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甲三、流通分

[日期:2010-12-2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三、流通分 分三

如是殊勝法門,當盡未來際流傳,利濟一切眾生,理仍不出信、願、行三資糧,文分三段:乙一、交引佛言勸信流通,乙二、得得證佛果勸願流通,乙三、諸佛轉讚勸行流通。乙一又分三:丙一、本師讚佛功德,丙二、諸佛勸信標題,丙三、徵釋經題名義。

乙一、交引佛言勸信流通 分三

丙一、本師讚佛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舍利弗,如「我」釋迦,「今」在法會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即正宗分所說之念佛法門的無量妙益,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所成就的。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云:彌陀在彼土授手接引,釋迦於此方發遣護持,淨土之殊勝,諸佛之悲心,昭然可見,若不發心,辜負佛恩!

丙二、諸佛勸信標題 分六

諸佛勸我等當生信心,並標出本經題目。彌陀經有兩種譯本,除本譯外,另有唐玄奘法師譯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舉十方佛共讚。此僅標六方,文似欠缺,義甚周全,因四維不出四方,故六方即表十方,相同文字多,只佛名有別,也有相似的。初說東方,解釋較詳,餘若相同,則不重述。

丁一、東方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既成佛,皆具萬德,佛名或約度生、修行、證果、或藉譬喻、法義立名,本不須釋,但一般總望文生義,稍作說明。

世尊言,不只我在此讚彌陀功德,六方諸佛也同時在彼教化區,稱讚彌陀功德不可思議!

「東方」日出之處,有無量無邊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說法度眾,稱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阿(音同觸ㄔㄨˋ)鞞」此云不動。約修因言,不被稱、譏、毀、譽等八風所動;約證果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親證法身,如如不動。

下有三尊佛,都以須彌立名。「須彌」,新譯蘇迷盧,華言妙高,古印度認為世界中心有高山,名須彌,高八萬四千由旬,四寶所成故妙。有人說是喜馬拉雅山,我們不作定論。佛經常以須彌山喻佛相好莊嚴,故名「須彌相佛」。四寶所成,超出群山,表佛相好,無與倫比,約相好立名。「大須彌佛」,大,超出也,超九界眾生之上。「須彌光佛」喻佛光明,普照十方。

「妙音佛」妙音為佛八音之一,佛法音至極微妙,遠近如一,眾生隨類各得解,沒語言障礙。

「如是等」,如是,指法之詞,指上五尊佛。「等」未列之佛,有多少呢?「恒河沙數諸佛」,恒河,新譯殑伽河,此云天堂來,源自大雪山故。印人視為福河,沐浴其中,能得大福德,甚至用其沙加持。沙細且多,佛經講多數,都舉為喻。盡恒河所有沙,一沙一佛,曰「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東方恒沙諸佛,各在彼教化區,「出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有事有理,約事相言,古印度梵書載:一般人若三世不打妄語,舌至鼻尖;大家伸伸看,我沒辦法,可見妄語說得不少。這是指人,不包括牛馬等動物。「廣長舌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舌覆面至髮際,廣長柔軟,云何知之?論載:世尊欲往惡國教化,國小被外道掌控,不許信佛,佛不捨悲心,宣佈某日將前往托缽,托缽是佛度眾的初步,外道聞之喪膽,求王下令,全國百姓,不准布施供養,違者重罰五百兩金。當天,因外道監視,怕受罰,眾皆遠避,大街小巷空缽而行,後至陋巷,一婦女開後門,欲倒洗米水,見佛威德,深受感動,想用食物供養,恐犯法,盛淘米水,實在不敬,猶豫不決之際,佛說:只要誠心供養,洗米水無妨。供養已,佛為授記,將來因此證辟支佛果。外道聞之,斥佛妄語,廢水一缽,那得如是功德!佛出廣長舌相,靜默不語,外道害怕,不敢再罵。佛問:「城外大樹,蔭蓋廣否?」答:「廣!可覆五百車。」「子多大?」曰:「芥子許。」佛於是開示說:既然小種子能成大樹,淘米水如樹種,為何不能證辟支佛果?又問:婆羅門梵書說,人若三世不妄語,舌尖至鼻,是否真實?答:確實。佛言:我若妄語,舌豈能覆面!外道默然。佛因而說法開示,大家聞法歡喜,全國受化。

