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間佛陀 于凌波居士著

人間佛陀 于凌波居士著

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日期:2010-12-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一、  佛陀的容色言行

佛陀住世時代,沒有照相術,沒有畫像,佛陀涅槃,沒有留下任何遺影。我們現在所看到繪製的、雕塑的種種佛陀像,全是佛陀入滅數百年後,歷代後人想像出來的,所以不禁使我們想到,佛陀的容色,究竟是什麼樣子?

<論語>一書中,有幾處刻畫孔子容色的句子,十分傳神:

<述而篇 >: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厲是嚴肅,不是嚴厲。

<子張篇 >: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望之儼然,是莊重貌。聽其言也厲,厲在此是言辭正確的意思。

<子罕篇 >: 顏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論語>,是孔門弟子記錄夫子的言行錄。而<四阿含經>,是佛陀弟子是記錄佛陀的言行錄。何以前者生動,而後者卻是千篇一律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呢?那是因為孔子時代,我國有普遍使用的文字和書寫的工具; 而佛陀的言行,是以口傳耳傳下來的,不得不把格式固定下來,以便於記憶。所以,我們如果想從經典中捕捉佛陀的容色,我們可以從文字的精神中,來想像佛陀的莊嚴與慈悲。

佛陀身心健康,感情理智平衡——即所謂[ 悲智圓融 ]。經典中說,佛陀證道後,有十種法樂。如: 永恒而絕對信心所產生的法樂; 最深禪定境界所引發的法樂; 無限慈悲心所引發的法樂; 解脫繫縛和煩惱而獲得的法樂………。因此,經典中有讚佛的偈子曰

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慈悲喜捨皆具足。

佛陀有如孔子,望之儼然——莊嚴; 即之也溫——慈悲。佛陀領導僧團,從不以[ 教主 ]自居。佛陀說:「 我不攝眾 ]。意思是領導僧團的,不是佛陀個人,而是如來的教法和戒律。佛陀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是偉大的教師; 佛陀演說正法,拯人慧命,是眾生的慈父。可是很遺憾的是,由於後代弟子對佛陀的崇敬與懷念,因而不斷的聖化、神化、偶像化,模糊了佛陀的真面目,也拉遠了佛陀與眾生的距離。在<四阿含經>和<四分律>中,記載了許多很有人情味的小故事,如佛陀為病比丘洗浴,佛陀為肓比丘穿針,佛陀掃地,佛陀自修房門等等,都十足刻畫出人間佛陀的真面目。茲舉一例,以見其餘:

佛陀住祗園精舍的時候,僧團中有一比丘生病。佛陀去探視他,見病比丘身有污垢,佛陀就扶他到池邊,為他洗浴,洗拭畢,並為他洗衣; 然後到病比丘住處,把臥處舊草丟棄,打掃乾淨,牆壁破處以泥漿補好,鋪上新草,扶病比丘睡臥好,再為他蓋上袈裟。

以上這個故事,出之於<四分律>。玄奘三藏的<大唐西域記>稱:「 祗園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二、  十大弟子

佛陀證道之後,教團成立之初,有弟子一千二百五十餘人。以後一生遊行教化,四十餘年,究竟有多少出家弟子,經無明文,不得而知。大約說,總應發展至初期人數的十倍或更多。在這眾多弟子中,有一些極為傑出的弟子,即早期經典中所稱的[ 十大弟子 ],他們各有專長,在教團中號稱第一, 茲介紹這十大弟子的事跡如下:

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他是王舍城迦羅臂拿伽村人,婆羅門種姓,父親提舍是有名的論師,母親舍利也是有名的學者。他的舅舅長爪梵志,就是後來皈依佛陀的摩訶俱希羅。他早年出家學道,是刪闍耶吠羅胝子的弟子,因不滿於刪闍耶的懷疑派理論,就皈依於佛陀座下。在教團中,他是佛陀最得力的助手。祗樹給孤獨園,就是他負責監修的。佛陀晚年,提婆達多背叛,帶著數百名比丘另成立新教團。從來於新教團一次開會時,舍利弗突然出現於會場,以義正辭嚴的言詞說服了附和提婆達多的比丘,大部分的比丘又回到佛陀座下。佛陀晚年,他先佛陀入於涅槃,使佛陀頗為傷感。

