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大寂法師著

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大寂法師著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日期:2010-12-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大寂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1.佛為何先為眾生說布施?

每一尊佛在為眾生最初說法時,都是先說布施之行,次說持戒之理,再說五欲過患,令眾生行為導入道德規範,從此關閉惡道之因,打開生天之門。當眾生理解及發出布施、持戒之心,與願離五欲之心及對世間苦惱之源,有了追求欲解之誠,再為其說苦、集、滅、道四聖諦解脫生死之理,令其從此踏上解開生命之謎的出世修行之路……。(見阿含經、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佛為什麼先為眾生說布施之法?因佛弟子廣行布施,便能利益世間一切貧富貴賤之人,乃至惡道一切眾生。本來是我怨家之人,因接受我布施之物,則彼此轉為親善之友,乃至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諸聖人的功德具足,所願如意,無不是從廣行布施而得,因有世間、出世間的深遠利益,所以佛先為眾生說布施之法。

又大智度論卷八十二說:「若人能直行諸法實相,則不為說布施等人般若初門。以人鈍根罪重故,種種因緣說。」

這句話反映出現代眾生大多數的根器,都是鈍根又罪重。就因為現代學佛者,不能以「鈍根、障重之心」直行「實相空理」,佛當然應五濁惡世的眾生根機,先說布施之法。當我們能做布施法門,在布施時一點一滴捐棄自己的煩惱心、貪吝心、愛染心……等形成「鈍根」、「障重」的原因時,才能恍然醒悟,原來佛說凡夫眾生應該從布施之道下手學習,不是沒有因緣的。

2.為何布施時要以願為導?

大智度論卷七說:「無福無願無所樹,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成幅,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復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

這是說明布施者依其所知、所見、所聞、所修功德,作為發願來世投生之處的理想,終究能滿施主所願,依願往生。現在就說明布施者依願為導,投生人間或天上,在程度上有什麼不同層次的區分。

1)認識自己所做布施功德是否獲得來世的人中富貴果報?

任何一個人學布施及持戒,如果所修福德已達天界果報,但此修福之人,無願為導,不願生天,或不知有天界可生,經常眷戀人間,來世便會繼續雜生人間富貴之家,享受其殊妙的富貴果報。

相對的,倘若你平素布施、持戒之心薄少,又樂著世間五欲之樂,來世縱然投生人間,擁有財富,也會生在三教九流的下層社會人家。

如果一個人用至誠心布施、持戒,來世轉生人間,就會因至誠的「心力」所感,投生在貴族之家,或生為一族之尊,王公大臣之流(如印度的第二貴族剎帝利種族中)。

進一步說,假使你不僅以至誠心布施、持戒,又勤讀世間的學問及宗教的經書,有世智辯聰,平素潔身自愛,不觸惱眾生,來世續生人間,便會因你的「至誠布施、持戒之心」及「世智辯聰」之業行所感,投生在社會中上階層的富貴人家(如印度的婆羅門族中)。

自詡是布施成員的佛弟子,有沒有為自己的布施行為,好好考量過來世的投生之處與人間那一階層的富貴果報相應呢?

2)認識自己布施、持戒的發心是否到達欲界天的天福果報?

甲、往生欲界六天的修行條件

而人間任何一個眾生,欲以布施、持戒之福,超脫人間善報,投生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通外道),最起碼的修行條件,也要具備五種功德資糧,才能轉生天上:(1)信罪福(2)持禁戒(3)聞善法(4)修布施(5)學智慧。具備這五種修行條件,再依願為導,發願往生四天王天,才能在臨終時以一顆堅定求生天界的清淨心,帶著今世所修福德資糧,生彼天處。

進一層來說,欲求生四天王天之人,代表他布施、持戒的清淨發心,已經初步啟開厭患世間塵勞之事的境界,能夠做到捨棄名利、不為歡樂境界所動,對親眷愛著之心淡薄,一心好樂聽聞出塵之法,喜歡供養修道善人。臨終時,就會因為這顆堅固、不退的清淨布施、持戒、出塵之心不斷生起,投生與其業力相應的欲界第一層天—四天王天。

當一個人布施、持戒、聽法、厭世、供養尊長及三寶與供養善人的「清淨心」不斷地增強、超勝,已能做到隨時以恭敬心布施三寶、父母、尊長、善人的程度,內心漸具忍辱力與柔和力,故而遠離諍訟,是非,並且「於己妻房,婬愛微薄」,又發願往生天上,便會依願為導,上昇欲界較高的天界第二層天--三十三天(仞利天)上。

