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三七、善化寺

[日期:2010-07-23]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七、善化寺
  
  下午二點,我們訪問了位於大同巿城內南門里西側的善化寺。

  

  ▲善化寺山門的斗拱及屋簷。
  
  該寺創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賜名「開元寺」。在五代的後晉,改成「大普恩寺」,遼代天祚帝保大二年(西元一一二二年)毀於戰火,金代初有高僧圓滿,在大普恩寺的舊基重建該寺。那是從金太宗天會六年(西元一一二八年)至金熙宗皇統三年(西元一一四三年),前後十五年間修建完成。至明代英宗正統十年(西元一四四五年)改為今名「善化寺」,一九六一年被大陸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尚屬於文物部門管理,尚沒有發還給佛教。所以是博物館而非佛教的道場。

  

  ▲善化寺的普賢閣。
  
  現存該寺的建築及寺內的塑像,大體上都是金代的遺物。全寺佔地面積一萬三千九百多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前向後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與三聖殿之間的西面,有一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是一處重檐九脊頂的方形樓閣。
  
  該寺山門殿的建築形式,外觀其牆柱,有點像五臺山的南禪寺。單檐歇山頂,面寬五間,建築在高出地面約二尺的磚砌的基臺上,殿的四角柱子微向內傾,成側角式。門前是向外伸出約有三公尺的月臺,門側有一對石獅守護,看來相當簡樸而牢固。山門的室內兩側,則有四尊天王像,因此這座山門,應該也叫作天王殿。
  
  三聖殿是單檐五脊頂,牆柱的形式和山門類似。殿內有四根立柱和四根輔柱支撐樑架,沒有天花板,看來簡樸實用。殿內中央塑有華嚴三聖,正中毘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塑像相當柔和精美,高高的坐在須彌臺頂的蓮花座上。主像毘盧遮那佛的左前和右前還有兩尊立姿的脇侍菩薩。
  
  大雄寶殿正在裝修,我們沒法進去,只是在其室外參觀。它的特點是在大殿前院的大型月臺,高出地面二公尺多,臺前設有十五、六級的石階,階的最上端是木構的三樓四柱小型牌樓,通常的牌樓都在山門之外,該寺卻將之設置於大殿前端的月臺之上,可能這不是為了實用,而是僅為景觀。

  

  ▲善化寺大殿及其月臺與庭院。
  
  根據我蒐得該寺的資料顯示︰大殿殿堂呈長方形,面寬七間,長四十點七米,進深五間,寬二十五點五米。柱子排列是按遼金時期盛行的「減柱造」,為佛像的布置和佛事活動創造了更多的空間。殿內正中塑有五尊金身佛像,那是東南西北中的五方五佛,是金代原作。在五方佛的東西兩側磚臺之上,二十尊比真人高大的天王塑像,分列兩旁;這些立像高達二點五米左右,刻畫生動,形態各異,甚至可看出他們的年齡、性格。其中,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的日宮天子和西側的月宮天子。
  
  佛教的寺院,本來是供僧俗四眾學法、弘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修行之所,現在像善化寺這樣的道場,已經淪為旅遊重點的博物館;這些聖像,也僅供遊客當作藝術欣賞。這都不是當年建寺塑像者發心布施的初衷,也非佛教徒們所願見到的事實。例如像我這樣的一位比丘法師,如今竟然也來夾在一般的遊客群中,把寺院和聖像作為建築藝術和雕塑藝術來觀察、欣賞,內心所感受的痛苦,豈止於僅用筆墨可以形容!所以當大家都趕著去看另外一處景觀之時,我獨自站在善化寺冷落而未開啟的大殿之前,默默的沈思,靜靜的祈禱。希望善化寺早日回歸佛教,展開弘法的活動,以佛法來普濟廣大的眾生。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建設法鼓山
第3頁:二、佛教協會與建設部 第4頁:三、先考察法鼓山
第5頁:四、三次預備會議 第6頁:五、啟程那天是大凶
第7頁:六、迎接的人員 第8頁:七、佛樂迎賓
第9頁:八、林子青居士 第10頁:九、全真教的白雲觀
第11頁:一○、中國佛學院 第12頁:一一、趙樸初居士
第13頁:一二、潭柘寺 第14頁:一三、戒壇寺
第15頁:一四、香山飯店 第16頁:一五、建設部談建設
第17頁:一六、雲居寺.石經山 第18頁: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
第19頁:一八、北京的故宮 第20頁:一九、琉璃廠.王府井
第21頁:二○、太原的崇善寺 第22頁:二一、南禪寺
第23頁:二二、佛光寺 第24頁:二三、金閣寺
第25頁:二四、臺懷鎮 第26頁:二五、顯通寺
第27頁:二六、菩薩頂 第28頁:二七、殊像寺
第29頁:二八、廣濟茅蓬 第30頁:二九、普化寺
第31頁:三○、古建築與法鼓山 第32頁:三一、火宅清涼
第33頁:三二、鎮海寺 第34頁:三三、塞上行
第35頁:三四、大同在雲中 第36頁:三五、曇曜法師
第37頁:三六、雲岡石窟 第38頁:三七、善化寺
第39頁:三八、上下華嚴寺 第40頁:三九、飛到蘭州
第41頁:四○、五泉山濬源寺 第42頁:四一、敦煌
第43頁:四二、鳴沙山.月牙泉 第44頁:四三、莫高窟
第45頁:四四、敦煌的佛教 第46頁:四五、藝術的天堂
第47頁:四六、天水 第48頁:四七、麥積山
第49頁:四八、南郭寺 第50頁:四九、行行復行行
第51頁:五○、拉卜楞寺 第52頁:五一、六大學院
第53頁:五二、密教的特色 第54頁:五三、貢唐倉活佛
第55頁:五四、拉卜楞寺的建築 第56頁:五五、拉卜楞寺的佛像佛畫
第57頁:五六、酥油塑像館 第58頁:五七、西藏民族.西藏佛教
第59頁:五八、隴西風土 第60頁:五九、逢凶化吉
第61頁:六○、感謝.祝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