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法要 毛凌雲居士著

念佛法要 毛凌雲居士著

念佛法要(卷四)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毛凌雲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念佛法要卷四

念佛須知

持名念佛,固甚簡易,而早晚功課及剋期精進,飭終助念等,亦須如法行持,以求必成。茲節錄其必須知行者,以為規範,而便修習。

一、 早晚功課 出家五眾,有「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可資遵行,惟在家二眾,閒忙不同,環境各異,茲節錄古德所定課程數則,由簡而繁,各隨所便,量力行持。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佛有願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歸依之心。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至誠如此,無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識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報。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二

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迴向發願全偈一遍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向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凡頂禮時,燒香作拜尤佳。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大福報。

若念佛時,心想身在淨土,佛前合掌,恭敬念佛。念菩薩時亦如此。作拜及念偈時,亦想在淨土佛前恭敬作拜念偈。惟有佛菩薩像時,不須如此,然須想其像,如佛與菩薩現身在此,受我禮拜,聽我念誦。專志如此,其往生品第必高。如更加精進,每日念佛三次五次,或千聲萬聲,乃至晝夜念佛不輟,又以念佛法門,廣化世人,使更相勸化,必上品上生。

【按】此專為極忙或不識字人,所立簡易念佛法,及初學由簡易入,能擇一行持,日日志誠如此,無不往生。若加晚課,或有暇即念,或作務時念佛無間,並廣勸化,生品必高。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念,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念心不散,專精為功。名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念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生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作此願已,禮拜或不禮拜均可,但要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惟將不廢,自要其心,必生彼國。

【按】此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借氣攝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加每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故後此諸祖,均以以作為普攝群機之最方便,待其漸入漸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則日用云為,自能拳拳服膺,惟佛是念,非限於一茶之頃以為定章也。如家有淨室或佛堂,乃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

通行早晚功課儀式

一、供養

佛堂惟供西方三聖像,佛前供香、花、燈、果、水等,倘力不足,供清水一杯,上香三枝,燈花聽便。上香時,應默念或朗念香讚: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世間難信法

及諸上善人 普熏諸眾生 皆發菩提心 同生極樂國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二、禮拜  拜時,應先合掌,誠懇立念或跪念:

 

一心頂禮,娑婆世界,大慈大悲,人天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弟子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至誠懺悔:我及眾生,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空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弟子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誠發四宏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拜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弟子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誠發大願:願我及眾生,

宿世現生諸父母 歷劫祖宗及怨親 同仗如來慈悲力 接引往生安樂國 一拜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弟子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誠發大願:願我及眾生,曠劫

所殺食衣諸冤命 十方被殺諸眾生 悉獲度脫生淨土 願佛慈悲普攝受 一拜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弟子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誠發大願:願我及眾生,

共以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一拜

一心頂禮,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大慈大悲,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菩薩聖僧。

弟子某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誠發大願:願我及眾生,

共消三障諸煩惱 共增福慧與壽考 普願災病悉消除 往生圓成菩薩道 一拜

三、念誦 合掌坐念: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三聲

佛說阿彌陀經 一遍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即往生咒三遍接念讚佛偈一遍: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四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 數百聲或數千聲。不論高聲低聲或默念,必須口念耳聽,字字清晰。坐念或繞念均可。但繞念須由東至南,或西至北,順繞有功德。不可逆繞,有罪過。念畢再念:

阿彌陀佛 坐念或止靜默念,百聲或千聲。念畢,再合掌跪念或立念:

南無阿彌陀佛 三聲或十聲,拜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 以下跪念各三聲或十聲,或各合掌立念畢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 三聲或十聲,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三聲或十聲,一拜

四、迴向 跪念回向偈:

願我臨終無障礙 阿隬陀佛遠相迎 觀音甘靈灑吾頭 勢至金臺安我足

一剎那中離五濁 屈伸臂頃到蓮池 蓮華開後見慈尊 親聽法音可了了

聞已即悟無生忍 不違安養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

我願如斯佛自如 畢竟當來得成就

五、三皈依  對佛合掌念: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一拜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一拜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一拜 和南聖眾 三拜,課畢。

