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著

百日念佛自知錄 律航法師著

第七期佛七

[日期:2010-1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律航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七期佛七(自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

本期適為百日念佛之半,亟應加以檢討,而策進行。茲約念佛拜佛靜觀三項,分別體驗如下:念佛雖較前圓轉,而妄想時起,未臻動靜一如也。拜佛雖較前如法,而筋骨累重,未達能所空寂也。靜觀雖白毫略成,而心神不定,未至止觀等持也。至於感應道交,金身現前,更屬恍惚渺茫,何敢妄語,甘墮阿鼻。回想此次閉關因緣,上托恩師之教導護持,下賴常住之四事供養,而竟虛擲光陰,無所成就。反身自省,雖有慚愧之心,亦萌懈怠之意。若不深自悔責,淬礪初志,難免蹉跎歲月,空負修行之名,將何以上報四恩,下慰己靈耶?故本期心意,多在自怨自艾中。撮要記錄於左:

一、恆常精進

古德謂:「學佛不難,而難於發心;發心不難,而難於勇猛;勇猛不難,而難於持久」。故無論做何事業,開始未有不勵精矢勤者,及至日久,情移勢遷,怠忽心生,或少得為足,或畏難苟安,世法如是,學道亦爾。余發心閉關念佛,何嘗不欲剋期求證,乃竟時半唐捐,倘不死盡偷心,再接再厲,勢必淪墮覆轍,難遇良機,古人云:「這著錯了真成錯,再想今日便不能」興念及此,不寒而慄,今不發憤,噬臍何及?

二、勿忽小節

儒書云:「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淨土法門,亦必須日日銖積寸累,漸修頓悟。例如念佛時,勿謂一字一句之不清而忽之。拜佛時,勿謂一動一旋之失檢而忽之。淨觀時,勿謂一意一識之放逸而忽之。何也?小病不慎,終成大眚。若自積極方面言之,則一言之妙,一行之善,皆應敏勉觀摩,消歸自性。佛言:「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念,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每讀地藏經,為之凜懼。故自今日起,注重小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不希瑞應

念佛見瑞應,本為修行工夫之徵驗,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則不唯無益,反起魔障。印光大師云:「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境斯映,芸芸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破壞淨心」。余素服膺此文,今在關中,更覺為金石之言,故從此只圖耕耘,不問收穫。

四、不畏邪魔

魔由心生,亦由心滅。余嘗自慚工夫太淺,不夠起魔程度,近日忽得耳鳴之症,晝夜耳邊如無數蟬鳴,唧唧不休,走筆白師,答謂:「念佛太急,心火上炎,或致魔境發現,不必睬他」。余除遵囑療養外,同時轉念,此唧唧之聲,如作天樂鳴空想,或作佛聲浩浩想,詎不有益修行乎?不料在一轉念間,則視為喧擾可厭者,立時化為輕清悅耳矣。古人有點石成金之論,余何敢妄詡,惟知寶王三昧,十大礙行,誠於修行,有大裨益也。

【書籍目錄】
第1頁:百日念佛自知錄緣起 第2頁:緣起並序
第3頁:一 懺悔文 第4頁:第一期「佛七」
第5頁:第二期佛七 第6頁:第三期佛七
第7頁:第四期佛七 第8頁:第五期佛七
第9頁:第六期佛七 第10頁:第七期佛七
第11頁:第八期佛七 第12頁:第九期佛七
第13頁:第十期佛七 第14頁:第十一期佛七
第15頁:第十二期佛七 第16頁:結論(又名知恩報恩)並序
第17頁:附錄一 第18頁:附錄二
第19頁:律航法師遺著第一輯校勘後記 第20頁:夏蓮居居士校無量壽經粗竣題三偈
第21頁:無量壽經合讚 第22頁:普勸讀誦無量壽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