身唯佛果方有。

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身。即彌陀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得菩提覺法之樂。涅槃寂靜之樂。以自受用。故名自受用報身。二他受用報身。此從後得智所現。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二乘有眼。不見報身剎塵相好。

化身複者。一示生化身。即示現降生。八相成道之身。二應現化身。應眾生機。現勝應劣應之身。又。佛界化身。現佛界之身也。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示現其身也。上明單複三身竟。

《解》雖(辯)〔辨〕單複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講)此段剷除情見。乃論性德。恐人不明理性。而生三一之情見。故破之曰。雖辨明單複三身。實際理地。究竟非一非三。又恐人執著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上句雙遮。下句雙照。合之則正雙遮時便雙照。正雙照時便雙遮。圓融中道理性。超情離見也。

不縱橫。不並別者。是三德祕密之藏。為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涅槃經云。云何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伊。別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羅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即佛所證三德祕密之藏。

按∴字。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喻圓教不思議三德。不可說一。不可說三。而三而一。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豈思議之所能及耶。離定三思議。離定一思議。離非三非一思議。離而三而一思議。此離四句也。百非者。依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約三世則有四十八句。再約已起未起。則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則成百句。但能離根本四句之過。百句之非自絕。佛身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如金剛經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故曰不可思議。上辨單複三身竟。

《解》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講)此段所云。阿彌陀佛。乃論修德。正指在同居土中。示生之化身。以是同居土見故。恐疑非法非報。故又云。即報即法也。化身本不離法身。依法身體。垂報化用。三身不相捨離。如摩尼珠。珠體。珠光。珠影。不相離也。旁註隨橫四土現。即同居橫具上三土。在同居土中現也。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燄。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講)此重釋西方依正二有。世界及佛。皆言有者。二俱現有。非過去。非未來。具四悉檀之義。悉者普也。檀者施也。以四益普施故。一的標實境。令欣求故。的確標顯。西方依正。現在實境。令眾生心生欣慕。求生彼國。此世界悉檀。令得歡喜也。○二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釋迦及六方佛以誠語指示。持名念佛法門。令得專一其心。淨念相繼故。此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三簡非乾城陽燄。簡者簡別。西方依正。二皆實有。非同乾闥婆城。乃幻現。曠野深山常見。倏有即無。同妖魔之氣所現。陽燄乃田間游氣。春晴伏地可見。遠看似水。近看則無。渴鹿逐陽燄。即錯認為水也。非權現曲示者。破華嚴合論之偽。李長者著華嚴合論。謂西方是權現。曲引小根所示。故特破之。非緣影虛妄者。第六意識。是緣塵分別影事。舉體虛妄。此破末世眾生。認緣影為真心。謂西方依正。皆在心外。非保真偏但者。上破邪魔。此破權小。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法華經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偏。謂藏教之偏真。但。謂別教之但中。今西方依正二有。乃圓教圓中之妙有。故非偏非但也。此對治悉檀。令得滅惡益。○四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即圓彰西方依正二報。乃自性本具。雖過西方十萬億剎之外。不出唯心。即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令悟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而得深證受用。此第一義悉檀。令得入理益。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講)此釋現在說法。今即今時。非過去已滅。非未來未成。故曰現在。彼佛度生。亦以音聲而作佛事。亦不外說法也。釋迦說大雲經時。告大雲密藏菩薩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號無量壽。現在說法。告一菩薩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今說大雲經。汝可往聽。今彼菩薩。將來至此。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說法。彌陀壽命無量。釋迦雖滅度已久。彌陀還是現在說法。佛世難值。此土彌勒。尚未下生。當來下生。未知我在何道。正應發願往生。親覲彌陀。常隨佛學。速成正覺也。

《解》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陀)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講)此結出發起序之義。經中不外信願行三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願。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願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復次阿彌陀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此合序三寶。及經中五重玄義。佛法僧是住持三寶之名。序名。住持不離實相。則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實相之體。起信發願力行。序宗。信願行三資成就。必得往生。見佛聞法。橫超生死。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者。惟念一佛。不念他佛。即以一句佛號。為所緣之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雖略。意則五重玄義俱周。初序分竟也。

【書籍目錄】
第1頁: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 第2頁:圓瑛法彙序
第3頁:彌陀要解講義序 第4頁:彌陀要解講義序
第5頁:二種題目 第6頁:譯經法師
第7頁:解經大師 第8頁:著解序文
第9頁:解經玄義 第10頁:正釋經解—序分
第11頁:正釋經解—正宗分—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第12頁:正釋經解—正宗分—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第13頁:正釋經解—正宗分—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第14頁:正釋經解—流通分
第15頁:蕅益大師跋 第16頁:校勘及重新排印說明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