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迷妄與魔心

[日期:2011-01-0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見愚居士選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迷妄與魔心

夫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雖隨機設教,種種不一,求其若聖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惡之流,同於現生了生脫死,俯謝三界,高登九品者,唯淨土一門為然也。

噫!如來大慈,普渡眾生,唯此一法,堪暢本懷。眾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決遂所願。法門廣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何近見愚夫愚婦率多竭誠歸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聞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論斷證,不信有帶業往生之事;矜常處生死以度眾生,不願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燒,經雨即化,煩惑未斷,轉生即迷,自利尚難,焉能利他?此皆不諒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擬,以致一誤永誤也。(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汝學到一肚皮佛法,但知說藥,自己也未實行。使汝實行,斷不至懷疑,而以昔某某為文殊普賢之儔。此皆由不能鑒別真偽,遂致茫無所從,或至以偽為真。譬如太醫院御醫,凡醫書、病源、脈訣,讀得熟如明鏡映現,及至臨證,則茫無所從,不知該用何藥?汝之所問與此醫生見識,毫無有異。

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非只當一種高超玄妙話說說。彼下劣知見之當哲學研究佛法者來,必須先對彼說佛說法之所以然,是要人對治習氣,洗心滌慮,敦倫盡分,慈悲仁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自利利他,共證真常,漸次修習,至成佛道耳。所有經教,皆為發明如上所說諸事理故。若唯求明瞭,不欲實行,豈非優人作戲,尚得謂之為學生乎?(復唐大圓居士書)

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此種說話,上等人則得益,下等人則受病,不可注重於此。若注重於此,或致生大慢,謂我即是佛,何用念佛?

須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若心與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爐烹煉。唯其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淨純真之心,方可謂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說,不過示其體性而已。若論相與用,則完全不是矣。

佛之心,如出礦之金。吾人之心,如在礦之金,雖有金之體性,了無金之功能。是以自心是佛,更須要認真念佛,求生西方。愚人不知此義,不是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便是執理廢事,妄謂證道。(復周陳慧淨居士書)

如來一代所說通途修證教理,雖法門種種不一,絕無具足惑業,能了生死者。唯淨土一門,但具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之厚薄,功夫之淺深,皆於臨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勝,了生脫死,即得親證無生,以至圓滿佛果耳。此如來悲愍劣機眾生,普令現生頓出輪迴之特別法門也。

須知淨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回向往生淨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

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為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功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功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

如來稱此淨土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虹橋淨土堂序)

世人每每於自己所作功德作矜誇氣,於自己罪過作寬恕氣。人孰無罪,且勿說過去,即以現世論,殺種種眾生以悅口腹,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靈,可說大話,說我無罪過,妄受天罰乎?是以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復德暢居士書)

外道邪說皆無可慮,所可慮者,僧多不知法,及一班狂僧之妄謂為宏法,而實滅法。然彼勢力甚大,非神通聖人,無可如何!

倘諸僧俗悉能依佛之言,行佛之行,即彼意欲滅佛之人,觀其道行,亦當欽敬不已,加意護持,況其更深遠之行為者乎!現在欲護持佛法,莫急於躬行實踐,敦行倫常仁義之道,及信願念佛之法耳。(復林讚華居士書)

佛法至今,衰殘實甚。茫茫眾生,如盲無導。縱有一二知識為之開示,以業深障重故,正智不開,雖聞正法,不生信向,縱生信向,亦屬浮泛,如醉如夢,了無定見,一遇邪魔外道,則如蠅逐臭,如蛾赴火,蟻聚烏合,動盈萬千。(與林枝芬居士書)

今之學者,每每專說假話,不修實行,意擬沽名釣譽以求體面,並非真實自省寡過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棄,名大妄語,名不知慚愧。若非此等,則為聖賢之徒。若帶此氣,則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直心直行,方與佛合。(復高邵麟居士書)

汝謂現今未得一心,臨終恐難得力,亦是只知撿取古人所說,不自量自己所行而為議論。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絕無此義。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脫生死。固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復溫光熹居士書)

