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這一品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讚歎十方諸佛如來。為什麼極樂世界的這些人要讚歎諸佛?其中的意味無有窮盡。在一切經裡,眾生能在一生圓滿成佛,只有一條道路,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每一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不忘本。他怎麼曉得有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往生到那裡去?是以前他的老師(佛)教他的。現在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這麼多好處,對於最初為他介紹的老師,總是念念不忘,所以時時刻刻都讚歎。不但讚歎,而且常常要回去看看。

如同我們今天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選擇修學這個法門,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我們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會時時刻刻想念釋迦牟尼佛的恩德,也想回來承事供養,來看看佛、供養佛。佛在這世間,在地球上,滅度已經三千年,到那裡去找他?佛在我們世間示現滅度,在別的星球上他又出現了。

過去我們總認為娑婆世界是一個大的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但是黃念祖居士說,銀河系只是一個單位世界而已。如果他的話是真的,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一個大千世界),至少有一百億個銀河系。天文學家現在還沒有發現,還沒有看到太虛空中有一百億個銀河系。科學發展到今天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連這個大千世界的邊緣都還沒有找到。何況佛講,太虛空中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滅度,其他星球上的眾生緣若成熟,他就在那裡示現,教化眾生,還沒有出離娑婆世界。我們想找他老人家,並不難,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找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致謝。因為他的教訓,我們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

從他方世界往生的那些人,跟我們的心情沒有兩樣,沒有一個不懷念本師佛的。這才真正符合《觀經》三福裡所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對於師長的恩德,確實念念不忘。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此文是世尊告訴阿難尊者,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狀況。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西方世界是菩薩法界,沒有其他的聲聞、緣覺、六道,全是菩薩。從下下品往生一直到等覺,全是菩薩。見了性的大菩薩,我們不懷疑他有這個能力。沒有見性的菩薩,要想回到自己以前的世界去供佛、去度生,實際上是沒有如此能力。

世尊告訴我們『承佛威神』,「佛」是指阿彌陀佛。到了西方世界,「本師」就是阿彌陀佛。承受本師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即使下下品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也具足這樣的能力。跟《阿彌陀經》上講的一樣:「其土眾生,常以清旦」。「清旦」就是早晨。每天都是這樣,「各以衣眍」,「衣眍」是盛花的工具,「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你看,『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從《阿彌陀經》的這一段經文,可見極樂世界的菩薩們,生活多麼悠哉遊哉,自在安樂。

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恩德很大,今天聽了釋迦牟尼佛的開導,我們深信,接受,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有許多人聽到了,不相信,不接受,還要修學其他的法門?佛在此經說得很清楚,因為我們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今天聽佛說法,才會相信。釋迦是我本師,我們感謝他的指點;過去幫助我們種善根的那些諸佛,也不能忘記。因此,供佛就不只供一尊。除釋迦本師之外,生生世世教導我們,幫我們種善根的諸佛如來,我們現在雖然記不起來,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能力都會恢復。這是得阿彌陀佛威德的加持,使自性能恢復通達無礙,知道過去生生世世的事。過去那些對我們有恩德的指導老師,當然也同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也要供養,也要親近、承事,所以喜歡到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如果這尊佛與我們沒有關係,沒有緣分,則見都見不到。前面經文讀到,阿闍王子等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他們聽到釋迦牟尼佛講此經,還不肯發願求生淨土,就可以想像「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還是太少。才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真正能信受奉行,這個人連佛菩薩都尊敬。因為他已經是無量劫來所培養的深厚善根,今天聞佛說法,即起現行,就注定他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諸佛那有不敬重他的,護法神那有不保佑他的。所以,此處經文裡講的,十方無邊淨剎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過去生生世世的本師佛,這種關係非常密切。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這是說供養具。我們拜訪老師不能空手去,總要帶點禮物。「供具」就是禮物,送給佛的。佛的福報是圓滿的,他什麼也不缺。不管他缺不缺,我們作學生的對老師,禮貌總要周到。這些供具,如何經營?不需要操心,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圓滿的法界,沒有一樣不圓滿,想去供佛,想帶什麼東西去供養,只要念頭一動,供養的東西已經在手上,這多自在!所有一切供具,決不是世間所有的。大經中常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西方世界也是從心想生。世間人的心骯髒、污穢,所以變現出來的東西就不莊嚴、不殊勝。西方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因此他們變現出來的供具清淨、莊嚴。何況還有阿彌陀佛神力的加持,不但我們世間不能比,就是十方諸佛世界,恐怕也很難相比。

