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宇宙萬有本體論 余定熙居士編集

宇宙萬有本體論 余定熙居士編集

宇宙萬有本體論

[日期:2010-12-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余定熙居士編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宇宙萬有本體論 

金陵白衣定熙集 

十方無邊際的空間為宇。過去現在未來無窮盡的時間為宙。有為無為色心染淨一切萬法,假名萬有。一切萬法,從本以來,寂滅湛然的,本自不生的,常住不動的,與虛空同體同壽的,同一真如法性,假名本體。又萬有約相而說,本體約性而談,亦即諸法實相也。

前言 

一、吾人妙圓湛寂,靈明洞徹,非昏非掉,無名無相,各自本具本覺性體,乃宇宙萬有之大本也。以迷真逐妄,(真者:真相,真理,真如,真空,真實,真際,真覺,真性,真智,聖智,實智,實際,實相,實性,法性,法界,法身,本體,一體,一如,一味,一相,空相,涅槃,平等,究竟之謂。妄者:虛妄幻化之相,垢染六塵之境。)致遭沉溺,虛受生死。大覺世尊,為導眾生悟入正知見故,示現於娑婆,辛勞四十九年,擊法鼓,吹法螺,開遮權實,隨機接引,無非欲令眾生,離於幻化,絕諸障垢,滅除煩惱,破其妄執,而覺悟自心,還復清淨本體也。三藏經論五乘教法,無非方便誘導,權巧次第,令人解惑去縛,漸悟自性本體也。性相臺賢密律諸宗,無非令不同根機各得一門,而入於不動本體也。達摩之教人直下明悟自心,即是斬枝截葉,直窮根源,而頓悟真空本體也。宗下功夫雖屢有變遷,各立門庭,無非因病與藥,為實施權,使頓徹真如本體也。志趣任何淨土,無非藉淨緣之增上,條件之優越,大願之攝持,菩提之不退,以利進修,而期徹證實相本體也。十方大覺聖者,過去因中,為一切智,經無量劫,勤修一切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皆是為證萬法本體也。諸聖之所以成大覺,而自在解脫無盡妙用者,悟此本體也。吾人之所以為凡夫,被業障繫縛沉淪五趣者,迷此本體也。是故本論在闡明迷悟之所以然,與歸元之一般根本原則耳。

二、欲窮究宇宙人生,乃至無盡時間空間塵塵剎剎,萬有本體真實之相。非是世智,辯聰,度量,推理,之所能知,亦非意識,思想,遍計,分別,之所能到,乃絕諸動念,名言,攀緣,離諸對待,戲論,能所,非見聞覺知,非貪瞋癡愛,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者也。唯有甚深般若,方能照了。唯有智證,方能相應。所謂以如如之智,契如如之理,理智一如,體用不二,則理無不盡,鑒無不窮。心言絕處,圓明朗照。以不二相,洞徹無遺。蓋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為染,依智為淨。若起見解,即落意識,不見真實。諸法實性,真如一體。此萬法一體凡聖不異如如之性離念境界,無可名,無可言,而假名之第一義諦也。大智度論云:「第一義空者,諸法實相也」。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歸於如。如者:即是不動本體。亦名諸法實相,一真法界,平等法身,不二法門,真如法性,清淨覺海,真如本際。一切色心萬法虛妄幻化之相,皆是本體所起之用。即是大光明藏一念初動,分別心識所現幻影。是故逐相則昧體,取境則遺真。蓋染著即是障性,合塵即是背覺也。能如是知者,不染不著,無依無住,勇猛回向解脫涅槃,深自悟入本來面目,超乎凡俗,趣入自在無礙之化境,永離生死,名為出世。不知是者,為境所繫,為相所縛,惟惑所作,惟業所牽,隨生死之流,入於苦海,名為無明。所謂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也。

復次從假入空,不受一塵,隨順法性,離於生死,名為大智。以無漏之智,不住涅槃,從真出俗,普入塵剎,不捨一法,隨順眾生,廣行化度,名為大悲。悲智雙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福慧具足,即得成就無上正覺,此即吾人所應積極追求之真理也。然此真理,一深無底,唯究竟覺者,乃能究盡,本論所闡,不過啟發真理的一般基本定律而已。如是定律,萬古不變,盡虛空世界,不遷不異也。

