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春夏秋冬 聖嚴法師著

春夏秋冬 聖嚴法師著

三○、我們都是「萬行菩薩」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我們都是「萬行菩薩」
  
  在今(一九九二)夏以前,我們對於給法鼓山發心做工而不計薪酬的人,稱為「義工」,乃是指的義務工作者,這是順隨世俗的用法。中國儒家的孔孟之學,即以仁義二字,概括道德行為,所以,凡是不計私利而為公益所行的好事,都可稱為仁行義舉。
  
  可是在佛法的用語中,與「義工」相當的,便是「菩薩行」,而菩薩行的涵義,比較義工更為深廣。何謂菩薩行?便是指的修行六度法門及四攝法門的發心菩薩,六度的內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正知見)的六個項目;四攝的內容,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個項目。其實此二法門已攝一切善行的一切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經》卷上,有「六度四攝一切行」的連用語。在中國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攝萬行的語句,例如《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就有這樣的句子說:「諸方說,六度萬行,以為佛法。」這種觀點,在《維摩經》說得更加清楚。
  
  菩薩行,即是眾生成佛的正因,所以《維摩經.佛道品》的末後第三偈說: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其中的第二句「所行無有涯」,便是說成佛之道,當具萬行的意思。然後《維摩經》又於<菩薩行品>中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菩薩能夠在淨而淨,處穢而穢,所以不盡有為;菩薩僅是應彼而動,於「我」無關,所以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心無染著,但仍在凡夫的環境中共同生活,「不住無為」是雖已解脫,但卻不會逃離眾生的生死苦海。因此,<菩薩行品>又說:「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隨順,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這便是說,菩薩行者,當常以四攝法,廣度眾生,永不厭倦;菩薩行者為了護持正法及種一切善根,不僅永遠不會感到疲倦討厭,甚至可以不惜以身相殉。這都是指的菩薩當修一切行,那就是萬行。
  
  我們法鼓山的義工群,雖尚都是凡夫,卻已跟未信三寶的凡夫不同;雖不能立即具足菩薩的萬行,我們既是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既在皈依典禮中,已跟我念誦四弘誓願,就算已經發了無上菩提心的初發心菩薩,從現在起,能做多少算多少,盡心盡力,不急不怠,到了成佛之時,必定具足萬行。猶如雞在蛋中時,已有成為雞的因素;我們凡夫只要發菩提心,便是具備了成佛的正因;雖不能於一時間萬行具全,只要盡力做去,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因此,凡夫發心,便成初發心的菩薩,便似蛋中的雞,便已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正因,故即可以被人稱為萬行菩薩,也當以萬行菩薩的目標自勉。
  
  基於如上的理念,我們法鼓山的發心菩薩們,都該被稱為「萬行菩薩」。不受薪的,當然是;受薪的,一樣是。我們不把專職受薪的菩薩當雇工,受薪只是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所需;他們也不當以雇工的心態來法鼓山論工計酬,他們的目的,同樣是為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然也是萬行菩薩了。否則的話,我們法鼓山的理念與共識,在我們內部都無法推行,還能「建設人間淨土」嗎?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一、第二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第3頁:二、二十六篇論文 第4頁:三、應邀而來的佛教學者
第5頁:四、我寫「三聚淨戒」 第6頁:五、會場外的活動.五大特色
第7頁:六、臺灣英文雜誌社 第8頁:七、日本訪問團的組成
第9頁:八、臺北到東京 第10頁:九、曹洞宗的駒澤大學
第11頁:一○、東京大學 第12頁:一一、飯館.鄉土館.山喜房.本納寺
第13頁:一二、造訪我春夏秋冬的道場 第14頁:一三、煥然一新的立正大學
第15頁:一四、池上本門寺 第16頁:一五、後樂園.晚餐
第17頁:一六、從東京到京都 第18頁:一七、水谷幸正先生.禪味
第19頁:一八、知恩院.金閣寺 第20頁:一九、佛教大學的通信教育與晚宴
第21頁:二○、牧田諦亮先生.東大寺 第22頁:二一、奈良寺院.嵯峨野湯豆腐
第23頁:二二、黃檗山萬福寺 第24頁:二三、寶藏院的《鐵眼藏》
第25頁:二四、《中外日報》.其中堂 第26頁:二五、興聖寺
第27頁:二六、綜合檢討會 第28頁:二七、禪七.電視臺.中學.禪修營
第29頁:二八、法鼓學.香港 第30頁:二九、法鼓傳薪
第31頁:三○、我們都是「萬行菩薩」 第32頁:三一、前往布拉格
第33頁:三二、捷克斯拉夫 第34頁:三三、布拉格的春天
第35頁:三四、舊城廣場.查理橋 第36頁:三五、古教堂.鍊金街
第37頁:三六、演講.找行李.訪問 第38頁:三七、古文化.道場.博物館.光音無限
第39頁:三八、布拉格的寒山.修道院中講「無常」 第40頁:三九、漢學部.法師的俗家.已無死刑
第41頁:四○、橋頭堡 第42頁:四一、東方研究所
第43頁:四二、哲學院.禪學會 第44頁:四三、蘋果與梨子.猶太墓園.神話
第45頁:四四、博物館演講.雲遊僧 第46頁:四五、歐洲宗教藝術.前往布魯塞爾
第47頁:四六、森林修道院 第48頁:四七、魯汶大學
第49頁:四八、古修道院遺跡 第50頁:四九、回到紐約
第51頁:五○、聖路易士的華盛頓大學 第52頁:五一、伊利諾州立大學
第53頁:五二、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 第54頁:五三、俄亥俄州的兩所大學
第55頁:五四、密西根大學 第56頁:五五、伊薩卡的康乃爾大學
第57頁:五六、哈佛大學 第58頁:五七、哈佛宗教學院.麻省理工學院
第59頁:五八、國際弘化.十六年的回顧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