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正宗分

[日期:2010-12-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敬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二、正宗分分三

初、放光現土,審定機宜  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  三、聽眾獲益

乙初、放光現土,審定機宜分三

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二、韋提白佛,選定一方  三、頻婆蒙光,獲證道果

丙初、如來放光,普現諸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如來眉間有白毫相,長一丈五,周圓五寸,外有八稜,中空如筒(觀佛三昧經云:「眉間毫相,長一丈五尺,從中發光。」),白如珂雪;右旋宛轉,表從中道流出諸法(直指疏云:「眉間,表中道。光,表智。」)。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即顯此經純圓究竟一佛乘法,故現此相,異於常時。光臺高聳,喻若須彌。現土無量,不可具舉,略示四種,以示可觀。七寶成者,言其尊貴。純蓮華者,言其潔淨。如天宮者,言其快樂。玻璃鏡者,言其明瑩。若論諸土,莊嚴極眾,經文從簡,各舉一相,欲彰極樂具兼諸美,令韋提見,即示放光現土之意。(靈芝疏)

丙二、韋提白佛,選定一方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據韋提希言:十方諸國,俱是清淨之相,無處不好。我之求生,但生一處。既蒙世尊慈悲示現令觀,無非使我自擇。我今願生阿彌陀佛國。足證彼佛,與此土眾生緣深也。(演義)

世尊眉間放光,現諸淨土,令韋提希自擇者:蓋諸佛國土,清淨光明,無踰極樂;肉眼親見,信樂倍深。從此思惟,便獲正受。(約論)

文有三段:初、通敘諸土非是所願。  二、我今下,別指極樂正合機緣。良以此界下凡,心多馳散。若不的指一方,專觀一佛,則觀行難成,往生多障。況彌陀光明常照,誓願弘深。是以生一土,則諸土皆通。想一佛,則諸佛齊見。十疑論:佛答普廣,其理昭然。善導專修,義亦同此。  三、唯願下,求請往生所修觀法。初修方便,作意觀緣,名思惟。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如地觀云:「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即正受也。準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又復前云:「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知韋提唯請觀耳。(靈芝疏)

直指疏云:散心量度名思惟,約慧言。一心繫念名正受,約定言。

箋註云:定心後即無思無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曰思惟。四帖疏云:言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正受,又名三昧,是禪定之異名。離邪亂曰正,無念無想納法於心曰受。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也。觀經玄義: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箋註)

丙三、頻婆蒙光,獲證道果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如來現土,正意在茲;機感相投,潛通密應,故佛微笑。觀佛相海經云:「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從口而出。」光照王頂,佛力加被,令增道果。蒙光見佛,深悟無常,發智斷惑,遂證三果。阿那含,此云不還。結惑將盡,不還下界。據此頻婆見佛得果,應與夫人同聞觀法;後結益中,但教韋提五百侍女,乃知頻婆證果,即歸滅矣。(靈芝疏)

微笑,有二意:一答夫人樂因,故歡笑;二成大王樂果,故歡笑。(箋註云:「佛不妄笑,惟遂其出世之本懷時,始以微笑許人。故佛之微笑者,顯現其出世之本懷也。」)不待答而先光照王者:一令相見佛僧斷疑釋結,二令相悟世法盡如幻夢,三令相信善惡因果不忒,四令相知各得修證利益故也。五色,表破五陰而成五分法身樂,超五濁而得五清。(直指疏)

疏云:「不直答其土因,而復放光微笑者,有二意:初、為欲(令王)增道,次、欲使王與夫人相見,王既睹光增道,知國非實,視死如眠;夫人見王無憂,觀法成果也。微笑,如釋種被誅,如來光色益顯。正以如來善達因緣業報無差,對至叵避。王雖應死,而獲道跡。夫人幽縶,即是現淨土之緣。有此多緣,所以致笑也。」竊謂:佛因頻婆果熟蒂落,時至理彰,故先放光照觸,令其出樊籠而成聖果;況彼小機,自成小果,不止韋提是本經發起人,又是當機眾,頻婆二事俱無,故令先脫也。頻婆若不生闍世,未必現生即成聖果。即使現生得成,亦未必有若斯之速。闍世若不逢惡友,未必便有殺父圖王之念。無此極惡之心,斷不作此逆事也。以世間極惡之苦因,助成出世證聖之善果,豈非不可思議者歟!頻婆因親生子,殺父圖王,由是塵念若灰;及至關於七重室內,國政纖芥不聞,此時還他本來面目,兼之以奉戒聞法,三學齊修,是故斷惑證真也,宜矣!光有五色者:表從佛法性五陰體上,顯露妙光,照破頻婆五陰,轉變而成五分法身果也。所以王雖幽閉,而內外身心無不舒暢。七重房壁,萬不能遮;雖曰遙見,如在目前。作禮之頃,即證三果。梵云阿那含,華言不來。謂已斷欲界九品生因,可以不來下界受生也。(演義)

箋註云:觀念之心,能照了諸法,曰心眼。

淨影疏云:王先須陀洹,故今增進成阿那含。

乙二、正明觀法,淨業正因分二

初、總示許說  二、別明淨觀

丙初、總示許說分二

初、總示  二、許說

丁初、總示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先審知否者,欲明淨土非佛自說,他無知者。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信佛土」,而云不遠者,此有三釋:一、佛眼觀故,如楞嚴說:天眼觀大千,如觀掌果,況佛眼乎?譬如登高視下,一目萬里。所謂登泰山而小天下也。二、心念速故,心神無礙,遐方異域,舉念即至。所謂心念疾於風也。三、佛力攝故,雖未得通,乘佛神力,如十疑論說:劣夫從輪王,一晝夜行四天下。所謂青蠅附於驥尾也。(靈芝疏)

妙宗鈔云:「言不遠者,以佛力故,令修觀者欲見即見。故此文云:『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故知佛力加欲見者,令觀成見。後文云:『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故般舟見佛而論三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箋註云:「繫念者,繫念於一處而不思他處也。諦,審也。」

淨影疏云:「『諦觀彼國』,勸觀依報。『淨業成者』,勸觀正報。謂佛菩薩及與三品往生人等,名業成者。」靈芝疏云:「淨業成者,總目彼土依正二報。」直指疏云:「彼國淨業成者:極樂國中無量莊嚴,皆是無漏性德熏成,清淨福業修成者也。」

演義云:「佛意謂:爾前言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此不遠,不難往生;祇要繫念阿彌陀佛,諦觀彼極樂國土。」

丁二、許說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我今為汝廣說眾誓,許說也。亦令未來世下,明說之意。所以說者,為欲利益現在未來眾生故也。(嘉祥疏)

極樂境界,眾生未識;以物比擬,故云眾誓。如下云:「如億千日」,「其光如華」等。或可所有言諭,通名為譬。亦令未來者,正彰本意,非止當機。所謂千鈞之弩,豈特為鼷鼠而發機乎?(靈芝疏)

【書籍目錄】
第1頁:本編所據典籍一覽表 第2頁:壹、釋經題
第3頁:貳、明譯史 第4頁:序分
第5頁:正宗分 第6頁:別明淨觀
第7頁:明十六觀法 第8頁:觀落日(日觀)
第9頁:水觀 第10頁:地觀
第11頁:樹觀 第12頁:池觀
第13頁:總觀 第14頁:華座觀
第15頁:聖像觀 第16頁:佛身觀
第17頁:觀音觀 第18頁:勢至觀
第19頁:普往生觀 第20頁:難明佛菩薩觀
第21頁:上品生觀 第22頁:中品生觀
第23頁:下品生觀 第24頁: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