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帶了這些禮物去供養佛。佛還有許多弟子,單單供佛,不跟佛弟子們結緣也說不過去,所以供佛還得供諸菩薩。西方世界的人,有能力供得起,不像我們想供養卻供不起。我們真的沒有這個能力;他們有能力,一切隨心所欲變化所作。下面舉一個例子,可見其供具的莊嚴。

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

許多供養具當中,以華為例。他們散的華在空中。「華」表菩薩無量的因門,無量的法門,即菩薩所修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散華』表示無量的法門。『合為一華』就是表萬法歸一。這一門就是淨土法門,是廣大的法門,所以殊途同歸,最后合成一個法門。這個法門不但自己成就,也令無量無邊眾生都平等成就,華表這個意義。

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散華在空中,要是向上就看不到,所以一定要向下,才能完全看到華,才看到它美不勝視。華聚成一個,變成『華蓋』。「蓋」又有表法的意義,「蓋」的作用有防曬、防雨、遮灰塵等。台灣不如外國,污染非常嚴重。古時候道路都是石子鋪的,到處是泥沙、石頭。主要交通工具是靠騾、馬。馬在道路上跑就有灰塵,所以灰塵很重。從前用的蓋跟傘相彷彿,但它是帶穗子邊的,是遮灰塵用的。曉得它的意思,就知道它表法的義趣是「防止身心的污染」。什麼東西能防止身心的污染?就是大乘菩薩法。菩薩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是「六度」。六度就是「華蓋」,保護我們心地不受環境的污染。

佛法意在言外,其味無窮,具高度藝術,須細心體會。「布施」防慳貪的污染。貪心、慳吝是嚴重的心理污染,是一切污染的根源,用布施的傘蓋來防止。「持戒」是防止惡業的污染。「忍辱」是防止瞋恚的污染。「精進」是防止懈怠的污染。「禪定」是防止散亂的污染。「智慧」是防止愚癡的污染。華蓋表這些意義。六度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

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

這三句是講華蓋的色與香。不但有色而且放光,無量的色就是無量的光明。世間的七寶有色、有光,是反射的光,不是自己發的光,而且沒有香氣。西方世界即使變化之物也具足香光。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香光莊嚴」,即指西方極樂世界光明遍照,香氣普薰。這樣的世界,人人有分,問題是自己願不願意去,想去沒有一個去不成的。古德說「萬修萬人去」,問題在你修不修。你要真修,從那裡修起?一定要知道這個法門怎麼修法。《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比本經詳細。此經是把西方極樂世界,完完整整的介紹給我們。《觀經》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攝受眾生的理論、方法、因果三樁事。《阿彌陀經》是勸信、勸願、勸行。三經確實各有不同的宗趣。《觀經》跟我們講的是方法,特別要記住。

修行之前的預備功夫,韋提希夫人發現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想往生淨土,於是要求釋迦牟尼佛教她求往生的方法。佛在沒有講方法之前,先跟她講「淨業三福」。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明白說出從那裡學起。不管你修學那個法門,成佛之道決定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三福」好像蓋房子打地基,不管蓋什麼房子,中國式的、外國式的,蓋高樓、蓋平房,總而言之,基礎是一樣的。這才曉得「三福」的重要。

我這一次回來講《地藏經》。其實去年在美國的每一個地方,我都講《地藏經》,因為去年在美國有兩個道場成立。新道場成立一定要講《地藏經》,就是打地基。《地藏經》講的就是《觀經》的三福。《觀經》三福的詳細說明就是一部《地藏經》,不管什麼法門,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它一開始就講「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不孝親、不尊師,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落空,都不會有成就。充其量只能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不可能有成就。這非常重要。

從「三福」修起,這是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真正知道用功,下手從那裡做起?本經在「三輩往生」說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孝親,就是尊師。不「發菩提心」,就是不孝,就是不敬。不能「一向專念」,不能老實念佛,就是不孝,就是不敬。父母希望我們成為聖賢,俗話說得好,「一子成佛,九祖升天」,祖先都沾光。縱然造惡業,墮在地獄,也沾光,也能升天。所以說,度家親眷屬用什麼方法最好?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出家不求往生,未必能行,未必能得度。要真正念佛,求生淨土。

