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教與青年 文珠法師講述

佛教與青年 文珠法師講述

四、念佛的青年

[日期:2010-12-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念佛的青年

很多人都以為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與青年無關。因為老人業已退休,有充份時間;還有年老人體力衰退,無法到處走動,最好就是念佛,寄托精神;何況老年人來日無多,誠應該及早念佛,求生淨土。至於青年人,既要辦公創業,又要交際應酬,公餘課外,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例如:參加社團活動,參加俱樂部娛樂,參加政治選舉、遊行、示威……還有室內體操,戶外運動,出門旅行,到處訪問,各國考察……總之,青年人要做的事既繁且多,何來時間念佛?殊不知一切俗務,無非是人生舞台的片段,無論表演得如何出色?甚或力爭上游,扮演舞台主角,擔當重要角色,但一旦無常到來,也就是表演完畢,一切名利財富,自此與你無關,甚麼地位勢力,亦屬多餘,唯一隨伴在你左右的,只是生前所作的善業或惡業,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屆時,一身業債,一雙空手赴黃泉,見閻君,必然悔之已晚。

何況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智愚兼收,執持佛號,至為方便,不需要選擇時間,不需要謝絕應酬,不需要放棄學業、事業。在出門旅行、訪問、考察時可以隨時隨地念佛,在辨公室裡可以念佛,上班落班亦可以念佛;交際應酬,迎賓送客可以念佛,室內運動,戶外跑步亦可以念佛,總之,無論居家旅行,或坐或臥,都可以念佛。只要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就可以停止妄念,智慧開朗,減少煩惱,培植德性,改變氣質;就可以趨吉避凶,不致押近惡友,誤入歧途。可見念佛法門,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處世,創基立業的無上妙方。何況念佛法門,有正助二行,正行念佛,老人當然可以執行,但助行必須發三心,修三福,就不是老人智力、體力、能力可能勝任,非由頭腦敏捷,精力充沛,知識豐富的青年人實踐不可。

因為念佛法門,無論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甚至實相念佛,皆屬自利,皆是慧業,未兼修福,未能利他;一定要加以助行,發三心,修三福,自利兼他,福慧雙修,然後可以上品上生,速證菩提。

三心,在研究方面說:是根本心,依本心,以及起事心。根本心指第八阿賴耶識,是心中之王,為一切識心所依止,因名根本心;依本心指第七末那識,依第八識心而生,為一切染淨諸法生起的根本,因名依本心;起事心指眼等六識,取六塵境,起惑作業,名起事心;此三種心就是唯識宗所說: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若在菩薩修證方面言:三心是入心、住心、出心,菩薩修行,登十地時,初入其心,名之入心:住於所入之境地;名之住心,將出此地而轉入後地,名之為出心。

若依修持淨土法門言:三心,是指至誠心,深心,以及回向心。真實願生淨土之心名至誠心,深願往生淨土之心名深心,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發願,求往生淨土,名回向心。凡是具足此三種心念佛的人,決定可以往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國。」此中至誠心,是指正念真如之心,亦即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之心;此中深心,是指積聚一切功德之心,即廣行六度,下化眾生之心;此中回向發願心,指宏誓無盡,亦即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種種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

三福,在一般而言;是施福、戒福、修福。以布施功德,能感大富之福名施福;受持佛之禁戒,能感生天之福名戒福;以修行功德,能感解脫之福,名修福。

又三福,可以說是三種福業,那就是施福業,平等福業,以及思惟福業。由布施功德,感得世出世間之福,名施福業;以平等愛護一切眾生,成就世出世間之福,名平等福業;以智慧思惟佛法,觀察世間無常、苦空,遠離惡業,成就出世道法,名思惟福業。

在修行淨土法門而言:三福,是指世福、戒福、行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將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居於三福之首,眾善之先,可見佛教是何等的重視孝道。不理解佛法的人,以為佛教主張人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養父母,不盡人子之責,是為不孝;其實,佛教是最重視人倫,尚崇孝道的宗教。

佛言:「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莫大於不孝。」又在忍辱經中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父母。」大寶積經中言,釋尊因:「孝養父母,知恩報恩,今得速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梵綱經說:釋尊初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即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為戒,在觀無量佛經中,開示淨土法門,又以「孝順父母」為三福之首,誰說佛教不重視孝道?

佛教之孝,非止於現生父母,還要孝敬過去以及未來之父母,過去父母,未了生死者,必在六道中輪迴受苦,而自己道業未成,未出三界,仍須在六道中受生,是以六道眾生,既可能是過去父母,亦可能是未來父母,因此念佛修福之人,除孝養現生父母,奉待今生師長之外,還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否則殺生食肉,即等如殺害過去或未來之父母,屬於不孝。

據說:過去有一家人正在娶兒媳,辦喜事,六親眷屬,聚集一堂,敲鑼擊鼓,飲酒食肉,高興極了,忽然有一高僧經過其門,定目一看,驚嘆曰:「古古怪,怪古古,孫兒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豬羊坑上坐,六親鍋裡煮;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高僧以天眼觀之,事實如此,可惜六道眾生,沉淪生死,互為父子眷屬而不自知,反而互殺互食;念佛之人,欲出三界,往生極樂,首先就要:慈心不殺、奉行十善。

父母生我色身,當然要孝順恭敬,師長長我慧命,亦應該孝順恭敬。力行十善,受持佛的禁戒,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正是報答師恩,所以:「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報恩福田。在修淨土三福中屬於世福,在菩薩三聚淨戒中,是攝善法戒。

三寶: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受持三歸」,即是皈依三寶,棄暗投明。戒能規範人的身心,防患於未然;受持佛戒,無論是在家佛弟子的五戒、十善、及八關齋戒,或出家佛弟子之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的三聚淨戒,皆可以防過止非,停止惡業,積聚功德,所以「具足眾戒」,屬於功德福田。是修淨土三福中的戒福,是菩薩三聚淨戒中攝律儀戒。

「發菩提心」,是發心勤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覺,「讀誦大乘」經典,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勸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覺他利他,屬於悲田。是修淨土三福中的行福,是菩薩三聚淨戒中的饒益有情戒。

三心,是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發願回向求生極樂。三福是菩薩以三聚淨戒,自行化他,用以作為念佛法門的助行,當然可以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學佛青年,由實踐八正道,以佛志、佛心、佛行為生活準則,自行化他,現生災禍不侵,福樂無窮。由於念佛回向,兼發三心,修三福,將來命終必生淨土,見佛聞法,一生成辦佛事。由此可知,青年人能夠學佛、念佛,其功德利益,實在不可思議。

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現在宣佈結束,本人深切希望,各位由現在開始,能夠理解佛教與人生關係的密切,對人生影響的重大;了解佛教對健康的看法,特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時知道青年人學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然則,請各位立即發心學佛,實行素食,把握青春研究佛學,精進念佛,發三心,修三福,切勿猶疑,更莫等待,當知:「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少少年人。」何況六度萬行,非活力充沛的青年人無法實踐,佛的四攝法門,非智識豐富的青年人無法勝任,至於佛教慧命的延續,更需要年富力強的青年人來接班。所以,今天本人特別以:「佛教與青年」為題,希望各位青年人發心學佛,發心弘揚佛法,發心續佛慧命,功德無量。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青年的定義 第2頁:二、一般的青年
第3頁:三、學佛的青年 第4頁:四、念佛的青年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