今人每見一法有效,則不加揀擇,完全襲行,遂於蓮宗諸祖通常教人之法,生諸疑念,是尚可謂信佛信法乎!可見汝與諸友同皆在重今輕古之流派中。似此見解,必致見異思遷,以求所謂奇特玄妙者。異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餘法惑人,於少時間便成佛道之誑言,定當隨之而捨此修彼,如浮萍無根,隨風蕩漾。

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無,致有未得實益,先受大損者。譬如食瓜果宜去其皮核,非可完全食,亦非可完全去,是在學道之人善用其心耳。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至於定境中之八觸及與六妙,不應注意。倘或功夫發現,亦當視為平常,不加欣幸。否則或恐以為勝妙,致將正修淨業,反視等閒。(復慧昭居士書)

今之大通家,多多要高大門庭,所說之法多非合機之法。或只談玄說妙,而專恃自力;或則真俗兩歧,而為世之所誚。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復李少垣居士書)

今之弘法者,每欲引人入佛法,自己先從人行事,則大體以失,何以令人重法?

閣下年未三十,已現衰相,固當捨博守約,專修淨業。淨業大成,再宏餘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實,否則雖能利人,亦非究竟現生獲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專志淨業,或致因通途教義,疑特別法門,則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雖種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為之消滅,則可惜耳!(復李圓淨居士書)

念佛一法,至極穩當。小慧之流,每棄佛力而修仗自力之法,非愚即狂,莫由挽救。吾人但當深信佛言,固守淨宗之旨,當不至流入邪外,及以意見明瞭為親證也。

近有高明,真切用功,流入偏知謬見,貢高我慢,藐視念佛者,亦復不少。此等皆因不自量,而妄以己之能了知,為能證得也。豈知坯器未火,經雨即化為塵土耳。(復鄭慧洪居士書)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活了幾十年,若未遇佛法,不知出離之方,則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後輪迴。

今既遇佛法,且復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若求來生,即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係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復能誤一切人故也。(復智正居士之母書)

當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積薪之上,下已然火。何可泛泛然覽諸經典著述,而不專心致志於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觀世音菩薩,以祈逢凶化吉乎!無論何等資格,皆當以此奉勸。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極安樂之清淨世界。

倘從此生正信心,專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經藏,徹悟自心,而未斷三界內之惑者,大百千萬億倍。而一班人士尚不以為憂,而專志於不急之務,可不哀哉!(復智牧、智聲二居士書)

末世眾生根機陋劣,不依淨土法門,決定無由了脫,一班好高務勝者,多多越分自命,覺得禪教之理性淵深,遂不以淨土為事,從茲棄佛力而仗自力,弄到結局時,皆成種遠因而了不得其實益耳。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若不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之,則禍患之來,或所不測及其卒遇,徒喚奈何,倘能預先持念,必有冥為轉移。況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做臨終想,則一切非分之妄想,與不能資之以了生死之諸法門,自不致力馳騖,而令此決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復袁聞純居士書)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

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緣法、得名譽、想興寺廟。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凡有來者,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復明心師書)

淨土既是唯心所造,當云唯心,不當又言淨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淨土,何得只是唯心,別無淨土之外境乎!唯心淨土者,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及至臨終,由己之淨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是方是唯心淨土。若無淨土,則止可言唯心,何得無中生有,添一淨土,又添一所造乎!本無有淨土,造個什麼!(復王頌平居士書)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發大心,要在此世間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轉念。是以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份之狂妄心。過份之狂妄心,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

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須知次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復潘對鳧居士書)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用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實攝心,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只期心佛相應而已。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此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

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復諦醒法師書)

修淨業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功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

禪家說淨土仍歸於禪宗,去信願說,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

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復何慧昭居士書)

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忘,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

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復李少垣居士書)