我們別說到鼻尖,到人中,都有困難,況廣長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佛廣長舌相,能蓋覆自己所教化的國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教化區,初禪覆一四天下,二禪覆一小千世界,三禪覆一中千世界,四禪覆一大千世界。一個四禪天的範圍,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稱三千大千,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界中有百億日月,百億小世界。

約事相論,佛以神通力,舌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約理則佛之法音,能周遍十方,眾生皆聞。

「說誠實言」,每尊佛都懇切真實的告訴大家,說了下面的話。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汝」指佛所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內的眾生。「等」化土之外的一切眾生。「當信是」,應該深深相信。「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即是本經經題,玄奘大師精簡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鳩摩羅什法師直譯為「阿彌陀經」,令見聞者皆生信心。本經為諸佛之所護念,下文詳釋。

東方世界諸佛,各於其國,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者,有兩種說法:一、和釋迦佛一樣,各於其國,宣講阿彌陀經,讚歎淨土法門。二、東方恒沙佛剎眾生,仗佛威神,聞娑婆教主所說的彌陀法門,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並勸其國人民,當深信釋迦佛說,切願求生。文未明標,但兩種情況都有可能。

丁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

南方無量世界,無量佛說法,略舉五位。

「日月燈佛」以日、月、燈三光,喻真、俗、中三諦,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理。光表智也。

「名聞光佛」佛名聞於十方,光也遍照十方。

「大燄肩佛」,燄,指光明。肩,如人雙肩,表佛具權實二智,放光利眾。

「須彌燈佛」光如須彌,超勝一切。

「無量精進佛」約修因,經無量劫精進修行,所以成佛。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義同前。

丁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西方日落處,自娑婆至極樂間,並過極樂世界後的無量國土,皆含在內。

「無量壽佛」與極樂導師同名,雖在西方,但不同世界。依凡情言,佛不會「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大家也不須耽心同名佛多,往生時,恐被接往他國,佛與眾生感應道交,對眾生心了了分明,決不會發生錯誤。

「無量相佛」相好立名,約報身言,相好無量。

「無量幢佛」,幢,高顯義,約說法立名,佛說無量法門,高懸法幢,利益眾生。「幢」圓筒狀,掛高處,上繡八相成道等,下懸幡,風吹會動,稱幢幡。六祖壇經二僧爭論風動、幡動,六祖云:「仁者心動也。」便是幢幡,懸空地,四面通風故。現多有幡無幢,貼壁而掛,風吹不動。

「大光佛、大明佛」義同,均表佛光殊勝。「光」佛之常光、放光。「明」放光中必有明相,故光明是連帶的。「大光」,約光體所現之光相言。大乃周遍意。

「大明」指光相之功用說,能照破眾生的無明黑暗。

「寶相佛」依佛相好莊嚴的果德立名。佛相好超世眾寶,眾生見之,得清涼,增福慧。

「淨光佛」斷盡無明煩惱曰「淨」,約報身言,徹證理體曰「光」,指法身說。依法、報二身立名。

餘義同前。

丁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北方世界有「燄肩佛」義同大燄肩佛。「肩」荷擔義。表佛能負度生重擔。亦表權實二智,即根本智與後得智;實智屬根本智,度眾之權巧方便是權智,又名後得智。佛具此二智,故善說法,須隨順則「隨他意語」,應隨自性說則「隨自意語」,兩種兼之則「隨自他意語」。

「最勝音佛」佛法音最勝,無論音聲、法義皆超勝。大智度論以四悉檀顯佛法音殊妙,謂:眾生聞者,心生歡喜,為「世界悉檀歡喜益」,令眾生滅惡生善是「為人悉檀生善益」、「對治悉檀滅惡益」,善根深厚者聞之入理,證法身本體為「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具四悉檀,故能利益一切眾生。

「難沮佛」沮,壞也。不受破壞曰「難沮」。親證法身理體,如金剛不壞,名難沮佛。不但法、報二身不能壞,應化身亦然,佛世,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頂,推巨石害佛,金剛神碎之,即是證明。

