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宗之門

[日期:2011-01-0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見愚居士選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宗之門

真如法性,生佛體同。迷悟攸分,苦樂天殊。故我世尊特垂哀愍。雖於塵點劫前,早成佛道。又復悲運同體,慈起無緣。不違寂光,示生濁世。出家修行,成等正覺。拯彼迷流,同登覺岸。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隨順機宜,循循善誘。大機則示以五蘊皆空,六塵即覺,畢竟一法不立,直下萬德圓彰。小機則曲垂接引,為實施權,令其漸培佛種,以作得度因緣。如上隨機所說種種法門,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故於如來普度眾生之懷,未能究竟舒暢。由是於諸法外,又復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指極樂世界,以為本有家鄉。指阿彌陀佛,以為無上慈父。令其發菩提心,持佛名號,以深信願,求生西方。果能拳拳服膺,念茲在茲。則以己信願,合佛誓願。生佛相契,感應道交。現生則業障消滅,福慧增崇。臨終則蒙佛接引,托質寶蓮。其有惑業已斷,則即登補處,速證佛乘。縱令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預海會。惑不期斷而自斷,真不期證而自證。

此之法門,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則頃刻之間遍達四洲。是輪王力,非己力也。畢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視眾生,猶如一子。於善順者固能慈育,於惡逆者倍生憐愍。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又復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錮蔽本心,不能彰顯。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性本不失,月屬固有。故得歷劫情塵,一念頓斷。喻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猗歟懿哉。何可得而思議也。(南五臺山西林茅篷專修淨業記)

吾人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須別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禪定,欲了生死,甚難甚難。以其須至業盡情空,見思惑盡,方出生死。佛在世時,見思惑業斷盡無餘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時代,根性陋劣,斷惑證真者,誠不易得。惟有淨土一門,能於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又淨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難。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淨土者,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皆歸於善,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次則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儀。次則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皆以孝養父母等世善為根本。

若依餘法門,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飛渡。能浮者,已不足恃,況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則如乘輪渡海,須臾即達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貴顯,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誕,即為儲君。此其間自力他力,難易得失,不可同時而語也。

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捨淨土別無長策。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一無量壽經有五譯。初譯於後漢月支支婁迦讖,三卷,文繁,名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次譯於吳月支支謙,有二卷,名佛說阿彌陀經。以日誦之經,亦名佛說阿彌陀經,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別之。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會前二譯及第三譯,並第五趙宋譯,四部取要錄之,名大阿彌陀經。當時大興,後因蓮池大師指其有不依經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者。大藏內有此經,各流通處均不流通。有謂另有一種者,即此經也。

第三譯,即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現皆受持此經,即曹魏康僧鎧譯。第四,即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此經王龍舒未見過,乃唐菩提流志譯。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將留支訛引之。第五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譯經多為榮,故分兩卷,於絕不宜分處而分,今刻書本作一卷。就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未錄,故皆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復王子立居士書)

無量壽、觀經、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於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

至於修時,果真至誠,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麼修方可耳。心地清淨,聖境現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貧兒拾金,作極喜顛狀。既有此狀,完全是凡情氣概。若不省察,難免著魔。儻不自量,亦危乎其危。

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視而譭謗之。吾人當以諸佛諸祖為師,不當以此種高人為據,則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否則,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復濟善大師書)

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

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說淨土三經,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著又復展轉求人開示也。古人立言,各有所為,對機不同,故所說亦不同,當自量自己是甚麼資格,則方可於古人對機之說,不致或失本意。

今人絕無古人之辦道之緣,自己色力單薄,心量狹小,或復狂悖。而所有知識,欲得古人之具眼者,實千萬中難得其一二。有此仗佛力了生死之法門,猶然視作等閒,尚欲向自力法門知識中討了生死捷徑,已經是不知利害。況所見者,或有是大權所示之行於非道之人乎!汝若死得下癡心妄想,決定會現生往生西方。(復溫光熹居士書)

