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著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著

第四期佛七

[日期:2010-1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律航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四期佛七(自十一月廿三至卅日)

本期為預習般冉三昧的最後一期,回憶般舟三昧經,佛告跋陀和,略言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又言常念佛身卅二相,八十種好,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又言常念去此十萬億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七日七夜,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乃至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上來云云,若無方便,易流渺茫,無從著手,因立方便,以資練習,行之數週,頗覺得力。茲特撮要紀錄,以備將來參考。至於此法委細之處,則非語言文字所能盡宣,世論尚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況佛法乎?要之,標心依境,融通各義,悉宗經論,並非杜撰,此則差堪自信耳。

般舟行法(欲修般舟三昧者可參考此法也)

(甲)念佛(此項內分五段,段中又分數節,以中外數字標示之)

第一段(離念)

圓覺經云「離幻」。起信論云「離念」。可知吾人生死的根子,就在虛幻妄念相續。佛說淨土法門,是以念佛之正念,代替妄念,念到念而無念,則業盡情空,本來面目自然現前。所謂念到無念處,心空佛亦亡。此時庶乎離念矣。凡事說之甚易。行之甚難,姑設方便,其法如下:

行者先撥捻珠,持六字宏名一千聲,或行或立,可隨自便,數滿,長跪佛前,合掌繼續念佛,想此舌根運出,耳根運入,非舌非耳,即出即入,便將自己口腔喉舌,作一個留音機想,佛聲好像自輪盤中放出來,於是念的愈快,則輪盤轉的愈速,約三五分鐘,則身心彷彿坐在一傍,靜聽盤中佛聲朗朗,歷歷分明,念者自念,聽者自聽,念性已與身心早脫離矣。

第二段(坐音聲中聽念佛)

置身心於音聲中而聽之,繼續念佛,作佛聲充滿一室想,即置身心於音聲中而聽之,此時愈久愈妙,如天樂鳴空,雲中雁語,風鈴在塔,鼓魚依更,我不責之鳴,而任其自鳴。

第三段(坐光明中聽念佛)

置身心於光明中而聽之,行者繼續念佛,久而音中,神光圓聚,作光明遍照一室想。於是佛聲佛光交織一處,身心愉快無比,幾乎有手舞足蹈之樂。

第四段(佛身現前)

繼續佛聲佛光齊奏之下,忽思如此聲光,從何而來?窮究光明來處,追到極處,惟佛有無量光,光即是佛,心眼忽見佛身,遍滿虛空。自覺贏劣,心力不及,正在驚喜交集,忽得境界如下:

1、我佛慈悲,特設方便,示現丈六金身,結跏趺坐,七寶池中,勝蓮花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端正無比,莊嚴畢備,於是佛聲更高亢入雲。

2、此時心中諦觀佛身,大約十聲佛號,觀一相好,先由上順數:一觀首無見頂相。二觀眉若遠山相。三觀目似初月相。四觀鼻如龍準相。五觀兩耳垂肩相。六觀口如獅頰相。七觀胸有卍字相。八觀左手(揲印)托缽相。九觀右手接引相。十觀兩足平滿相。佛聲愈朗,心觀愈明。

3、復從足下,向上逆數觀佛身:一觀足底千幅輪相。二觀手指纖長,掌現網縵相。三觀胸卍放光相。四觀口輪稜廓相。五觀鼻孔毛不亂生相。六觀耳有壽毫相。七觀紺目澄清相。八觀白毫宛轉相。九觀髮紺柔美相。十觀頂上圓光普照相。佛聲至此改念四字,愈快愈切。

4、佛垂撫慰,作想佛先以右手摩我頂,繼以左手用衣覆我身,慈祥撫慰,無微不至。忽覺如是種種,皆由我心想念因緣,則佛心即我心,佛身即我身,復將己身自頂至踵,一一比照。究竟非一非異,非自非他,箇中消息,難思難議。方才了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我心想生。果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是順逆反覆觀佛身相好,觀念既成,閉目見佛,開目亦見佛,佛聲戛然而出,身坐蒲團,仰觀佛相,金容如笑,倍覺和藹。遂唱迴向偈,清課告終,需時三刻。

(乙)靜觀(靜坐觀想念佛也)

觀念法門。本分普觀及直觀二種,今以靜觀二字統攝二種觀法,而融會之,如左:

第一段(調和身息)

行者於一處,繩床西向,易觀想故,表正向故。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之無妨。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肘,令左腳指與右脞齊,右腳指與左脞齊,若欲全跏,即以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疊兩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次當正身,先當挺直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麤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次當閉口,唇齒方相拄著,舌向上齶。次當閉眼,方令分晰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忌動搖。

第二段(觀想依正)

