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王財貴教授著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王財貴教授著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日期:2010-12-2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王財貴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讀經」本來沒問題,但自從民國開國就有了問題了。民國元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可見雖然清末的新制小學堂,也還是讀經的。民國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於是不只沒有讀經的學生,也消滅了可教讀經的教師。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校不應祭孔」的議案。他認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來代替「宗教」,學校祭孔之風從此斷絕。這連續的三個動作,對民族文化的繼絕所關甚大,是中國教育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大事。等到民國八年五四運動起,胡適白話宣言出來以後,我們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來,更不用說「讀經」了。

本來民國初年志士發憤,是有救世熱誠的。只是思想有些混亂,行事往往乖戾而已。他們認為自己所作所為,為的是要消滅「貧、弱、愚、私」。消滅「貧、弱、愚、私」當然對,但要消滅「貧」,應發展經濟,孔子並沒反對經濟,何必為了消滅「貧」就取消讀經?要消滅「弱」,應發展軍事,孟子並沒反對抗敵,何必為了消滅「弱」就反對傳統?要消滅「愚和私」,應發展教育提倡道德,何必為了消滅「愚私」就要辱罵祖先而全盤西化?要消滅「文盲」,不去多設學校,而卻來消滅古文,這成何道理!經典代表的是理想和智慧,是高一層的道理,雖然不是直接成就現實上的富厚強大,但是他並不阻礙你富厚強大,而且要順成富厚強大,要保住富厚強大,到最後也要靠經典中的文化理想。譬如大陸不讀經,也不見得因此就富了,台灣也不讀經,雖富了,卻有富所帶來的毛病。可見經典和貧富沒直接關係,但經典是恒常之理,貧也需要她,富也需要她,這才能貧而樂,富而好禮。否則貧而諂,富而驕,貧也是痛苦,富也是痛苦。

這八十多年來,老、中、青三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也真不會)讀經了!而中國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國人所敬重了?當然歷史不可重覆實驗來做比較,不過,在一般人的心中,總難免有一些隱約的痛楚。切身的問題是:他的語文程度不夠,他看見左右的人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他的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其次是:感受到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尤其是近來犯罪年齡層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颱車殺人的理由,居然可以是「沒有理由,只是一時想殺人!」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澈底的失落!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沒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他民族所輕賤。

窮則思變,剝極必復。我想:這應該是對八十年來的文化心態做反省的時候了!或許社會上高明的人各有其想法與做法。而我,則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實。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雖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貽明日之悔!而真要教育落實,則不能是空喊口號,不能是表面浮華。須自小者近者做起,亦即從根基做起!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復讀經的教育。尤其要自兒童時期即開始,因為等到國中高中性情「沸騰」起來,就來不及了,與其這時「揚湯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說的「童蒙養正」。「養正」之方,應以讀經為最方便!以這一種最不起眼但卻最實際的辦法,想從根做起,來救助文化人心,可行與否,有效與否,我現在願提供我個人的淺見和實驗的心得,請社會上關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檢驗。

【書籍目錄】
第1頁:宏願的落實—代序 第2頁:敬告讀者
第3頁: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第4頁: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第5頁:第三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6頁: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第7頁: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8頁: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第9頁: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第10頁:第八節 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
第11頁:附錄一: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簡介 第12頁:附錄二:媒體報導選錄(一)
第13頁:附錄三:媒體報導選錄(二) 第14頁:附錄四:媒體報導選錄(三)
第15頁:附錄五:媒體報導選錄(四) 第16頁:附錄六:「大字注音經典誦讀本系列」出版說明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