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 他也是婆羅門種姓,和舍利弗同師事刪闍耶,後來和舍利弗一同皈依佛陀。據說他修得神通第一,佛陀晚年,拘薩羅國的毗琉璃王帶兵滅亡迦毗羅衛國,目犍連以神力飛入迦毗羅衛城,把五百名釋迦族青年男女攝入缽中,飛出城外開缽一看,缽中人已化為血水。這是神通不抵業力的明證。他晚年出外傳道,途經山區,為裸體外道向山上推下亂石砸死。這是舍利弗逝後不久的事。

三,說法第一的富樓那: 富樓那辯才無礙,善於說法,且有忍辱的精神,他要到輸那國去傳道,佛陀以為輸那國文化落後,民性兇悍,勸阻他不要去。富樓那聲稱無論他們打我罵我,刀杖加身,他決不與他們反目,且懷著感恩之心。佛陀讚歎他說: 「善哉! 富樓那,良哉! 富樓那。你有如斯忍辱之心,必然能到那邊陲的輸那國,達到你的心願,去吧! 富樓那。]

四,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他出身於婆羅門富家,生性慷慨,好濟助窮人。他隨佛陀出家,善解法義。有一次佛陀外出,回到鷲嶺精舍時,別人爭相迎接,須菩提想: 佛陀的法身,並不在四大和合的肉體上,我奉行佛陀教法,體證諸法空理,不該為事相迷惑才對。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回到精舍,弟子們爭相迎接,其中有一個蓮花色比丘尼,跑到人前,跪接佛陀,並說: 「 世尊,弟子蓮花色第一個來迎接您。]

佛陀慈祥的說:「 蓮花色,你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須菩提才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 。他在石窟中觀察諸法空性,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見到如來、第一個迎接佛陀的人。]

五,論議第一的伽旃延: 伽旃延是南印度阿槃提國人,父為國師,他曾從阿私陀仙人受學,仙人臨命終時,要他去皈依佛陀。他善於論議,言辭簡明。一個外道問他:「 在這世間,人們不斷的鬥爭,是為了什麼呢? 」他回答:「是我見和貪欲作崇。]

[ 請問,什麼人才能離開我見和貪欲呢? ]

[ 只有佛陀,他是無上正等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煩惱,沒有我見執著,他是天人的導師 。]迦旃延肯的回答。那問話的外道,就此去皈依了佛陀。

六,頭陀第一的大迦葉: 大迦葉生長婆羅門富豪之家,但隨佛陀出家後卻修頭陀苦行。住於塚間林下。有一次,他去見佛陀,身著糞掃衣,發須雜亂,新比丘根本不認識他。佛陀在座上看到了,喊他: 「 大伽葉,你過來,我這裏留了半座給你。」可見佛陀對他的重視。大迦葉年老時,佛陀勸他放棄苦行。舍利弗也勸他回僧團從事弘法利生。他說:

[ 弘揚正法,教化驕慢惡智的眾生,我沒有這份毅力和勇氣。我只能樹立一個修苦行的榜樣,讓後學者對於少欲知足的頭陀苦行、知道遵從和實行罷了。]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主持第一次結集,並繼續領導僧團。

七,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阿那律是甘露飯王的兒子,是佛陀的堂弟。他隨佛陀出家後。因在佛陀說法時打瞌睡,受到佛陀的呵斥。他發誓精進修行,通宵不眠。終以用功過度,致雙目失明。佛陀教導他修定可以重見光明,他如法修持,終於獲得了天眼。他熱心於布教活動,到沒有人弘法的地方去度化。許多人受了他的感化而皈依了佛陀。