佛法猶如太虛,了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所言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者,約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與太虛相契相合,須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論。不妨於無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約自己而定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而禪宗,相宗,密宗,無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縛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復致力於其仗自力之法門,雖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誠恐心力不及,則以彼為正,以此為稍帶,必至難以得力。(光)並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諒者,加以嚴厲之譏,謂禁拒人研究他宗,則(光)冥冥中得福,而大眾以(光)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復李覲丹居士書)

每見學佛者亦有偽為,其實則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務,依舊瞞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種假善人,實為佛門之賊,當深以為戒。

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動念,當以誠為事。果能真誠不欺,久而久之,必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則天地鬼神當常護佑,令其常得吉祥也。況佛菩薩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

今人若不專修淨土,縱能深通經藏,徹悟自心。生死到來,還用不著。何以故,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須斷盡煩惱惑業,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達經論,悟明心性,而煩惑未斷,依舊輪迴。況未能深明經藏自心者乎!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復甯德晉居士書)

佛法浩瀚,薄地凡夫欲於現生了脫生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

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於此最簡單、最圓頓之法,返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返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沈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復郭漢儒居士書)

好高務勝,見異思遷,乃文人及虛浮學道者之通病。了此則自知見異思遷者,皆由心中無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仗自力,於若禪、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歸,尚不容易,況由此證無生而了生死乎!

淨土法門,乃普令一切聖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之最捷、最圓、最頓,最簡易、最玄妙之法門也。淨土法門,貴乎實行。今既知之,當隨分隨力行之,方有實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號,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復張曙蕉居士書)

立言之道,千難萬難。縱學問淵博,欲有著作,或節錄成言。必須詳審斟酌,察其文勢,按其語脈,方可不致因詞害意,及以訛傳訛之弊。大凡後世聰明人之著作,多有不審諦處。以才力有餘,遂不肯再三斟酌,率爾命筆。雖能利人,人以己為通人,隨之以訛傳訛,則其過亦非淺鮮。(復丁福保居士書)

徒有好善好佛之心,絕未入具眼知識之爐韝鍛煉,致成邪正不分,是非混濫之糊塗知見。宿世種善根時,斷不可混濫,混則今生邪正不分。以宿世之混濫善根,今生雖有數十年之精修,只成得一個流俗善士。古人謂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若博聞之士,不與通方作家討論數番,則食古不化,反成大病。打頭不遇作家,到老終成骨董。(復丁福保居士書)

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否則求生反墮,乃自誤耳,非佛咎也。(復周群錚居士書)

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隨分隨力以作功德,必須二法相輔而行,但專主於自利一邊。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復周群錚居士書)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此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尊,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

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生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若一向專欲博覽,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今之真宏淨土者,實難其人,遍參知識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則利益大矣。否則徒成一個勞碌奔跋而已。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

名者,實之表,有實有名,亦不為榮,何以故,以屬本分故,無實得名,辱孰甚焉。況欲張羅,動人視聽,必致遍登報紙,彼於表彰處,必加一番疑議,則成欺世盜名之實案矣。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故不得不一再詳告也。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沈潛杜默,則其利益無量,戒之!(與馬契西居士書)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於己。其心行已汙濁不堪,縱有修持,亦為此心所汙,決難得其真實利益,此所謂好名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忌。(青蓮寺念佛宣言書)

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淨土一法,人人可修,修之均有感應。今人多多皆是好高務勝,以致或因撐場面,反累實益也。現今之人,一動手先講建築。未知淨土之所以,便欲遍研大乘經論,或慕禪宗之玄妙,或慕相宗之精微,或慕密宗之神通。將仗佛力了生死之法,視之若不濟事者。

禪宗縱能悟,誰到業盡情空地位。相宗縱能記清名相,誰能真破我法二執。密宗之神通,及現身成佛,亦實有其事,然非爾我之根性所可冀及。有欲得神通,欲即成佛,而由茲著魔發狂者甚多。(復閔宗純居士書)

今之宏法者,多皆以上根利器自詡,又復以上根利器待人,故不注重持名求往生,而以開悟為期望也,此在當人自量可也。

如其能開悟,明教理,又能斷盡見思二惑,則何善如之。如其不能,固當依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唯一無二之決定良策。否則,於種善根則誠有之,於了生死,恐難以預斷其劫數也。