所言禮拜種種震動,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過度所致。以後禮誦但至誠懇切而已,不必過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蓮華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蓮華,絕不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久之此種虛浮習氣,消滅無有。以此種現相,多半屬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功夫,則著魔發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後但不他視,切勿合目。平常念佛,絕不過於太急,急則傷氣,傷氣則或致震動。亦不可過慢,過慢氣接不住,亦致傷氣。(復楊慎予居士書)

近世以來,多有賴佛偷生者,禪教律淨,一無事事,唯奔南往北,販買零碎東西,以求微利而恣所欲。雖至名山聖道場地,絕無一念慚愧景仰之心。

居士即俗修真,隨緣進道,執持一句彌陀,當作本命之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縱欲廣遊,宜以神不須以身。彌陀三經,華嚴一部,當作遊訪路程。宴坐七寶池中,遍遊華藏世界。神愈遊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萬德本具足。寂照圓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現於當念。無邊剎海,攝歸自心。校彼披星戴月,冒雨沖風,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復高鶴年居士書)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一法,佛也說不出來第二個法門了。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難得其一二。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倘外現修持之相,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復許熙唐居士書)

頂聖眼生天等說,實可依據。(光)恐無知者,唯以探冷熱為事,意謂有信願及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專以探冷熱為據,恐其探之頻數,或致誤事,不可不知。

大寶積無量壽如來會所說,乃說此等墮疑悔者,名為胎生,亦有謂為疑城者,此約障蔽隔礙之義,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蓮華中五百歲,不見佛聞法,何得死執其字以說義,將謂此等不在九品之數乎?

須知西方無胎生,亦無城郭,乃約不能即出蓮苞,及與佛相隔之義,喻取於胎於城。佛法本無可說,一死執則無事生事,便費盡筆墨矣。總因自己居於疑胎,其為城也,厚逾鐵圍。果能直下明瞭,則大地平沈,鐵圍了不可得矣。(復周孟由昆弟書)

若大通家,則禪淨雙修,而必以淨土為主。若普通人,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常無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議。

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蔔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復謝誠明居士書)

淨土法門,注重在信願。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為僧,宏揚佛法,度脫眾生。此種心念,要丟得乾乾淨淨,若有一絲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則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不往生,縱一生二生不迷,決難永遠不迷。迷則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業,為可懼耳。惡業既造,惡報自臨,求出三途,恐無其日。(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故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真有信願,妄當自已。儻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得緣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覺照,永息此妄,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豈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過頭妄想也。

世人多以人情為事,人無不求消災延壽者,故加念藥師佛。實則阿彌陀佛,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威神功德,悉皆齊等,非念阿彌陀佛,不能消災延壽也。(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則狂妄,二則愚癡。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係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

愚癡者,謂我係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做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復智正居士書)

當茲時世,尚是愚夫愚婦之所行,為有實際。倘高超奇特者,肯將高超奇特放下,其結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若不肯放下,則其結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虛名,決無高超奇特之實際可得也。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復李覲丹居士書)

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頭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緣。若特起一種決烈之心,必期於即去,則便成著魔之根,後來之禍,何堪設想?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患難行乎患難。此行乎患難,汝今當仿而行之,為素疾病煩惱而行乎疾病煩惱。視己為常病之人,則無躁急求愈之心,而一心念佛方能速愈。

見所瞋所愛之眷屬,即作此人乃我作功夫之試金石,偏要宜生瞋者不生瞋,宜生愛者不生愛,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轉病苦為安樂也。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時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則病苦自能消滅,眷屬自能調善,願深思之。(復周群錚居士書)

玉柱師人極誠實,與(光)同住紅螺山半年。彼所說禪淨之義,乃只在用功一邊說。若謂此義高深玄妙,圓融透徹,則便有違經之咎。淨土一法,俾凡夫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撇去此義,唯以一念不生,一心不亂相同為事,直是違抗佛經,自立章程,以誤初機者。(復謝慧霖居士書)

今之宏法者,通是崖板章程,不知變通。仁王固可護國,講之殊難領會,念之亦無有多少。若以普門品為救國而講演,則三歲孩子也會念觀世音菩薩。若仁王經,則百千中之一二人矣。如此巨集法,只得巨集法之大名,難得護國之實益,可歎孰甚!(復謝慧霖居士書)