行者身心調和後,坐已自想,平日隨所參聞,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四項成就功德莊嚴。一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信願具足,合生極樂。便起心生於彼想,即見七寶池中,有蓮花一朵,色似黃金,大如車輪,念苞未開,已種蓮因,念佛一聲,花舒一瓣,當花圓開,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花化生,得未曾有。此時反觀四大假合之臭皮囊,方知為假我耳。作眼目開想,忽見佛與菩薩,遍滿虛空,自慚嬴劣,心力不及,佛垂慈愍,特示丈六金身,威德巍巍,趺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愈久愈妙,此時心眼注視,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務與氣息調和,身心愉快,難以言宣。若覺模糊不清,即重想毫相一遍,便覺光明。最少須經十五分鐘,再擴大觀想如下:

1、先想阿彌陀佛,於彼高座,金顏巍巍,相好光明,所有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惟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2、繼想阿彌陀佛,今現在彼七寶講座,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隨己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第三段(一境三觀)

行者對於上來境界,應作空假中次第三觀:

1、空觀:觀想以上所見,若成未成,皆由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

2、假觀:上來所見,如鏡中面像,如水現月影,雖然如夢如幻,而皆歷歷分明。

3、中觀:上來種種,皆我之心性所現,所有者即是自心,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即癡,無想即泥洹,心有心無,皆名有想,盡名為癡,不見法性。

基於上述三觀,方知因緣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是故觀心觀佛,雖皆屬妄境,而應知「全真起妄,了妄即真」。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即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也。

第四段(出觀應知)

行者意欲出觀時,事前應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膀及手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撫摩諸毛孔,令摩手冷生煖,以手揜兩目,然後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心住,出既促頓,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僵,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燥不安。是故心欲出觀,每須注意。

(丙)拜佛

謹按禮敬諸佛,為普賢十大願王之旨,凡修行人,皆當以拜佛為懺業障,折慢憧,增智慧之不二法門。惟事屬行門,各宗互異,周旋動作,多由口授。經論雖列七種禮法,而究其理致,則不過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寥寥數語而已。茲參照慈雲懺主所著:往生淨土懺願儀,酌定般舟行法拜佛儀規,如左:

第一段(先拜本師)

行者入道場,上香之後,先向本師釋迦佛三拜。第一拜,心中默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頭至地時,默念淨土法門,般舟三昧,希有難遇。起身時,默念如來常住,無有變異。第二拜,頭至地時,默念三根普被,利鈍咸收。第三拜,頭至地時,默念恩德高深,山海難喻。至於下拜及起身之動作默念,悉如第一拜時。拜訖問訊,口稱無量壽佛。一切動作,務須五體翹勤,至誠恭敬。

第二段(次拜導師)

行者拜過本師釋迦,即拜導師彌陀,若依般舟三昧,除念佛之外,惟有拜佛,不修餘行。故每次暫定廿四拜隨禮觀像如下:(先由上向下順數)

1、觀項光圓照相。2、觀首無見頂相。3、觀眉如遠山相。4、觀目似初月相。5、觀兩耳垂肩相。6、觀鼻如龍準相。7、口如獅頰相。8、胸有卍字相。9、左手托缽相。10、觀右手接引相。11、兩足平滿相。12、觀蓮花寶座相。每次起身時,即默想所注之相好,至立正剎那頃,即注視之,便覺敬愛精誠,如對嚴師,如見慈母,如是禮敬,功德最大。

次由下向上逆數,觀法較細,可參照靜觀條,仍逐次觀像十二拜,計一順一逆,共廿四拜為一禮,行者可自酌體力,每次或行二禮,或行三禮,愈多愈好。但每次下拜時,須冥心少頃,默念一心頂禮,阿彌陀佛,尤要五體虔誠,精神貫注,不可勉強苟且,否則不惟功德減少,反致慢瀆之咎,不可不慎也。

第三段(拜觀音勢至及清淨海眾)

行者拜彌陀禮終,即拜觀音勢至兩位菩薩,及清淨海眾各三拜,禮終唱迴向偈,肅靜而退(般舟行法終)。

【書籍目錄】
第1頁:百日念佛自知錄緣起 第2頁:緣起並序
第3頁:一 懺悔文 第4頁:第一期「佛七」
第5頁:第二期佛七 第6頁:第三期佛七
第7頁:第四期佛七 第8頁:第五期佛七
第9頁:第六期佛七 第10頁:第七期佛七
第11頁:第八期佛七 第12頁:第九期佛七
第13頁:第十期佛七 第14頁:第十一期佛七
第15頁:第十二期佛七 第16頁:結論(又名知恩報恩)並序
第17頁:附錄一 第18頁:附錄二
第19頁:律航法師遺著第一輯校勘後記 第20頁:夏蓮居居士校無量壽經粗竣題三偈
第21頁:無量壽經合讚 第22頁:普勸讀誦無量壽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