附錄 蓮池大師新定西方發願文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按】初學佛者,功課繁簡,可依閒忙酌定,茲舉一例,非定規也。如課畢,「代為父母師長,暨歷劫怨親,禮佛三拜,求生淨土。」並加念大悲咒一至七遍,觀音菩聖號百至千聲,祈禱:「干戈永息,國運昌隆,眾生安樂,世界和平,化娑婆世界為極樂世界。」更佳。因大劫當前,危難莫測,常志誠念觀音菩薩,必蒙尋聲救苦,轉危為安。縱定業難轉,亦可仗菩薩及佛力,往生西方,而出苦海。如有所求,隨意祈禱,祇要心誠,有求必應。

善導大師臨睡入觀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云: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按】蓮池大師云:「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在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願於每日晚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何顯慈居士睡眠攝心法

睡眠念佛,固不恭敬,宜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此名吉祥。觀想自身跪在佛前,兩手合掌,恭敬默念,不可出聲。床頭倘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直念到昏睡為止,夜醒亦然。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倘提神久念失眠,可令心止息,修臥禪法。放下身心,一念不生,與坐禪同。久習此定,雖睡眠而不顛倒。在家人事務繁多,此時自由,可力修此法,無上功夫,即於睡眠中得之。

【按】東坡云:「唯五更可勾當自家事。」無論在家、出家、均宜力修此法,久則睡眠中亦能念佛不斷。但不可提神過甚,只要心念心聽,即易入睡,不致久念失眠也。

二、剋期精進 得坐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佛示一至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乃剋期取證也。末法眾生,修諸功德,信願不堅,廢弛恒易,尤應剋期,方發勝心,以成勝行。茲節錄古德精進法要及佛七規式,以便遵循,而期現證。

三峰大師追頂念佛法節錄

念佛要一心不亂,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三心斷絕,謂之前後際斷。此因追極念極,一聞一見,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到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了無一點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如雲去來,此個光景,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若不到此境界,雖有暫時清淨,亦是小歇場,清淨時便有,動亂時便失,動亂且失,況臨極痛若悶絕時耶?可見平生小小靜境,是心意識邊事,至悶絕時,則意識聰明主宰,都用不著心。經云不心不亂,蓋我佛親指極則工夫,不過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努力直前,無少憩息,如此兼程,定能射馬擒王。此等工夫,不是窮年累月寬做得來的,亦非做到老死方纔著緊成的,只在健時一日間一做,做斷心識,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即到悶絕時極痛極苦,正與當初前後際斷時一樣,歸根貼體,如水歸水,似空合空,豈不自在?應自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著腳,只在追頂極力四字上成功耳。勸同門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寬約程期者也。若念處不緊,致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

凡做追頂念佛工夫,不論僧、尼、道俗,皆可勇為,但須男女分壇,不得溷濫。入期之先隔宿,夫婦分單,小床清臥,五更沐洗入壇,放空心識,關閉外緣,杜門絕事,作禮三拜後,不須多禮。推一有智者為首領,調理大眾,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一追一頂緊緊念去,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立、行各半枝小香,週而復始,均勻不斷。飲食、入廁、更衣等,一例是佛,不得說話。早粥小食,中齋夜粥,隨時腐菜,勿得繁費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洶湧有力,遮攔不住,放捨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識無從棲泊。念至二更時分,若倦極,不妨各就單睡一覺,起來依舊再念,一日或兩日,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醒,如覺精神抖擻,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應,心心不換,如直念到七日,或厭倦,不妨出期,俟健再起。以做工夫法,不可與昏沉、散亂或掉舉打攪,若怕昏、散、掉舉,只管排遣,正與昏散、掉舉作對,轉 轉多,不如放身一睡,昏散、或掉舉自滅,精神倍旺,拈起洪名,十分精彩,目前雪淨,一聲一色,正是打斷心識處,妙不可言,但不可藉此貪睡耳。須知做工夫到極處,若不放歇,生起陰魔,或生病苦,皆為太執不會調攝之過,主事者須細思之!