八,持戒第一的優波離: 優波離是首陀羅種姓的賤民,在釋迦族的王宮中做理髮匠。王宮中的七王子出家時,他也隨著出了家。他個性拘謹,佛陀制定的戒律,他一絲不苟的遵守,他也常向佛陀請示戒律的問題,一一的記下來。所以在僧團中他持戒第一。他年老時,經常調處僧團中的糾紛,由於態度公正,受到大眾的遵敬。後來大迦葉主持結集時,律藏部分就是他誦出來的。   

九,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阿難陀是白飯王的兒子,是佛陀的堂弟,據說他小於佛陀三十歲,二十餘歲出家,隨在佛陀身邊做侍者二十五年之久。佛陀在精舍說法,或出外遊化,他隨時都在身邊,所以成就了他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 中稱:[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阿難相貌端莊,性情和善,佛經上說他: 「 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第一次佛經結集時,經藏部分是他誦出來的。

十,密行第一的羅侯羅: 他是佛陀的獨子,十餘歲出家,在僧團中做小沙彌,舍利弗是他的親教師。佛陀怕他因身分特殊而心生喬慢,不時告誡他要忍辱修行,不得有喬慢心。據說,有一次他的住室為一個比丘占住了,他不敢告欣佛陀和舍利弗,竟在廁所中端坐了一夜。他默默修持密行——修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因此被稱為密行第一。經典中說羅侯羅早逝,不到三十歲就入涅槃了。

三、  落寂的晚年

隨著歲月的消逝,漸漸的,佛陀進入志耄之年了。

許多不如意的事都發生在佛陀晚年,大約都發生在佛陀七十歲以後那段時間。

第一件事是提婆達多的叛逆。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哥哥,也是佛陀的堂弟。他早年隨佛陀出家,最初也頗為精進。但到佛陀老年時,提婆的野心增長了,他想取代佛陀的地位,成為僧團的領導者。這時摩揭陀國發生政變,阿闍世王子拘禁了他父親頻婆娑羅王,而取得政權,據說提婆也是支援政變的人。提婆曾公開要求佛陀交出僧團的領導權,為佛陀斥退,他就帶著附和他的數百比丘離開了僧團。

另一件事,是佛陀祖國的滅亡。原來拘薩羅國波斯匿王未繼王位前,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自詡為日之種姓,驕傲自大,不肯把王族之女下嫁別族,但又不敢拒絕,乃以女奴茉莉,偽稱是王族之女,下嫁波斯匿王子。後來波斯匿繼位為王,茉莉夫人生有一子,就是後來的毗琉璃王。毗琉璃王子十餘歲時,波斯匿王命他到迦毗羅衛城外家習騎射,那時適當佛陀某一次返鄉之前,族人特建了一座講堂,供佛陀說法之用。這講堂被視為聖地,不許外人入內。毗琉璃王子一時好奇,就走了進去。事為釋迦族人所見,認為女奴之子褻瀆了聖地,將毗琉璃王趕了出去,並將他所經之地,挖地換土。毗琉璃太子認為是奇恥大辱,發誓言曰:「 有一天我要滅掉迦毗羅衛國,殺盡釋迦族人。]

大約二十多年後,波斯匿王年已老邁,而毗琉璃太子正當壯盛,他逼迫父王遜位,自已繼位為王。他想起多年前的誓言,乃整頓四兵,討伐迦毗羅衛。他大軍行進中,前哨回    報說: 佛陀坐在前面道旁的枯樹之下。毗琉璃王對於釋迦族雖然懷恨,但對佛陀仍是十分尊敬。他策馬到了前面,下馬到佛陀坐處,行禮問訊,並說:

[ 世尊,那邊有很多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陰,世尊為何坐在枯樹下呢? ]

[ 大王,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遮陰,但是親族之蔭更勝樹蔭。]

——佛陀是說: 拘薩羅和迦毗羅衛是親族之邦,何必自相殘殺呢?