汝既生信,凡所言所行,第一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即維摩所謂,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有汙穢,何能生淨土乎?若欲化人,正不必張羅門庭,但令大家各於自己家中修持,如上所說之事即已。(復蔡錫鼎居士書)

居士講演,只可專注淨土一法,不宜泛講。泛講乃講經法師之事,居士何可開此一端。以念佛法門,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為彼說其信願行,令無知識、有智慧者各注重於此。何可只圖擴張門庭,不計行人契機,只得一人天福報,深負佛恩。(復章緣淨居士書)

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凶。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猶豫而退悔。(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

學道之要,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以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畔道愈甚,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

居士之學,是為己之學,非徒欲做一虛張聲勢之大通家而已。淨土經典甚多,如觀經善導疏、無量壽經疏、普賢行願品疏抄擷,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行願品為淨土四經。往生論註此書好極;彌陀疏鈔雖復廣大精微,但以文繁義廣,反令初機難以得益。而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絕無僅有者,切勿以等閒視之,則幸甚!(復王尊蓮居士書)

若學佛之人,不以躬行實踐為事,則與世之伶人無異。在當場苦樂悲歡,做得酷肖,實則一毫也與己無幹。如此便是好名而惡實之癡漢,心欲欺人欺佛,實只成就其欺人欺佛之過。人尚不能欺,何況於佛乎?務須從腳跟下做去,方好。

至於修持,當專主淨土。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一法,視為無上第一勝妙法門。當死盡偷心,一肩擔荷,決定可於現生,俯謝五濁,高登九品。(復許熙唐居士書)

汝於淨土修法,尚未了了,當唯以翻閱研究淨土為事,半日學解,半日學行,必期於徹頭徹尾,了無疑惑而後已。

楞嚴正脈,且做緩圖。縱親見如來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見性是悟,非是證。證則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證,縱悟處高深,奈見思二惑不能頓斷,則三界輪迴決定莫由出離矣。若不通楞嚴,倘淨土法門能仰信佛言,決定無疑,真信切願,以修實行,則決定往生,為極樂世界中人。況兼現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企得大通家之名聞,以充體面,致自己專修一事竟成顢頇乎哉?

若於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深通宗教,亦只是口頭三昧,欲以此口頭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畫餅充饑,必致途窮深悔,而毫無裨益也。現今世道,不知將來作何相狀,尚欲以將盡之光陰作不急之務哉!

祈專心念佛,即是真法門眷屬,古人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真心為己者,其繹思之。(復戚智周居士書)

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切勿聞禪之奧妙,教之淵深,密之奇特,而為之轉移。令如來普度眾生之道,因此見異思遷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輪迴中人,可悲可痛。必專修淨行,即生了辦,庶可不虛此生此遇矣。

須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為,不須強人以難,致人無奮發之思,則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隨機,目可更而綱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規,妄立新章,皆難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親獲三昧矣。(復羅鑒端居士書)

(光)之所說,大似跛夫行路。若行者不以不能行見棄,則不妨歸家安坐,由一步莫行者而得之。令慈宿世於淨土有大因緣,當常以淨土不思議之事理相諭。則以慈善諷經功德,悉作往生資糧。決定俯謝凡流,高預聖會。世之尊親孝親,孰有過於此者。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凡夫作佛。可於生我者,不竭力勸諭,以期其必果所願乎。

念佛一法,徹上徹下,非此法唯被下根也。下根於他法不能修者,於此法固無一不能修之,此所以為如來最大慈悲普度之法門也。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閣下天姿聰敏,不以禪教自高,專心念佛,足見宿生於此法門有大因緣。不但閣下現生當獲實益,且令令慈,並與闔家眷屬,悉於現生了生脫死。可謂劫外優曇,火中蓮花,不勝欽佩。(復劉觀善居士書)

汝於相宗,頗有入處。然借此以折伏狂徒,使回向淨土則可。

若專一用心於此,將信願念佛置之腦後,則恐娑婆世界常為主人矣。以娑婆為己有,亦狠大名目。但被娑婆拘縶不得自在,則有不如無之為愈也。

某法師學問頗高,但其性情好高務勝,不能俯循初機。則其利益,便以不能領會而小矣。(復康寄遙居士書 )

講經,豈必年講一經,不可重覆乎?然則日日吃飯,何不厭其重覆耶?