當一個人布施、持成、聞法、智慧、供養道人之「發心」,已經從恭敬、至誠、淨潔的願心,轉為「柔和、靜定、慈悲」的觀照自心境界,因心意純善、和順、慈喜,故而待人處世和顏悅色、捨離偏執愛恨之貌,只要終生保持這顆「靜定、柔和、慈喜」的功德心不退,並發願往生天上,便能超勝欲界第二層天的業力,上昇第三層天—夜摩天。

當你因布施、持戒、聞法的發心,已經引導你進入廣學多聞的領域,對於世間、出世間的邪正、善惡的辨別能力增強,內心已經從柔和、靜定的功德心,轉為初步發出學習求證寂靜涅槃的修慧志向,雖然積德深厚,威儀具足,靜心增強,但是貪愛「寂靜」境界,心著功德,以此修心程度,發願往生天界,便會依願所導,上昇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上。

當無數眾生因為你布施、持戒、多聞、修定的教化力所感,普遍獲得極大安樂的清淨幸福果報;甚至你已經達到能「依定變化、親見天界欲樂」的境界,或者依今生福德力所感,於虛空中,親見來世生處—天宮顯相。以此福德,發願往生天上,便能上昇欲界第五層天—化樂天上。

當你因布施、持戒、多聞、修定的精進力所感,已經具備了然超越房事的心境,樂修梵行,解脫生死的精進心不斷地增長起來,甚至能夠達到與欲界第六天的天人業力一樣「依思惟力(靜定力),化作天界樂境,自在而為」的神通境界,或者依今生深厚的功德力所感,於虛空中,親見來世投生之處—第六層天的天宮顯相,以此福德,發願往生天上,便能在臨終之時,見到天宮現相,上昇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上。(見「大智度論」、「楞嚴經」、「六道伽陀經」、「六趣輪迴經」)

乙、為何廣行布施、持戒、修定仍然不能超出欲界天?

為什麼一般的佛弟子(包括外道行者),廣行布施、持戒、聞法、修定之志,仍然會有「欲樂」的希求之心呢?這正說明了我們「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心尚未斷除」。以「五欲不淨之心」而行布施、持戒、修慧、修定之法,絕對不能超出「欲界天」的範圍。所產生的神通變化行為,皆不出「欲想」變化境界,自然以「天上五欲境界」為神通化境,不思出離了。

3)如何認識自己布施、持戒的發心是否已經超出三界天的業力範圍,與佛道相應?

不斷五欲,不能超出欲界天的業力範圍,這是每一個佛弟子所熟知的。但是娑婆世界中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跳出「五欲」境界,甘願做五欲的奴隸。可以說,現代的每一個人,幾乎部是用「未離五欲」的心布施,當然來世投生在人間富貴人家及欲界的六欲天中輪迴,怨不得別人。

而當修行人深入禪定,用「離欲心」布施,自然因念念心意清淨,而超出欲界天,上生色界梵天上乃至四禪廣果天上,福樂無盡。

當修道人在禪定中已經達到「離色心」顯發的境界,念念用「離色心」布施,發願生天,當然會投生在無色界的天上,未來下生人間,福樂無盡。

而當佛弟子修持的程度到達「離三界心」的境界,念念用「離三界無常、苦、空、無我之心」行布施,自然念念趨向涅槃道,於佛出世時,得證聲聞果位。

若是佛弟子生生世世以厭惡憒鬧,好樂閒靜,求出世智慧,具備自覺自悟十二因緣法的修持心來行布施,必可種下生無佛世得證辟支佛果的引因,未來必證辟支佛果。

進一步說,一個平素具有大悲心佛弟子,念念以大悲心行布施,以此布施功德,迴向佛道,欲度一切眾生,獲得無上甚深畢竟清淨智慧,未來必滿所願,成就佛道,廣度眾生。(大智度論卷三十三)。

由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分辨出自己目前布施、持戒、修持的「發心」到底與欲界、色界、無色界「何界」相應?是不是已經將自己布施的發心導向「解脫道上」行?還是在「辟支佛道上」行?抑是在「菩薩道」上行?或者根本在凡夫道上行?甚至與外道布施的發心相應?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

現在的佛教徒,大都停留在「貪染布施」功德的發心上,不能進步。究其原因,乃因「俗務繁忙,心思太過雜亂」所致。所以現代大多數的人,都不認識自己目前布施的「發心」,停留在什麼程度,與何界相應?

