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黃念祖老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本品續前,同明極樂菩薩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實功德,三、蒙佛讚歎。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一、乃以諸喻,諭極樂菩薩二利之德行。

首以大海,喻菩薩智慧之宏深。「宏」即廣大。如《華嚴》云:「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繼以須彌,譬菩薩菩提之高妙。須彌山乃一世界之中心,譯為妙高山。《慧琳音義》曰:「唐云妙高山。四寶所成,故曰妙。出過眾山,曰高。或云妙光山,以四色寶,光明各異照世故。」又云安明山者,「明」具妙光義,復含清淨無垢義。安者,定也,不動也。故《宋譯》云:「堅固不動,如須彌山。」今以此為喻者,以須彌乃四寶所成,表菩薩之菩提,乃萬德之所莊嚴。山之妙高喻此菩提,更無有上。山之妙光喻其慧光,常照世間。山之安明,「安」顯妙定,如如不動。「明」喻潔淨,如寶無垢。「威光」者,威德之光。此光即智慧之光。《魏譯》作「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會疏》云:「超逾日月者,日月有虧盈,慧光不然。日月有出沒,慧光常明。日月不照心內,慧光能照。日月不周,慧光周遍故。」故云「自身威光,超於日月」。「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積雪,故名雪山。雪山潔白,以喻戒德與定淨。憬興云:「定淨滿德,如雪山也。」又《會疏》曰:「以戒德喻雪山。戒德清淨,如大雪山。常潔白,能照眾生,令清涼故。」又《淨影疏》云:「雪山顯其定淨。諸德皆淨,名等一淨。」等者平等,一者一如,淨者本淨。其心本淨,故潔白如雪山;其心一如,故如雪山之不動;其心平等,故三無差別,一色純白。

「忍辱如地」是以大地喻平等忍辱。平等即離諸分別。《往生論註》釋心業無分別云:「如地負荷,無輕重之殊。」大地載物,重者輕者,同一負荷,無所揀擇,無有分別。以喻菩薩忍辱之德,遠離一切彼我、恩怨、違順之別。「清淨如水」,菩薩清淨,猶如淨水,能洗除種種塵勞垢染,故云「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火喻智慧,薪表煩惱。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不著如風」。風性流行,一切無住,亦無執著。以無著故,行諸世界,自在無礙,如風行空。「法音雷震」。經云「佛語梵雷震」。雷音遠聞,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覺未覺」者,使未覺之凡夫得以覺醒也。「雨甘露法」,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佛之教法,能令眾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雨」者,如天降雨,普潤三根,故云「潤眾生」。《法華經》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又《佛地論》曰:「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上之經論顯「雨甘露法,潤眾生故」之意。「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是以虛空,喻菩薩之平等大慈。如虛空之寬廣無際,故曰「曠」,以喻慈心廣大,虛空無著。如《魏譯》曰:「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有著故。」《行事鈔資持記》曰:「無所著者,離塵染故。」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