三、整個廣博深微,超情離見的佛法,建築在清淨心上,而統攝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所謂萬法之宗本,宇宙之本體也。蓋四聖六凡,淨法樂法,自心本具。世出世間依正因果,依之建立。善惡罪福,唯心所造。六塵境界,唯識所變。一切諸法,唯因緣起。依智而成就清淨莊嚴無為法之種種賢聖差別,即菩提涅槃自在解脫之淨法也。依識而建立一切世間有為法之種種凡夫境界,即無明煩惱生死業繫之染法也。此所以為宇宙萬法之大本也明矣。夫清淨心者,即第一義諦,乃一代聖教之核心思想,離染還淨明徹自心之最上乘法。亦即般若真智,為究竟了義之道。顯密宗教一切法門,皆入第一義,蓋同以見性為歸,離第一義,即非究竟。茲為聖智的自證,與宏願攝持的他力,應具的認識及理路,作簡略而具體的闡明起見,爰集經教要妙,及古今賢哲法語,撮其樞要,以說明一般原則。首節總說般若義趣。餘為分說一般原則。亦為見性要義,亦為構成離言妙旨的公式,亦為各宗通途。蓋融貫多義,方能通達一義。既深入一義,即是統攝多義,末節說穩當的保險的具異方便的速疾成就的淨土法門。所謂教宗般若,行在彌陀。蓋般若為佛法骨髓,淨土為修行捷徑也。無論參究作觀覺照持誦種種法門。皆從有相入於無相。從權巧方便,入於真如本際。其根本原則,盡虛空遍法界,從曠劫至未來,一切剎土,無二無別。方便雖有八萬四千門,歸元實無二致。若契入第一義,則與大覺聖流,同一鼻孔出氣。生死涅槃,皆同空華。而言語文字,權巧方便,皆成戲論葛藤。所謂敲門之磚,愈病之藥耳。

四、萬有本體,即是諸法實相。即是第一義諦。如何是第一義?可從下列種種義理中體驗。1、從宇宙萬有一切現象上,去體驗萬法從本以來,恒常不變,法爾如然的當體離言真實之相。2、徹悟緣起法相的空寂,不立中邊,而入於第一真實之義。3、從儼然生滅中,體驗湛然無生的常住不動的離言法性。4、從萬別千差之妄相,觀其如如不變不異之真實性體,而銷歸於本無可得之大空,寂寂明明,明明寂寂,一念不生,冥契真常。5、了達具體事實的幻化妄相,而隨順法性的畢竟寂滅。6、泯一切對待差別之相,不為相轉,不為法縛,安住於一切法性空,而深入究竟,徹悟平等一如之性。7、解幻法之無性,住於如如正見中,契入一切法性的一相一味,而悟清淨之真如。8、無染無著,絕諸戲論,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前後際斷,不落差別,非昏非掉,於微妙寂靜中,徹見不動本體。9、生滅滅已,寂滅現前。10、知一切法絕對真如,法法本性空,法法常寂滅,真如絕對平等無差別,離一切心緣語言文字,悟入平等無差別的法性,方能真實體悟到一切法性空,而入於如如真實相,徹見萬法本體也。11、從一切法本不生處,一絲不掛,萬緣俱絕,徹底蕩盡推翻的放捨下去,再從畢竟空中建樹起來,所謂七識大死,法身頓活也。(建樹的是什麼?是離句絕非的真理,真智,第一義,無生法。空寂體中,具恒沙之用,無事不知,法爾產生無量妙義,一切智海,神通妙用,自在解脫。功夫上的境界,一深無底,上能知下,下不能知上。這些妙用功德,即大覺聖人,盡海水為墨,亦是說不盡。在未悟之前,所說是假,盡是生滅心作用,盡是畫餅與說食,盡是白紙與黑字,盡與本分無干。要親自體悟證驗,見到證到,方是真的。若存有得之念,又大錯了也。不從絕處再甦,不盡情放下,是不入此門的。圓頓大教,難可遭逢,一失人身,悔將何及,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虛生浪死,至為悲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大好光陰,切莫空過。)12、即是迥脫根塵,境識俱亡,而讀諸法一如之真性。13、即是無住而住,常住涅槃。即是前念不生,後念不滅。14、即是自覺聖智。即是明心見性。即是發無上菩提。即是發無所得心。即是開發自性上清淨本然之體。即是掘啟本具智慧光明。15、即是入不二法門,入真如性海,入一真法界,入大總持,入勝義諦,入實際,入法性,入覺性,入法身,入真際,入涅槃,入真如,入法界,坐道場,西來意,皆一事也。16、又如真如法性,常住自性,清淨覺海,寂滅性海,無住真心,圓覺妙心,清淨真如,真如本際,大光明藏,大圓鏡智,妙覺明體,圓常大覺之體,本地風光,本來面目,自性本體,不動本體,皆是同體而異名者也。故知大覺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一切經論,顯密性相,皆為顯此覺體耳。