無得居士既有六十老父,何得要出家?使不出家,無由聞法修行,尚有可原。今藩籬大撤,在家人研究修習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亦常有其事,何得要離親出家乎?(光)絕不讚成。

按實說,當今修行,還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無礙故。出家人之障礙,比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實發道心者,皆成下流坯,無益於法,有玷於佛也。(復唐大圓居士書)

接手書,知閣下衛道之心,極其真切。而彼欲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獄種子,極可憐憫也。起信論之偽,非倡於梁任公。乃任公承歐陽竟無之魔說,而據為定論,以顯己之博學,而能甄別真偽也。

歐陽竟無乃大我慢魔種。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以楞嚴起信為偽造者,乃欲迷無知無識之士大夫,以冀奉己為大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賢諸古德所說,與彼魔見不合,則斥云放屁。而一般聰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為善知識。相宗以二無我為主。彼唯懷一我見,絕無相宗無我氣分。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復李覲丹居士書)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有所得。謂業消智朗,然有淺有深,不可即生滿足想。攝心正念,善境或愈顯,或即泯,切勿以為念。但使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即已。

見善境,心地清涼,了無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現,不是對境無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謂此如子憶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餘之方便。

汝誤將不取著,認為掃蕩,故有此與建立相反。如子憶母,何可謂之掃蕩。聖境若現,知屬唯心,取著則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見聖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則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故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汝是一不洞事之癡漢,何可將平日用功,與臨終地獄相現之著力哀懇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親,雖極懇切,斷不可如親已死之哀痛,不顧身命也。汝且按事相,志誠懇切修。若說理而心實不通,則無益而有損矣。

汝所說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話,非防著魔之話。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礙也。當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紛飛,論說空話乎。祈死守淨土修持,讓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復溫光熹居士書)

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

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汝若常怕,別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於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復同影居士書)

某人豈念佛所誤乎?以彼心存速證,故得魔鬼附體。從茲妄造謠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彼之學者,皆以彼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說。凡去見者,有時預知其心,有時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來則有,鬼去則無。凡親近彼者,有得心地清淨者。有未得謂得,妄自稱尊者。亦有發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好異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則彼之巧技無得而施。(復某居士書)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不可。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布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復何慧昭居士書)

汝欲(光)令汝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蓮池願文,雖有此語,切不可發癡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譬如小兒,扶牆而走,尚難不跌倒。而欲飛行長空,遍觀四海,豈非夢話?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見此境,尚須漸修,方能分悟分見。若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汝太不自量,(光)已說破,當以決志求生西方為事。越分欲得,反為墮落魔外之本。(復吳思謙居士書)

汝真可謂第一狂人,世榮心,如海波洶湧。而又欲立刻風平浪靜,澄湛不動。其急欲求不動之心,正是群動之本。又如釜沸,極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光)與汝所說者,乃息風抽薪之事。汝不詳察,尚謂是揚波益沸。豈不大可哀哉?(復溫光熹居士書)

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至於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復周智茂居士書)

古今許多大英雄豪傑,亦有擔荷佛法,極意修持者。亦有博學多聞,畢生不知佛法為何義。亦有概不理會,亦不讚揚,亦不譭謗者。亦有絕不知佛法,而任已意見,妄加誹謗者。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竊取以雄己之門庭,而又特意誹謗,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眾生知見,變幻離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

汝等以罹苦,得為入法之導。使事事如意,或恐終身為門外漢,而又自以為所得至極,無有過者也。世間禍福相倚伏,唯在當人之善用心與否耳。(復陳逸軒居士書)

