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黃念祖老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前品佛說惡苦,折伏眾生,誡令捨惡。本品說善因果,攝受眾生,勸勉精進從善止惡,「拔生死之苦」,「升無為之安」。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廣植德本」者,據《會疏》「德本」有二義:一者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二者彌陀選擇本願,攝成果德之六字洪名,具足萬德,為眾德之本,故曰德本。「植」者,種植也,即培養也。「道禁」者,望西云:「為佛道故,制禁諸惡,謂之道禁。」故「勿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忍辱」者,忍度。「精進」者,進度。「齋戒」者,望西云:「齋戒者,八齋戒。故云一日等。」「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如《寶積經》中文殊師利授記會云:「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又《思益經》曰:「若人於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又云:「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於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又《善生經》曰:「彌勒出時,百年受戒,不如我土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善男子:是八齋戒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路也。」以上廣引多經,以證此土行人於「飲苦食毒,未嘗寧息」之中,仍能齋戒清淨,忍辱精進,故其功德遠勝於他方國土。於此土修行,若「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飲苦食毒」者,望西謂「既飲八苦水,復食三毒味」也。「未嘗寧息」,「寧」者,安也。「息」者止也。

望西《無量壽經鈔》曰:「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答:如《要集》云:『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辦眾事。富貴捨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若欲速辦成佛利他眾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又據憬興意,此間一日勝西方百年之善者,「此修難成故」。謂此土進修甚難,難能故可貴也。至於生彼國速得無上菩提者,「彼無時不修故。此修善時少,故不相違也。」憬興之說較勝。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世尊重重誨勉,唯願大眾奉持經戒。故上段中,先言「授與經法」。諭令受持思維,如教奉行,後復勸「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也。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會疏》曰:「『吾哀』,如來大慈。『汝等』,所哀之機。五時調機,半滿垂教,故云『苦心誨喻』等。」蓋謂如來大慈,哀憫群機,苦口婆心,開示教導。五時說法,以調應諸機。教分半(半字教)滿(滿字教),而隨緣度脫。故云「苦心誨喻,授與經法」也。佛復諭曰,如是所聞經法,悉應「持思」、「奉行」、「轉相教語」。「持」者受持,「思」者思維。「奉」者信奉。「行」者修行。此為自利也。於諸親友「轉相教語」,則為利他。「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也。下復勸「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約檢」,猶言束斂,即「當自端心,當自端身」之義。「和順義理」者,謂言行舉止悉皆和於義而順於理。和於義,動止咸宜。順於理,自然中節。又「歡」者歡喜。諸經之末多云「皆大歡喜」。「樂」者安樂。「慈孝」,俗云上慈下孝。如經云:「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是為大慈。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誓願救度,是為大孝。以大悲故,普令離苦。以大慈故,悉令得樂。是乃菩薩之大行,亦即「歡樂慈孝」之實義。再者,為能「轉相教語」故,必先以四攝,攝受眾生,(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故「歡樂慈孝」亦寓四攝義也。

「所作如犯」至「洒心易行」,皆勸奉持經戒。本品名「如貧得寶」。故知「奉持經戒,如貧得寶」,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極之垂示也。貧者得珍寶,則諸苦頓息,從此歡樂無憂。此乃以寶喻經戒之妙用也。再者,貧者即得珍寶,則命根所繫。自當全力護持,不可更失。此勸行人得受經戒,應善自奉持,如護頭目。如有缺犯,應速懺悔,誓不更作。「去惡就善」,「改往修來」。捨昔非之惡行,修今是之善業。「朝聞夕改」者,謂從善如流,知過速改。「洒心易行」者,「洒」音「洗」,同洗。「洒心」即「洗除心垢」。「易行」者,「易」指變易,謂止惡向善。去邪從正,迴小向大,捨偽存真等等。如是則「自然感降,所願輒得」。謂自得感應,佛力冥加,凡所願求,皆得圓滿。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上文表佛慈德無量。