【按】念佛貴在平時用功,先有歇手處,落得畢生作快活人,臨終決定往生。此法最妙最穩,願趁健康時拼猛做到,免至臨終時手忙腳亂也。雖年老身衰,氣力不足,亦宜善自調攝而試行之。

憨山大師十二時念佛規制節錄

凡念佛會建立,隨人隨願,廣狹不一,若力大則堂多,力微則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論多少,均分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念,皆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喚,不昏不散,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恆常,是為第一如意妙行。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人我兩忘,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靜,亦無如此之妙者。

【按】此日夜念佛不斷之第一精妙法,若人少不能分為六班,或在家一人精進,晝夜各念二時,餘時可放念佛片或念佛帶以代之,隨聞默念,較念佛會尤寂靜也。

妙空大師結期持名法節錄

結期者,結七日之期也。若獨自結期,可用乾糧、水果、生薑、麻油四種為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淨桶、草紙、八種為為用物,此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當知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若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會,務先約束,而後開口,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磬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按】真正打七,因緣難遇,獨自結期,或邀三五淨友結期精進,可隨時隨地自由發心,縱軍公人員之忙碌,亦可將慰勞假,廢時利用。

截流大師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節錄

擇清淨廣廈為七堂,中奉彌陀聖像,懸諸華旛,然燈燒香,七日不絕,但以香光供養,不用蔬、果、讚、吹等。左右各設長桌一張,亦用香爐供具嚴飾桌外各設坐椅四張,中央向佛設長桌一張,與左右桌齊,各離二尺許,可通出入。桌上供疏文一道,大爐一座,華燭供具,大爐一座,華燭供具,須令相稱。桌外放蒲墩四個,左右近壁,若無禪床,則多設坐位,以便隨班退坐。同行淨侶,定十二人,分為三班,每班四人,首位司引磬,記持佛號,以千聲為度。次位司小魚,後二位司巡察,見班中昏散者警之。中央面佛為第一班,近一人為班首,即是七主。右邊東向為第二班,近上一人為班首。左邊西向為第三班,近下一人為班首。佛前上下兩長桌,各置引磬、小魚一副,用過隨放桌上。凡七堂設施,須於隔宿事事周備。同七緇素,亦須隔日齊集,沐浴已,預請主七師分班定位,教示演習,每班繞佛百聲,即歸位換班,於旋繞中間,驀鳴大魚六下,以代食梆,三班如法出堂,至齋堂繞念,魚止接板,結板接佛,歸堂旋坐,一一指教明白,令眾委悉,以期中戒語,不便指授,故須預習也。習已,各自至誠禮佛,求佛加被,令七晝夜中所作成辦,不起內外魔障。事畢早息,毋致疲勞。

第一日五更報鐘鳴,眾起盥漱畢,用湯點,入堂,主七師鳴引磬,禮佛三拜,各依位立定,舉香讚,誦阿隬陀經,聲須和緩。往生咒三遍,起讚佛偈,即稱佛名。中班鳴引磬二下,問訊旋繞。左右班端坐默隨,若昏散重者,當微動唇齒,免坐忘間斷、並落昏沉無記性中。神氣清明者,當閉目靜聽,一心緣佛,使心中佛號,朗如貫珠,不雜不斷。首班繞畢,立於下邊,於陀字上鳴引磬一下,次班即從座起,從容出位,於佛桌邊一行立定。首班復鳴引磬一下,又四五聲佛後,於陀佛二字上連鳴引磬兩下,即止佛問訊,就右邊空位坐。次班接佛問訊,旋繞如前,佛號畢仍立於上邊,三鳴引磬,末班起座出位,於下邊接佛旋繞,一如前式。次班復就左邊空位坐,默隨佛號。如是三班,周而復始,從旦至暮,佛聲不絕。每稱念一千,默隨二千,繞行一千,安坐兩千,庶身口不疲,勞逸均等,凡旋繞畢,但看無小魚桌邊,方乃就立,則上下永無差誤矣。十二人外,不論緇素多寡,亦分三班,行則隨行,坐則退坐。