「如淨蓮華」。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蓮生泥中,表不捨眾生。出水花開,以喻菩薩離垢清淨,故曰「離染污故」。「如尼拘樹」。尼拘乃梵語,是樹名,中國無此樹,譯作無節樹、縱廣樹。《慧琳音義十五》曰:「此樹端直無節,圓滿可愛,去地三丈餘,方有枝葉,其子微細,如柳花子,唐國無此樹。」又《罪福報應經》曰:「尼拘阤樹,高二十里,枝布分圓,覆六十里。其樹上子數萬斛。」又《阿惟越致遮經》曰:「能蔭五百車。」故云「覆蔭大故」。此喻菩薩於諸眾生廣作庇蔭。「如金剛杵」。金剛杵,梵語伐折羅,原為印度兵器,密宗用為法器,表堅利之智慧。《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如來金剛智印。」又云:「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復如是。」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又《諸部要目》曰:「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攫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故知金剛杵表金剛正智,能退魔軍,斷煩惱,得成就。是即經中「破邪執」之義。此以金剛杵喻諸菩薩金剛般若之妙智,能破除一切不正之情執。「如鐵圍山」。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外有八山八海,其最外圍之山,名曰鐵圍山,又名金剛圍山。其鐵性堅固,故云金剛。金剛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故以喻不壞德。「眾魔外道」,皆不能壞。「眾魔」見第十一品「魔惱」註。「外道」者,於佛教之外立道者,行於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資持記》云:「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臺淨名疏》云:「法外妄解,斯稱外道。」又《圓覺經集註》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又《俱舍玄義》云:「學乖諦理,隨自妄情,不返內覺,稱為外道。」又《大莊嚴法門經》曰:「文殊師利問金色女,誰是外道。女言:『於他邪說,隨順忍受,是名外道。』」外道種類多少,諸經不一。《大日經》有卅種;《涅槃經》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與《大智度論》則為九十六種,蓋因以大斥小,所謂九十六種者,其中一種乃聲聞道。《百論》云:「順聲聞道者,皆悉是邪。」聲聞雖屬如來正教,但是權法,故亦與餘九十五種外道並列,而稱九十六種。此以金剛杵喻菩薩智慧堅固,一切魔外,不能動搖。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淳淨溫和,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二、上以喻明,此下正說彼土菩薩真實功德。上文顯菩薩自覺覺他,宏法利生之德。

「正直」者:正者不邪,直者不曲。《淨名經》曰:「直心是道場。」《往生論註》云:「正直曰方,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又《法華經方便品》曰:「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又《法華文句》釋曰:「五乘是曲而非直,通(教)別(教)傍偏而非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按五乘之分有多種,至於《文句》所指之五乘,為人、天、聲聞、緣覺及菩薩乘。通教別教是偏,人天等五乘為曲。故正直之一道,唯是圓教之一乘。故「其心正直」者表菩薩之心,遠離偏曲之教,唯是一乘圓法,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之大白牛車也。「善巧」者,《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又《文句》曰:「顯善權方便,明觀行精微。」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下句明自覺,於觀行善入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隨機應緣,故曰「善巧」。又《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六)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七)莊嚴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故知十種善巧智,皆源於深入精微,徹盡心源,從根本智而差別智,故能了達出生、宣說、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決定」,事之定而無移改者也。又《勝鬘寶窟》曰:「決定謂信也。」故善巧者隨機應緣也。決定者真實不變也。「善巧決定」者,隨緣善巧,悉皆真實也。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者,上句覺他,下句自覺。《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又《會疏》曰:「菩薩求法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為一切眾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外者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故曰「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疏意為:「法鼓」喻菩薩法音,醒眾遠聞。「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如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慧日」喻菩薩智慧,照破癡闇,以醒群迷。又《淨影疏》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鼓聲遠被,名擊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指建立法義,彰顯於眾,為「建法幢」。)言曜慧日,除癡闇者,說修慧法,開眾生也。」。「癡闇」即無明之闇惑。《華嚴經二》曰:「如來智慧無邊緣,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癡闇心。」,是即慧日「破癡闇」之義。

「淳淨溫和」。「淳」者純也,好也。「淨」者,清潔也。「淳淨」指內心之清湛離垢。「溫」者,良也,善也,和也。「和」者,平和。「溫和」指儀態之溫良和美。「寂定明察」。「寂定」者,實際之理體。「明察」者,智慧之照用。《宗鏡錄》曰:「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了了分明,秋毫不爽,故曰明察。「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