「日生佛」以比喻立名。日出暗除,佛慧日能破眾生無明長夜。

「網明佛」忉利天帝釋天主、色界初禪大梵天王,皆有寶網,飾妙寶珠,光光互映,無窮無盡。華嚴經、梵網經用其顯示佛法門無量,攝諸眾生。餘同東方。

丁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比喻立名。獅為萬獸王,能伏諸獸,喻佛說法如獅子吼,能破迷啟悟,降伏邪外。

「名聞佛」名聲普聞,聽者歡喜。

「名光佛」德號即顯佛光,普照十方。

「達磨佛」,達磨,此云法。成就法身,善說法要。

「法幢佛」佛說法殊勝高顯,令眾生深受法益。

「持法佛」,法,軌持義。佛能持一切法,宣說一切法,眾生聞者,依教奉行,修行證果,自利利他。

餘文,義同東方。

丁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據華嚴經說: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層,極樂與娑婆同層,在娑婆之西。如是則上方尚有七重,下方有十二重,每一層都有恒沙數世界。列十尊佛,表無窮無盡義。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者,淨也。佛音清淨具五義,故名梵音佛。五義為:一、正直音,佛音正確真實。二、和雅音,佛語正直,又柔和優雅,聞者心喜,不似凡夫,直而衝,聞者生瞋。三、清徹音,句句徹法源底,有條不紊,不拖泥帶水。四、深滿音,音深廣圓滿,利根聞之悟深理,鈍者亦得益,個個欣喜。五、周遍音,音遍十方,無界限,除非眾生不願聞。目犍連尊者,為測佛音之深遠,運神通力,往東方經三十六億恒沙國土,力盡而歇,佛音如故。所歇國為淨土,人民高八萬四千由旬,缽比此土房屋還大,菩薩們正過堂吃飯,尊者停在缽緣休息,菩薩見狀,白彼佛言:「有沙門蟲!」佛示原因,令尊者現神通,身與彼同,始知乃釋迦佛弟子目犍連。故佛說法,不須麥克風。

「宿王佛」,宿,音秀。星宿中王,即月亮,眾星拱之。喻佛為天中天,聖中聖。

「香上佛」喻佛因地修行,持戒清淨,戒香普熏,成就戒定慧香,莊嚴果德。

「香光佛」三無漏學成就,具諸光明。

「大燄肩佛」與前大燄肩佛同名同義。

「雜色寶華嚴身佛」,華表修因,因修萬行如雜色寶華。所謂: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身」指法、報、化三身。即「因修萬行,果證萬德」之義。

「娑羅樹王佛」娑羅,此云堅固,為樹中之王。佛證法身,至極堅固。

「寶華德佛」義同雜色寶華嚴身佛。

「見一切義佛」見,證也。徹證諸法真理。

「如須彌山佛」光明相好超九界,如須彌山之高妙。

餘文與東方同,不詳釋。

上為世尊引證十方諸佛之言,互相讚歎極樂之殊勝莊嚴,勸眾生信。

丙三、徵釋經題名義 分三

徵問解釋經題的意義。

丁一、徵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自徵問,云何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丁二、解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假使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聽到阿彌陀經的道理,領「受」在懷,任「持」不失,「及聞諸佛名者」有二義:一、「諸」作「於」解釋,玄奘大師譯為「及聞彼無量壽佛」,乃指聞阿彌陀佛名號說。二、「諸佛」指上六方無量佛言,聞六方佛名,亦得無量功德。本經專讚極樂淨土,故採第一種解釋。

能依本經修行,皆得十方諸佛加被護念,魔外遠離,將來必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的果位。「正覺」異凡夫之不覺、外道之邪覺。二乘人可稱正覺。「正等」即菩薩,自利利他,等視眾生,但未圓滿,故名「有上士」,上有佛也。佛果至高無上,方稱「無上正等正覺」。聞佛名號,依教奉行,現在蒙諸佛護念,將來得不退轉,畢竟成佛!

丁三、總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故」受持阿彌陀經,蒙佛護念得不退轉的緣故。「汝等」法會大眾及未來見聞者,包括我們在內。「皆當信受我語」,這句乃佛切心交待,須特加注意,定要深信世尊開示。「及諸佛所說」,並十方諸佛勸信讚歎的話,深信淨土法門,精進念佛!