齋堂鋪設圓位,三面長桌相接,惟下方中央少空通行。四面近壁皆可回繞。三時粥飯外,午前加食一餐,蔬菜止二簋,兩人共之,每餐行食畢,鳴梆六下,堂中聞梆聲,不論何班,繞念如常,至疏桌邊,班首置數珠於桌上,取引磬鳴二下,問訊。。左右班起,同聲稱念,班首帶引磬,從中路向佛繞行,仍從中路出堂,待本班緇素行盡,餘兩班次第隨行,不得越亂。到齋堂右繞一匝,候末班到齊,班首即鳴引磬一下,止魚停佛,各隨所到處就坐,不得推前遜後,或抽身離位,隨坐隨食,不用問訊念誦出生等。旁懸板椎一副,預令沙彌立板椎邊,候小魚停止,接板念佛,每聲鳴板二下,眾等食時,一心緣佛,不可須臾放逸。食訖,班首於南字上鳴引磬一下,沙彌即於陀佛二字上連擊二下,結板。眾齊出位,亦不問訊,即起佛右繞歸堂,一依前次,班首行至本立處,鳴引磬二下,問訊,置於桌上,仍取數珠繞佛,餘班歸原位坐。其左班西向者,須順旋至桌邊,從末位進,毋直歸,毋逆行。凡歸位出班,及有事出入,須安詳徐步,不得踉蹌疾走。入夜日光初暝,供疏桌上亦燃長燭,此後約每班兩回繞念六千佛竟,俟下班接佛繞行時,七主出位鳴引磬一下,堂眾皆起同聲繞念,約十數匝後,七主於下於中央面佛立定,三鳴引磬,結小魚一陣,止佛,眾皆面佛,鳴引磬,同念發願偈云:弟子眾等至心發願:

願命終時神不亂  正念直往生安養

面奉彌陀值眾聖  修行十地勝常樂

於末三字緩鳴引磬三下,即禮佛三拜,歸單就寢。宜防三業,正念寢息,不得作餘事,說餘語,起餘雜想。亦不得禮餘佛,誦餘經咒,縱有恆課終身不缺者,亦皆停止,寧於七日後追補,以免間斷夾雜,烏得稱為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乎?寢息後,兩炷官香將盡,香燈師預通廚房辦面水湯點,即鳴報鐘。此後六日入堂,禮佛已,即起讚佛偈,不誦經咒,餘如初日行持。

期中請護七師二人,為一期外護,凡緇素隨喜,毋令入堂,惟專為念佛來者,乃導入禮佛三拜,即送隨班繞念,或送左右班後,不得揖眾共語。若未滿期欲去,但禮佛而出,不用別眾。緇素於七前預到,發願終七者,必須終竟一期,不同隨喜之例。倘年高有疾,力難支遣,可密啟護七師,乞其寫帖轉達七主,或繞行時少坐,或入夜後早息,當破格方便之。次安香燈一人,司爐火香燭之事,遇燭暗則剪,香盡則換,眾赴齋、則守堂不出,眾就寢、則看香定夜,須老成者充之。若疲乏時,與護七師更換寢息,不可失事誤眾。行者二人,司茶水洗沐等事,午前行茶兩次,午後不拘次數,入夜復行一次。每行畢,隨收器盪滌,俟繞念班坐定,還須補行。凡盆水浣濯,眾所需待者,皆當盡心供辦,護七師須隨時經理,毋令懈廢。

滿七之日,入夜六千佛竟,俟下班接佛後,主七師如常鳴引磬,三班同起,繞念五百聲佛,主七師於佛桌東首向佛立定,鳴大磬一下,眾皆面佛,鳴第三下時,隨接鐘鼓一通,鳴大魚,跪稱觀音、勢至、大海眾、各十聲,如晚課例,小淨土文回向,禮佛十二拜,菩薩三拜,三自歸畢,隨鳴大磬一下,眾相向側立,主七師至下方中央,展具禮佛長跪,眾稱「南無大乘常住三寶」,護七師宣疏畢,仍鳴小魚,誦往生咒送疏,不拘遍數,結咒已,念發願偈,問訊,回至佛前,眾同展具作禮,三拜收具,問訊,鳴引磬,引眾出堂,詣主七師室中禮謝。主七師同眾至護七師處及諸執事師處,巡療敘謝訖,然後歸堂圓禮,為一期事竟。