五、佛法即是心法,可博可約,博則窮究大藏,亦是詮攝不盡,約則上上一乘過量人,一言半句,即直契心源,總持無量妙義。法華經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涅槃經云:「唯一佛乘,方便說二」。此實際理地也,唯此一事實也。是故佛法,貴在實證實踐,行解相應。倘在求博,與文字為緣,祇成解悟,而耽誤證悟功夫矣。祇成學者,非是行者。祇是讀書人,非是修持人。法句云:「誦習千章,不如一行」。蓋知解愈多,去道愈遠。落於知見,則觸途成滯,多作障礙。命根不斷,概屬知見。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言語文字,乃曲垂方便,引發解悟,因解而起行,行起則解絕。古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文字章句,皆假施設,隨宜所說,遍計所集,破執之具,應病之藥。無非標月之指,度人之舟。能標之指,雖有種種差殊立場,所標之月則一也,貴在向真月體悟,不在指之大小長短粗細黑白上研求也。千經萬論,皆是令人離於身心,破於執著,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而指歸真空本體。從來佛祖,皆欲令人依義不依語,以言顯義,漸悟妙解,得義言絕,頓悟一心,更無餘法也。

六、或問明徹萬法本體,為何因緣?有何利益?請略言之。答曰:約究竟言,為報佛恩師長恩故,為報父母恩眾生恩故,為度脫一切眾生苦故,為破無明出生死故,而發於一乘無上菩提之心。自覺則離染以還本來之淨,去惑以證本具之真。從一切法本不生處,了徹真空本體自家面目,拔生死深根,得一切種智。覺他則悲夫五趣有情,枉受沉淪,流轉生死。己雖未度,願度未度,永司警醒之鐸,演暢實相,闡揚一乘,敷正覺之華,盡未來際,拔極群品。普願無盡世界一切群生,悉發無上道意,徹證不動本體,出於迷津,斷生死之長流,離一切苦,入於究竟平等真實之智慧,得究竟樂。力雖未及,常運此心,念念相續,不令間斷,運此大智大悲大願大力,以邁進於大覺究竟覺,而圓滿無上果也。

約現世利益言,佛法如大海,隨取少分,則受用無盡。通達三世因果,五趣升沉,為免墮三途,而行五戒十善人天之法。了知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無常無我,為出離三界,而修涅槃解脫賢聖之道。自利則識幻達本,悟無為法,了世危脆,與世無諍,省察寡言,光明磊落,處事接物,惟寬惟厚,敦品慎獨,惜福習勞,素食順理,仁慈不殺,善神守護,人天禮敬,災橫消除,獲大福聚,寡欲知足,卻病延年,禪悅為樂,增長智慧,心胸廣大,虛懷曠達,修身養性,坦然自在,內無所得,外無所求,不為塵境所轉,不為五欲所惑,志行高遠,進趣菩提。推而廣之,即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淨化世界。利人則由報恩之旨,深達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以忘己利人為懷抱。攝化愚頑,廣行方便,令種福田,知所歸向,演暢三世因果六道流轉之理,三皈五戒念佛放生之益,常行布施,三輪體空,拔濟苦難,施與安樂。推而廣之,即是慈悲一切物類,饒益無盡世界一切群黎。如是自利利人,即是建立正確人生觀也。