念佛法門易修,且不妨礙工作。昔有一鐵匠姓王,人稱王打鐵,偶逢遊方僧,請教修行法,僧授持名念佛,勉精進莫輟,王喜奉行。其妻云:既工作又念佛,豈不更辛苦?答:念佛甚好!往日工作,妄想紛飛,常自怨自哀,異常辛苦,今念佛,心清涼,拉一次風箱,念一聲佛,打一下鐵,也念一聲佛,不熱不惱。三年後,沐浴理髮,準備往生,請隔壁張秀才代書偈云:「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鐵剛燒紅,舉錘敲下「噹」一聲,便站著往生了!

我們也有風箱(呼吸),惜不善用!工作若不須太用心,如掃地、洗衣皆可修行,世人往往因易而不肯修,實在錯誤!有善根方聞名,不修很可惜!

乙二、得證佛果勸願流通 分二

往生西方,成佛無疑,故勸眾生,發願求生。分二段:丙一、有願皆生,丙二、三番勸願。

丙一、有願皆生

發了願,遲早定能往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可約兩方面說:一、約佛當時言,「已發願」指世尊未說彌陀經前,十方眾生知念佛法門,而發願求生者。「今發願」謂佛說淨土法門時,當下發願往生者,如韋提希夫人。「當發願」佛開示之後,未來眾生,見聞發心者。二、約現在說,「已發願」且不論印度,單就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本經,至今已一千多年,中國佛教史中,依此修行得往生的高僧大德們,即是「已發願,已往生」的人。「今發願」今天聽到,今天發願者。「當發願」自今以後,盡未來際,見聞發願者。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希望求生彌陀淨土者,盡此一生所修功德,回向西方,縱有過失,誠求懺悔,將懺悔功德,同共回向極樂世界,莊嚴佛土。「是諸人等」,過去、現在、未來發願者,不但斷惑了生死,將來「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畢竟成佛!

「於彼國土」在彌陀淨土,「若已生」過去發願已往生者。「若今生」現今發願,深信力行,終必往生。「若當生」未來見聞者,切願求生,也必定得生。

明有願必生,生即不退,決定成佛,故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

丙二、三番勸願

釋迦佛第三次勸我等發願,生彼國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是故」承上啟下。有願必生,畢竟成佛的緣故,設「若」對淨土法門「有信」心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兩句最重要,絕對要發願,求生安養。所以,念佛真正目的在生極樂佛土,若顛倒妄想,求人天福報,便是「真銀買紙靴」、「寶珠彈黃雀」,得少失大,真是可惜!有人更離譜,把念佛當作死後對付閻羅王的方法,我念佛,閻王不敢得罪我,實在愚痴!念佛生淨土,何須赴冥府!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深信切願,定能往生。此事不須問他人,自己很清楚。「願」如指南針,念佛直指西方,不作他想,莫聽人胡謅。記得十六歲時,聽人講阿彌陀佛的故事,說是三個人修行成佛,故名阿彌陀佛,即「阿」阿長年,「彌」彌百萬(有錢人),「陀」陀大夫(作官的)三人,真是天大笑話!還傳說人死作七,男人腳程快,五、六天作一次七,那女人走得慢,豈不要八、九日?什麼人去量過腳程長短?「作七」講地藏經時,說得很明白,一般人或念佛功力不夠者,未得往生,中陰身七日一變,最慢四十九天,必隨業力轉生,為助亡者轉生善趣,所以,每七為之念經修福,譬如人要向上爬,佛在前接引,我們在後扶持,說不定因此生天做人,第六日中陰未變,第八天則已超過,須再待七日,故勿提早,七日是固定的,不定的很少。其實男人也有「軟腳蝦」,女人也有女中丈夫,我曾見一女,高大強壯,吃兩個飯包,挑磚四十八塊,比男的還厲害,故作七不能以男女論。念佛而不回向西方,是不對的!