【按】此係事例,凡參加打七者,功夫先已純熟,七日加工,剋期取證,不須開示,講開示,即打閒岔。道場共修規矩,必曾隨喜,況又預習,無庸罰例,恐嚴罰徒資紛擾也。若以勝難遇,必須嚴罰,方能制止放逸,助成勝行,有原規式罰例在,請參酌行之可也。

王耕心居士剋期求證閉關專念十法節錄

專念之法,有五要于戒。五要者:

一擇地 當以叢林古剎、及僻靜園林為得所,必外遠市囂,內絕賓客。行道之室,當以三楹獨院為率,以西楹供佛,宜東向懸西方三聖像,或供阿彌陀佛金像,惟設金案、香爐、蒲團、各一,設坐必倚東壁西向,別無餘物,所以淨心目,絕外錄也。東為臥室,惟置臥榻衾枕及必用衣服、筆墨紙硯茶具、行廁虎子之屬,餘皆屏棄。

二擇人 護關服役,必擇篤實之人,乃無忘忽之慮。須囑其屏絕外人,不得闌入關室,及禁絕附近喧擾,剋時傳送飲食盥湯、衣服溺器,洒掃下鑰等。如有意外之事,當寫簡付之。必終日不離,不得或勤或惰。

三預約 當入關之前,預囑家人及護關之人,設遇父母、師長,或自染危疾,及意外之事,必須出關者,方得寄書專請出關,餘事不得妄請。必俟期滿之次,日書請出關,俾一心念佛,庶無計日之擾。

四剋期 初學慮有差誤,先剋小期以習之,少則十日,多則二三十日不等,修習純熟,再剋大期,當以百二十日為定程,春夏以正二三四、或二三五月為節,秋冬以七八九十,或八九十十一為節,以避嚴寒溽暑,裸袒圍爐之擾。此為中下立說,若上根求道之士,不顧身命,惶恤寒暑,勇猛直前,決無退惰,以現證為期,非此所能限制。

五儀軌 一、回向發願:入關之第一日,先以黃紙莊書願文,焚香禮佛如常課儀畢,誦願文一遍,即於佛前火化,退坐念佛。此後百二十日內,惟專念阿彌陀佛四字名號,不復再縈念他事,直至出關而後已。願文有雲棲大師西方發願文,但刪去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九字,別增伏願百二十關期之內,徑獲一心,遂證三昧。若不通文義之人,只禮佛默禱,惟求一心不亂,及當面見佛,不必執著願文也。二、執持必失:口惟誦佛,誦不得住;心惟憶佛,憶不得住;耳惟聽佛,聽不得住。飲食便溺時,口雖不得誦佛,心可憶佛。既臥亦然,及寐及已,已醒復續,此專念之定法也。口不誦佛,是為外斷,心不憶佛,是為內斷,外斷猶有不得已時,如有內斷,是心不在佛,尚何專念之有?佛室內惟行人得入,跏趺平坐皆可,不得傾側忘敬。倦即經行,當緩步安詳。不得短衣,夜臥惟解長衣,不得去內衣。早則五更,遲則黎明,好睡者無妨早眠,不得遲起晝寢。入關前當沐浴更衣,關內不得再浴廢事。不得觀書、寫字,或流連外庭臥室。早起入佛堂時,禮佛一次,餘時禮佛,雖無定次,皆不焚香,亦不持珠記數,惟期滿焚香禮佛始退。

五戒者:入關後、一禁語 此口捨念佛外,不得復作他語。二屏事 此身捨念佛外,不得復營他事。三持齋 食怕純素,不得少雜葷酒。四謝客 捨執役人外,不得復見一客。五防退 捨父母、師長及自身危疾、或意外禍患外,不得無故出關。

以上五要五戒,總為專念十法,是為真修實證念佛三昧之正訣。一期未證,可訂續期,果能終身不懈,必有現證之日。

【按】如照前法七之再七,仍未得一心不亂,惟有閉關專念,一期未證,繼以二三四期,必獲現證而後已。弘一大師云:「掩關應專念佛,每日須禮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易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晚間可不點燈,惟佛前供琉璃燈可耳。閉關時,不談話,不晤客,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護關者,凡一切事,儘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亦可併供參考!