「為大導師」,《淨影疏》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會疏》曰:「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能如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最極圓頓之法,普利九界眾生,故曰大導師。「調伏自他」者,「調」者,調和、調理、調順,調其心也。「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也。《金剛經》曰:「當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降伏非心,是「伏」字義。為大導師者,必於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自身入道,亦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亦廣令眾生入於覺道也。故下續云「引導群生,捨諸愛著」。「著」者,執著、染著。「愛」者,貪愛、喜愛、恩愛。古云「愛不重不墮娑婆」。眾生染執難捨,菩薩妙德能令永離,故云「永離三垢」(「三垢」者貪瞋癡也)。復令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遊」者如水之流行,「戲」者安逸閑在也。蓋表任運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故曰「遊戲神通」。

上文大意為:菩薩一心正直,安住一乘法中。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菩薩戒德清淨,故所言說,能令聞者,心悅信伏。於是則大鳴法鼓,高建法幢,大放慧光,廣宏妙法,破除眾生無明癡暗。菩薩內心純淨,儀態溫和,得乎中而形於外,表裏一如也。菩薩「寂定明察」,定慧均等,寂照同時也。故於眾生,為大導師,自覺覺他。普令眾生悉皆除惡生善,順於佛法,降伏非心,捨諸愛著,永斷三毒;開顯本性,安住神通,自在無礙。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上段更廣明菩薩真實功德。

「因緣」《魏譯》作「因力,緣力」。《淨影疏》曰:「因力緣力,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望西云:「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因緣和合能起行故。」上兩說相同。但《會疏》稍異於是。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三世,令眾魔大慴怖故。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

兩說文異而實無違。淨影以過去之善為今之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此兩說中,《會疏》於本經較親。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也。「願力」者,淨影云:「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望西云:「求菩提心,謂之願力。」又《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綜上三說,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並隨願起行,是名願力。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則無力矣。如是因緣和合,復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又《毘婆沙論》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是故善能生妙果,並復生餘善,故名善根。《彌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菩提正道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因者,種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故知善根是親因。從因得果,果具種子,復作勝因。如是輾轉,善根無盡。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摧伏一切魔軍」。「摧伏」指破除與降伏。「魔」者,(見前註)。又《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魔之軍眾稱為魔軍。「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為世明燈」。「明燈」喻菩薩智慧,照破眾生迷暗,令眾生開解正道。《淨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此處物字即指眾生也。自具智慧,故如燈。燈光照射,能顯眾色,喻令眾生開發信解。故云「為世明燈」。又《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云為世燈明。」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癡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福田」。「田」者田地,以生長為義。於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應供之人,名為福田。《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一)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二)功德福田,佛法僧三寶也。(三)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也。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今經云「最勝福田」,表諸菩薩於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故。《淨影疏》云:「能生物善,名勝福田。」以能令眾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因從善根復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至於「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號之涵義也。文殊即文殊師利。文殊可譯為勝、妙、第一。師利可譯為德、吉祥等。《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故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又「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淨影疏》云:「佛於世間,最為雄猛。」「無畏」者,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於化度眾生,無有怯懦之心,名為無畏也。「相好」卅二相、八十隨形好也。故知「赫奕」者,表菩薩威光明盛也。「歡喜」表內心自在,形容和悅也。「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復顯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至於「相好」則專指身色。下曰:「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它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具足莊嚴」則為總結以上之讚語。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此乃極讚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也。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三、諸佛共讚,表諸佛為作證明,同聲稱讚,正顯大士德深。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不生不滅」者,如《涅槳經》曰:「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小乘依有餘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於偏空。大乘則從空入假,於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乃能於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於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行遍道場」,於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也。「遠二乘境」者,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又《十住毘婆沙論》曰:「若隨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隨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隨二乘地,則為大怖畏。」是故菩薩「遠二乘境」。

「阿難」下,世尊總結極樂菩薩,真實功德,說不能盡。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概要)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會聖眾第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遵普賢第二)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藏因地第四)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至心精進第五)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發大誓願第六)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必成正覺第七)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積功累德第八)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圓滿成就第九)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皆願作佛第十)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7-1 18:38:05
上传者功德无量!阿弥陀佛!请问如何下载?谢谢!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