乙三、諸佛轉讚勸行流通 分五

諸佛反過來讚歎釋迦佛,勸大家精進修學念佛法門,共分五段。

丙一、總讚能為甚難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轉讚之語,乃本師佛眼親見,他心通所明。

像我釋迦今在此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諸」仍作「於」解,指彌陀導師言。玄奘大師譯為「如我今者,稱讚無量壽佛事」。「彼」六方「諸佛等」,也反過來「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說了下面的話,「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這句是總讚能為甚難。「甚難」難中之難,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到。那些甚難之事呢?一、娑婆修行了生死難,成佛更難。二、在此土說其他法門難,說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難。而本師能成就此二事,真是「希有」難得!

丙二、別讚五濁成道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讚本師五濁成佛難。

何謂濁?楞嚴經說:如水清淨本然,有人丟了一把泥沙,使水質渾濁,不能照容貌。眾生心本清淨如水,受三毒沙土污染,導致心水不潔,故感依正穢惡,是名濁。濁有五種,謂之「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由後往前解釋,較易明白。

「命濁」,壽命以壽、煖、識為體,催年減壽為相。百年光陰,如白駒過隙,眾生壽命短促,曰命濁。短促原因,具眾生濁、煩惱濁、見濁的緣故。

「眾生濁」眾緣和合而生名眾生。凡夫依己業緣,並父、母緣為體,六道輪迴為相。未斷惑了生死前,皆升沉於三界中,沒於六道內,古德云:「轉馬腹入驢胎,鑊湯爐炭經幾回,曾向帝釋面前過,又向閻翁鍋裡來。」

上二濁,從煩惱濁、見濁來。

「煩惱濁」貪瞋痴慢疑五鈍使為體,逼迫身心為相。因五鈍使之煩惱,使身心不安,起惑造業,是眾生輪迴根本。

「見濁」以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利使為體,諸見熾盛為相。「身見」執四大五蘊假合之身為我。偏於斷、常二邊是「邊見」。非果計果「見取見」。非因計因「戒禁取見」。撥無因果,不信佛法是「邪見」。

眾生因此錯誤見解,輪迴不得解脫。五利使合為「惡見」,與五鈍使合併為六種根本煩惱,修行目的在斷此惑。

「劫濁」具上四濁,故成劫濁。設若人壽從十歲算起,每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止,再每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止,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小劫,一小劫有多少年呢?有人算出為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二十小劫為一中劫,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四中劫為一大劫,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即世界成、住、壞、空一遍。

劫濁沒實體,人壽減到二萬歲,即名五濁,減到百歲以下,叫五濁惡世。要解講義云:「劫濁無別體,四濁交湊,即其相也。」人壽減至十歲時,有饑饉、刀兵、瘟疫小三災現,壞劫時有水、火、風三災,七個火災便有一個水災,七個水災就有一個風災。

本師示現,人壽百歲,正逢五濁惡世,唯本師能於此成佛,故諸佛讚歎「甚難」。

蕅祖要解云:「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假使沒有帶業往生,橫出三界的法門,不能解脫。「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見濁中,若非持名念佛,餘方便之法,必不能度,何謂方便之行?如持咒,須結壇,打手印,法器多,即是方便。念佛只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需要,就是不假方便之行門,若無此法門,見濁中,不能得度。「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凡心念佛,當體即是佛心。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古德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凡心即佛心,無此法門,煩惱濁中,不得解脫。「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沒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行,不能出離。「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在壽命短促的命濁中,非此不費長劫,不須辛勤勞苦的念佛法門,無從解脫。

總之,在五濁惡世裡,不修念佛法門,別想了生死。要解又言:「祇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聲佛號,不可思議,是本師之修因,佛果之全體。「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此法門,唯佛與佛,始能究竟了知。處末法,老實說,唯依念佛,方能成就,修他法雖好,但費時久遠,今人已無能為力了。

丙三、別讚說難信法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讚本師為五濁惡世,剛強難化眾生,說一切難信之法,即念佛法門。云何難信呢?凡夫處五濁惡世,日久心安,忽聞極樂清淨莊嚴,心生懷疑,為第一難信。雖信佛,或曰十方佛國皆可往生,何以專求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二難信。娑婆距極樂十萬億佛土,云何能至?是第三難信。不知乃精神往生,彈指可到,非肉體,故無遠近。縱信彈指可至,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怎能往生?為第四難信。何以單稱名號即得往生?認為必有奇妙法門,為第五難信。何以一七日專念就得往生,為第六難信。一切眾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極樂世界皆蓮華化生?為第七難信。往生何能不退轉,為第八難信。念佛是接鈍根者,利根人何需念佛求生,為第九難信。或說有淨土,或說無淨土,不知淨土事理圓融是第十難信。

一般對淨土信不深,認為是老太婆法門,我二十二歲親近慈老,在圓光寺讀書,同學見我拿念珠,總喊我老太婆,我問:「你何時作老太婆啊?」答:「五十歲」。這種觀念錯誤!歷代祖師皆上根利智,尚念佛求生,何況吾輩凡夫,智何能及?此時不修,更待何時?