悟道容易,證道甚難。今人多多皆未真悟,依稀仿佛,知其少分。則以為無生死可出,無佛道可成,任心肆意,將來皆為閻羅之囚。至此方知前來之悟,乃誤也。

汝能於悟得原無一物之後,審知三毒習氣,不易消除。歸心淨土,以求現生了脫,可謂宿有善根。彼聰明自負,不肯下真實工夫,卒成自欺欺人者何限。願始終秉此志,與令慈及妻子同念彌陀,同生淨土。庶可不虛此生,不虛此遇矣。

千萬不可作斷滅想。果有不測之禍,無法可設,亦當至誠求佛加被,以期免脫。縱定業難免,亦當一念投誠,即獲接引。豈必七日不食方能哉?預存此想,便是著魔之根。(復季國香居士書)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一種好高務勝者,每每妄以禪宗求開悟為事。其意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然。此種意旨,似乎深奧,實則多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惡派。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自可決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務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墜之流也。若染此習,則了生脫死,須待驢年。(復顧宗況居士書)

古今聰明人多受聰明禍者,以仗己聰明,或慢人侮聖,或謗佛毀法,或妄生臆見,以期現世之名利,與身後之虛譽耳。不知既無謙德,則天地鬼神皆惡之,而況於人乎?故每每皆成狂妄之流,或歸於奸惡一派耳。

若持之以謙,則愈聰明愈有實益。必能窮則獨善,達則兼善。況能依佛法之淨土法門以自利利人乎!南無,舉世皆念納莫,汝何得要照本音念。念佛功德,無量無邊,不讓念經功德。減壽以求福壽康寧,何如勸彼念佛吃素,求生西方之為愈乎? (復甯德晉居士書)

汝書說得很熱鬧好聽,急宜自抑。凡做不到底事,決不肯說。汝把發願之話,當做平日實行之事,那一樣做得到?發願係所期者遠,故無病而有大益。若平日行得到者,則可說。行不到者常說,久則著狂魔。只顧說空話,一毫也不行,若不痛改,定規魔死。

汝之話,說了就會做到還好。說了永世也做不到,向無知之人說,尚能令人或信或不信。向有知識之人說,人將看汝不值半文。汝看各書,尚無擇師訪友之識見。而求(光)開示,是賣汝真實耶?是顯汝狂妄耶?(復德誠居士書)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測度。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及禱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謂擔麻棄金,背道而馳之流類也。宜善用心,勿以奇特而退墮前功,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復陳士牧居士書)

汝之清磬搖空,乃靜極所現。後知齒舌相擊,並非外境所現。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

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於信願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

汝淨功雖好,於機於教,尚欠閱歷,故作此說。若有閱歷,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為斂默也。江公望之所示,乃反聞之法。善用之,固能得益。不善用之,或有歸禪家專仗自力一門。

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號外,所有諸念,皆不令生,是謂一心。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圓通?汝須知大士之反聞,並不聞音聲,乃聞聞性。故曰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有聲音無聲音皆聞。若如汝說,必有音方能聞。吾人念佛,隨聞此佛音聲,固亦反聞之氣分。

切勿以圓通自居。專一以往生自期,則有益無損矣。否則必有從此反令其心,分張於分別法門勝劣一派。而無量無邊之真益,斷送於此多知多論中矣。(復何慧昭居士書)

佛法利益,豈能以虛名而即得乎哉。念佛必須攝心,使雜念無由而起。若欲攝心,則當諦聽。若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自然心不至於大散。雖不作觀,亦同作觀。若心不能攝,觀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觀,則著魔發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豈作觀方能哉?

念至一心,並有大菩提心,又復自行化他,廣行六度,誰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觀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說也。攝心念,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則隨人而分大小。作觀,則不知所以然者,斷斷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汝果能一心念,豈不許汝生上品哉!(復李吉人居士書)

【書籍目錄】
第1頁:【來自靈巖的法音】自序 第2頁:【來自靈巖的法音】新編序
第3頁:弘願與佛心 第4頁:靈巖遺風
第5頁:光明善導 第6頁:淨宗之門
第7頁:至心之道 第8頁:信願心海
第9頁:自力與他力 第10頁:迷妄與魔心
第11頁:名號與念佛 第12頁:故鄉風月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