心經義理淵深,初機何由得益。縱有所得,亦只解路。何如淨土法門之即聞即可實行乎!即行願品,亦不必定要講多日。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蘊奧,以二百六十字發揮無遺。豈必要鉤枝延蔓,只取廣多以逞口辯乎?

道綽禪師乃出格高僧,專弘淨土。壽七十餘歲,一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即二十歲講,五十多年,年須二三次方可。徹悟語錄與一居士書云,一夏兩終楞嚴,何畏行願文長,而非七日所了乎?七日過促,或作十日。講經豈定規要任講者儘量東拉西扯,不在肯綮處指點乎。汝之知見,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約。欲以博益初機,則是門庭建設中事。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愈病不在驢駝藥,皆守約之古訓也。

若不以淨土專修為事,欲遍通教義,亦非一函二函之所能得其目的也。十要一書,為淨宗至要之書。且勿作好高務勝之計畫,便可得至高至勝之利益。一函遍復,亦人人當務之急。(復林讚華居士書)

邱公之生淨土,來此間固無可疑。以執經文不會經意,遂成大疑。娑婆一大劫,極樂一晝夜,此顯示極樂時間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約此方之時期言之。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鈍根誠懇至極之人,即能數十日或數年,或大徹大悟及親證三昧。豈往生西方,住於佛菩薩不思議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勝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遲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豈待智者方知乎?

以諸位不善會意,顛倒說話,故有此失。況時劫不定,佛菩薩神通道力,能促長劫為一念,能延一念為長劫乎。執定五年不當來此,是執經文而悖經義也。得光此一說,群疑自釋。況始往生即來報示者,皆承彌陀威神,欲藉此以開導迷蒙,實非自力專擅者可比也。

計公即時生西,不踰時回報,皆屬此義。所云須陀洹七生天上,七返人間,乃誤以此間之須陀洹,論極樂之須陀洹。其錯謬誤人,實非小可。以彼國雖有此種小乘名字,實皆已了生死入菩薩乘。不過暫以所證者立此名耳。諸位直以此之須陀洹而論,則是西方極樂世界,尚未了生死,仍舊輪迴矣。何不體兩土實理實事,而妄生此種謬論,不懼違經誤人之如是。現在人通通皆當恪修淨業,方有實益可得。若學口頭禪,則雖是善因,定招惡果。(復王硯生居士書)

修淨土,唯論信願行。四威儀之如法不如法,何關禪堂之故。彼殆以禪堂之虛套子,當做禪門工夫。似此見地,何堪與談禪淨。而汝遽於此生疑。其平日讀誦古人言論,皆不深信,而唯以今人是效。豈非執德不弘,通道不篤之流類乎。學道之人,各隨其質而為修持。何可立一崖規,令一切人悉皆膠守乎?(復唯佛居士書)

一生虛生浪死,倘無遇淨土法門之機緣,則生生虛生浪死矣。縱此生不即墮地獄,而後一二三四生墮地獄,乃決定無可逃避之事。人惟未見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載籍,則無從導引。若無出苦之法,則無可如何。今有淨土一法,若猶不肯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負佛天之恩德也,大矣。(復李慰農居士書)

至云莫謂研究起信,並可隨力堪任廣讀三藏十二部。此話與上智之人說,即為契理契機之良言。對中下人,即有泛濫無所指南之過咎。談何容易。宗門教人,看一句無義味語。淨土教人,專持佛號者。以約則易於得力,博則難於得益故也。