4)迴向發願心是獲得五乘布施果報的基礎

佛說,凡夫從初發心學布施時,一定要以願為導,才能增強布施的功德力,導向與其願力相應的道上行進。也就是說明了,如果你在布施時,發願要以此布施功德,繼續留在這個世界,投生富貴人家,縱然你所做布施功德薄小,也會生生世世在自己的「願心」中前進,某一世一定會滿你心中所願,投生富貴人家。倘若你在布施時,發願要以此布施功德,做為修行道上的解脫資糧,或者成佛道上的福德資糧,皆會如水滴匯成河流般地在自己的「願心」中一點一滴的導進,絲毫也不會錯誤。

由布施法門而導入成佛之道,是有一定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的,而且絕對能從布施之行直入成佛之道而無疑問。我們看現代的佛弟子大悲心難發,出離生死心更難發!自然所做布施,不能與佛道相應。而凡夫俗子在布施時,要如何「發心」,才能種下與佛道相應的引因呢?

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就出在施主「願心」的迴向方向上,是否念念與菩薩度眾生的成佛悲願相應?!就因施主的迴向願心,各有不同,而區分出凡夫布施、外道布施、聲聞布施、菩薩布施……等無量不同的果報現象。你願意獲得那一種布施之果的成就,自己好好選擇吧!

3.出世間布施相

1)認識世間上有兩種人難得

世上最大的快樂與享受,以凡夫眾生來說,莫過「財、色」二事。而以布施法門來說,步入佛道之初,有兩件事難值難遇:

第一是出家僧眾中非時得解脫比丘及得菩薩解脫者難得:所謂「非時」就是指出生在沒有佛陀住世的時代。就像現在的末法時期,僧眾們出世於當前的末法時代,想要得佛「正法」,證果解脫,獲證緣覺果位,或者得證菩薩果位,恐怕就如經上所說的難值難遇。

第二是在家白衣能清淨布施者難得:經上說,在家居士若能做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態來行施捨,這種「清淨布施相」,便能無量世延續下去,輾轉增強,世世不失。

「布施」是為自己求佛道而行「布施」,未來要走那一種「布施路線」,也是由自己選擇,佛道「隨緣」而度,皆大歡喜。有「悔悟心」、有「警惕心」、有「向道心」的佛弟子,必然會真心誠意地選擇佛道而前進。若不知從何門而入,般若經論所說的「渡布施河到彼岸」的修學次第,便是吾人最好遵循的修行道路。現在就依其所示來說明出世間布施相的習學次第:

2)如何區分世間施與出世間施的布施心態?ア

世間名為此岸,佛道名為彼岸。此岸有慳貪、憍慢、有無等諍辯、是非之心,由布施河渡之、破之,引渡到清淨、光明的成佛彼岸。

我們看世間人行布施,內心不離貪吝、憍慢等相,雖然廣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間因緣中受生、流轉……。反過來說,當我們用這種脫離世間(此岸)的慳貪、憍慢、有無……等心來行布施,看清楚彼岸的航行方向,用無比堅定的意志及智慧,經過驚濤駭浪的拍打、撞擊、浮沈……,歷經千辛萬難的行程,終於到達清淨光明的彼岸。從出發到渡布施河中間航行的心路歷程,就叫做出世間布施相。

3)為什麼要發出世間布施心?

甲、為斷未來障道因緣

當知任何一個布施者、受施人,如果尚未解脫,都是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輪迴範圍內受報。倘若施主執意貪著布施物與受施人,來世因緣聚合時,又會與受施人見面。若受施者已學佛而心未上道,仍然貪心未除、染愛心重,或者未信佛,而瞋愛心深,不論對施主產生報恩、還債、感恩之心意與行為,都會形成一種輾轉牽纏的世間情緣,中間因緣更是變化多端,不能預知!如此糾纏,豈不又成為施主的障道因緣?!

如果我們已經發心要走這條成佛的修行道路,從今生開始,便應該掌握任何一件布施機緣的「當下」—警惕、反省、觀照自己布施的心態。不要因為「行布施」,又為自己增添無數未來的障道因緣,自掘墮落生死輪迴的墳場!此亦即是為何要觀「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輪體空的重要原因之一。警之!醒之!