毗琉璃王雖然暴戾,但也為佛陀沈痛的比喻所感動,他為了敬重佛陀,乃下令收兵。

經典上說,佛陀對於祖國的被攻,如是作了三次營救,但毗琉璃王第四度出兵時,佛陀不能再去阻撓,毗琉璃王大軍攻下迦毗羅衛,釋迦族人幾無遺類。

佛陀晚年,另外幾件打擊,是幾個大弟子先他而入涅槃——死亡。

佛陀六十歲以前,他的獨子羅侯羅就逝世了。但在將近八十歲的時候,佛陀倚為左右手臂、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逝世,使他感到落寂而悽愴。舍利弗和佛陀年歲不相上下,也快八十歲了,他生了病,回到王舍城的伽羅臂拿伽村療養。一天,舍利弗的侍者均頭,捧著舍利弗的遺物,找到佛陀住所,阿難出來迎住他,均頭哭欣舍利弗逝世的經過。阿難去稟告佛陀說:「 世尊呀! 沙彌均頭來告,他說舍利弗去世了。他攜來了舍利弗所遺留的缽和衣服。世尊呀! 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我禁不住全身顫抖,覺得四方頓成黑暗。]

佛陀驟然聞知,內心悲愴可想而知,他強忍悲懷,曉諭哭倒在地的阿難說

[ 阿難呀! 我不是平常就教導你們嗎,和心愛的人,總有別離的一天。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是永久不變的,一株大樹,它的一枝可能先行枯朽,和這道理是一樣的。阿難呀!你們要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不可依靠他人; 以法為洲,依靠法,不可依靠其他。]

舍利弗逝後不久,又一噩耗傳來一目犍連為教殉難了——目犍連晚年在外傳道,在經過伊私闍山區的時候,為裸形外道發現,自山上推下亂石,目犍連無從躲避,被砸死了。這對晚年的佛陀來說,又是一件痛心的打擊。過了不久,在一個月滿之夜,舉行布薩儀,佛陀在月光下,環視周圍眾多比丘,不見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面孔,不禁落寂傷感的說:

[ 比丘們呀! 自從舍利弗和目犍連逝世以後,這個集會,對我而言,真是空虛不堪。不見他們兩人的面孔,使我寂寞愁傷。]

佛陀一生,總是安慰悲傷的人,予這些人以慰藉和勉勵,他自己從不曾有過如此落寂。不過,佛陀是人間覺者,不是沈緬於愁傷的人。他繼續的說

[ 但是,比丘們呀!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是永久不變的,這才是真理。比丘們呀! 大樹也會有幾支枝幹先行枯萎,和這個道理一樣,他們兩個人先我而去了,因為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比丘們呀呀! 所以我說: 「 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 以法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

——洲,是河中之島,能予舟楫以依靠。以己為洲,以法為洲。就是[ 自皈依,法皈依。」以上兩段教諭,見於<雜阿含經>,也見於<相應部經典。

四、  最後遊化

佛陀最後的一次遊行教化,是他八十歲時候的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著佛陀這一次遊化的情形:

爾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 我今欲往波吒離邑。阿難陀言: 如是,世尊,即與諸毖芻隨從世尊,發摩揭陀國漸次遊行,行至波吒離邑住底制邊。時彼邑人聞佛來至,悉皆聚會至底制邊處………

波吒離,是恒河南岸的渡口,即是後來阿育王時代的華氏城。第二天,在渡口上擠滿了為佛陀送行的人潮,摩揭陀國大臣禹舍也是送行者之一。他隨在佛陀身後,依依不捨的說:「 世尊呀! 我想在今天世尊經過的地方造一座門樓,命名為瞿曇門,把今天世尊經過的渡船場,命名為瞿曇渡船場。]

禹舍面前所立的,是一個高齡八十的衰病老人,他身著壞色之衣,手持乞食之缽,他沒有權勢,沒有財寶。然而,大臣禹舍和無數送行者,都以最誠摯的心情,最崇高的敬意,來為他送行惜別——這就是世尊、這才是真正的世尊,為世人所尊崇的佛陀。

佛陀一行人渡過恒河,向北前進。他們行程極慢,日行十餘里,後來到達跋耆國的首毗舍離城。這時已到了雨季,氣侯酷熱潮濕,佛陀命隨行比丘到各地度雨安居,他自己由阿難陪著住入了城外的大林精舍。但八十歲的佛陀,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受不了酷熱和黴雨,竟自病倒了——他風濕痛復發,胃腸也不適。佛陀以定力克服肉體的痛苦,掙扎了兩三個月,雨季結束,健康漸漸恢復。但是佛陀自己知道,入涅槃已為時不遠了。