丙四、結示甚難之事

本師簡敘甚難之事,總結上文。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總結本師於娑婆成佛,並說念佛難信之法,實為難中之難。

逢五濁惡世,眾生性更頑強,業更深重,通途行善,已屬不易,何況修行成佛,故世尊自言:「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重提第一難,成佛於五濁惡世,確實不易,是為甚難。第二難「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更是困難。「一切世間」指一切眾生。「世間」有三種:一、器世間,即依報環境,包括時間和空間。二、有情世間,即正報,六道眾生。三、智正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境。成佛已,說三乘法,權巧方便法,利濟眾生,不算難!現說僅憑彌陀名號,能橫超三界,究竟成佛,難以信解,是最難信之法,故總結一句「是為甚難」,確實很困難!因此,我們要生感恩心,感念佛大慈大悲,示現娑婆成佛,說持名念佛的難信之法,作末法眾生苦海舟航,當堅信心,切願力行,求生淨土。彌陀要解云:「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明法門之難遭難遇,但一心持名,即可圓超五濁,唯智者方深信,得入此不思議境界。若非世尊,乘大願輪,示現惡世,修行成佛,大悲大智,親證、親修、親宣此法,我們怎能聞此殊勝行門呢?我們處在劫濁中,定受時間限制,眾苦逼迫,不得解脫!在見濁裡,受邪智所纏,邪師所惑,不具正知正見。眾生濁內,安於臭穢,不知覺察,甘為懦夫,不求超脫。煩惱濁中,決被貪欲所陷,造惡多端。命濁中,必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若非親近三寶,焉能逢此希有法門,期死盡偷心,欣願往生!

短短經文中,本師苦口婆心,叮嚀交待,勸信、勸願、勸行,顯佛徹底悲心,我們怎能辜負!

丙五、聞法歡喜信受

祇園會上,聞彌陀法門,大家歡喜信受。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總結上文,乃結集時所加。

法會以舍利弗為當機,故標名。從始至終,舍利弗並沒提出問題,皆佛無問自說,顯本經勝妙,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不知從何問起!

「及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及其他比丘、比丘尼等四眾弟子。

「一切世間」四聖六凡及以釋提桓因為首的「天」人,「人」間眾生,護法之「阿修羅等」八部神眾。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感謝佛恩,歎未曾有,深信不疑,領受在懷,恭敬頂禮,回歸本處,依教奉行!聞思修三慧,同時具足。

聞法依個人根性深淺,約有三種差別:一、聞聲。聞其聲而不解其義。昔曾在某處講經,一老人頻讚善說,我問:「聽得懂嗎?」「當然懂!講客家話,我是客家人,怎會不懂!」「我昨晚講『如是我聞』,如何解釋?」他嚇一跳說:「那我就不懂了!」這就是聽聲音,如聽唱歌,懂旋律不懂歌詞。聞聲也好,佛法不可思議,一入耳根,永為道種,結法緣,做將來解脫的因緣!二、聞義,聽得清楚明白,知義理。三、聞理,根機深厚,善會言外之旨。

摩訶止觀載一故事:古印度有林葬風俗,有人到寒尸林撿頭蓋骨賣,街頭巷尾沒人買,正嘆氣時,生意上門,一老者來買,但須挑選,用茅草穿耳,能串通者價最高,穿一半打對折,如一百塊,只給五十元,草入不了的不買,賣者疑而問之,老人說:全通者不但聞法,且解深義,又建塔供養,福德深厚。通一半的雖聞法,然不解義,曾修供養,亦有福德。都不通的,是一般俗人,購之無用。由此便知,佛法不可思議,連骨骸都受影響,何況精神上,受益更無窮!