「佛所行處」,指佛所行履之處,即所到之處;復兼指後世佛法流行之處。「國」者國家,「邑」者鄉里。「丘」有二義:一者《會疏》謂為山丘。二者《周禮》云:「四邑為丘。」是則「丘」亦聚居之處。「聚」者聚落、村落。望西云:「小鄉曰聚。」「國邑丘聚」表佛所行之處所。無不蒙受佛之教化,故云「靡不蒙化」。既受佛化,則必感降吉祥。故得「天下和順」乃至「各得其所」。「天下和順」者,世界和平,萬邦和睦也。「日月清明,風雨以時」指風調雨順,無旱澇風雹等自然災害。「災厲不起」者,「災」指災禍,「厲」指疫厲。謂既無山崩、地震、海嘯、陸沉等禍,水火刀兵等災,又無瘟疫流行之厲也。「國豐民安」者,國家富足,生產豐盛,人民安樂也。「兵戈無用」者,「兵」者兵刃,以金屬為刃之軍器。「戈」者平頭戟也。兵戈喻戰爭。謂內無盜匪叛逆,外無他國侵略。故可偃武修文,止戈勿用也。「崇德興仁」者,尊崇道德,曰崇德。興施仁政曰興仁。「務修禮讓」者,《會疏》曰:「尊卑有序是為禮,先人後己是為讓。」又「讓」者退讓,推善於人,自不受也。「國無盜賊」者,人民皆奉公守法,故無盜賊。「無有怨枉」者,在位者廉明公正,微察秋毫,故無錯案。「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恃強凌弱,實為世間災禍之源。霸國則恃其軍力,以欺凌弱小;富者則仗其財富,而榨取貧窮;執權者常逞其權勢,而魚肉人民;為非者,則結成幫匪,以迫害良善。以眾暴寡,仗勢欺人。吸人脂膏,飽我腸腹,禍國殃民,莫此為甚。故願「強不凌弱」,人人「各得其所」。彼此相安,有無相通,和平共處,厚往薄來,願世界臻於大同也。佛所行處,悉蒙上益,顯佛慈力,難思難議。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上以經法漸滅,燒痛轉劇,故復誡令捨惡修善,奉持經法。

「甚於父母念子」。《會疏》曰:「父母限一世,佛於無量劫。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父母惡(厭惡)不孝,佛愍惡逆。父母養色身,佛於內心。故云『甚於』。」意謂佛以平等大慈,於無量劫,養我慧命,遠非父母所能及。故云「甚於父母」也。「此世」指此五濁惡世。「以善攻惡」,佛說善法,降化眾生之惡,以消五痛,以滅五燒。「惡」即指五惡。「五德」指五善。令行五善,去五惡,背塵合覺,以拔除有情生死之苦本,復得無為之常樂。「吾般泥洹,經道漸滅」。「般泥洹」即般涅槃,譯為入滅、圓寂。釋迦正法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經道滅盡。如《法滅盡經》謂《首楞嚴經》先滅,餘經漸亦泯滅。當此之時,「人民諂偽」,「諂」者諂曲,「偽」者虛偽。人心淫邪狡詐,「復為眾惡」。於是燒痛更熾。故云「久後轉劇」。蓋謂從正法像法而轉末法,痛燒之慘,愈演愈烈。故誨彌勒及一切會眾,應「轉相教誡」,於佛經法,信受奉行,不可違犯。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彌勒大士深領佛誨,故合掌敬謝,讚歎如來曰:世人惡苦,如是甚深。佛慈無量,於如是至惡之人,咸以平等大慈,「悉度脫之」。彌軔大士乃本經菩薩眾之當機。故能深明本經秘奧,逕曰:「悉度脫之」(意即悉普度脫也)。經中《決證極果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表現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人,將來當生西方;且於當前,已住正定之聚。又《阿彌陀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表目前發願往生之人,悉不退轉於菩提。故云「悉皆度脫」也。《彌陀要解》云:「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亦正是「悉度脫之」之旨。彌勒大士末後曰:「受佛重誨,不敢違失」。此乃代現在當來一切含靈而言者也。故我等今日皆當如大士所云「不敢違失」。又彭際清曰:「淨土至善之地。求生淨土乃止於至善之功。不入淨土之門,善不可得而圓,惡不可得而盡。」是故我等皆當遵佛訓誨,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概要)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會聖眾第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遵普賢第二)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藏因地第四)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至心精進第五)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發大誓願第六)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必成正覺第七)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積功累德第八)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圓滿成就第九)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皆願作佛第十)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7-1 18:38:05
上传者功德无量!阿弥陀佛!请问如何下载?谢谢!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