一天,佛陀在樹蔭下設座憩息,在旁隨侍的阿難說: 「 世尊呀! 慶倖世尊痊愈,在世尊病重那些日子裏,我有天地昏暗無光的彷徨感覺。但想到世尊對僧伽的事情,還沒有遺訓,一定不致於就此涅槃,我心中才感到安堵。]

佛陀回答他說:「 阿難呀! 你所期待的是錯誤的。僧伽還對我期待什麼呢? 我已從各種角度,把應說的全說了。在我的說教裏面,並沒有隱瞞弟子,沒有俗說的 「老師還保留一點兒」 的秘密奧義。]佛陀繼續說:「而且,阿難呀! 我不以為我是僧伽的領導者,或是以為所有的比丘都依賴著我; 因此,在我死後,並沒有道理由我來指定僧伽的繼承人。]

最後,佛陀強調的說: 「 阿難呀! 你們應該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以法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阿難呀! 現在或者當我去世後,能夠以自己為洲,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以法為洲,依靠法,不依靠其他的人,此人即是僧伽中的最高者。]

五、  大般涅槃

佛陀病癒後,各地結夏的弟子也都回到大林精舍。佛陀帶著一行人離開毗舍離,向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前進。途中經過班陀村、訶帝村、祥婆村等地,這一天,到了末羅國的波婆村。波婆村有一個鍛冶工人純陀,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他聞知佛陀經過該地,為了表示敬意,他備下了豐盛的午餐,請佛陀一行人光臨。

據說純陀供養的食物中,有一種菌類的蘑菇,漢譯經典中叫做[ 旃檀耳 ]的,佛陀吃了這種東西,不久就腹痛如絞( 據巴宙教授所譯<南傳大般涅槃經>所載: 佛陀食前曾告 知純陀,將旃檀耳盡奉給他一人吃,其他食物分給眾比丘。並且,他食剩餘的旃檀耳,命純陀埋藏於地下,不令他人食 )。佛陀攝心自持,語阿難曰:「 我等去拘尸那羅吧! ]

佛陀涅槃後,當時各地流傳著一首偈子,是這樣說的

我聽說是這樣的: 吃下了苦工純陀的供應,世尊得了病——是足以致死的重病。

吃下了供養的蘑菇,得了腹痛的病。

而瀉肚的世尊說到: 我們到拘尸那去吧。

這首樸實的偈子,是當時各地弟子,對佛陀由發病而涅槃傳聞的定型。

佛陀一行人往拘尸那進行,到了中途,佛陀體力已盡,對阿難說

[ 阿難呀! 我已經疲倦了,到林下休息吧! ]

阿難說:「 遵命,世尊。]一行人進入一片樹林,佛陀說: 「阿難,我今背痛,汝將袈裟折為四重,我欲偃臥以自休息。]阿難在兩株並排的沙羅雙樹下,鋪上一個簡單的墊褥,佛陀右脅而臥,阿難以一件折為四重的袈裟墊在佛陀背下,以減輕其背痛。

——<阿舍經>上說,這片樹林名叫牛角沙羅林,在拘尸那城東數里之處。經典上所

[ 沙羅雙樹 ],事實上就是兩株並列的沙羅樹。這兩株樹,因佛陀涅槃而名垂千古。

佛陀最後的一句話,是: 「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說完這句遺言,佛陀進入涅槃。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講 佛教誕生的背景 第2頁:第二講 百家爭鳴——思想混亂的時代
第3頁:第三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第4頁:第四講 僧伽——僧團的成立與發展
第5頁:第五講 佛陀證悟的真理——緣起 第6頁:第六講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十二緣生觀
第7頁:第七講 緣起的組成架構——三法印 第8頁:第八講 緣起說的具體表達——四聖諦
第9頁:第九講 證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10頁:第十講 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第11頁: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第12頁:第十二講 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