以諸法實相本體為中心思想,設使人人了知修戒定慧,滅貪瞋癡,通達無染無我,能捨能忍之義,而淨除我見我所,任何作務,常抱道心,隨順眾緣,不離自性,不虛棄光陰,不心遊放逸,孜孜律儀,念念定慧,難捨能捨,難行能行,及乎心地開明,則性天朗徹。若就普遍一般社會而言,亦足熏陶超世拔俗之氣,而倡潔身高逸之風。豈非政治清明,民風淳厚,朝氣蓬勃,社會安寧。即此世間化為清涼,轉為大同,而成就崇高莊嚴的,清淨理想的,不治而治的賢聖世界矣。所謂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勤儉樸素,誠實守分一切世法,自盡攝無餘。豈復更有今日之殺盜淫妄,欺詐掠奪,尚勢爭權,密託賄賂,貪污潤私,追逐物欲,奢侈享受,萎糜浪費,外馳散亂,役形勞心,熱惱惡濁,擾禳恐怖,種種墮性與頹風,愈趨愈下耶?聞之「暗世明燈,洞照幽昏」。此唯昌隆佛法,闡揚一乘,方足維繫「狂濤四溢,無所依歸」的人心,以拯救人類於浩劫也。

七、第一義諦為一切法門根本,淨土為各宗歸宿,亦成佛度生以前熏修參學之微妙勝境。了脫生死,自利利他,總不外此兩門徑。究實言之,入第一義,即是唯心淨土。任何淨土,皆不離第一義。觀經云:「不知第一義,不得上品生」。念佛而解悟般若旨趣,則不難直入一心境界,自臻上乘。通達第一義空,自能老實念佛。然事可不須理。理則必兼事。蓮池大師謂:「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故知必須先重事修,然後由事入理,由少增多,由暫而久,由外念內,由跡而神,由有念無。不滯有為事相,了達能念所念,如幻如化,性空非實。以念佛功夫,收萬法盡歸一心。蓋念佛參禪,皆是依倚而行的枴杖,皆是以妄攻妄的權宜,皆是萬法歸一的方便。不放枴杖,不捨權宜,不識方便,認定死法執以為實,此古德呵為「扶籬摸壁漢」也。所以功夫純熟,更加深進,復歸一心入第一義空。即是一心歸不動的真空本體。蓋大歸無歸,即是真歸。即是歸本有家鄉,歸自性寶藏,歸平等本際,歸不生不滅,歸毘盧性海(毘盧此云遍一切處,謂清淨法身遍一切處),歸虛空法界。正是「劈頭捨去錐尖地,踏破真空無覓處,萬法虛空體壽同,何分性相波水共,家園依舊無欠缺,亙古常明法爾然,不似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然後體達不壞世間相而徹悟本源。一切萬法當體無非第一義諦。此為十方諸佛與阿彌陀佛不二宗旨也。

八、淨土法門,祇是從假入空(第一義空)修學的一個階段。亦是自覺覺他悲智雙運的冶爐。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承事十方諸佛,一切功德皆悉成就之後,則從真出俗,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十方,以自在神力,興無緣之慈,運同體之悲,常遍法界,平等饒益一切眾生,方便善巧,教化攝受一切眾生,令離煩惱無明,出生死苦海,到於覺岸,得究竟樂。虛空無盡,國土無盡,眾生無盡,業障煩惱無盡,如是盡未來際,利樂悲憫廣度眾生之大業,亦無盡也。蓮池大師發願文云:「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即是為眾生故,而求無上菩提,為菩提道故,而求生助道因緣殊勝穩當的淨土。以期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也。願與法界一切眾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發願生西,入不退地,同化無盡有情,同證無上菩提。

【書籍目錄】
第1頁:倓虛老法師序 第2頁:印順老法師讚
第3頁:屈映光老居士序 第4頁:李炳南老居士序
第5頁:方倫老居士題 第6頁:宇宙萬有本體論
第7頁:一、般若義趣 第8頁:二、萬法緣生
第9頁:三、諸法本寂 第10頁:四、自心本淨
第11頁:五、自性本體 第12頁:六、無明不覺
第13頁:七、逆流覺照 第14頁:八、了幻非實
第15頁:九、心空境自空 第16頁:十、我空
第17頁:十一、法空 第18頁:十二、畢竟空
第19頁:十三、道不屬修 第20頁:十四、行起解絕
第21頁:十五、遠離妄執 第22頁:十六、無念無住
第23頁:十七、平等一相 第24頁:十八、定慧等持
第25頁:十九、縛解從心 第26頁:二十、綿密不斷
第27頁:二一、性等虛空 第28頁:二二、聖心無知
第29頁:二三、隨緣保任 第30頁:二四、防魔事
第31頁:二五、平等大悲 第32頁:二六、修淨土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