畜生道眾生,若與佛法結緣,亦能脫苦。高僧傳有牛雲比丘,很愚鈍,佛經屢學不明,慚愧自卑,發願朝五台,乞文殊菩薩開智慧,至誠故,感菩薩化一老人,為其入定觀察宿因,謂彼前生作牛,曾拖藏經入寺,因此功德,轉生人道,出家修行,但前生牛之愚痴未除,故法水不入。今念你道心可嘉,助你一臂之力。令往前山取鋤頭,再閉目稱文殊聖號,只覺老人以鋤掘心,清涼無比,好像取出一團肉後,用手撫平傷口說:「好了!你愚痴已除!」睜眼不見人影,雲端現大士身,從此,智慧大開,辯才無礙!

做牛拖藏經而出家聞法,足證佛法難思議,所以,古時教育不普及,寺設輪藏,上奉藏經,禮拜後輕輕轉動,方便眾生與法結緣種善根,增福增慧。

佛法不思議妙力,連科學家也望之興嘆,世間書更不能比,所以,總讓人認為講神話。以我個人言,沒受正規教育,說沒讀過書,沒人相信。民國五十幾年,在南部佛光山教書,回鄉巧遇堂叔,這位堂叔讀了七年書,四書五經滾瓜爛熟,卻不會寫信。問我:「你現在做什麼?」答:「教書。」他捧腹大笑說:「我讀七年書,信都寫不來,你沒讀書會教書,笑死人了!」我在日據時代,確實連小學都沒畢業,能有今天,全仗佛菩薩加被,憑自己絕無能力。

有人認為學佛要由淺入深,並不見得,有人書讀不多,一聞深理便懂,有的大學畢業,由淺入深,依舊茫然。往昔,獅山有位劉先生,教四書五經,住寺裡,見人讀金剛經,隨手翻翻,說:金剛經不過像兩桶水,倒來倒去,此空彼有,此有彼空而已!住寺吃三寶飯,竟不信佛,這就是善根問題,大家要珍惜自己善根,好好修行,令善根念念增長!

「往生咒」具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名長故簡稱往生咒。謂持此咒能往生西方,蓮花化生也。

咒出藏經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顗)法師譯的阿彌陀佛不思議神力傳,簡稱「不思議神力傳」。

「拔」除也。「業障」眾生有煩惱障、業障、報障(或稱苦報障),舉業障含括前後,因無煩惱不會造業,不造惡業就不受苦報。虔誠持此咒,不但能除一切業障(即除三障),亦能往生淨土。「陀羅尼」此云咒。

據不思議神力傳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誦此咒,阿彌陀佛化身常住其頂,晝夜加持護佑,不令冤家邪魔,而得其便,現世安穩快樂,臨終得生西方淨土,故名往生咒。

咒語不須解釋,免受持分心,心不專便不得感應。凡咒皆梵音,翻字不翻音,縱有註解也不要看。咒語不翻的原因有五:一、秘密不翻,如帝王密旨,洩露無效。二、含多義不翻,一句含多義故。三、此方無不翻,中文無此字語可譯之。四、順古不翻,古德沒翻譯,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譯智慧顯得較輕薄故不翻。

或問:道家也有咒,全是中文,為何也有感應?當知,道家持咒,為壓制心中雜念,念得很快,念快就是為求專心,這些我都經驗過。

照規矩,密部咒語須經上師口傳,我們非專修密,依字至心持誦便可,有人要依梵音輕重讀,若如是,木魚無法敲,只要至誠懇切直念即可。

有人據不思議神力傳說:持咒滿二十萬遍或三十萬遍,就得往生。我認為初學凡夫,以不起分別心為佳,若無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縱念數十萬遍也不得生,有欣厭心,不滿二十萬遍也能往生。

顯教後加密咒,就是顯密加持,經得咒加持,利益更殊勝,咒得經助,感應更迅速。中國佛教自宋朝後,多顯密兼修,尤其早課,咒語很多,修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晚課阿彌陀經念完,念往生咒三遍,故順此略說。

【書籍目錄】
第1頁:緒言 第2頁:總釋名題
第3頁:明譯史 第4頁:甲一、序分
第5頁:甲二、正宗分 第6頁:甲三、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