三、飭終助念 凡人臨命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非三昧久證,不易得力。況眷屬諳利害,每以世情破壞正念,功敗垂成,惜哉痛哉!若當此時,得人開導助念,雖平生未曾念佛者,亦易生信,耳聞佛名,心緣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此最緊要關頭,必須特別注意!茲節錄古德飭終法要及助念儀式,普勸遵循,期皆往生。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凡人命終欲生淨土,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樂,脫生死苦,乃稱意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看病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話,家中短長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氣盡多時,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士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醫藥初不相妨。若殺物命,為藥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業,反損壽矣。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死生事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能相代,思之思之!

【按】此文見善道大師念佛鏡後,文首明書「知歸子問善道和」而非善導,遍查善導和尚全集,並無此文,世傳為善導大師者誤也。願以此法精進受持,並以此文貼向目前,令時時見之,免至臨終忘失也.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四關節錄

三疑者:一疑我生業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疑心願未了,貪瞋癡未息,恐不得生。三疑我雖念佛,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人要諦信佛經明旨,必生疑心。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憶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今以三說,消彼三疑:一、業本虛妄,心淨即空。二、情同夢幻,醒歸何有,自肯息機,貪瞋隨斷。三、功專念切,自心佛現。皆不必疑也。

四關者:凡夫雖有信心念佛,或宿業障重,合墮地獄,承佛力故,將輕換重。若因病苦,悔悟身心,投誠歸佛,當生淨土。無智之人,不了此事,卻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念惡心,徑入地獄,一關也。雖持戒念佛,而口談淨土,心戀娑婆,不種出世善根,惟求俗緣利益,致臨終遭病,怕死貪生,妄信師巫,殺戮生命,祈禱神鬼。緣此心邪,無佛攝護,流落三途,二關也。或因服藥,或被勸逼,破戒用葷,喪失善根,臨終追赴王前,任王判斷,三關心。臨終繫念家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失卻正念,墮鬼趣,或為蛇犬,守護家庭,宛如存日,四關也。故楊提形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修淨業者,要當酌實蠲浮,思專想寂,念念彌陀,全身放下,但能堅此一念,便可碎彼四關,則淨土蓮臺,的非遙矣。

【按】三疑四關,確為往生障礙,但能深信切願,一心念佛,則三疑斷而四關破矣。

優曇大師臨終警策節錄

凡念佛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惟佛是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一心念佛,聲聲不絕。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貪戀,若或心念起來,急稱佛號,於念念中除滅罪障。若病人昏困,不能自念,看病人當方便警策,勸而諭之,如此用心,助令命盡,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勿妄起留戀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辦往生,何須疑慮?

【按】死生有命,當於病中,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慎勿留戀疑慮,致失正念,仍墮輪迴。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節錄

世間最慘者,莫甚於死,而舉世無一能倖免者,故有心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也。不知佛法者,任隨業流流轉,直無法可設。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泹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重病難痊者,宜發孝順慈悲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併為助念,俾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往生之據,意本佛經,願見聞者,遇此因緣,悉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可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漸至圓成佛果而後已。此全仗眷屬助念之力,為真孝悌慈惠,以此培己淨因,啟人信嚮,久久何難相習成風乎。今為條陳,不致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復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若臨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感佛發大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莫疑我係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惡罪人,臨終地獄相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何得以業力重、念佛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還我本有,豈是分外之事。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萬不可疑,疑即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生彼樂世,是極快意之事,當生喜心,萬不可怕死,怕死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唇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了不可得,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疑其不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婉開導安,忍病人自生正信。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靠醫,大命將盡,鬼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無益之事,於念佛便紛其誠懇,而草由感通矣。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而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以念佛為事者,至此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家中眷屬,應同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莫說為父母盡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己福尸,長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使病人聽不明白,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獲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為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餘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於臨終助念。初起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怕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皆當如此,不可念一起,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必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當隨眾念,若用世間俗情,是推人下海,情雖可感,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情面,貽害病人分心耳。