真正修行,在家決不比出家差。諸位看大陸寬律法師寫的《近代往生隨聞錄》;台灣林看治居士寫的《念佛感應見聞記》,記載最近四十年來往生的同修,其中在家的比出家的多得多。在家的瑞相比出家的好,在家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出家的還沒有。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病苦,說走就走,在家人當中大有人在。諸位同修一定要珍惜這個法門。

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西方世界的華蓋,確實就像我們世間的雲彩一樣,愈變愈大。怎麼愈變愈大,這個義趣,諸位能不能體會?像前面講的,我們到了西方,第一個想到的是本師佛。再看過去生中,我們親近的諸佛,想到一尊佛,又想到一尊佛,逐漸逐漸想到過去無量無邊劫,這個華蓋就愈來愈大。怎麼變現的?隨著報恩的心變現。想一切諸佛對我都有恩德,生生世世,我們都是他的弟子。不只是一尊佛,諸佛都有恩。不但諸佛有恩,諸菩薩也都有恩。菩薩是我們的學長、同學,時時刻刻照顧我們。不但菩薩有恩,眾生也有恩。眾生供養我們衣、食、住、行,一切需求都要靠眾生,恩德無有窮盡!從此處思惟,才知道「四重恩」之深、之廣,無有窮盡。

供養具從此顯示出來。什麼人知恩?諸佛菩薩知恩。什麼人報恩?諸佛菩薩報恩。凡夫愚癡,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知道恩義,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愍者」。忘恩負義,連父母之恩都不知道,何況其他的。凡是忘恩負義,雖得人身,失掉人身之后不免墮落三途,而出三途太難。這些可憐愍者,誰能幫他忙?諸佛如來都不能幫忙。自己造的業因,必定要承受果報。由此可知,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就是長時間教化熏修,喚醒他的迷惑,希望他能改過遷善,能從三惡道回頭。什麼人回頭?能把基礎修穩固的人就回頭。

我在講《地藏經》時,特別向同修們說明,「三福」中的第一條四句做到了,就不墮三惡道。第二福做到了,就有修小乘聖賢的條件。三福十一句都做到,就有資格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我在這一會跟大家講真話,佛在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就是這麼高。這部使一切眾生一生平等成佛的經,不是一般人能修的,先要把基礎打好,有了這個基礎,就有資格修學念佛法門。為什麼人家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老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得生的,也不過三、五個而已」?因為那三、五個基礎做好了,功夫得力,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其他不能往生的,雖然天天念佛、天天誦經,而基礎沒做好,所以不能成就。這個基礎就是《觀經》的三福。

我們成立淨宗學會,在「緣起」上就把修學的宗旨、方法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理論的依據就是淨土五經一論。方法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等五種科目。很簡單、很好記,一點都不麻煩。在日常生活中,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果能遵守經訓五科目,作為自己思想行為的準則,這是「修行」,這是「修淨土」。真正把路找到,就心安理得。理明白,心也安,剩下來的就是認真做。路找到了,沒有絲毫迷惑,所以知恩要報恩,於是「華蓋」就像雲彩,愈轉愈大,表顯這個意義。

隨其前后。以次化沒。

我們獻花供養,供養后回來,第二個人又去供養。我們的花謝了之后,他們供養的新花又出現,『以次化沒』。

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

我們供養佛菩薩回來之后,若沒有人再去供養,則此花蓋不散。若有新的人去供養,舊的花蓋自然就沒有了。如果后面沒有人接著供養,前面的花永遠存在。諸位要真正知道,「華蓋」表法的義趣是「六度萬行」,護持我們的身心,一塵不染,是取這個意義。這樣的花才美,世間的花怎麼能比?世間的人心都有染污,西方世界沒有染污,所以花也是無法媲美的。

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前面以光、色、香表法,再以音樂讚歎。如果以凡夫來講,真是感情的圓滿流露,讚歎佛德,報恩到了極處。真正供養佛,不在這些光、色、香、音樂,而是幫助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才是報恩。

光、色、香接引上上根人。上上根人,見色、見光就開悟。譬如讀這部經,利根的人一看,就曉得它表法的意思,他看得出來。中下根人看此經文,只看到華這麼美、這麼多,不曉得它的含義所在,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因此對中下根人,須向他解說清楚,音樂歌歎即是跟他說明。不說明,他不懂。故有音聲說法才顯大圓滿,上、中、下三根普皆得到大利益。幫助佛教化眾生、幫助佛接引眾生,才是真正報恩濟苦。