乙、為了結三世恩怨債主因緣

我們今生所遇、所緣的布施對象,有過去的冤、親債主,也有今世在有意、無意間,再纏結的冤、親債屬。如果我們在布施時,心生憐愍、貪愛、吝惜受施人之心;念念不忘我是大施主,不肯忘記我所布施過的物品,經常記憶起來某某人曾經接受過我的惠施,便會使自己的知見,停留在世間塵勞的思戀之中,而使自己在世俗塵勞間,已經糾纏的過去、現在的善因緣及惡因緣,生生世世,輾轉增上,恩怨情纏,難解難了,遠離佛道!試問: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名符其實的運用出世智慧的靈眸,拋開憐愛、回報、吝施、投機……的世間輪迴之心,在布施時以清淨、不貪、不求回報的「向道心」來扭轉三世牽纏的新、舊業緣,成為佛道的善因緣,種下點滴的成佛善種呢?

丙、為斷貪愛身見之心成就佛道

眾生若有一分無始無明的貪愛身見之心未斷,便不能成就佛道。就因凡夫眾生貪愛身見之心難斷,所以要用布施之法來打開、了斷眾生的見慢、貪愛之心。譬如大菩薩修行者發大悲願廣入六道輪迴中布施身軀、頭腦,或進入惡道之中用自己的身首布施同類,布施獵者,救護同道(六度集經),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了結、啟開過去無量劫以來與其有恩有怨的一切眾生,在善惡業網的纏繞間,所形成無數相互影響身心而映現在無始心識中的愛影、瞋影、貪影、痴影、身影、慢影……等等障礙佛道的種種善惡業影之心!

我們不想學佛、成佛則已,既已在佛前發誓做一個佛弟子,不妨請你留給自己一點反省的時間,仔細閱讀以上所述三點—培養、激發、重視「出世間布施的發心」,就是為你自己今生開闢出一條真正走向與佛道相應的學佛之路。警之!醒之!

4)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初步因緣

甲、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心修行

為何說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最初因緣?這一點可以從增一阿含經卷十九第(三)經及長阿含經卷十五第(二三)經中得到證實。依經文說,釋迦牟尼佛曾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阿那邠邸長者開示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心修行的道理。

佛說,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羅摩,具有萬貫家財,一生享用不盡。這位梵志生平樂善好施,經常用無量的金銀七寶和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房舍,布施城中無數的民眾。梵志雖然廣行布施,未來必然獲得無量福德善報,但是佛說,他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卻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給十方清淨僧眾,令其靜修、弘法、辦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進一步發心,不但廣做前述兩項功德,並且發心皈依三寶,又不如自己發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人不但廣做布施,以房舍供養僧寶,自己又受持三皈五戒,但卻不如在極短暫的時間裡自己發出慈愍心,平等對待眾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層說,雖然有人樂善好施、建寺安僧、發心愛持三皈五戒,又發慈悲心平等、關懷眾生,但是卻不如於須臾之間對這個世間生起無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貪著、享樂這個無常世間的「發心」之功德大。

這是為我們明示,凡夫眾生學布施的發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內,由外布施而導入內布施的修學領域。兩凡夫行外布施時,必然是以「貪著心」布施,不論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會無常滅盡,不如自己反觀自照,受持三皈五戒,進而發「出離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導入獲證涅槃的功德大。這是以自我修行解脫為出發點,由內布施—內在精神生命的開發、完成,而導向外布施—開發佛道慧命的深廣布施領域,另一層令眾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乙、布施與八正道

我們必須了解,布施是不離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怎麼說呢?因為當施者深信布施的發心,是為施捨慳貪之心、是非等心趣向佛道的無上解脫為目的而行布施,未來必能獲得無上的成佛之果;有此覺悟,就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見。當施者有了追求無上佛道的涅槃正見做引導,進一步在平素布施時,學習念念以導向無上佛果的「發心」做為布施的發心與省思,此即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思惟。當施者有了佛道正見、正思惟做為布施的引導,為眾生宣說布施之法時,所思、所行,也一定會以學布施的最後目的,獲證無上佛道為演講的法義,引導眾生步入布施法門的修學領域,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語。因為施者念念學習用正直心布施、清淨心布施、寂定心布施、大悲心布施為目標,自然身心會日漸散發出端莊、正直、高雅的氣度,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業。一個一心以求證佛道大涅樂為目標的布施者,在盡心施捨自己的煩惱、習氣時,絕對不會有奢求廣大布施果報的貪念!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命。就在一個施者念念不忘施捨貪心、煩惱心的布施修持精進間(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其身心必然與禪修的清淨解脫正念相應(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念)。而在淨念相繼的顯現中,定然與佛果的一分無上解脫正定相應,終至獲得大寂滅海的成佛之果(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定)。

由此可知,只要力行布施法門,就能在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引進間,得到解脫之果,終至獲得佛道的無上涅槃之果,是毫無疑問的。

丙、如何證明布施者確實發出與涅槃道相應的布施心態?