即教家雖曰講演非博不可,然亦須有專業,方為實修。又看經有為種善根,有為開知見,有為作功課之不同。為種善根,則三藏同,無分彼此。為開知見,則取其易於明瞭而復契機者。為作功課,則專心受持一種二種,至誠懇切,驀直看去,解也不分別,不解也不分別,看之久久,即當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復周智茂居士書)

(光)以五十八年之閱歷,知淨土一法,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總持法門。餘諸法門,雖則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誰能現生親證,而得其實益?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是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諸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一切法門之修證相比而論。

現在許多大聰明人,視淨土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駁,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聖同修之法。將墮地獄之業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將成佛道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大矣哉,淨土法門也。可憐哉,不唯不修持,而復辟駁之大聰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婦,信願持名,得與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同為伴侶。彼大聰明人,縱有宿福,不即墮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婦之肩背而不可得。況既謗此法,難免墮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務勝,實不知高勝之所以耳。使彼上觀華藏海眾諸菩薩,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則慚愧欲死,何敢視此法門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復陳慧恭孫慧甲書)

常看文鈔、嘉言錄,則用不著寫信請開示,然此但約修淨土說。若妄想心死不下,要做一個大通家,想於人前宣表自己智識,則專隨一法師,尚不能滿意,況此數本書乎?

竊恐大通家做不到,並愚夫婦之修持亦廢之,則其結果,有不堪設想者,切宜慎之!(復楊慎予居士書)

學佛而不欲做大通家,專心致志於淨土法門,可謂宿有慧根,具擇法眼矣,既欲即生了大事,當以淨土五經為常課。金剛經念也好,不念也好,無礙。日暮途遠,固當專一其心。

夜間念佛,晝則泛研經論,或致精神注重於義路,淨業難達於一心。主賓倒置,在種善根邊則有,在了大事邊則欠矣。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若具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往生。閣下以一心不亂為期,而日唯研究各經論,似乎與所期望不甚相符。(復露園居士書)

三時繫念,乃後人所著,冒中峰國師之名。此書有二種,派頭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時提倡之派頭,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須專一念佛。若至將終,並彌陀經亦不念,方可令命終人心歸一處。

此書乃法師升座,連念帶講說一段,大眾坐聽講說畢,念一次佛。蓋以講說為重,念佛為助。著此書者,實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淨土法門者,以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臨終助念,以專念佛號為主。(復德培居士書)

雖讀大乘經典,仍以念佛為正行。倘一心研究經義,將念佛付之腦後,大通家或可彷佛做到。即生超凡入聖,恐讓愚夫愚婦,而自了無其分矣。

須知念佛法門乃教中之特別法門,除此之外,勿道凡夫不能即生了,即已證初二果之聖人,亦不能即生了。且莫心高,謂為明佛經義,便可得大利益。若作此想,便與店鋪作司帳者無異,雖曰有數千數萬數十萬,經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及乎謝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數而已。(復章以銓居士書)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復蔡契誠居士書)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

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復愚僧居士書)

楞嚴有何不可研究,但須以淨土為主,則一切經皆發明淨土利益經也。楞嚴開首征心如是難,則知末世眾生,猶欲以研究了事者,其為自誤誤人大矣。而況二十五圓通,列勢至於觀音之前,其主持淨土也大矣。至於發明五陰魔境處,破色受二陰,尚有著魔之事,足見自力了生死之難,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則其利大矣。

凡研究時必須息心靜慮,凝神詳閱,則如入大寶洲,必有所得。倘如趕路之只圖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則不但經義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傷氣吐血等也。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復周群錚居士書)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夢也夢不著。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均無所礙。但須各盡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而已。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

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復姚維一居士書)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歷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既此一生,證大菩提。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如斯大力用,請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譚,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淨土問答並序)

【書籍目錄】
第1頁:【來自靈巖的法音】自序 第2頁:【來自靈巖的法音】新編序
第3頁:弘願與佛心 第4頁:靈巖遺風
第5頁:光明善導 第6頁:淨宗之門
第7頁:至心之道 第8頁:信願心海
第9頁:自力與他力 第10頁:迷妄與魔心
第11頁:名號與念佛 第12頁:故鄉風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