諸位讀了這一段經文之后,想想每天在佛像前供養香花,也觀想香花結成雲蓋,如此能不能報佛恩?還是不能。要怎樣才報佛恩?必須勸導一切眾生學佛。和我們接觸的人,不管認識或者不認識,要以種種善巧方便,誘導他入佛門,就是這段經文的意思。

誘導十方一切眾生入佛門,光、色、香很重要。我們學佛,若學得瘦巴巴的,給人家的印象,好像幾天沒吃飯一樣,讓人以為學佛吃素吃成這個樣子,沒有營養。自己的光也不好、色也不好、香也不好,讓人一看就嚇跑了。這怎麼行?如果我們的光明表現在精神上,十分光彩,色相比誰都好,人家就很羨慕,會來問你,「你怎麼這樣快樂,怎麼這樣幸福,身體怎麼這樣好?」我就告訴他們,「念佛,吃素,就有這些好處」,於是大家都來學佛。為眾生說明念佛的好處,就是「歌歎佛德」。

講一部經是歌歎佛德;講一句偈也是歌歎佛德;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也是歌歎佛德。這樣學佛在生活中都用得上,這是事實,不是虛妄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身體健康、強壯,色相殊好,沒有疾病,都是心想來的。心裡健康、清淨,色身就清淨。心裡沒有妄想,身體就舒暢。身心自在,也不容易衰老,這是接引眾生的「招牌」。招牌不好不行,招牌要自己修,何況還得三寶的加持、彌陀本願力的加持,這個招牌就更好。不是為自己,是為了接引眾生。招牌是手段,勸一切眾生學佛是目的,而不是為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變成我執法執,那就錯了,你的身心又被貪、瞋、癡、慢染污。所以,佛的相最好,人中色相沒有比佛更好的。知道這個道理,這部經就沒有白念。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

這就是《阿彌陀經》上「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他們已經遊遍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上供諸佛,下度眾生。這樣繞一圈回來才『須臾間』,顯示他們的神通能力不可思議。這是「神足通」,自在飛行變化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世界繞一圈,沒有多久,又回到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上講「飯食經行」,回來之后還在外面繞幾圈散散步。大概散步后就敲鐘,表示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大眾又上課了。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

這是阿彌陀佛召集大眾上課,講經說法。

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這些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天生活的狀況。每天上課聞佛演暢妙法,才能轉煩惱習氣為無上菩提。由此可知,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修行,轉煩惱了生死真正是難。

佛說凡夫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從那一天算起?是從證得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沒有證得須陀洹果之前不算。因為還搞六道輪迴,怎麼能算。證得須陀洹果之后,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一定證阿羅漢果。所以,證得須陀洹果稱「位不退」,絕不退墮三惡道。證得位不退,然后慢慢再進步是「行不退」、「念不退」。三個阿僧祇劫才成佛,成什麼佛?不是究竟圓滿佛,是「藏教佛」。成藏教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是成圓教佛,《華嚴經》說要「無量劫」,不只三大阿僧祇劫。

讀這段經文得到證明,西方菩薩們每天供養無量無邊諸佛的福報有多大。每一尊佛為你說法,只說一句,每天就聽無量無邊的佛法,業障還消不了,還要阿彌陀佛天天給你說法。每天去供養,每天去聽諸佛說法,才能在西方世界一生成就。每天法喜充滿,因為每天都進步,每天都消業障,每天都開智慧,快樂無比!業障天天消,消盡了就圓滿成佛,智慧才能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幾句經文跟佛在其他大經裡所說的一對照,才知道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讚歎念佛法門,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再細心想想,如果不學這個法門,有什麼本事斷煩惱?不要說斷煩惱,有什麼本事不造業?這個事情麻煩!天天造業,念念造業,正是《地藏經》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怎麼得了。

遇到這個法門,真是不簡單、不容易。從這一小段,領會到佛說修行證果的真相,實在很難。到了西方世界,斷煩惱快,開智慧也快,諸佛幫助你,阿彌陀佛幫助你。除了有情的菩薩之外,無情的環境也幫助你。所以,在西方世界的成就是其他世界不能比的。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

樹是無情,風也是無情。「五音」是中國古代音樂的音符:宮、商、角、徵、羽。現代音樂的樂符有七個音,古代也是七個音,有兩個是半音。五音交配,就是無盡美妙的交響樂。風吹著樹,樹在那兒演奏交響樂。因為西方世界的樹都是寶樹,風吹就像風鈴一樣,音色美妙無比。