第三切戒搬動器泣,以防誤事。病人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悲痛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受心生,佛念息矣,隨情愛心去,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如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生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神識未離,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生,此之罪過,實無量無邊。願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推親下苦海,邀一般無知識者讚其能盡孝也。

【按】臨終三要,確為成就往生之依據。頂聖眼天生等,謂人氣已斷,生善道者,熱氣由下而上昇,生惡道者,由上而下降。如通身冷透,碓頭頂獨熱者,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若眼處獨熱,則升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墮餓鬼道。膝蓋獨熱,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墮地獄道。此由人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假為心。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可帶業往生,切勿專探徵驗,以致誤事為。

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節錄

病未重時可服藥,但須精進念佛,必作服藥愈病之想。病重時可不服藥,應將一切家事及自身,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求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病反速愈,因心專誠,能滅除宿世惡業也。若痛苦甚劇,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輕受,以速了償也。若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遺囑應於健康時書寫,付人保藏,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或坐或臥,皆隨其意,若自覺氣力衰弱,儘可臥床,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痛苦,任其自然,不可勉強、。倘自言欲沐浴更衣,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否則,皆勿強為,免加劇痛苦,破壞正念,不能往生。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於病人臥室,令彼瞻視。以余經驗,神經衰弱者,病時其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聲尖銳,刺淚神經,反令心神不寧,儘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能起肅敬之念。或念六字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而試行之,或有未宜,儘可隨時改變,萬必固執。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能盡力助念,乃於亡者有益。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命終念佛畢,即鎖房門,防人誤觸亡者。須經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灣,不久即可活動如生人。殮衣宜用舊物,新衣在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不宜用好棺,做大墳,此皆不利亡人。七七日內延僧薦亡,以念佛為宜,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大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大利。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開弔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生命,不利亡人。出喪儀文,切勿舖張,應為亡者惜福。七七以後,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臨命終時,為人生之最後,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亦須自己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勸早預備才好。

【按】修持固在平,而喫緊尤在最後,此大師摘錄古今嘉言及經驗之談,應預囑家屬切實遵循,並願早備資糧為要!

飭終津梁助念儀節錄

接引佛像面東,全眾坐佛案兩旁,家屬代行人拈香禮拜,行人面西,坐臥不拘,合掌聽念跟念,聲默均可。

一、 先總念:照前章通行早晚功課儀式三四兩項念誦。

二、 分班念:初念從讚佛偈起,以後換班,但念一句佛號。

三、 最後休止時:即行人全捨煖覺以後,全體齊念佛號、三菩薩名號,及回向偈畢,加念:

助念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按】印光大師云:「此係未至臨終時之儀,若至臨終,即從讚佛偈起,接念佛號。」惟行人念佛工夫,深淺不同,難皆預知時至,若病重時長,請人助念,既難持久,直待臨終時方請助念,又恐耽誤。且屋小或住醫院,不便助念,或住鄉村,念佛人少,家屬助念,亦或少或無,助念因緣,難遭難遇。如用念佛錄音片或念佛錄音帶助念,較為方便,可日夜續放,不慮間斷,既持久,又省力,倘無道友助念時,此片即助念良友,與緇素助念,無二無別。如遇重病,即於床前常作助念往生之演習,以免臨終時手忙腳亂也。願多提倡,普遍推行,實為保護成就行人往生之方便中最勝方便。如輾轉倡導,俾普天之下,咸知其益,各皆依行,則所有亡人,皆能神超淨域,永離苦海,其為功德,惟佛能知。

【書籍目錄】
第1頁:念佛法要(卷一) 第2頁:念佛法要(卷二)
第3頁:念佛法要(卷三) 第4頁:念佛法要(卷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