一個經常布施的人,是否確實已經發出與無上涅槃道相應的布施心態?最基本的驗證方法,就是靜下心來,自我反省:「我在做任何布施時,有沒有和以上所說的與八正道相應的布施修學次第相應?有沒有因為修學布施法門,而使自己的煩惱心一點一滴的淡薄?利益眾生的大悲心,是否正在平靜的心湖中一縷一絲地生起呢?」如果有此現象,便表示你已經在布施時,確實痛下針砭,知道如何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貪吝心、自私心、塵欲心,正在走向與佛道相應的出世布施發心,為十方三世諸佛所讚歎。

也就是說明了真正與佛心相應的施者,在布施時確實能夠對所施物及受施者做到用樸質心布施、用恭敬心布施、用攝斂心布施、用慈愍心布施,一心敬重受者、思惟施德、思惟善法功德;反觀自心,確實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經去除慳貪心、諂曲心、逢迎心、掉染心、悔施心、慎恚心、嫉妒心、愛惜心、憍慢心、無明心、邪見心、不恭敬心、不慚愧心……。明明朗朗地以智慧的雙眼照見到:唯有用以上所說的清淨心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要領與利益,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布施,而從布施的修學領域中,逐漸走向學佛的根本目的,與諸佛的無上涅槃解脫之道的一分發心相近。

丁、為何說布施的發心與涅槃道的次第相近?

誠如經上所說的:「常布施時,諸煩惱薄,能助涅槃。」諸煩惱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態布施,能令六根不隨外境所轉、所動,當六根清靜、不妄動時,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會堅定起來;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堅定時,對佛法的真實信心便會穩固起來;當施主對佛法的信心穩固時,自然對布施的果報功德不會生起貪執之心;當施主對布施果報功德不生貪著時,內心從此就會真正得到清淨。當施主內心得到清淨時,法喜、安祥、柔軟的靜境,會油然而生;當施主身心沉浸在慈悲、喜悅、溫柔、祥和的靜境時,只要發心轉修禪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當施主成就「一心不亂」的禪定境界時,真實的智慧當下便會生起來;唯有真實的智慧從心眼浮現出來時,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發心,與外道布施的發心,兩者修因的相似點及分歧點不同的道理在那裡!?而以一顆堅信佛法是究竟解脫之道的清淨心,從此安穩地駛向佛道的彼岸而心無罣礙。所以說布施的發心是與無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應的。

戊、發出與解脫道相近的布施會獲得什麼果報?

大智度論文有一段話說:「施主念施故歡喜,歡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親生滅無常,觀生滅無常故,得道。」

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脫道的初緣;布施之福,是解脫道的資糧。而解脫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們在布施時,若能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轉向與解脫道—不貪、不著的發心相近,那麼一方面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必然獲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貴的富貴果報,一方面因為我們在布施時不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報的施因所感,未來人天的富貴果報現前時,這些受施者,都會成為你佛道上的善知識、善因緣,成為我們的學法伴侶,從此使我們在菩薩道上順利行進,真正達到在聽聞諸佛名號時,就能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而與彌陀此接引眾生踏上「布施法門」的修學歷程,生生世世因聞彌陀名而獲得人生尊貴果報的悲願相應。

凡是已經發出菩薩心,欲學菩薩、做菩薩的佛弟子,都應當依本篇所說「與佛道相應的最初布施心態」來檢討、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從「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有無違背佛道的發心?有無在布施時,造下未來的障道因緣?若有,希望你記取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但願你從此刻起,經常在布施當下反觀自己的發心,正與何道相應?學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力爭上游還是要隨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擇吧!

【書籍目錄】
第1頁:引言 第2頁:一、布施入門願
第3頁:(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第4頁:(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第5頁:(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第6頁:(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
第7頁:(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第8頁:(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第9頁:(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迴歸淨土 第10頁:二、布施圓滿願
第11頁:(一)認識大悲菩薩的修行意義 第12頁:(二)推動菩薩深入布施行的發心是什麼
第13頁:(三)菩薩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歷程? 第14頁:(四)菩薩行外布施及內布施時如何分辨應施與不應施?
第15頁:(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第16頁:(六)菩薩如何進入發心供佛的深入學習次第
第17頁:(七)菩薩圓滿布施的修証境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