無量妙華。隨風四散。

天華自然由空中下降,隨風四散,在空中飄舞,像「散花」一樣,美不勝收。

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無情眾生,聽到彌陀說法也感動,也來供養,何況這些無情的音樂說法。在《阿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經文前后也講到,演奏的是法音,不是凡夫的音樂;是教我們念佛、念法、念僧,教我們念三寶。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彼土萬物皆悉香光說法,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在西方淨土,此類法供養相續不斷。

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后往來。熙怡快樂。

讀了這一段,想想這樣美好的地方,我們想不想去?這是極樂世界大眾的日常生活狀況,真正美好、真正幸福、真正美滿。世間人講幸福、美滿,皆是有名無實,他們真正是名實相符。『諸天』是指天神。他們也有能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有例子,這些天神不是普通的天神,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在他方世界以天神的身分教化眾生;現在回來供養佛。西方世界的菩薩在十法界裡,化無量無邊身,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后,智慧、道力、神通,跟諸佛如來幾乎一樣。這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通常一般菩薩要得到這樣的自在,能在六道自在的捨身受身,教化眾生,至少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也就是說,普通果位要到七地菩薩,才真正得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像我們這樣去的,往生到那裡就有此能力。那些菩薩看了怎麼不羨慕!所以這些菩薩化現的天龍、鬼神,也到講堂四周散華供養。

『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伎樂」就是「樂工」,現代稱為演藝人員。小乘經上不許佛弟子歌舞,「八關齋戒」是小乘戒。此處是大菩薩,不是小乘。眾生的根性不同。小乘人的戒律是一板一眼的,嚴持戒律。不殺生就決定不能殺生;不偷盜,一點也不敢動。大乘嚴持禁戒,該殺的可以殺,該偷的可以偷。制戒的用意不一樣。小乘嚴持戒律是持「戒條」,是在事上。大乘嚴持戒律是在心。殺生,有沒有殺生的心?沒有。有沒有偷盜的心?沒有。事不相干!事可以做,可以不做,一切皆以利益眾生而定。

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心裡想偷沒偷,小乘不犯戒,但是大乘就犯戒。大乘人起心動念就犯戒。若事上偷了,心裡沒有動心,則不犯戒。所以,大小乘戒的精神不一樣。大乘戒比小乘戒難持,大乘戒在「起心動念」上持;小乘戒是在「事相」上持。想殺人,但是並沒有殺害他,在小乘不算犯戒;大乘就犯了殺戒。若去殺一個人,但心裡並不想殺他,這在大乘,沒有犯殺戒。這是大小乘持戒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大乘人才真正大自在。《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有障礙?一有障礙就不圓滿,就不自在。

《無量壽經》極樂淨土,是大乘之大乘,一乘之一乘,究竟圓滿的法界。所以,佛說法,大眾修行,天女散花,載歌載舞,美不勝收。敦煌的壁畫,我們在電視上、畫冊上都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天女散花,奏樂跳舞。這是天人供養佛、供養菩薩、大眾,顯示佛法,活活潑潑,不是消沉的,不是死寂的(然此境界,凡夫肉眼不見不聞)。世間一般人為什麼怕學佛?以為不能唱歌,不能跳舞,又不能看戲,娛樂全都禁止,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佛為什麼教初學許多禁戒,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是因為我們的心隨境轉,所以才須禁止。凡夫煩惱已經太多,再接觸這些境界,煩惱妄想也隨之增多。若達到心地清淨時,不再被外面境界轉,佛就鼓勵我們多接觸。接觸外面一切境界,才是真正修行。佛法修什麼?修定、修慧,就是這兩樣。我們接觸外境而不動心,就是定。看得清楚明白,這是慧。「慧」是明瞭,「定」是不動心。所以,唱歌、跳舞、看戲都是修行。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則一切生活都是修定、修慧。此是高級的修行,不是普通的修行。

《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修法,這種修學是「歷事鍊心」。什麼人都可以接觸,什麼場面都可以接觸,在這裡面圓滿定、慧。如果一接觸就動心,就壞了,就錯了。一般講,什麼時候才能修學這個法門?諸位一定要記住,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可以修學。沒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執持小乘戒,因為現在我們還不是大乘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大乘菩薩,就可以載歌載舞的修行,沒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以的。我這些話,你們都要聽清楚,不要誤會,不要搞得將來墮落三途,怪我沒把話說清楚。

通常佛在經上講,開悟的人,禪宗大澈大悟,明心見性以后,這是粗境界。念佛人證得「理一心不亂」,就有這種境界。「事一心」還不行。事一心只得定,沒有開慧,沒有見性。理一心見性,見性也就是真正見到諸法實相。見到諸法實相后,心在境界裡自然不動,自然不染,此時才可以五十三參,歷事鍊心。沒有到這個境界之前,決定不許可,這是必須知道的。佛法修學到最后真是快樂無比。

學佛就像念書一樣,小學生智慧沒開,要聽管教,管得很嚴。中學生稍微長大一點,懂一點事,開放一點,還是嚴加管教。到了大學已成年,就愈放愈寬。到研究所的時候,你的私生活再不會有人管教了。佛法也是如此,我們今天沒有開悟,是在佛法的小學,當小學生,現在看到大學生的生活,很羨慕,但不能學,一學就壞了。西方淨土是佛法大學,在此經中才能看到佛法的究竟,才能看到佛法的圓滿,才是學佛理想的目標。要得到這樣究竟真實的快樂,就要依照佛法按部就班來修學,是不能躐等的。

經文末后是總結。沒有這一句決定不行,因為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斷,依然是凡夫,怎麼可以和菩薩一同享受?末后經文告訴我們: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

這些不可思議的美好莊嚴,皆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使帶業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其享受及果報跟法身大士、等覺菩薩無二無別。念佛法門難信,就難在此。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凡夫、二乘、權教菩薩。權教菩薩不敢嘗試這個境界。這是彌陀『本願加威』,將十方帶業往生的凡夫提升到法身大士的境界。沒有證得法身大士,但是享受、受用跟法身大士完全相同。

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

這一句說得好!阿彌陀佛並不是平白的提拔我們,為什麼不提拔別人,只提拔你?你有什麼值得他提拔的?因為你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如是善因今日成熟,所以佛提拔你。但是還有條件,就是你的善根必須相續。

無缺減故。

善根圓滿沒有欠缺,此事非常難得。因為凡夫死生投胎,有「隔陰之迷」,過去生中修學的善根,已記不得了;佛菩薩卻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讀到下面一品,那真是令人寒毛直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之多,無法計算;神通之大,不可思議。我們在此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我們今天想瞞著,能瞞得了誰?只能瞞愚癡的凡夫,諸佛菩薩一個都瞞不了。

我們想做到『無缺減』,要怎麼做?平常在講席中,我勸諸位同修要把這本經裡的教訓都做到,就無缺減。要是有一條沒有做到,就有欠「缺」;做得不足就是「減」。做得不圓滿,沒有百分之百做到,做到百方之二十、三十,都是「減」,不夠圓滿。必須要認真努力去做!

善修習故。

什麼是『善修習』?「修」是修正;「習」是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缺失都修正過來,這是修行。把佛的教誨完全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是學習。儒家重學習,佛法更重學習。《論語》開端就說「學而時習之」,「時習之」是時時刻刻用在生活上。佛法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一個念佛人把《無量壽經》當成自己的思想行為,當成自己日常生活的典範,就是「善修習」。念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是念給自己聽的,並且要認真檢點。經典裡還有自己沒有做到的,時時皆能改過自新就是「善修習」。

善攝取故。

『攝取』是雙關語,善攝取一切善法以圓滿自己的智慧德能。果能攝取彌陀功德成自功德,即是至善攝取。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之后,還要把佛法的好處到處介紹給別人,勸別人學習,也就是攝受眾生。勸一切眾生依此經教,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就是最善攝取。

善成就故。

菩薩們成就自他不可思議的功德。每天成就「圓定」,每天成就「圓慧」,天天成就「圓滿清淨三身」。回顧我們的身心,是否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果然,即是修行功夫得力。假如身心方面,今年跟去年一樣,沒有什麼改善,這一年就白修,功夫不得力。必須要天天有進步,日新又新,才是現前的『善成就故』。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前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教起因緣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本經體性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一經宗趣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方便力用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所被根機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藏教所攝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部類差別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會聖眾第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遵普賢第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教緣起第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法藏因地第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至心精進第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發大誓願第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必成正覺第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積功累德第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圓滿成就第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皆願作佛第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5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5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5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5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5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5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5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5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5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5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